野外第三天,到達了跟溫泉溝所屬管護站巡林員約定好的地點。


    手機已經沒信號了,人還沒到,聯係不上隻能搭好帳篷等待。


    一路上收獲還不小。


    北麓這邊的植物長勢繁茂,竹林占地麵積不小。


    陳影操作無人機飛了一圈,大概估算了下麵積,十平方公裏的範圍內,竹林麵積足夠一到兩頭大熊貓采食。


    保護區的麵積大,海拔差異度高,所以這裏的竹子品種也不少。


    最為國人熟知的是箭竹。


    曾經有一首歌裏唱的“竹子開花”,就是最常見的品種冷箭竹。


    但除了冷箭竹外,大熊貓可采食的竹子有50餘種,最喜歡的都有二十多種。


    大熊貓的食譜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春夏季優先選擇采食竹筍。


    在秋季,它們喜歡吃竹葉。


    冬季的話,因為氣候原因,竹葉質量和數量下降,它們會吃更多的竹莖。


    還會因不同山係、不同竹種、不同海拔高度的出筍時間不同,擁有“攆筍”的習慣。類似於蜂農追趕花期那種。


    北邊雖然氣候更寒冷一些,但隻要食物來源能有保證,這裏其實更適合大熊貓生活。


    山、水、竹子,陽光和自由,都屬於它們。


    在等待會合的時間裏,陳影沒有無所事事。


    他選擇了合適的地方,安裝好紅外線相機,並在這裏做了標記。


    花了半天的時間,確定了這片山林從海拔1200到2000米左右,竹林和水源的分布情況。


    為了更好的使用無人機探查,他直接爬到山腰的大石頭上操作,山風唿嘯,感覺人瘦一點都能被吹走。


    快晚上了,兩位巡山員才趕到。


    “那些猴子跟發了瘋似的,為避開它們,我們隻能從溝底繞出來,中間走岔了路,耽擱了時間。”


    看到兩位年輕巡林員臉上手上的刮痕,陳影皺眉,趕緊拿出藥水讓他倆清洗後消毒。


    這傷不用上藥,但是也要好好清潔消毒,怕意外感染。


    “那些猴子真的沒辦法處理?”


    “這段時間正好處於猴群的交配期,那些猴子跟打了雞血一樣,完全沒法引導。”


    獼猴交配期多在8到11月進行,當然,南方猴子全年都可交配,但懷崽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夏末秋初這個階段。


    陳影對那群陌生猴子不太了解,據他打聽,以前混跡在花楸穀和溫泉溝的兩隻猴群都遷移走了,估計是打不過這群霸王猴。


    而且金絲猴和短尾猴的性格相對要溫和很多,獼猴屬於雜食性動物,性子相對較為暴虐。


    陳影安慰了兩人一會兒,主動承擔做晚飯的任務,讓他倆好好休息,明天還要繼續趕路。


    吃飯的時候,三人做了個自我介紹。


    主要是陳影對他倆不熟悉,那兩位巡山員對陳影那是久聞大名。


    “我姓池,今年都三十多了,比你倆大,叫我池哥就好。英波是我們管護區下屬村寨的孩子。職高畢業後迴家務農,去年加入巡林隊伍,跟著我們跑了一年的山林,是個踏實的小夥子。”


    聽這個名字就知道英波是少數民族孩子,他張口說話都還帶點本地民族方言的音調。


    英波職高學的農業種植,加了點現代智能農業的噱頭,實際上主要教如何操作農業機械。


    可他們這邊的山裏農業機械壓根兒上不來,最後還是托人找關係,才進了管護站當巡林員。


    他的情況跟小鄧差不多。


    小鄧的運氣要好一些,遇到尹力這麽個大哥願意幫他一把。


    現在小鄧正在其他管護站學習,還要準備自考獲得大學文憑,期望過幾年有機會能考個事業編製。


    英波不太喜歡說話,看上去比小鄧靦腆很多,但做事極其細心。


    看到陳影在搜集數據,認真觀察之後就主動幫忙了。


    大白一家四口不耐煩他們緩慢的速度,而且他們行進是要根據計劃路線來走,可大白它們畢竟是野獸,想走就走,想休息就休息,都沒有任務指標。


    所以在確定兩腳獸跟他的同伴會合,安全沒問題後,大白和姣姣帶著兩個孩子,馬不停蹄的衝向山上那片味道最好的竹林。


    芝麻沒有跟著去,它迫不及待的想要繼續前進,去尋找自己的領地。


    兩天後,芝麻在清晨五點的晨曦中和陳影道別。


    它看中了這片峽穀地帶。


    穀底向陽那邊長著它最愛的竹子,還有冒出頭的嫩筍尖尖。


    而且這片區域內沒有大熊貓,也沒有它的天敵,溫度氣候都很適合過冬。


    芝麻甚至還找到了一個幹爽的岩石縫穴,風不吹不著,雨淋不著,收拾收拾,作為冬天的巢穴太好不過了。


    三人分工,在麵對縫穴的地方,以及附近的水源地,布設了三台紅外線照相機。


    “影哥,你看那邊。那是什麽東西?”


    英波和池哥弄完相機正準備收工,迴頭就看到溪流邊的石頭上趴了個毛發順滑的家夥。


    “這是什麽東西?水耗子嗎?”


    英波沒有見過這種動物,頓時不敢動彈,生怕嚇到對方,或是激發對方的攻擊行為。


    陳影在另一邊布置完照相機,剛好走到河流邊上,順著英波的視線看到了那隻警惕張望的小家夥。


    “水獺?這裏怎麽會有水獺的?”


    他們省內當然有水獺,陳影以前還見過,甚至還幫忙救助過一隻受傷水獺。


    但是在他們這個保護區範圍內,真還沒聽說過有發現水獺的痕跡。


    說是遲那時快,陳影拿起手機嚓嚓嚓一頓猛拍。


    池哥也反應過來,拿起他們的工作機對著水獺來了一張略有些模糊的照片,保存到本機後台,出去有信號了直接就能提交。


    這個機器的好處就是自帶定位統計,上傳到係統資料庫插隊審核,比陳影提交要快捷。


    那隻水獺的個頭不算小,半截身體泡在水裏,上半身趴在岸邊石頭上,爪爪還抱著一條沒吃完的魚。


    起初看到池哥和英波的時候,水獺表現出一絲攻擊性。但在陳影到來之後,它所有的注意力就都給了陳影。


    甚至在陳影試探靠近它的時候,小家夥很幹脆的把剩下的半條魚遞了過去。


    陳影沒有接,拐著彎摸了下水獺的小腦袋。


    它伸出爪爪抓住陳影的指頭,張嘴發出“唧唧”的叫聲。


    陳影抓著它的腋下,把它提了起來。


    從嘴巴到尾巴,長度還沒有一米,看樣子還是個小家夥。


    “池哥,英波,辛苦你們一下,順著溪流找一找,看還有沒有其他的水獺。”


    “這就是水獺?我還從來沒見過。”


    英波靠過去,眼巴巴的看著小家夥,很想伸手摸一下。


    陳影給它調整了下姿勢,讓它屁股對著英波。


    “摸一下吧,它性格還不錯。”


    被稱讚說性格不錯的小家夥都想扭頭齜牙了,結果又轉迴去,扔掉魚改抱著陳影的手指。


    池哥往上走,英波往下走,各走了三百多米都沒看到第二隻水獺。


    “你這個小家夥怎麽一個獺跑這裏來了?你的家人呢?”


    小水獺表示自己不知道,睡個覺,醒來就找不到家裏人了。這裏也不是它之前生活的地方。


    “前段時間下過雨,估計那時候漲水,這隻小水獺被衝到這裏來了。”


    池哥查了下檔案,最近的一次下雨漲水是一周前,大概持續了三天左右。


    也就是說,小水獺最少獨自生活了一周以上。


    “我們這次要順著溪流往上遊走,要不帶著它一起?”


    就這麽隻小家夥獨自生活,危險太大。而且這段河穀也不適合水獺生活。


    “行,那就帶著它一起走。要是找不到它的族群,看能不能找到適合它生活的地方。”


    英波想說什麽,看了眼池哥又沒說。


    “你是擔心它找不到其他水獺,會孤獨到死?”


    “嗯,隻有它一個的話,會很孤單吧。”


    “那就祈禱我們能找到它的族人吧。”


    或者實在不行,把它帶出去,到其他有水獺的地方放歸試試。


    當然,對於這種小家夥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原生態地放歸,這樣對它們更好。


    小水獺半點沒操心自己是不是會孤單到老,它特別的黏陳影,還會主動去水裏抓小魚投喂他。


    (魚魚好吃,吃魚魚!)


    溪流裏的魚個頭都不太大,最大的也就成年男人巴掌大小。小水獺一頓要炫三條才能吃飽。


    在發現陳影不吃魚後,小水獺還很擔憂的盯著他看了好久,生怕他會餓死。


    直到發現那些兩腳獸會吃其他的東西後,才放心的去溪流裏玩耍進食。


    陳影沒想到這次進山居然能找到這麽個與眾不同的小家夥,稀罕的抱著它不放手。


    當天晚上,他們換了個紮營點,直接在溪流附近找了個地方過夜,方便小水獺休息。


    第二天早上,才五點多,小水獺就給他們送了一個小禮物過來。


    “我去,陳醫生你看,這隻烏龜死的還是活的?”


    陳影接過來一看,是隻中華草龜,有人的巴掌大小。


    “這是小水獺帶來的?”


    “是,就放在這裏,一共三隻。這兩隻我看腦袋還在動,這一隻的爪子都不動了,你看。”


    池哥撥弄了下草龜露在外麵的小爪子,果然沒有動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護林日常:豹姐,我真不會做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涼拌豆腐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涼拌豆腐腦並收藏護林日常:豹姐,我真不會做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