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龍村。
據說百年之前,曾有蛟龍過此,被一名聖人鎮壓於井中。此後這個村子便改名叫鎮龍村,村口那口井叫鎮龍井。
穿過村子雞籠巷的那條河,就叫過蛟河。
雖然現在村民們大多管它叫斷青河。
“所以,鎮龍井底真的有龍嗎?”
周扶光微微挑眉,俯身往井裏看。旁邊講故事的老人搖了搖蒲扇,煞有其事:“老故事又不是空穴來風,說不定真的有啊。”
“不然年年夏天,那麽多外鄉人跑進村子裏,不是來找那條被鎮住的蛟,還能是找什麽?”
說話間,他瞥了眼俯身看井的外鄉少女。
少女是三日前來到鎮龍村的,來了之後便住在村子唯一的私塾裏。村裏有人說這是陳先生的童養媳,也有人說是陳先生的私生女——或者遠房親戚——
誰知道呢。
反正陳先生也不怎麽出門和人聊天。
這少女倒是比悶葫蘆似的陳先生更活潑些,來的第一天就滿大街逛,逮著人就問聖人鎮龍的故事。
這故事在鎮龍村有幾十個版本,雖然細節各有偏差,但大致相同。周扶光每次總會耐心聽完,同樣的結局她聽了至少三十幾遍,臉上也沒有露出半點不耐煩的神色。
每聽完一個版本,周扶光就會走到井邊,俯身往裏看。
鎮龍井外表和尋常的井並無不同——搖水的車軲轆上卷著粗麻繩,井深,不大規則的圓,底下是一汪光粼粼的井水。唯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鎮龍井的井壁上,釘著一把生鏽的鐵劍。
那把劍也不知道在上麵釘了多久,繡得泛紅,邊緣青苔和井壁上的青苔完全長在了一起。
按照村子裏的說法,那把劍就是聖人專門留在那裏,用來鎮壓蛟龍用的劍。
周扶光單手扶著軲轆,問:“就沒有人去把它取下來看看?”
老人繼續搖扇子,迴答:“這是吃水的井,誰吃飽了撐的爬進去拿一把破銅爛鐵啊?”
忽的,他搖扇子的動作停住,狐疑看向周扶光:“你不會半夜爬進去偷那把劍吧?”
周扶光:“沒有,我就看看。”
老人滿臉不信任,又道:“你離井口遠點,掉進去可不是鬧著玩的……鎮龍井底下通著斷青河,以前有小孩掉下去,唿救都來不及,一下子就被卷走了。”
看出老人不信,周扶光聳了聳肩,站起身遠離井口。
井邊有樹,極老的一顆榕樹,根係發達如蛛網,拱出地麵,盤繞著井口青石繞成一圈。樹幹部分從中間分開,足有五人合抱那樣粗壯,從裂開的部分裏麵,又長出許多不知名的花草,幼苗。
有幾個小孩子就坐在橫生出去的樹幹上,嘀嘀咕咕商量著要攀上高處去掏鳥窩。
日頭漸高,遠處一排排民居房屋頂慢慢冒起炊煙。
周扶光估算著時間,快到中午飯點了——她跟搖扇子的李老頭道別,轉身腳步輕快往斜坡下走。
年輕人腳程也快,不過三兩步便走出了老榕樹鬱鬱蔥蔥的陰影,走進太陽光底下。
下了斜坡,往左拐,進入雞籠巷。
雞籠巷是個直頭直尾的長巷子,兩邊多住戶,都是瓦片房泥巴牆,木條子編出籬笆圈出地,裏麵養雞——養雞不能總圈著,偶爾也要放出去,東家放完西家放,過路上一天到晚走來走去的雞就沒有停過。
雞多了,滿地難免雞屎。
周扶光垂著眼皮,專挑沒雞屎的地方踩,走路,但姿態像跳,輕快的,一格一格的過去。旁邊院子裏有婦人探頭看了她幾眼,目光探究。
等周扶光走過去,她們立刻走出院門,與鄰居聚集,交頭接耳。
一個人說:“你看她那嬌氣樣,皮膚又白花花的,準是個大小姐。”
另一個人說:“可是大小姐來我們村子裏幹什麽呢?”
“往年夏天,不也有很多大人物來我們村子裏嘛?找那個什麽——被鎮壓的真龍。”
“那也沒見過這樣的外鄉人呀,她連個仆人都沒有。”
……
往年夏天,鎮龍村也會來許多外鄉人。
他們有著村裏人所能想象的,最高程度的尊貴與矜持。但村裏人很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這些人——他們一般都帶著很多仆人,而且會直接住進縣令那間三進三出,還有三層賞月小閣樓的漂亮大宅院裏。
期間他們那些穿著得體的仆人會天天去看鎮龍井,進臥龍山,去斷青河邊轉悠。
一直待到七月中旬,又浩浩蕩蕩的一群人空手離開。
沒有人知道那群昂著腦袋用鼻孔看人的大人物們是來幹什麽的,也沒有渠道去了解他們的身份。
他們隻能按照鎮龍村那些虛無縹緲的古老傳說,揣測那些大人物是專門來找那條被聖人鎮壓的‘真龍’。
雞籠巷的一條路沒辦法走到尾,走過三分之二,就會遇到從東往西截斷了整個雞籠巷的斷青河。
河麵架有一座石拱橋,用以連接兩岸。
斷青河名義上是河,但到這裏,其實河水已經變得很淺。若是一個身量略高的少年淌水下去,河水頂多淹過膝蓋。
但水流頗急,底下又有厚密的濃綠色水草,所以從橋上往下看,便會讓人生出這河水很深的錯覺。
周扶光走到橋中間,伸出右手扶著橋欄,低頭往河底看去——太陽光明晃晃照著她的右手,那是隻骨節修長又漂亮的手,隻是不太符合大部分人對常規大小姐‘纖纖玉手’的幻想。
那顯然是一隻有力量感的手,曲起手指時手背上會有青筋凸起,但皮膚卻極白,白得幾乎能反光,教人不敢多看。
除去白外,還有一點很惹眼的,便是她右手隻有四根手指,原本尾指的部分,卻空空落落,隻有紗布纏繞。白色紗布纏過手掌,沒入衣袖。
周扶光久久凝望著河底茂密水草,分明是夏日,太陽勢頭最盛的時刻,但這條不深的河水卻莫名散發出一股寒意。
那股寒意浸骨刺人的順著河麵往上冒,仿佛想順著石橋攀爬上岸。
但在周扶光目不轉睛的注視下,那股試圖爬上岸的寒意凝固了片刻。
下一秒,寒意墜迴河底,河麵無端濺起一小叢水花,像是某種東西無能狂怒的拍了下水麵。
周扶光屈起大拇指敲了敲橋欄,扭頭離開時嘴角上翹,麵容得意。
走過石橋,到了雞籠巷盡頭,便是私塾——鎮龍村隻有一家私塾,而這唯一的一家私塾裏,也隻有一位教書先生。
先生姓陳,全名叫陳玄乙。
陳先生也不是鎮龍村本地人。他是十五年前的夏天,在一場暴雨中來到鎮龍村的——關於陳先生的來曆,眾說紛紜。但比較可靠的說法,說他是北俱蘆洲西府院落榜的讀書人,落第後鬱鬱不得誌,無顏麵迴上京,就避世到鄉下來了。
恰好村子裏沒有先生,而陳先生又那樣寬厚和善,修金是縣令與村裏幾個大戶合資出的,束脩隻收點糧食粗布。
村裏人樂得把自家孩子送去念書,不求考取功名,能認幾個字也挺好。
是以陳先生雖然性格沉悶不愛出門,但在村裏人望卻很高。村婦們背地裏嚼舌根,說到陳先生時,總要留幾分情麵。
私塾不包午飯,學生們一窩蜂從書院裏衝出來——小的才七八歲,大的有些都十四五了,與周扶光差不多年紀。
年紀小些的,滿腦子隻有午飯,兩條小短腿跑得飛快,倒騰得能冒火星子,從周扶光身邊跑過去,連眼珠都不斜一下。但稍微大點的,比如顧千鍾。
與周扶光年紀相仿的少年,生得高大,容貌端正,與周扶光迎麵碰上,態度溫和的笑:“周姑娘好——”
周扶光腳步一停,站在距他三四步遠的地方站住,頷首,隨意的迴:“你好。”
顧千鍾笑了笑,單手拿著一捧書,不緊不慢越過周扶光,跟隨其他放學的學子一起往外走。
男孩子從七八歲到十四五歲,都是雞嫌狗憎的年紀。但顧千鍾不一樣,顧千鍾大部分時候都表現得很有禮貌,衣服也不會像同齡人一樣髒兮兮的。
他的衣服布料遠比其他人更好,盡管在周扶光眼裏不算好——但在這個村子裏,沒有哪個少年人會比顧千鍾穿得更體麵,也沒有哪個少年人會比顧千鍾收拾得更幹淨,說話更得體。
畢竟他父親是這個鎮子上最有錢的員外郎。
陳先生一年的修金,顧員外個人就承擔了一半,剩下一半才是縣令和其他學子的父母共同承擔。
周扶光跨進院門,穿過空蕩蕩學堂,走進後院。
後院是陳先生專門辟出來自己住的,位置其實不大,一間書房,一間臥室,一間客房,中間圍出一個小小的空院子,用來做飯。
雖然這個做飯的院子裏,此刻煙霧繚繞,一副要燒起來的架勢——周扶光在推開院門的瞬間被嗆得咳嗽起來,扭過頭時聞到股一言難盡的糊味。
她邊咳嗽邊用手扇開煙霧,看見露天大鍋的簡易爐灶邊蹲坐著一個瘦弱少年。
對方也被嗆得直咳嗽,咳得比周扶光厲害,一副馬上要把肺咳出來的架勢。周扶光捏著鼻子走過去,揭開鍋蓋往裏看,大聲:“別燒了!都燒糊了!”
少年仰起臉,熏著黑灰的臉上露出茫然表情,好似沒有聽懂周扶光在說什麽。
周扶光不得已,放慢了語速,大聲:“我說!飯!燒糊!了!糊!糊了!不能!燒了!懂了嗎!?”
據說百年之前,曾有蛟龍過此,被一名聖人鎮壓於井中。此後這個村子便改名叫鎮龍村,村口那口井叫鎮龍井。
穿過村子雞籠巷的那條河,就叫過蛟河。
雖然現在村民們大多管它叫斷青河。
“所以,鎮龍井底真的有龍嗎?”
周扶光微微挑眉,俯身往井裏看。旁邊講故事的老人搖了搖蒲扇,煞有其事:“老故事又不是空穴來風,說不定真的有啊。”
“不然年年夏天,那麽多外鄉人跑進村子裏,不是來找那條被鎮住的蛟,還能是找什麽?”
說話間,他瞥了眼俯身看井的外鄉少女。
少女是三日前來到鎮龍村的,來了之後便住在村子唯一的私塾裏。村裏有人說這是陳先生的童養媳,也有人說是陳先生的私生女——或者遠房親戚——
誰知道呢。
反正陳先生也不怎麽出門和人聊天。
這少女倒是比悶葫蘆似的陳先生更活潑些,來的第一天就滿大街逛,逮著人就問聖人鎮龍的故事。
這故事在鎮龍村有幾十個版本,雖然細節各有偏差,但大致相同。周扶光每次總會耐心聽完,同樣的結局她聽了至少三十幾遍,臉上也沒有露出半點不耐煩的神色。
每聽完一個版本,周扶光就會走到井邊,俯身往裏看。
鎮龍井外表和尋常的井並無不同——搖水的車軲轆上卷著粗麻繩,井深,不大規則的圓,底下是一汪光粼粼的井水。唯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鎮龍井的井壁上,釘著一把生鏽的鐵劍。
那把劍也不知道在上麵釘了多久,繡得泛紅,邊緣青苔和井壁上的青苔完全長在了一起。
按照村子裏的說法,那把劍就是聖人專門留在那裏,用來鎮壓蛟龍用的劍。
周扶光單手扶著軲轆,問:“就沒有人去把它取下來看看?”
老人繼續搖扇子,迴答:“這是吃水的井,誰吃飽了撐的爬進去拿一把破銅爛鐵啊?”
忽的,他搖扇子的動作停住,狐疑看向周扶光:“你不會半夜爬進去偷那把劍吧?”
周扶光:“沒有,我就看看。”
老人滿臉不信任,又道:“你離井口遠點,掉進去可不是鬧著玩的……鎮龍井底下通著斷青河,以前有小孩掉下去,唿救都來不及,一下子就被卷走了。”
看出老人不信,周扶光聳了聳肩,站起身遠離井口。
井邊有樹,極老的一顆榕樹,根係發達如蛛網,拱出地麵,盤繞著井口青石繞成一圈。樹幹部分從中間分開,足有五人合抱那樣粗壯,從裂開的部分裏麵,又長出許多不知名的花草,幼苗。
有幾個小孩子就坐在橫生出去的樹幹上,嘀嘀咕咕商量著要攀上高處去掏鳥窩。
日頭漸高,遠處一排排民居房屋頂慢慢冒起炊煙。
周扶光估算著時間,快到中午飯點了——她跟搖扇子的李老頭道別,轉身腳步輕快往斜坡下走。
年輕人腳程也快,不過三兩步便走出了老榕樹鬱鬱蔥蔥的陰影,走進太陽光底下。
下了斜坡,往左拐,進入雞籠巷。
雞籠巷是個直頭直尾的長巷子,兩邊多住戶,都是瓦片房泥巴牆,木條子編出籬笆圈出地,裏麵養雞——養雞不能總圈著,偶爾也要放出去,東家放完西家放,過路上一天到晚走來走去的雞就沒有停過。
雞多了,滿地難免雞屎。
周扶光垂著眼皮,專挑沒雞屎的地方踩,走路,但姿態像跳,輕快的,一格一格的過去。旁邊院子裏有婦人探頭看了她幾眼,目光探究。
等周扶光走過去,她們立刻走出院門,與鄰居聚集,交頭接耳。
一個人說:“你看她那嬌氣樣,皮膚又白花花的,準是個大小姐。”
另一個人說:“可是大小姐來我們村子裏幹什麽呢?”
“往年夏天,不也有很多大人物來我們村子裏嘛?找那個什麽——被鎮壓的真龍。”
“那也沒見過這樣的外鄉人呀,她連個仆人都沒有。”
……
往年夏天,鎮龍村也會來許多外鄉人。
他們有著村裏人所能想象的,最高程度的尊貴與矜持。但村裏人很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這些人——他們一般都帶著很多仆人,而且會直接住進縣令那間三進三出,還有三層賞月小閣樓的漂亮大宅院裏。
期間他們那些穿著得體的仆人會天天去看鎮龍井,進臥龍山,去斷青河邊轉悠。
一直待到七月中旬,又浩浩蕩蕩的一群人空手離開。
沒有人知道那群昂著腦袋用鼻孔看人的大人物們是來幹什麽的,也沒有渠道去了解他們的身份。
他們隻能按照鎮龍村那些虛無縹緲的古老傳說,揣測那些大人物是專門來找那條被聖人鎮壓的‘真龍’。
雞籠巷的一條路沒辦法走到尾,走過三分之二,就會遇到從東往西截斷了整個雞籠巷的斷青河。
河麵架有一座石拱橋,用以連接兩岸。
斷青河名義上是河,但到這裏,其實河水已經變得很淺。若是一個身量略高的少年淌水下去,河水頂多淹過膝蓋。
但水流頗急,底下又有厚密的濃綠色水草,所以從橋上往下看,便會讓人生出這河水很深的錯覺。
周扶光走到橋中間,伸出右手扶著橋欄,低頭往河底看去——太陽光明晃晃照著她的右手,那是隻骨節修長又漂亮的手,隻是不太符合大部分人對常規大小姐‘纖纖玉手’的幻想。
那顯然是一隻有力量感的手,曲起手指時手背上會有青筋凸起,但皮膚卻極白,白得幾乎能反光,教人不敢多看。
除去白外,還有一點很惹眼的,便是她右手隻有四根手指,原本尾指的部分,卻空空落落,隻有紗布纏繞。白色紗布纏過手掌,沒入衣袖。
周扶光久久凝望著河底茂密水草,分明是夏日,太陽勢頭最盛的時刻,但這條不深的河水卻莫名散發出一股寒意。
那股寒意浸骨刺人的順著河麵往上冒,仿佛想順著石橋攀爬上岸。
但在周扶光目不轉睛的注視下,那股試圖爬上岸的寒意凝固了片刻。
下一秒,寒意墜迴河底,河麵無端濺起一小叢水花,像是某種東西無能狂怒的拍了下水麵。
周扶光屈起大拇指敲了敲橋欄,扭頭離開時嘴角上翹,麵容得意。
走過石橋,到了雞籠巷盡頭,便是私塾——鎮龍村隻有一家私塾,而這唯一的一家私塾裏,也隻有一位教書先生。
先生姓陳,全名叫陳玄乙。
陳先生也不是鎮龍村本地人。他是十五年前的夏天,在一場暴雨中來到鎮龍村的——關於陳先生的來曆,眾說紛紜。但比較可靠的說法,說他是北俱蘆洲西府院落榜的讀書人,落第後鬱鬱不得誌,無顏麵迴上京,就避世到鄉下來了。
恰好村子裏沒有先生,而陳先生又那樣寬厚和善,修金是縣令與村裏幾個大戶合資出的,束脩隻收點糧食粗布。
村裏人樂得把自家孩子送去念書,不求考取功名,能認幾個字也挺好。
是以陳先生雖然性格沉悶不愛出門,但在村裏人望卻很高。村婦們背地裏嚼舌根,說到陳先生時,總要留幾分情麵。
私塾不包午飯,學生們一窩蜂從書院裏衝出來——小的才七八歲,大的有些都十四五了,與周扶光差不多年紀。
年紀小些的,滿腦子隻有午飯,兩條小短腿跑得飛快,倒騰得能冒火星子,從周扶光身邊跑過去,連眼珠都不斜一下。但稍微大點的,比如顧千鍾。
與周扶光年紀相仿的少年,生得高大,容貌端正,與周扶光迎麵碰上,態度溫和的笑:“周姑娘好——”
周扶光腳步一停,站在距他三四步遠的地方站住,頷首,隨意的迴:“你好。”
顧千鍾笑了笑,單手拿著一捧書,不緊不慢越過周扶光,跟隨其他放學的學子一起往外走。
男孩子從七八歲到十四五歲,都是雞嫌狗憎的年紀。但顧千鍾不一樣,顧千鍾大部分時候都表現得很有禮貌,衣服也不會像同齡人一樣髒兮兮的。
他的衣服布料遠比其他人更好,盡管在周扶光眼裏不算好——但在這個村子裏,沒有哪個少年人會比顧千鍾穿得更體麵,也沒有哪個少年人會比顧千鍾收拾得更幹淨,說話更得體。
畢竟他父親是這個鎮子上最有錢的員外郎。
陳先生一年的修金,顧員外個人就承擔了一半,剩下一半才是縣令和其他學子的父母共同承擔。
周扶光跨進院門,穿過空蕩蕩學堂,走進後院。
後院是陳先生專門辟出來自己住的,位置其實不大,一間書房,一間臥室,一間客房,中間圍出一個小小的空院子,用來做飯。
雖然這個做飯的院子裏,此刻煙霧繚繞,一副要燒起來的架勢——周扶光在推開院門的瞬間被嗆得咳嗽起來,扭過頭時聞到股一言難盡的糊味。
她邊咳嗽邊用手扇開煙霧,看見露天大鍋的簡易爐灶邊蹲坐著一個瘦弱少年。
對方也被嗆得直咳嗽,咳得比周扶光厲害,一副馬上要把肺咳出來的架勢。周扶光捏著鼻子走過去,揭開鍋蓋往裏看,大聲:“別燒了!都燒糊了!”
少年仰起臉,熏著黑灰的臉上露出茫然表情,好似沒有聽懂周扶光在說什麽。
周扶光不得已,放慢了語速,大聲:“我說!飯!燒糊!了!糊!糊了!不能!燒了!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