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在一片混沌與迷茫中悠悠轉醒,卻驚覺自己迴到了登基之初。熟悉又陌生的宮殿,那古舊的雕梁畫棟、搖曳的燭火,無一不在訴說著這一難以置信的事實。恍惚間,前世那些偏安一隅、受盡屈辱的歲月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徽欽二帝被擄至金國後遭受的種種折磨,靖康之恥那刻在大宋曆史上的深深傷痕,如同一把把尖銳的利刃,一下又一下刺痛他的內心。往昔,麵對金國的威脅,他怯懦、退縮,選擇用求和與歲幣來換取短暫的安寧,致使山河破碎、百姓蒙難。可這一次,重生帶來的不僅是生命的重啟,更是改寫曆史的契機。“這一迴,朕定要讓大宋重振雄風,一雪前恥!”趙構在心底暗暗發誓,目光中燃燒著從未有過的堅定與決然。


    登基之初的朝堂,局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暗流湧動。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在朝堂中盤根錯節、勢力龐大。他們被金國的武力威懾,深信唯有求和才能保大宋太平,為求一時安穩,不惜犧牲國家尊嚴與利益。而嶽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雖懷揣著滿腔報國熱血,一心想要北上抗金、收複失地,卻處處遭受投降派的掣肘與打壓,空有壯誌難酬。


    趙構深知,要想實現抗金大業,扭轉乾坤,首要任務便是清除朝堂內部的求和雜音,拔除投降派這顆阻礙國家複興的毒瘤。於是,他精心布局,以商討對金策略為契機,召集滿朝文武。


    金鑾殿內,氣氛凝重壓抑。秦檜率先出列,躬身作揖,臉上堆滿諂媚,言辭懇切卻盡顯怯懦:“陛下,金國兵強馬壯、勢力滔天,我朝與之抗衡,無異於以卵擊石。依臣之見,求和才是保國安民的上上之策。如此,既能避免生靈塗炭,又可保我大宋江山社稷安穩。”


    趙構麵色冷峻,目光如炬,仿若能洞悉人心,直直地凝視著秦檜,心中對其賣國求榮的行徑厭惡至極,麵上卻波瀾不驚,語氣沉穩卻暗藏威嚴:“秦愛卿所言,乍聽有理,實則盡顯怯懦。朕且問你,若一味求和,我大宋百年積累的尊嚴將置於何地?萬千百姓挺直的脊梁又該如何安放?我等身為大宋臣子,不思收複失地,卻隻想著委曲求全,有何顏麵麵對列祖列宗?”


    秦檜聞言,頓時如遭雷擊,身體微微顫抖,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眼神閃爍不定,張口結舌卻無言以對。


    見此情景,趙構乘勝追擊,將此前暗中安排心腹搜集的秦檜通敵賣國的鐵證一一呈於朝堂之上。一封封與金國往來的密信、一份份出賣國家利益的協議,樁樁件件,鐵證如山。朝堂之上瞬間炸開了鍋,群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臉上滿是震驚與憤怒,紛紛指責秦檜的叛國罪行。


    趙構見時機成熟,果斷下令:“秦檜通敵叛國,罪大惡極,著即革去官職,打入大牢,其黨羽一並徹查,嚴懲不貸!”隨著這一聲令下,殿前侍衛如虎入羊群,迅速將秦檜及其黨羽控製起來。至此,投降派的核心勢力被一舉鏟除,朝堂之上主戰的聲音終於得以暢快表達。


    清除了朝堂障礙,趙構將全部心力投入到支持主戰派的事業中。他深知,要想戰勝金國,必須依靠嶽飛、韓世忠等一眾將領以及他們麾下的英勇將士。於是,趙構親自前往軍營,深入士兵中間,慰問前線將士。


    在嶽飛的營帳中,趙構見到了這位威名赫赫的將領。嶽飛身著戎裝,雖曆經戰火洗禮,卻依舊身姿挺拔,眼神中透著堅毅與忠誠。趙構快步上前,緊緊握住嶽飛的手,眼中滿是信任與期許,語重心長地說道:“嶽將軍,朕如今將北伐大業托付於你。恢複我大宋河山,洗刷靖康之恥,就全仰仗將軍及諸位將士了。朕定當全力支持,糧草、兵器、兵力,但凡有所需,朕必無二話!”


    嶽飛感動得熱淚盈眶,“撲通”一聲跪地,單膝著地,右手握拳重重地捶在胸口,聲音激昂而堅定:“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肝腦塗地亦在所不惜!不收複失地,不迎迴二聖,誓不罷休!”營帳內的將士們見狀,紛紛跪地高唿:“願為陛下效死力!”聲震雲霄,氣勢如虹。


    在趙構的全力支持下,宋軍厲兵秣馬,積極備戰。糧草、兵器等戰略物資,在朝廷的統一調配下,源源不斷地運往軍營。各地精壯之士聽聞朝廷決心北伐,紛紛踴躍參軍,一時間,宋軍兵強馬壯,士氣高漲。


    嶽飛率領嶽家軍,作為北伐的先鋒部隊,一路北上,如猛虎出山,銳不可當。所到之處,金兵望風披靡。郾城一戰,更是展現了嶽家軍的英勇無畏與嶽飛卓越的軍事才能。麵對金兵引以為傲的“鐵浮屠”和“拐子馬”,嶽飛鎮定自若,巧妙運用戰術,以麻紮刀、提刀、大斧等兵器,上砍騎兵,下砍馬腿,大破金兵的精銳部隊。戰場上,金兵屍橫遍野,哀號連連,統帥兀術狼狽逃竄,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絕望哀歎。


    然而,金國作為北方強國,怎會輕易咽下這戰敗的苦果。他們迅速糾集了更多的兵力,妄圖對宋軍進行瘋狂反撲。一時間,邊關告急,戰雲再次籠罩在大宋的天空之上。此時,趙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朝堂上,一些膽小怕事、目光短淺的官員,被金兵的反撲嚇得心驚膽戰,又開始蠢蠢欲動,紛紛上書建議與金國議和。


    “陛下,金國此次來勢洶洶,恐難以抵擋。若繼續交戰,恐我大宋江山不保啊!求和才是當下的權宜之計。”一位老臣顫顫巍巍地說道。


    趙構麵色陰沉,心中怒火中燒,但仍強壓著情緒,目光冷峻地掃視著朝堂,厲聲說道:“當初若不是朕力排眾議,堅決抗金,我大宋早已淪為金國的附庸。如今稍有挫折,你們便又要朕求和。難道你們忘了靖康之恥的慘痛教訓?忘了我大宋百姓在金兵鐵蹄下的苦難?朕告訴你們,朕絕不做偏安一隅的昏君,絕不向金國低頭!”


    在這關鍵時刻,趙構一麵親筆書信,鼓舞前線將士的士氣,讓他們堅信朝廷的支持與信任從未改變;一麵緊急調配各地兵力,全力支援嶽飛。同時,他深知僅憑大宋一己之力,要徹底擊敗金國並非易事,於是派遣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往周邊國家,試圖聯合他們共同對抗金國。


    在趙構的不懈努力下,終於與西夏、大理等國達成聯盟協議。各國約定,共同出兵,從不同方向對金國形成戰略包圍之勢。至此,局勢逐漸朝著有利於大宋的方向發展。


    決戰的時刻終於來臨。在一片廣袤的平原上,宋軍與金國軍隊擺開陣勢,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決戰就此拉開帷幕。戰場上,硝煙彌漫,遮天蔽日;喊殺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


    嶽飛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衝入敵陣。他手持長槍,槍尖閃爍著寒光,每一次揮動,都帶著千鈞之力,金兵紛紛倒下。嶽家軍將士們在嶽飛的帶領下,奮勇殺敵,如同一股鋼鐵洪流,勢不可擋。韓世忠也率領水師,從側翼對金兵發起猛烈攻擊。戰船如蛟龍出海,火炮齊發,炸得金兵暈頭轉向。


    在宋軍的頑強抵抗和奮勇拚殺下,金兵逐漸陷入了困境。他們的戰線被宋軍突破,士兵們開始出現恐慌與混亂。但金兵畢竟兇悍,仍在做著垂死掙紮。


    關鍵時刻,趙構親自率領的禦林軍趕到戰場。趙構身著金色鎧甲,騎在高頭大馬上,威風凜凜。他拔劍指向金兵,高聲喊道:“將士們,今日便是我大宋雪恥之時,為了國家,為了百姓,殺!”禦林軍將士們齊聲高唿,如猛虎下山般衝入敵陣。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經過數日的激戰,宋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金國軍隊元氣大傷,主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金國皇帝無奈之下,隻得派遣使者向大宋求和。


    這一次,趙構沒有再選擇妥協與退讓。他以勝利者的姿態,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接見了金國使者。在眾目睽睽之下,趙構宣讀和約條款,字字鏗鏘有力:“金國需割讓燕雲十六州等大片土地予大宋,歲歲向我大宋納貢稱臣,承認大宋的宗主國地位。唯有如此,朕方可考慮止戈息戰。”


    金國使者雖麵露不甘,但無奈戰敗,隻能屈辱地接受了這些條款。消息傳遍大宋,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百姓們走上街頭,歡唿雀躍,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趙構站在皇宮的城樓上,望著歡唿的百姓和繁華的都城,心中感慨萬千。這一次,他憑借著堅定的意誌和果敢的決策,克服了前世的性格弱點,帶領大宋走向了強盛,一雪靖康之恥。他深知,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的大宋,必將在他的治理下,重振雄風,屹立於世界之巔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故事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原之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原之風並收藏故事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