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眉頭緊鎖,目光如炬,直視著麵前的諸葛亮。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孔明,現在董承蠢蠢欲動,他對我父親和我十分不滿,與劉備和很多朝中大臣暗通款曲,經常密謀,或許他們會有大動作,要針對我父親和我采取行動,這才是我最擔心的事情。”
諸葛亮端坐在對麵,目光清澈,神態從容。聽完曹彰的話,他輕輕點了點頭,微微一笑迴應道:“公子,新的製度和政權的建立,勢必要打破舊的規矩和格局。曹氏的崛起,也肯定會讓處於高位的朝臣心生不滿。”
“董承本來身居高位,且可以利用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橫征暴斂。可隨著曹司空和公子你的崛起,他的地位一再受到擠壓,大不如前,他肯定會心生怨言。”
“至於劉備,當初陶謙死後,是把徐州交到了他的手裏。雖然是他自己識人不當收留呂布,最終丟了徐州。可在他心裏,肯定還是希望能夠割據一方,而不甘心隻是在許都做個沒有實權的空頭將軍,尤其公子現在又把徐州刺史的位置給了臧霸,讓他徹底沒了希望,他肯定心中也是極度的不平衡。”
“劉備能夠勝任左將軍,有董承的舉薦之功。這種情況下,他們兩個走得近也是正常,彼此之間倒倒苦水,說些心中的不平,也是正常!”諸葛亮分析著董承和劉備之間走得近的原因。
曹彰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恢複了平靜。他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諸葛亮的話。他知道,諸葛亮雖然剛到許都不久,但能夠把董承和諸葛亮的情況也了解得如此透徹,可見他不僅智慧非凡,而且對政治局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孔明,如果他們隻是發發牢騷,說些抱怨的話語,倒也無傷大雅。但據我所知,董承的想法可沒有那麽簡單。對於他來說,唯有扳倒我父親和我,重新掌握朝政大權,才算是翻身。”
曹彰畢竟是了解曆史,知道“衣帶詔”事件的全部過程。
《三國演義》裏,把董承塑造成了忠於漢獻帝的忠臣,而且還說衣帶詔是漢獻帝的血書,是他要求董承鏟除曹操。但那畢竟是小說,還是有藝術加工的成分。
在《後漢書》《三國誌》以及其他的一些曆史典籍中,對於“衣帶詔”的記錄就有很多值得商榷和展開聯想的地方了。
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漢獻帝根本就沒寫什麽衣帶詔,完全是董承自己想要推翻曹操,掌握朝政,假說自己有漢獻帝的密旨,然後策劃了這起暗殺行動。
其實這種行為,在漢末這個亂世,也算是屢見不鮮。當初曹操也是自稱奉有天子檄文,召集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但那時候漢獻帝還是個少年,曹操又官職低微,根本見不到漢獻帝,怎麽可能有討董檄文給他?
所以,這種所謂的天子密詔,更多的隻是一些刺殺者或者“反叛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合法,而杜撰出來的。
到了現在這個半架空世界裏,董承完全就是一個大貪官,隻知道中飽私囊,所以他如果要搞衣帶詔,肯定不是為了漢室,就是為了推翻曹氏,自己掌權的私心作祟而已。
“孔明,雖然在與袁紹對戰之前,我們需要穩定局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這些搞事的人放任不管。”曹彰語氣變得堅定起來,“讓他們盡早暴露出來,適當地敲山震虎、殺一儆百還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那些有不臣之心,並且心向袁紹的人受到震撼,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也是維持穩定的一種方式。”
“隻不過我們現在隻知道董承和劉備有不良企圖,但他們具體會做什麽,會在什麽時候采取行動,卻是完全無法察覺。這種潛在的危機,其實在最可怕!”曹彰向諸葛亮說出了自己最擔心的地方。
畢竟隨著自己穿越過來的時間越來越長,雖然大體的走向和格局,還算遵循著曆史,但也產生了很多的細微的蝴蝶效應。
他現在也不敢斷定,衣帶詔的事件到底會在什麽時候發生,而且是不是會對曹操產生危害,誰也不知道。
萬一真的傷到曹操,又或者是這個事件拖延到曹操和袁紹正式開戰之後在發生,那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他們畢竟都是皇親國戚,朝廷重臣,如果沒有相應的罪名和一定的證據,我是不建議直接去動他們。因為一旦這樣做了,就有可能會造成我們曹氏和漢室的決裂,也會讓更多居心叵測的人說我們曹氏功高蓋主,藐視朝廷。”
“漢室雖然衰微,天子暗弱,但現在這個階段,我們還必須要在天下人麵前恪守臣子的本分,維護漢室的尊嚴,不讓禮樂崩壞,才能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路諸侯,收攏人心。”
“董承之前貪贓枉法,我曾經敲詐他出過一筆錢,作為雒陽的重建款,董承的贓款已經退了出來,我們肯定不能再用這個理由去殺他!”
“至於劉備,他為人小心謹慎,深入簡出,表麵上更是對我父親十分恭敬,更沒有把柄被我們抓住。他現在又被天子認作皇叔,如果沒有合理的罪名和足夠的證據,更不能輕易動他!”
曹彰隨後將自己的顧慮也對諸葛亮說了出來,他也是希望諸葛亮可以幫自己想出一個妥善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
諸葛亮看出了曹彰的擔心,他微微一笑,開口安慰著曹彰:“公子不必擔心,既然您說董承和劉備已經蠢蠢欲動,那他們肯定也會怕被司空和公子發現他們的企圖,會有做賊心虛的心態。”
“沒有證據,我們可以想辦法創作證據,沒有機會,我們可以設法引他們給我們提供機會……
“給他們一些外部的刺激,然後再安排一個人打入他們的內部去進行鼓動,讓這些心懷叵測的人提早行動,露出狐狸尾巴。就有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確保司空和公子的安全,在大戰之前穩定住許昌的人心了。”諸葛亮從容淡定地說出了自己的計策……
諸葛亮端坐在對麵,目光清澈,神態從容。聽完曹彰的話,他輕輕點了點頭,微微一笑迴應道:“公子,新的製度和政權的建立,勢必要打破舊的規矩和格局。曹氏的崛起,也肯定會讓處於高位的朝臣心生不滿。”
“董承本來身居高位,且可以利用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橫征暴斂。可隨著曹司空和公子你的崛起,他的地位一再受到擠壓,大不如前,他肯定會心生怨言。”
“至於劉備,當初陶謙死後,是把徐州交到了他的手裏。雖然是他自己識人不當收留呂布,最終丟了徐州。可在他心裏,肯定還是希望能夠割據一方,而不甘心隻是在許都做個沒有實權的空頭將軍,尤其公子現在又把徐州刺史的位置給了臧霸,讓他徹底沒了希望,他肯定心中也是極度的不平衡。”
“劉備能夠勝任左將軍,有董承的舉薦之功。這種情況下,他們兩個走得近也是正常,彼此之間倒倒苦水,說些心中的不平,也是正常!”諸葛亮分析著董承和劉備之間走得近的原因。
曹彰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恢複了平靜。他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諸葛亮的話。他知道,諸葛亮雖然剛到許都不久,但能夠把董承和諸葛亮的情況也了解得如此透徹,可見他不僅智慧非凡,而且對政治局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孔明,如果他們隻是發發牢騷,說些抱怨的話語,倒也無傷大雅。但據我所知,董承的想法可沒有那麽簡單。對於他來說,唯有扳倒我父親和我,重新掌握朝政大權,才算是翻身。”
曹彰畢竟是了解曆史,知道“衣帶詔”事件的全部過程。
《三國演義》裏,把董承塑造成了忠於漢獻帝的忠臣,而且還說衣帶詔是漢獻帝的血書,是他要求董承鏟除曹操。但那畢竟是小說,還是有藝術加工的成分。
在《後漢書》《三國誌》以及其他的一些曆史典籍中,對於“衣帶詔”的記錄就有很多值得商榷和展開聯想的地方了。
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漢獻帝根本就沒寫什麽衣帶詔,完全是董承自己想要推翻曹操,掌握朝政,假說自己有漢獻帝的密旨,然後策劃了這起暗殺行動。
其實這種行為,在漢末這個亂世,也算是屢見不鮮。當初曹操也是自稱奉有天子檄文,召集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但那時候漢獻帝還是個少年,曹操又官職低微,根本見不到漢獻帝,怎麽可能有討董檄文給他?
所以,這種所謂的天子密詔,更多的隻是一些刺殺者或者“反叛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合法,而杜撰出來的。
到了現在這個半架空世界裏,董承完全就是一個大貪官,隻知道中飽私囊,所以他如果要搞衣帶詔,肯定不是為了漢室,就是為了推翻曹氏,自己掌權的私心作祟而已。
“孔明,雖然在與袁紹對戰之前,我們需要穩定局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這些搞事的人放任不管。”曹彰語氣變得堅定起來,“讓他們盡早暴露出來,適當地敲山震虎、殺一儆百還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那些有不臣之心,並且心向袁紹的人受到震撼,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也是維持穩定的一種方式。”
“隻不過我們現在隻知道董承和劉備有不良企圖,但他們具體會做什麽,會在什麽時候采取行動,卻是完全無法察覺。這種潛在的危機,其實在最可怕!”曹彰向諸葛亮說出了自己最擔心的地方。
畢竟隨著自己穿越過來的時間越來越長,雖然大體的走向和格局,還算遵循著曆史,但也產生了很多的細微的蝴蝶效應。
他現在也不敢斷定,衣帶詔的事件到底會在什麽時候發生,而且是不是會對曹操產生危害,誰也不知道。
萬一真的傷到曹操,又或者是這個事件拖延到曹操和袁紹正式開戰之後在發生,那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他們畢竟都是皇親國戚,朝廷重臣,如果沒有相應的罪名和一定的證據,我是不建議直接去動他們。因為一旦這樣做了,就有可能會造成我們曹氏和漢室的決裂,也會讓更多居心叵測的人說我們曹氏功高蓋主,藐視朝廷。”
“漢室雖然衰微,天子暗弱,但現在這個階段,我們還必須要在天下人麵前恪守臣子的本分,維護漢室的尊嚴,不讓禮樂崩壞,才能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路諸侯,收攏人心。”
“董承之前貪贓枉法,我曾經敲詐他出過一筆錢,作為雒陽的重建款,董承的贓款已經退了出來,我們肯定不能再用這個理由去殺他!”
“至於劉備,他為人小心謹慎,深入簡出,表麵上更是對我父親十分恭敬,更沒有把柄被我們抓住。他現在又被天子認作皇叔,如果沒有合理的罪名和足夠的證據,更不能輕易動他!”
曹彰隨後將自己的顧慮也對諸葛亮說了出來,他也是希望諸葛亮可以幫自己想出一個妥善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
諸葛亮看出了曹彰的擔心,他微微一笑,開口安慰著曹彰:“公子不必擔心,既然您說董承和劉備已經蠢蠢欲動,那他們肯定也會怕被司空和公子發現他們的企圖,會有做賊心虛的心態。”
“沒有證據,我們可以想辦法創作證據,沒有機會,我們可以設法引他們給我們提供機會……
“給他們一些外部的刺激,然後再安排一個人打入他們的內部去進行鼓動,讓這些心懷叵測的人提早行動,露出狐狸尾巴。就有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確保司空和公子的安全,在大戰之前穩定住許昌的人心了。”諸葛亮從容淡定地說出了自己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