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府重建?”


    遼陽城!


    遼東都司治所!


    洪武年間,朝廷在定遼都衛基礎上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設在遼陽城。


    自此遼陽成為遼東軍事、政治中心,獨立擔負軍事、行政職責。


    遼東都司開也始成為大明在東北邊疆實施管轄和軍事防禦的基礎與前沿。


    其後朝廷又在遼東舊址基礎上,修築包括遼陽在內共十三座衛城,新修堡城至少二十七座。


    這些城鎮自山海關向東,經廣寧、海州、遼陽三城後,分別轉向東北的開原、鐵嶺和東南的鴨綠江北岸,加上遼南沿海的金、複、蓋三城,形成了對遼東全域的合圍。


    鎮城之下,則是衛城、所城、堡城由上至下,各司其職,各大小城鎮往往設置在軍事防禦的要害之處,屯兵千餘人,數倍於表麵的屯兵數量可以在軍情緊急時提供更有力的支援,同時保持了較強的靈活性。


    發展到了永樂年間,朝廷在遼東形成了開原鎮城、遼陽鎮城和廣寧鎮城的軍事格局,衛所囊括遼東全域。


    此時遼東鎮城官署。


    遼東總兵官韓輔看向了身旁的副總兵毛倫,神情很是驚駭。


    畢竟五府重建這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足以改變大明王朝現在的政治格局。


    韓輔就是定遼中衛本地人,成年後承襲了其父東勝右衛指揮使一職,後調守遼東,選管寧遠衛事。


    遼東之地原本就不太平。


    因為永樂皇帝一生英明神武,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那就是廢置大寧都司。


    當年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成了燕王朱棣的雇傭軍,為他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在燕王朱棣奪得江山之後,鑒於自身就是藩王造反奪得天下,於是將一眾塞王全部內遷,這其中就包括了封地在大寧的寧王,以致於大寧重鎮變成了一塊空地,永樂皇帝也不願耗費錢糧再恢複大寧,索性將此地賞賜給了朵顏三衛作為駐牧地以酬其功!


    而大寧衛之所如此重要,在於他可以同時遏製住北邊蒙古和遼東的女真,還可以作為長城的緩衝帶,不至於把戰火燒到關內,這絕對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顧炎武曾經在《天下郡國利病書》(這本書對明朝兵要地理、險要、衛所等記載非常詳細,是關於明史重要的參考)中就曾經這樣評價大寧衛對於明朝東北邊防的意義“大寧居遵化之北一百餘裏,沿山海關就能到到宣府的獨石口,一牆之外皆其地,獨石口、山海關、大寧離京師都是七百裏。國初年建穀、寧、遼三………,以屏藩東北,其為計深矣”可見大寧之地的重要性。


    而後朱棣靖難成功後,卻於永樂元年把大寧衛內遷到了保定府,它所管轄的所有衛所一並內遷或者撤銷,自此從洪武到永樂經營了十二載的大寧都司被放棄,後被遊牧民族占領,成了異族鐵騎肆意馳騁的樂園。


    但朱棣將大寧衛後撤,卻給明朝集體紮上了一顆釘子,因為這樣不啻乎讓明朝的北防線正麵暴露在敵人麵前,外寇可隨時長驅直下騷擾北邊,事實證明,大寧一旦丟失,大明第一道北疆防線,就變成了九邊衛所,大明的防禦力量被迫撤退到了長城以南,因此徹底喪失出塞主動權,而九邊長城也自此淪為草原蠻夷兵鋒直指之地,九邊烽火迭起,蠻夷屢屢南下劫掠襲擾,大明邊防遭受到了更大的壓力,以致於光是九邊軍費開支這一項,每年都是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


    正因如此才有後來的正統己巳、嘉靖庚午等,諸敵犯內,不單大明中期時受到蒙古部落的騷擾與此有關,尤為慘痛的是在明末建州女真崛起,甚至到明朝滅亡,這一帶一直很是虛弱。


    自從土木堡一戰,瓦剌留學生將大明精銳徹底葬送之後,大明王朝也就此由盛轉衰,再無出塞肅清漠北之力,也瓦剌韃靼也趁勢崛起,終年南下劫掠襲擾、寇邊擾境。


    大明朝廷為了抵禦北虜之患,不得不大力投入錢糧,側重於北疆戍邊,以致於整個大明所有財政支出中一朝軍費占比長期超過了一半,軍費支出占比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七成甚至八成之多!


    這是什麽概念?


    一國賦稅財政,大部分全都用於邊防建設,僅剩下一小半拿去發展民生,大明百姓日子過得不苦才是怪事!


    永樂皇帝廢置大寧都司,九邊長城防線受難,大明將會永遠失去這塊戰略要地,並且還埋下了滔天禍患!


    這其中首當其衝者就是遼東!


    因為大寧都司不但是大明抵禦蒙古南下的第一道防線,更是抵禦蒙古蠻夷東進遼東的北部屏障!


    永樂朝廷將大寧之地舍棄,蒙古蠻夷就可以隨時入侵遼西走廊,遼東地區作為大明的“九邊之首”,其對大明北方安全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以廣寧城為核心的遼西走廊,背山麵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從秦漢到大明曆來為兵家征戰必經之地!


    永樂廢置大寧都司!


    大寧淪為草原蠻夷的樂園!


    蠻夷南下劫掠不得,因為明軍加強了九邊防線!


    那草原蠻夷會怎麽做?


    向東南方向殺入遼東!


    遼東局勢本就複雜,境內還有大量蒙古、女真蠻夷!


    因此永樂朝廷將大寧拱手送給草原蠻夷後,遼東就失去了這道北部屏障,遼西走廊將自此直麵外邦蠻夷的威脅,可謂是苦不堪言。


    大明朝統治由盛轉衰的開始,就是自英宗繼位以後,朝臣結黨營私,宦官專權,殘害忠良,致使邊關廢弛,同時,北方蒙古、女真族實力日漸強大,正統十四年也先的瓦剌軍隊大敗英宗親征的明軍,並使英宗皇帝“北狩”,釀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後,外邦異族全都看到了大明王朝的疲軟虛弱,更是對大明再無任何敬畏恭順之心。


    時常劫掠襲擾不停,遼東戰火因此從未停熄。


    韓輔這個遼東總兵官,算是大明中期少見的名將了,他戰於沙場幾十年,屢戰屢勝,尤其善於以少勝多,除精通諸家兵書、善於用兵外,韓輔還由於每次戰鬥之前,必召集諸將仔細研究作戰方案,即使是普通士兵有獻計者,亦傾心聽取,謀定而戰,故戰無不勝。


    遼東在他的治理之下,麵對日益跋扈張狂的外邦蠻夷,也算是暫時穩住了局麵。


    而毛倫是京衛出身,他這個副總兵自然是皇帝陛下的人,之所以前來輔佐韓輔,也是朝廷的慣例。


    所以韓輔對毛倫還是很敬重的,一般有什麽事情都是二人商量著來,相處很是融洽。


    毛倫此刻倒是絲毫不慌,因為他已經得到了內部消息。


    “將軍無需憂慮。”


    “這是中山侯力壓朝堂公卿的結果。”


    提及中山侯湯昊,毛倫眼中也滿是狂熱。


    “五府重建,對我們邊軍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至少以後上報軍功、索要錢糧輜重的時候,朝廷裏麵有人幫我們說話,護著我們,不至於向以前那樣還要受到文臣縉紳的刁難!”


    韓輔聽到這話,也是笑嗬嗬地點了點頭。


    他坐鎮遼東至今將近二十年之久,總兵官做了也快十年,這其中的辛酸苦楚真是沒辦法說。


    既要麵對遼東紛亂的局勢,又要應對來自朝廷的刁難,天知道這些年他是怎麽過來的!


    那些該死的文臣縉紳,巴不得削廢了他們這些九邊將士,想方設法地克扣軍餉糧草,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九邊將士虛報軍功冒領俸祿!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九邊兒郎駐守國門,抵禦那些該死的蒙古人、女真人,你們這些該死的縉紳公卿哪裏還有時間和精力尋花問柳、恣意享樂?


    奈何先前朝政大權盡在文臣縉紳手中,好不容易出了一位還算英明的成化皇帝,又沒能多活一段時間,繼位的這個大明中興之主,更是做得一手好事,直接變納糧開中為納銀開中,等同於是狠狠給了九邊軍民心口一刀!


    因為他弘治皇帝做的好事,這些年來九邊軍民餓死凍死之人不計其數,死在蠻夷鐵騎之下者更是數不勝數!


    偏偏他們還要忍受著文臣縉紳的刁難和責罵,該得的賞賜更是被一再削減!


    怨氣,不滿,憤怒……早就充斥在九邊軍鎮之間,將士嘩變更是時常發生!


    韓輔本人都快對這朝廷失去希望了,他想不到這樣的朝廷還能延續多久,就算現在不亡,遲早也是會亡的。


    直到現在,大明中山侯橫空出世,不但將日益衰亡的京軍團營訓練成了精銳戰兵,而且還率軍出海直接滅了倭國,現在更是力壓朝堂重建五府,讓天下將士都看到了晉升的希望!


    中山侯湯昊,當真是武勳的希望啊!


    “除了重建五府,湯侯還針對九邊軍鎮的邊軍將士提出了一些賞賜措施,想來用不了多久朝廷的公文就會下達了!”


    毛倫歎了口氣,讚歎道:“若非中山侯出手,逼得朝廷重新恢複祖製,改納銀開中為納糧開中,那些商人又重新迴來屯田了,軍民日子也總算是好過一些了,隻怕遼東局勢早就崩壞了啊!”


    事實就是如此,商賈的重要性在此刻體現得淋漓盡致。


    國朝初年推行納糧開中國策,商賈為了謀利選擇就地在九邊軍鎮屯田,這樣糧食有收成了直接就可以就近送到邊鎮了,不必承擔長途運輸的損耗,拿到相關憑證再送給專門負責與鹽場打交道的夥伴手中,這套流程走下來他們也可以賺取利潤,但最大受益者無疑是九邊軍民。


    因為商賈會帶來流動性,會成為九邊和內地交流的渠道,不管是吃的喝的還是穿的,或者說九邊軍鎮從外邦蠻夷手中獲得的牛羊馬匹動物皮毛等等都可以與商賈交易,從而補貼家用。


    此外最為關鍵的,那自然是屯田了。


    納糧開中期間,因為商賈在九邊軍鎮就地屯田,無疑確保了九邊軍鎮的糧食所需,九邊糧價也穩定在一定的價格之內,軍民們不必為了糧食而發愁。


    然而等到弘治皇帝改納糧開中為納銀開中,商賈們直接交銀子給戶部就可以拿到鹽引,自然不會再屯什麽田了,商賈全麵撤走,九邊商屯因此廢置,糧食就成了九邊軍民不得不麵臨的難題,就算還有商隊從內地運送糧食過來謀利,但沿途損耗費用算在裏麵,這九邊軍鎮的糧價暴漲了數倍不止,普通軍民又怎麽買得起?


    是以餓死凍死者不計其數,全都是因為那個大明中興之主!


    你算什麽中興之主,算什麽聖君明主?


    韓輔倒是提及了一事,滿臉希冀地開口道:“據聞此次湯侯平定倭國,動用了兩種犀利火器,一為魯密銃,一為三眼銃,不知我們九邊……”


    “將軍放心!”毛倫笑道:“此事已經提上了日程!”


    “皇帝陛下親自下令,責令湯侯對各大鐵廠進行改革,革新之後生產出來的鋼鐵都是上等好鋼,而且產量極其驚人!”


    “他們會優先配備給九邊將士和水師將士,此外還有倭國各大鐵廠,倭國鐵廠生產出來的火器,也會優先配備給我們遼東軍鎮!”


    聽到這話,韓輔再也按捺不住喜色,激動得麵紅耳赤。


    “湯侯真是我等救星啊!”


    “要是能拿到這些優良火器,說不定我們可以擺脫被動挨打的劣勢局麵!”


    “沒錯!”毛倫笑道:“這三眼銃除了適配水師出海征戰外,更加適配我大明騎兵,隻要騎兵裝備熟練運用,那麽即便麵對蒙古蠻夷和女真蠻夷,我們也有一戰之力!”


    二人興奮地討論著此事,對遼東鎮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而五府重建的影響還不至於此,很快就傳遍了九邊軍鎮。


    所有將士都得知了一個人的名字,大明中山侯,湯昊!


    更是因他那句誓言而熱血沸騰!


    不破北虜,誓不封公!


    江西南昌寧王府。


    李東陽臉色難看地坐在房間裏麵。


    寧王世子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候這位先生的教導。


    李東陽來了寧王府這麽久,也不是什麽都沒有做,比如降服了這位寧王世子,讓他對自己言聽計從。


    說起來也很是有意思,寧王朱宸濠一共有四個兒子,但都沒有取名字。


    因為太祖朱元璋規定藩王後代取名是皇帝的權力,自己是不能取名字的,而朱宸濠並不想讓皇帝決定,他想自己擁有這個權力,因此沒有給兒子申請,而是準備奪取皇位後自己再給兒子取名字。


    所以隻有眼前這位寧王世子為了獲得世子之位,請求朝廷正式命名,但也根本不用,而都是以世子尊稱。


    “世子,那湯昊果真動手了!”


    “五府重建,武將勳貴崛起已然勢不可擋!”


    “那麽等到武將勳貴已經足以與文臣縉紳抗衡之時,隻怕就是你寧藩一脈大禍臨頭之日!”


    聽到這話,寧王世子臉色逐漸變得蒼白了起來。


    他父王朱宸濠做的那些勾當,世子當然心知肚明,隨便拿一件出去,都可以證明朱宸濠早有反心試圖謀逆!


    而最關鍵的是,偏偏皇帝陛下似乎是個瞎子聾子,不管文臣縉紳怎麽進言勸諫,他都不管不顧,皇帝陛下這是想做什麽?


    直到李東陽告訴了世子一個詞語,這位世子才終於恍然大悟。


    捧殺!


    沒錯,皇帝陛下就是在捧殺他父王朱宸濠。


    故意任命他父王朱宸濠為光祿寺卿,故意讓他父王朱宸濠賄賂朝臣結交黨羽,故意讓他父王朱宸濠緊鑼密鼓地準備造反……


    皇帝之所以做這些,一方麵是想讓他父王朱宸濠跟文臣縉紳爭鬥,他好坐山觀虎鬥;另一方麵則是為了肅清朝中那些懷有異心之人,借助寧王謀反一事順勢對朝堂進行一番大清洗!


    所以,不管怎麽說,寧王朱宸濠都死定了。


    寧王世子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他隻能滿臉希冀地看向李東陽,這位天下名士。


    “還請先生出手相救!”


    “謀反一事全是父王一人所為,我等並無此逆心!”


    李東陽聞言勉強笑了笑,隨即陷入了沉思。


    同樣的道理,朱宸濠現在深陷死局而不自知,那下一個可就是他李東陽了啊!


    皇帝和那該死的中山侯,故意將他李東陽任命為寧王府長史,一旦皇帝覺得時候到了對朱宸濠展開清算,那他李東陽這個王府長史也會必死無疑,甚至還會被抄家滅族!


    所以,李東陽也要想辦法開始自救,他可不想跟著朱宸濠那個蠢貨一起被抄家滅族!


    但是,怎麽自救呢?


    朱宸濠還在瘋狂地作死!


    滿朝文武都知道其試圖謀逆的狼子野心!


    所以不管怎麽說,到了最後朱宸濠是一定會死的!


    武將勳貴崛起之日,就是朱宸濠遭到清算之時!


    思來想去,李東陽最後隻能想到這麽一個辦法。


    破局的關鍵,不在於他,而在於眼前這個寧王世子!


    隻是在此之前,李東陽還想要反擊一手。


    狗皇帝朱厚照和中山侯湯昊不但要他死,還要將他給抄家滅族!


    這已經不隻是政見不合那麽簡單了,這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大仇!


    他李東陽這輩子親人死了個幹幹淨淨,先前族人也因為兼並田地被狗皇帝殺了流放了不少!


    狗皇帝動不了,那他李東陽就隻能選擇向中山侯報複了!


    “世子,你想活命,想保住滿門家小,那就必須按照我所說的去做!”


    “世子要記住,這一次是必須!”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莽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朕聞上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朕聞上古並收藏大明第一莽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