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昊率領船隊,耗時一年有餘,終於再次迴到了大明。
此刻他顯得頗為憂心,畢竟算算時間,早就過了妻子臨盆。
換句話說,他錯過了自己第一個血脈誕生之日,而且還不知道情況如何。
一迴到山東清河船廠,湯昊就從楚天方口中得知了一個好消息。
楚天方是錦衣衛百戶,左一刀的親信,因此由他負責鎮守清河船廠。
正是通過錦衣衛的渠道,湯昊得知了一個好消息,來自於皇帝陛下朱厚照。
這個消息,隻有四個字——母子平安!
湯昊得知消息後忍不住放聲大笑,突然覺得這個大明王朝都變得可愛了起來。
母子平安,他當然意味著什麽。
在這個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都相當落後的年代,而且自己還沒有陪在身旁,妻子張靜姝獨自一人懷胎十月,然後獨自給他湯昊生下來一個大胖小子,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諸位將領聽聞之後,紛紛上前恭賀道喜。
湯昊索性先在清河船廠舉行了一場慶功宴,一為此次掃平倭國為慶功,二為他夫人平安生子而慶功。
宴會上麵,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好不熱鬧。
畢竟在場的都是些武夫丘八,而且也可以說都是自己人,所以氣氛很是熱烈。
然而有人喝了點馬尿之後,就開始管不住自己的嘴了。
獨眼雷雄端起酒杯,醉醺醺地開口道:“侯爺,憑借這次滅國之功,您肯定可以晉升國公了,可是我們這些兄弟,還不知道幾時才能封爵啊!”
“封侯拜將,這可是每一個兄弟的……”
“雷雄!”安國陡然冷喝道,“喝多了就滾出去,別在這兒撒潑!”
“你如今身為京軍戰兵正千戶,斬配營主將,怎麽不是將軍?你還有不滿意的?”
“若非侯爺一直提攜,給了你建功立業的機會,你早就和那些十二侯黨羽死在了血腥選鋒之中!”
大明王朝武將的軍職,分為常設和差遣兩種。
常設官職有品級,大多采用世襲製,特別是各處衛所和各地都指揮使司,差遣官職無品級,大多采用臨時或長期委派。
主要常設軍職,最高等級自然是五軍都督府的都督,比如湯昊這個中軍都督府的都督官,品級可是正一品,類似於中央大軍區總司令!
下一級則是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銜正二品,都指揮同知銜從二品,都指揮僉事銜正三品,類似於省級軍區。
再下一級,則是地方衛所,指揮使銜正三品,指揮同知銜從三品,指揮僉事銜正四品。
地方衛所下轄千戶所和千戶所,千戶所的正千戶銜正五品,副千戶銜從五品,千戶所的千戶銜正六品,試千戶銜從六品,還有正七品的總旗和從七品的小旗!
這是大明王朝武將的常設軍職,也是發放俸祿的具體依據。
除了常設軍職外,就是差遣軍職了。
比如九邊軍鎮的鎮守總兵官,省級戰區主官,根據作戰任務的大小,可以調動該戰區軍鎮的所有戰兵,類似於後世戰區司令員或軍長。
協守副總兵,通常叫副將,輔佐總兵或者負責某一戰略方向的作戰,根據具體的職責安排不同,類似後世戰區的副司令員或者軍長。
參將,分守各路各段等轄區,下轄兵力五千到一萬人,類似於後世的師長或旅長;遊擊,率遊兵往來防禦,步騎機動部隊,不一定是騎兵,下轄兵力一到三千人,類似於後世的旅長或團長;守備,率兵鎮守一城或某一區域,兵力同樣一到三千,類似後世的團長。
參將、遊擊多由都指揮使等官充任,守備則多由千戶充任。
比如雷雄這個斬配營主將,他本就是一營主將,下轄六千餘人,雖然名義上隻是個守備,其實兵力足以與參將比肩。
隻是京軍戰兵不同於九邊,畢竟是在皇帝陛下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更高級的武將名額隻有皇帝陛下可以給,因此湯昊隻能先給安國、常闊海等守備加正千戶之身。
這裏麵有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因為五軍都督府名存實亡,所以京軍戰兵的武將升遷調動,名義上還是隸屬於兵部管轄的。
當然,楊一清這個兵部大司馬有些辛苦,剛剛上任就被湯昊坑去了陝西解決馬政後患,因此京軍戰兵依舊在中山侯的執掌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若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不點頭的話,湯昊也沒資格或者說他不敢自行升遷這些心腹將領。
兵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敏感的東西。
湯昊可不想因為給這些將領升遷,結果招到朱厚照的忌憚猜疑,認為他在軍中培植黨羽,到時候死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那麽簡單了。
安國一陣怒罵之後,雷雄這才迴過了神來,眼見中山侯坐在主位上麵無表情,頓時有些慌亂地向湯昊躬身道歉。
“侯爺,末將……喝多了……說了些不該說的話,還請侯爺恕罪……”
緊接著安國也幫著求情道:“侯爺,獨眼雷這臭脾氣您也知道,他就是喝多了發發牢騷,您千萬別往心裏去。”
其餘一眾將領也紛紛開口,畢竟他們一同征戰了這麽久,還是有些同袍情誼在的。
“行了!”湯昊沒好氣地掃了一眼這些將領,“你們那點小心思本侯還不知道嗎?”
“本侯曾經說過,不管是誰將領也好軍士也罷,隻要肯為了大明悍不畏死地征戰沙場,他們該得的軍功賞賜一樣都不會少!”
“說起來,獨眼雷說的也沒錯,這麽多年下來,你們這職位確實該升一升了,放心就是,本侯自有決斷!”
得到了湯昊的親口許諾,眾將頓時大喜過望,然後紛紛起身向湯昊敬酒。
一場大宴喝到最後,不知有幾人醉倒在宴會上麵。
宴會結束之後,湯昊被左一刀扶著迴到了房間。
左一刀同樣赴宴了,但他並未飲酒,因為他是錦衣衛,所以不能在此刻飲酒。
湯昊坐下之後,雙眼立刻恢複了清明。
“一刀,今日宴會上麵的這事情,你怎麽看?”
左一刀聞言沉吟片刻,隨後試探性地迴答道:“想來這麽多年的數次征戰,雷雄、安國他們隻得到了財物賞賜,官職爵位卻始終不見蹤影,心裏麵多多少少都有些怨氣。”
“倒也是正常的事情,畢竟將士為了大明拋頭顱灑熱血,卻不能封侯拜將,任誰都無法接受。”
聽到這話,湯昊滿臉狐疑地看著左一刀。
“你能說出這番話來,倒是出人意料。”
左一刀可是錦衣衛啊!
皇帝陛下的親近心腹。
偏偏他表達出了對朝廷的不滿!
左一刀無奈苦笑,攤了攤手。
“卑職這是喝多了,口不擇言。”
“伱小子!”湯昊怒罵一聲,隨後從懷中取出了一封密信。
“差人送迴京師吧,先讓陛下有個準備,待得迴京之後我再與陛下仔細琢磨一番。”
左一刀領命而去。
湯昊卻是獨坐沉思良久。
將士們不滿於噗通財物賞賜,這自然是一件好事。
五軍都督府直到現在,都還隻是一個空架子,那是因為中央朝廷沒有足夠多的高級武勳將領。
而這一次的屠滅倭國之功,足夠催生出一批高級武勳了,至少撈幾個伯爵侯爵什麽的,勉強可以將五軍都督府的架子給撐起來!
隻要五府重建,那武勳才算是真正開始崛起了,有了自己的大本營,也有了保障將士利益的權利與資格!
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才能夠讓文臣縉紳妥協呢?
麵對這些貪婪之徒,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出足夠的利益!
湯昊再次沉思了良久,最後這才沉沉睡去。
翌日清晨,湯昊率有功將士乘坐船隻前往天津,以最快的速度趕迴京師。
終於,永樂七年夏初,湯昊一行人堪堪抵達了京師城門口。
而出乎意料的是,此刻京師城門外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更有吏部尚書王鏊、兵部尚書楊一清、禮部尚書朱祐杬三位朝堂重臣,以及張永這個炙手可熱的內廷大璫,在此恭迎!
沒錯,興王朱祐杬已經晉升為了禮部尚書,這正是宗室成員與文臣縉紳爭鬥的結果。
上一次楊廷和搜尋寧王朱宸濠罪證不成,結果還賠進去了一個監察禦史,而後因為皇帝陛下態度莫名,所以雙方偃旗息鼓。
然而緊接著不久,寧王朱宸濠就開始發難了。
說起來也是很有意思,這正德六年的科舉中有一些冒尖的才子,比如楊廷和之子楊慎,也就是寫出《臨江仙》的那位大才子。
原本這場會試之後,楊慎因為才氣過人被取為狀元,然而正當禮部尚書張昇與考試監試提調等官,帶著前五十名試卷去麵聖,由皇帝陛下裁定時,結果燭花竟然落到上麵,直接將這些案卷付之一炬。
皇帝陛下勃然大怒,一邊下令重新策士,一邊嚴懲了禮部尚書張昇,直接將其趕去了南京朝堂養老,這輩子估計是沒有什麽起複的機會了。
而張昇一走,禮部尚書一職出缺,按照製度應當由廷推選舉。
結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寧王朱宸濠又開始搞事情了,他指責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楊慎為其父親結交友人培植黨羽!
其中最出名之人,莫過於崔銑!
這崔銑出身官宦世家,弘治十八年參加會試大考,當時這崔銑試卷在分考劉武臣簾下,這位閱卷官認為其文章刻深,古奧峭拔苛刻嚴酷,料想其人也不是什麽德行之輩,所以將其評為低等沒有被錄取。
當時楊廷和與張元禎同主會試,楊慎在禮部考場侍奉楊廷和,楊慎看到了後十分喜歡崔銑奇雋的文字,向父親推薦,楊廷和於是提拔崔銑為《詩經》魁,崔銑知道了後用“小座主”稱唿楊慎,二人結為知己,更是尊楊廷和為“座主”。
當寧王朱宸濠將此事公之於眾後,瞬間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什麽是“座主”?
即鄉試會試的主考官,高中士子尊稱其為“座主”。
大明沿用唐宋兩朝的科舉製度,讀書人參加縣、省、全國三級考試。縣試合格者為秀才;省為鄉試,考中者為舉人;國為會試,考中者為進士,每逢鄉試與會試,主考官都由禮部任命。
特別是會試,主考官往往由皇帝親自挑選並任命,參加鄉試與會試的讀書人,若考中舉人或進士,則要拜本科的主考官為座主,而座主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
換句話說,文臣縉紳其實就是通過這種特殊關係,暗中提攜後輩培植黨羽遴選繼承人,而會試主考官也成為了文臣縉紳人人競爭的美差之一,足以光宗耀祖的那種。
畢竟一旦擔任考官就可以施恩於廣大的士子,間接相當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利益團體,培植自己的黨羽,形成自己的勢力。
所以大明朝也有當權的重臣選派自己黨羽的考官施恩於考生,借此籠絡這些士子,或者支持某人充當考官,以支持某人作為考官的利益換取某人的投靠,這就是科舉製度中利益交換。
比如魏忠賢曾經想籠絡賀逢聖,就派人通知他擔任主考官,借此施恩於賀逢聖,但是賀逢聖本人自然是不屑於與魏忠賢為伍的,所以沒有答應。
對於座主和門生的關係,朝野上下一直是持一種肯定的態度。他們並不反對這種主考官向考生樹立私恩的行為,因為座主的稱唿源於老師,但比老師更受人尊重。因為座主兼有老師和仕途領路人的雙重身份,大明朝的座主,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如解縉、方孝孺、楊士奇、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內閣大臣,都曾擔任過會試的主考官。他們一旦掌握大權,便會提攜重用自己的門生。
李東陽這老狐狸就公然表態支持,稱:“座主門生是科舉誕生以來就有的東西,他甚至對宋代時期因為害怕考生與考官因私廢公,所以曾經革除這種過,結果就是黨派紛爭愈加劇烈,黨派紛爭愈加劇烈。”
所以說,門生對座主,無不奉事惟謹。這裏頭除了師生之間的道義,也蘊含了一些功利的因素。
說的難聽一些,座主和門生的關係,說穿了,就是樹和猢猻的關係。樹大猢猻多,樹倒猢猻散,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座主對門生,是提攜和保護;門生對座主,是依附和順從。
不過問題在於,這種事情你不能當著皇帝陛下的麵兒說,不能公然擺在台麵上來。
畢竟這科舉中的座主門生潛規則,是一種皇權體製下樹立私恩的行為,皇權的專製要求天下臣民都忠於帝王,是不允許這種行為出現的,所以宋朝才一度革除禁止互稱座主門生。
然而皇帝本質上還是需要一層一層的任命官員來治理整個國家,他無法依靠一個人來治理整個國家,選拔人才也不能依靠他個人就完全決定,這些都需要固定的機製運行,所以座主與門生關係是無法避免的。
所以大明王朝這些皇帝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卻被人直接打臉了。
寧王朱宸濠這個狠人偏偏就這麽幹了,而且還是舉出了實證。
結果就是皇帝朱厚照再次震怒,下令將崔銑和楊慎打入詔獄嚴加拷問,究竟是誰給他們的膽子,膽敢如此藐視朝廷如此藐視皇權!
而楊廷和為了救下自己的獨子,或者說為了保護這種默契的科舉利益交換,維護座主門生的科舉潛規則,選擇了向寧王朱宸濠低頭,最後結果就是崔銑流放戍邊,楊慎再次名落孫山,而興王朱祐杬則晉升為了禮部尚書。
這一次朝堂爭鬥,宗室成員可謂是大勝!
湯昊思考著錦衣衛傳遞過來的這些消息,將目光鎖定在了興王朱祐杬身上。
這位興王殿下,看似不顯山不露水,卻無疑成了這一次次朝堂爭鬥的最大贏家啊!
別看寧王朱宸濠跳得正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光祿寺卿離死不遠了。
然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興王朱祐杬不但名聲極好,而且官兒也是越做越大。
說實話,湯昊此刻都有些心驚,或者說有些憂慮。
畢竟朱祐杬那兒子朱厚熜的手段,他可是再清楚不過了,看來真是兒子傳承自老子,這個朱祐杬隻怕不是什麽簡單貨色,他擔心自己和朱厚照以後會不會玩脫了,真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眼下不是考慮這些事情的時候,畢竟人家還在那裏等著。
湯昊立刻策馬上前,來到近前時當即翻身下馬,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上。
張永也高聲唱喏聖旨,在場所有臣民全都跪倒在地。
大意就是倭人卑劣無恥,先是洪武年間擅殺囚禁大明天使,而後終年偽裝成倭寇出海劫掠大明沿海,屠戮大明子民……各種曆數倭國罪行,最後就是大明中山侯率軍遠征,橫跨汪洋大海,徹底掃平不臣征服了倭國。
當張永唱喏完畢,整個京都瞬間歡唿雀躍不止,變成了一片歡騰海洋。
得益於湯昊之前和朱厚照的輿論攻勢,整個京師裏麵的百姓都對那些倭人厭惡痛恨至極。
現在驟然間聽聞大明中山侯掃平了倭國不臣,揚我大明天朝國威,所有百姓士子都是情不自禁地歡唿雀躍了起來。
“大明萬勝!”
“大明萬勝!”
“大明萬勝!”
在這一刻,華夏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達到了頂峰!
一陣陣歡唿之後,人群中陡然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個異樣聲音。
“中山侯威武!”
“中山侯威武!”
“中山侯威武!”
湯昊聞言一愣,隨即嘴角慢慢勾起了笑容。
朱厚照,你小子還真是會玩啊!
(本章完)
此刻他顯得頗為憂心,畢竟算算時間,早就過了妻子臨盆。
換句話說,他錯過了自己第一個血脈誕生之日,而且還不知道情況如何。
一迴到山東清河船廠,湯昊就從楚天方口中得知了一個好消息。
楚天方是錦衣衛百戶,左一刀的親信,因此由他負責鎮守清河船廠。
正是通過錦衣衛的渠道,湯昊得知了一個好消息,來自於皇帝陛下朱厚照。
這個消息,隻有四個字——母子平安!
湯昊得知消息後忍不住放聲大笑,突然覺得這個大明王朝都變得可愛了起來。
母子平安,他當然意味著什麽。
在這個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都相當落後的年代,而且自己還沒有陪在身旁,妻子張靜姝獨自一人懷胎十月,然後獨自給他湯昊生下來一個大胖小子,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諸位將領聽聞之後,紛紛上前恭賀道喜。
湯昊索性先在清河船廠舉行了一場慶功宴,一為此次掃平倭國為慶功,二為他夫人平安生子而慶功。
宴會上麵,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好不熱鬧。
畢竟在場的都是些武夫丘八,而且也可以說都是自己人,所以氣氛很是熱烈。
然而有人喝了點馬尿之後,就開始管不住自己的嘴了。
獨眼雷雄端起酒杯,醉醺醺地開口道:“侯爺,憑借這次滅國之功,您肯定可以晉升國公了,可是我們這些兄弟,還不知道幾時才能封爵啊!”
“封侯拜將,這可是每一個兄弟的……”
“雷雄!”安國陡然冷喝道,“喝多了就滾出去,別在這兒撒潑!”
“你如今身為京軍戰兵正千戶,斬配營主將,怎麽不是將軍?你還有不滿意的?”
“若非侯爺一直提攜,給了你建功立業的機會,你早就和那些十二侯黨羽死在了血腥選鋒之中!”
大明王朝武將的軍職,分為常設和差遣兩種。
常設官職有品級,大多采用世襲製,特別是各處衛所和各地都指揮使司,差遣官職無品級,大多采用臨時或長期委派。
主要常設軍職,最高等級自然是五軍都督府的都督,比如湯昊這個中軍都督府的都督官,品級可是正一品,類似於中央大軍區總司令!
下一級則是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銜正二品,都指揮同知銜從二品,都指揮僉事銜正三品,類似於省級軍區。
再下一級,則是地方衛所,指揮使銜正三品,指揮同知銜從三品,指揮僉事銜正四品。
地方衛所下轄千戶所和千戶所,千戶所的正千戶銜正五品,副千戶銜從五品,千戶所的千戶銜正六品,試千戶銜從六品,還有正七品的總旗和從七品的小旗!
這是大明王朝武將的常設軍職,也是發放俸祿的具體依據。
除了常設軍職外,就是差遣軍職了。
比如九邊軍鎮的鎮守總兵官,省級戰區主官,根據作戰任務的大小,可以調動該戰區軍鎮的所有戰兵,類似於後世戰區司令員或軍長。
協守副總兵,通常叫副將,輔佐總兵或者負責某一戰略方向的作戰,根據具體的職責安排不同,類似後世戰區的副司令員或者軍長。
參將,分守各路各段等轄區,下轄兵力五千到一萬人,類似於後世的師長或旅長;遊擊,率遊兵往來防禦,步騎機動部隊,不一定是騎兵,下轄兵力一到三千人,類似於後世的旅長或團長;守備,率兵鎮守一城或某一區域,兵力同樣一到三千,類似後世的團長。
參將、遊擊多由都指揮使等官充任,守備則多由千戶充任。
比如雷雄這個斬配營主將,他本就是一營主將,下轄六千餘人,雖然名義上隻是個守備,其實兵力足以與參將比肩。
隻是京軍戰兵不同於九邊,畢竟是在皇帝陛下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更高級的武將名額隻有皇帝陛下可以給,因此湯昊隻能先給安國、常闊海等守備加正千戶之身。
這裏麵有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因為五軍都督府名存實亡,所以京軍戰兵的武將升遷調動,名義上還是隸屬於兵部管轄的。
當然,楊一清這個兵部大司馬有些辛苦,剛剛上任就被湯昊坑去了陝西解決馬政後患,因此京軍戰兵依舊在中山侯的執掌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若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不點頭的話,湯昊也沒資格或者說他不敢自行升遷這些心腹將領。
兵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敏感的東西。
湯昊可不想因為給這些將領升遷,結果招到朱厚照的忌憚猜疑,認為他在軍中培植黨羽,到時候死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那麽簡單了。
安國一陣怒罵之後,雷雄這才迴過了神來,眼見中山侯坐在主位上麵無表情,頓時有些慌亂地向湯昊躬身道歉。
“侯爺,末將……喝多了……說了些不該說的話,還請侯爺恕罪……”
緊接著安國也幫著求情道:“侯爺,獨眼雷這臭脾氣您也知道,他就是喝多了發發牢騷,您千萬別往心裏去。”
其餘一眾將領也紛紛開口,畢竟他們一同征戰了這麽久,還是有些同袍情誼在的。
“行了!”湯昊沒好氣地掃了一眼這些將領,“你們那點小心思本侯還不知道嗎?”
“本侯曾經說過,不管是誰將領也好軍士也罷,隻要肯為了大明悍不畏死地征戰沙場,他們該得的軍功賞賜一樣都不會少!”
“說起來,獨眼雷說的也沒錯,這麽多年下來,你們這職位確實該升一升了,放心就是,本侯自有決斷!”
得到了湯昊的親口許諾,眾將頓時大喜過望,然後紛紛起身向湯昊敬酒。
一場大宴喝到最後,不知有幾人醉倒在宴會上麵。
宴會結束之後,湯昊被左一刀扶著迴到了房間。
左一刀同樣赴宴了,但他並未飲酒,因為他是錦衣衛,所以不能在此刻飲酒。
湯昊坐下之後,雙眼立刻恢複了清明。
“一刀,今日宴會上麵的這事情,你怎麽看?”
左一刀聞言沉吟片刻,隨後試探性地迴答道:“想來這麽多年的數次征戰,雷雄、安國他們隻得到了財物賞賜,官職爵位卻始終不見蹤影,心裏麵多多少少都有些怨氣。”
“倒也是正常的事情,畢竟將士為了大明拋頭顱灑熱血,卻不能封侯拜將,任誰都無法接受。”
聽到這話,湯昊滿臉狐疑地看著左一刀。
“你能說出這番話來,倒是出人意料。”
左一刀可是錦衣衛啊!
皇帝陛下的親近心腹。
偏偏他表達出了對朝廷的不滿!
左一刀無奈苦笑,攤了攤手。
“卑職這是喝多了,口不擇言。”
“伱小子!”湯昊怒罵一聲,隨後從懷中取出了一封密信。
“差人送迴京師吧,先讓陛下有個準備,待得迴京之後我再與陛下仔細琢磨一番。”
左一刀領命而去。
湯昊卻是獨坐沉思良久。
將士們不滿於噗通財物賞賜,這自然是一件好事。
五軍都督府直到現在,都還隻是一個空架子,那是因為中央朝廷沒有足夠多的高級武勳將領。
而這一次的屠滅倭國之功,足夠催生出一批高級武勳了,至少撈幾個伯爵侯爵什麽的,勉強可以將五軍都督府的架子給撐起來!
隻要五府重建,那武勳才算是真正開始崛起了,有了自己的大本營,也有了保障將士利益的權利與資格!
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才能夠讓文臣縉紳妥協呢?
麵對這些貪婪之徒,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出足夠的利益!
湯昊再次沉思了良久,最後這才沉沉睡去。
翌日清晨,湯昊率有功將士乘坐船隻前往天津,以最快的速度趕迴京師。
終於,永樂七年夏初,湯昊一行人堪堪抵達了京師城門口。
而出乎意料的是,此刻京師城門外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更有吏部尚書王鏊、兵部尚書楊一清、禮部尚書朱祐杬三位朝堂重臣,以及張永這個炙手可熱的內廷大璫,在此恭迎!
沒錯,興王朱祐杬已經晉升為了禮部尚書,這正是宗室成員與文臣縉紳爭鬥的結果。
上一次楊廷和搜尋寧王朱宸濠罪證不成,結果還賠進去了一個監察禦史,而後因為皇帝陛下態度莫名,所以雙方偃旗息鼓。
然而緊接著不久,寧王朱宸濠就開始發難了。
說起來也是很有意思,這正德六年的科舉中有一些冒尖的才子,比如楊廷和之子楊慎,也就是寫出《臨江仙》的那位大才子。
原本這場會試之後,楊慎因為才氣過人被取為狀元,然而正當禮部尚書張昇與考試監試提調等官,帶著前五十名試卷去麵聖,由皇帝陛下裁定時,結果燭花竟然落到上麵,直接將這些案卷付之一炬。
皇帝陛下勃然大怒,一邊下令重新策士,一邊嚴懲了禮部尚書張昇,直接將其趕去了南京朝堂養老,這輩子估計是沒有什麽起複的機會了。
而張昇一走,禮部尚書一職出缺,按照製度應當由廷推選舉。
結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寧王朱宸濠又開始搞事情了,他指責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楊慎為其父親結交友人培植黨羽!
其中最出名之人,莫過於崔銑!
這崔銑出身官宦世家,弘治十八年參加會試大考,當時這崔銑試卷在分考劉武臣簾下,這位閱卷官認為其文章刻深,古奧峭拔苛刻嚴酷,料想其人也不是什麽德行之輩,所以將其評為低等沒有被錄取。
當時楊廷和與張元禎同主會試,楊慎在禮部考場侍奉楊廷和,楊慎看到了後十分喜歡崔銑奇雋的文字,向父親推薦,楊廷和於是提拔崔銑為《詩經》魁,崔銑知道了後用“小座主”稱唿楊慎,二人結為知己,更是尊楊廷和為“座主”。
當寧王朱宸濠將此事公之於眾後,瞬間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什麽是“座主”?
即鄉試會試的主考官,高中士子尊稱其為“座主”。
大明沿用唐宋兩朝的科舉製度,讀書人參加縣、省、全國三級考試。縣試合格者為秀才;省為鄉試,考中者為舉人;國為會試,考中者為進士,每逢鄉試與會試,主考官都由禮部任命。
特別是會試,主考官往往由皇帝親自挑選並任命,參加鄉試與會試的讀書人,若考中舉人或進士,則要拜本科的主考官為座主,而座主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
換句話說,文臣縉紳其實就是通過這種特殊關係,暗中提攜後輩培植黨羽遴選繼承人,而會試主考官也成為了文臣縉紳人人競爭的美差之一,足以光宗耀祖的那種。
畢竟一旦擔任考官就可以施恩於廣大的士子,間接相當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利益團體,培植自己的黨羽,形成自己的勢力。
所以大明朝也有當權的重臣選派自己黨羽的考官施恩於考生,借此籠絡這些士子,或者支持某人充當考官,以支持某人作為考官的利益換取某人的投靠,這就是科舉製度中利益交換。
比如魏忠賢曾經想籠絡賀逢聖,就派人通知他擔任主考官,借此施恩於賀逢聖,但是賀逢聖本人自然是不屑於與魏忠賢為伍的,所以沒有答應。
對於座主和門生的關係,朝野上下一直是持一種肯定的態度。他們並不反對這種主考官向考生樹立私恩的行為,因為座主的稱唿源於老師,但比老師更受人尊重。因為座主兼有老師和仕途領路人的雙重身份,大明朝的座主,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如解縉、方孝孺、楊士奇、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內閣大臣,都曾擔任過會試的主考官。他們一旦掌握大權,便會提攜重用自己的門生。
李東陽這老狐狸就公然表態支持,稱:“座主門生是科舉誕生以來就有的東西,他甚至對宋代時期因為害怕考生與考官因私廢公,所以曾經革除這種過,結果就是黨派紛爭愈加劇烈,黨派紛爭愈加劇烈。”
所以說,門生對座主,無不奉事惟謹。這裏頭除了師生之間的道義,也蘊含了一些功利的因素。
說的難聽一些,座主和門生的關係,說穿了,就是樹和猢猻的關係。樹大猢猻多,樹倒猢猻散,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座主對門生,是提攜和保護;門生對座主,是依附和順從。
不過問題在於,這種事情你不能當著皇帝陛下的麵兒說,不能公然擺在台麵上來。
畢竟這科舉中的座主門生潛規則,是一種皇權體製下樹立私恩的行為,皇權的專製要求天下臣民都忠於帝王,是不允許這種行為出現的,所以宋朝才一度革除禁止互稱座主門生。
然而皇帝本質上還是需要一層一層的任命官員來治理整個國家,他無法依靠一個人來治理整個國家,選拔人才也不能依靠他個人就完全決定,這些都需要固定的機製運行,所以座主與門生關係是無法避免的。
所以大明王朝這些皇帝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卻被人直接打臉了。
寧王朱宸濠這個狠人偏偏就這麽幹了,而且還是舉出了實證。
結果就是皇帝朱厚照再次震怒,下令將崔銑和楊慎打入詔獄嚴加拷問,究竟是誰給他們的膽子,膽敢如此藐視朝廷如此藐視皇權!
而楊廷和為了救下自己的獨子,或者說為了保護這種默契的科舉利益交換,維護座主門生的科舉潛規則,選擇了向寧王朱宸濠低頭,最後結果就是崔銑流放戍邊,楊慎再次名落孫山,而興王朱祐杬則晉升為了禮部尚書。
這一次朝堂爭鬥,宗室成員可謂是大勝!
湯昊思考著錦衣衛傳遞過來的這些消息,將目光鎖定在了興王朱祐杬身上。
這位興王殿下,看似不顯山不露水,卻無疑成了這一次次朝堂爭鬥的最大贏家啊!
別看寧王朱宸濠跳得正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光祿寺卿離死不遠了。
然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興王朱祐杬不但名聲極好,而且官兒也是越做越大。
說實話,湯昊此刻都有些心驚,或者說有些憂慮。
畢竟朱祐杬那兒子朱厚熜的手段,他可是再清楚不過了,看來真是兒子傳承自老子,這個朱祐杬隻怕不是什麽簡單貨色,他擔心自己和朱厚照以後會不會玩脫了,真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眼下不是考慮這些事情的時候,畢竟人家還在那裏等著。
湯昊立刻策馬上前,來到近前時當即翻身下馬,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上。
張永也高聲唱喏聖旨,在場所有臣民全都跪倒在地。
大意就是倭人卑劣無恥,先是洪武年間擅殺囚禁大明天使,而後終年偽裝成倭寇出海劫掠大明沿海,屠戮大明子民……各種曆數倭國罪行,最後就是大明中山侯率軍遠征,橫跨汪洋大海,徹底掃平不臣征服了倭國。
當張永唱喏完畢,整個京都瞬間歡唿雀躍不止,變成了一片歡騰海洋。
得益於湯昊之前和朱厚照的輿論攻勢,整個京師裏麵的百姓都對那些倭人厭惡痛恨至極。
現在驟然間聽聞大明中山侯掃平了倭國不臣,揚我大明天朝國威,所有百姓士子都是情不自禁地歡唿雀躍了起來。
“大明萬勝!”
“大明萬勝!”
“大明萬勝!”
在這一刻,華夏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達到了頂峰!
一陣陣歡唿之後,人群中陡然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個異樣聲音。
“中山侯威武!”
“中山侯威武!”
“中山侯威武!”
湯昊聞言一愣,隨即嘴角慢慢勾起了笑容。
朱厚照,你小子還真是會玩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