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獄裏麵。


    湯昊正在提審張敷華。


    沒有任何旁人在場,唯有他們二人。


    “張敷華,江西安福人,父張洪,身為禦史,隨駕親征,為救英宗皇帝,身先士卒,殺敵無數,後因寡不敵眾,被也先部擒獲,梟首示眾。”


    “奪門之變後,英宗複辟,對英烈子弟大加褒獎,你就是其中之一,被英宗委以重任,成化年間後升任布政使,弘治初年調任湖廣,不久因政績突出升為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陝西。”


    “弘治十二年,升為右都禦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淮南、揚州各府,時正值暴雨成災,淮水猛漲,高郵湖堤潰決,你親自率領軍民深入抗洪救災現場,組織指揮農民開挖深溝排澇,又築寶應大堤作防線,活命無數……”


    “張老大人,您都做到這種份兒上了,為什麽還要為文臣縉紳張目呢?”


    看完了張敷華的光輝履曆,哪怕是湯昊都敬佩有加。


    其他政績可能是裝出來的,可能是背後有關係。


    但是這最後一條,親赴抗洪救災第一線,組織軍民開溝排澇,就值得人尊重。


    更何況他這確實是真人真事,他張敷華調任的時候,地方軍民還因為感念他老人家的恩德,十裏相送不舍他離開。


    百姓是淳樸的,也有一雙雪亮的眼睛。


    基本上能夠讓老百姓自發相送之人,都是足以流芳百世的清官好官。


    湯昊就納了悶了,你一個清官好官,帶頭彈劾想整死我幹嘛?


    我湯日天刨伱家祖墳了?


    湯昊這邊正納悶呢,可是張敷華卻一言不發。


    “唔唔唔……”


    聽見這異樣的聲音,湯昊這才醒悟過來,急忙上前給人家把堵嘴裏麵的布條給扯了出來,然後又鬆開了綁著他手的繩子。


    嗯,一個老家夥,一拳就可以打死,沒必要再綁著了。


    張敷華氣得麵紅耳赤,一開口就是破口大罵。


    “湯昊!”


    “你這個亂臣賊子!”


    “老夫一定要彈劾死你!”


    咳咳,尷尬了嗷。


    湯昊訕笑兩聲,重新坐迴到位置上麵。


    “那個,老大人,咱們聊正事之前,您老先看看這些罪證,可都是你們都察院的傑出人物啊!”


    湯昊將東西二廠收集到的科道言官罪證,一份份地擺在了張敷華麵前。


    張敷華見狀一愣,下意識地拿過一篇看了起來,緊接著麵色大變。


    他難以置信地看向湯昊,又急忙看向下一篇。


    其實,作為五朝元老,又是都察院的內部人員,對於都察院這些科道言官,哪怕張敷華的主要職責是在外總督漕運兼巡撫淮南,可至少還是有印象的。


    比如某人什麽時候進入都察院成為監察禦史,又彈劾了什麽人,他還是有印象的。


    可是這一篇篇罪證擺在麵前,恰恰就和他那腦海裏麵的印象重疊在了一起!


    這些罪證是假的嗎?


    不太可能!


    張敷華可是五朝元老經年老臣,什麽蠅營狗苟他沒有見過,哪裏不知道官員貪腐受賄的手段!


    就比如都察院中的巡街禦史,就是出了名的“肥差”!


    畢竟禦史貪腐受賄的路子就那麽幾條,這巡街禦史對於一些小商販而言很有威懾力,那是萬萬不能得罪的大人物!


    事實上,在這京師裏麵,能夠做買賣的商賈,背後肯定都站著恩主靠山!


    而都察院裏麵這些科道言官,是連他們的恩主靠山都不願意招惹的人!


    所以那能怎麽辦呢?


    隻有花錢養著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發財!


    與在京的巡街禦史相比,禦史想要撈錢,最快的法子,就是成為巡按禦史!


    大明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禦史,監察禦史平時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稱為內差或常差,如奉命出巡鹽務即為巡鹽禦史,奉命出巡漕運即為巡漕禦史,奉命巡按地方即為巡按禦史,均稱外差或特差。


    而監察禦史奉命外出擔任巡按禦史則是外差或特差當中最多的一項任務。


    這“巡按禦史”旨在查察整飭地方吏治,然而發展到了現如今的大明,早已經成了禦史貪腐撈錢的手段!


    不管是監察禦史還是巡按禦史,官階其實都是正七品。


    但是別看官小,到了地方上那就是皇命欽差,就是布政使這樣的三品大員在巡按禦史麵前,那也得小心做人。


    畢竟你若是當真清廉如水,自然不會懼怕禦史的巡查,問題是這大明王朝能有幾個幹淨的官兒,又有幾個諸如他張敷華一樣潔身自好的官兒?


    撈得少的那都是良心官吏,不大肆盤剝百姓,老百姓都得給他送萬民傘,謝謝他老人家的大恩大德!


    隻是,張敷華沒有想到,這些在京禦史,竟然還將貪腐手段玩出了花樣來,利用自身風聞奏事的特權,將之變成貪腐斂財的工具!


    這真是……令人作嘔啊!


    湯昊一直都在觀察著張敷華的臉色,親眼見到他臉色一陣變化,從最初的憤怒到最後的麻木,甚至還多出了一份落寞蕭索。


    可惜,這還遠遠不夠,火候還沒到時候!


    湯昊再次取出了一疊罪證,放在了張敷華麵前。


    “這是何天衢等二十八名言官禦史的罪證!”


    “運氣比較好,三十二人裏麵,隻有二十八個確認貪腐受賄,還有四個確實是潔身自好之人!”


    “這其中,以何天衢貪腐最甚,一個正七品的監察禦史,年祿不過九十石,卻從他家裏麵搜出了兩萬兩雪花紋銀,就這還是他積攢下來的,還不包括他那奢華府邸耗費的……”


    話聽到這兒,張敷華終於忍不住了,憤怒無比地一把掀翻了案桌,將所有罪證全都打翻在地!


    “湯昊,你究竟想做什麽?”


    “你將這些罪證給老夫看,是想證明老夫有眼無珠嗎?”


    湯昊輕笑了一聲,隨即將案桌放好,又彎腰將罪證一一拾起,然後又放在了張敷華的麵前。


    “老大人,您誤會了,本侯可沒那麽無聊。”


    “之所以讓您看這些罪證,不過是想讓您知道,大明都察院,已經爛到骨子裏了!”


    “連風聞奏事彈劾官員這項特權,他們都能將之變成貪腐斂財的工具,可想而知這些科道言官平日裏幹的都是些什麽勾當了!”


    張敷華聞言一怔,第一次沒有反駁湯昊。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沒法反駁!


    怎麽反駁?


    科道言官貪腐受賄這是事實!


    而且他們不僅貪腐受賄,還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通過風聞奏事斂財貪腐,讓被彈劾的官員給他們送銀子堵住他們的嘴,不然就繼續彈劾施壓……


    這種行為,簡直就是駭人聽聞,瘋狂到了病態的地步!


    “怎麽?”


    “老大人也覺得不可思議對吧?”


    “但事實就是如此,罪證也明明白白地擺在您老麵前!”


    “事到如今,老大人難道就沒有什麽想說的嗎?”


    湯昊笑盈盈地看著張敷華,指了指眼前的一排排罪證!


    張敷華怔怔地看著這些罪證,最終長歎了一口氣。


    “老夫常年在外巡撫地方,並未過多關注在京禦史。”


    “本想著屠元勳風采凝峻又素有賢名,由他接替戴廷珍執掌都察院,都察院的骨鯁之氣理應傳承下去,可是老夫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會是如此……”


    都察院現任總憲,屠勳,字元勳。


    都察院上一任總憲,戴珊,字廷珍,居官清正嚴明,厲行教化,深得士民愛戴。


    但是問題在於,朝中有奸臣啊!


    總憲戴珊與天官馬文升一樣,為人清廉耿介,不迎合權貴,眼睛裏麵容不得沙子的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都察院在戴珊執掌期間,確實風氣正好,貪腐無所遁形!


    然而戴珊在孝宗去世後,就因為積勞成疾,於同年病逝,接替之人就是屠勳。


    與戴珊相比,屠勳也可以算是一個幹吏,但是他的立場存在問題,終究還是偏向了文臣縉紳,不能真個公忠體國!


    再加上這官兒做得越大,顧忌的事情也就越多,以致於都察院在屠勳執掌的這短暫一年多時間裏麵,越發墮落敗壞,甚至出現了何天衢等三十二名吃裏扒外的反骨仔,可見屠勳這位總憲大人的能力屬實一般。


    “屠勳年紀大了,早已沒了年輕時候的熱血忠誠!”


    “這人呐,一旦年老了,就開始琢磨著自己的身後事了,怎麽給自己撈一個死後殊榮,怎麽給自己的子孫後人留下一些餘蔭,其實也都是人之常情嘛,怪不了他屠勳!”


    “但是問題在於,都察院可是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啊!都察院存在的意義,是監察百官、提督各道、整飭吏治,而不是淪為文臣縉紳的應聲蟲,不是淪為他人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工具!”


    湯昊收斂起了笑容,神情嚴肅地看向張敷華。


    “老大人,這一次,您可真是做錯了呢!”


    “先前彈劾本侯的官員高達數百人,彈劾本侯的奏章也多達上千封!”


    “老大人怎麽就不想想,陛下為何偏偏就抓了何天衢等三十二名言官禦史呢?”


    此話一出,張敷華瞬間反應了過來。


    “你的意思是……”


    “陛下準備對李東陽動手?”


    湯昊沒有迴答,隻是坐迴了位置上麵。


    “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


    “兵部大司馬劉大夏!”


    “一人是內閣閣老,一人是執掌天下戎政的大司馬!”


    “而這位內閣閣老,又一直在廣結好友,搞出了一個所謂的茶陵詩派,有事沒事就與官員縉紳飲酒作樂,聯絡感情!”


    “而那位兵部大司馬,又旗幟鮮明地戰隊內閣,唯李東陽馬首是瞻,不顧九邊軍民死活,一切利益以李東陽為主,以他們背後的勢力為主!”


    “老大人你說說,這樣一個遍布六部百司的鄉黨勢力,陛下會不會感到忌憚?陛下該不該對他們舉起屠刀?”


    鄉黨勢力!


    聽到這個詞語,張敷華神情開始變得凝重了起來。


    說實話,曆朝曆代,不管哪個朝堂,都是存在黨派的,這一點在前宋大儒歐陽修的《朋黨論》中寫得很清楚!


    “朋黨之說,自古有之!”


    君子和君子之間以同誌向、同理念為朋黨,而小人和小人之間以共同利益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事,自古有之。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


    “及舜自為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


    說白了,朋黨朋黨,確實自古有之。


    隻是區別在於,君子成為朋黨是因為誌同道合,而小人結成朋黨則是因為利益驅使!


    然而此刻湯昊卻提出了一個新鮮的詞語,鄉黨!


    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湖廣茶陵人。


    兵部大司馬劉大夏,湖廣華容人。


    監察禦史何天衢,湖廣道州人。


    ……


    鄉黨!


    好一個鄉黨!


    張敷華臉上露出了一抹冷冽笑容。


    “內閣首輔劉健,是一個公忠體國的循吏。”


    “內閣次輔謝遷,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幹吏。”


    “還有一個內閣閣老李東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狗東西!”


    湯昊笑道:“老大人迴京之後,難道就沒有聽說過本侯的所作所為嗎?”


    “弘治皇帝陛下勵精圖治了一輩子,結果落得個民窮財盡、軍民窮困的結果,那這些錢糧都進了誰的腰包?”


    “京營團營糜爛日久積弊日深,兵部大司馬不思整飭營務,反而逮著武將邊將窮追猛打,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彈劾武將邊將中飽私囊克扣軍餉!”


    “葉淇變法倒賣鹽引,以鹽引之利填充國庫,九邊屯田因此敗壞,軍民苦不堪言,他們的死活卻無人在意,反倒是有人從中漁利,賺了個盆滿缽滿!”


    “我這個中山侯操練新軍整飭營務,意欲恢複新軍戰力,卻被指責僭越神器,遭受無端彈劾攻訐,今日更是由老大人親自帶隊朝天闕,誓要誅了我這個中山侯!”


    “嘖嘖,難道真是我湯昊錯了嗎?就該任由大明繼續這樣糜爛下去?直至百姓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天下大亂,王朝……崩塌?!”


    張敷華深吸了一口氣,死死地攥著拳頭。


    良久之後,他才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濁氣。


    他以為,湯昊是個幸進之臣,也是個奸佞之臣,與宦官閹人勾結一起,欺君媚上僭越大權,想要做那何進、董卓一樣的禍國權臣,所以才會聽信李東陽之言,集結都察院之力朝天闕!


    可是現在看起來,他張敷華竟是被李東陽給哄騙算計了!


    真是……豈有此理啊!


    “老大人,李東陽究竟跟您說了什麽?”


    “他說你想做那董卓!睡龍榻、欺幼主、僭越神器!”


    湯昊:“(w)栓q”


    李東陽!


    老子遲早宰了你!


    今日第二更,讀者朋友們多多投票訂閱支持,萬分感謝!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莽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朕聞上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朕聞上古並收藏大明第一莽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