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媽媽總是提到這兩個字“攀緣”,你也許不知其深刻含義。


    這兩個字出自於佛家,原句是“由是破七處攀緣,別二種根本。”


    “攀緣”,顧名思義,就是不攀附任何一種關係。


    人心一旦生出“貪,嗔,癡”之念,必定會生出“攀緣”之心。


    媽媽第一次聽見這個詞是在海城一座寺廟。


    一年的冬天,我坐在佛堂,心裏百感交集,就是想哭,覺得好累。


    我到網上去搜,哪裏的寺廟能出家?


    一個名字映入眼簾,“海城……寺”。


    我按照網頁上需要準備的相關材料,學位證書,畢業證書等,全部背在身上,買一張火車票,準備出發。


    我那個時候自己住在佛堂,我把佛堂所有我幹活的東西都收拾的幹幹淨淨,屋裏窗簾全部拉上,隻身前往火車站,徹底準備不迴來。


    上車前,我給你姥姥發個信息。


    “媽媽我去海城的寺溜達幾天,放心吧”。


    你姥姥一聽,“應該是散心去了,沒事”。


    我到達海城這個寺,覺得一切怎麽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呢?


    我也沒有多想,便進了前堂,前堂的居士問我“來者何意”?


    我說:“我出馬看事幾年,知道了這其中因果,想來此出家。”


    居士看看我,問:“學曆?專業?”


    我拿出畢業證書。


    他們看看我,便打了一通電話,派兩個居士來接我到藏書閣。


    居士人都特別好,帶著我安排宿舍,教我這裏的生活起居和注意事項。


    幾天後,你姥姥打電話,問我啥時候迴家?


    我說:“再待一階段”。


    當時她並不知道我要出家。


    我每天跟著這些居士一起誦經,聽課,偶爾幹些小活。


    我們到後廚幫忙,我發現這裏有很多的居士,他們分工明確,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全部都是體力勞動。


    當時我恍然大悟,原來問我學曆是這個意思,按照學曆,文化程度分配工作。


    你說,這年頭是不是幹啥都得有文化,所以要好好讀書。?


    在寺廟裏居住的這個階段,我發現一個很煩的事,就是這些居士私底下成幫結派,爾虞我詐。


    這跟我想的寺廟生活一點也不一樣,本身我就特別討厭八卦。


    我轉念就去申請寺廟的修學班,手機全部上交。


    在修學班中,都是孩子們,每天跟他們在一起,別提多高興。


    一起用齋的時候,我們誰打飯打多了,就一起分擔吃光。


    把涮碗水喝掉的時候,比誰喝的快……


    喝涮碗水?你驚呆了吧。


    寶寶,在寺廟中過齋,要勤拿少取,全程不說話,比劃手勢,是多要還是少要,還是一點點,全靠手語。


    可千萬別前頭吃的五飽六撐,後邊你會吐的。


    因為最後會給發饅頭,把饅頭掰成幾小噶,然後分次將碗擦幹淨,全部吃掉,再每人倒一些開水,涮一下碗,喝下去,一點油花都不能浪費。


    那段跟孩子們相處的時光,真的很開心,感覺找到了童真,最單純,最純粹,一切是那麽美好……


    不久之後,便開啟講堂,開始鼓勵孩子們出家,逐漸就越來越不對勁。


    從最初的講經聞法,到後來給孩子們洗腦出家,一切都逐漸變質。


    更有甚者,寺廟中常駐居士,拉住一個人就讓人家孩子出家,說什麽因緣具足的話語。


    我看在眼裏,恨在心裏。


    “這裏怎麽這個樣子?怎麽出家還用洗腦?”


    這時,前堂派人找到我。


    “你是……?你媽媽找你,電話打到寺院,你快迴一個電話”。


    我一聽,趕緊到前堂。


    你姥姥哭著說:“你是不是想出家啊?我問你,你是不是想出家”?


    情緒特別激動。


    我聽著她的哭聲,立即心裏做了一個決定。


    “媽媽,我不出家了,這裏不適合我,明天我就迴家”。


    迴到家裏,我便一五一十跟你姥姥承認錯誤,不該丟下她。


    “媽,我此行明白一個道理,在家出家,在哪裏都能修行,關鍵是看心,父母之恩未報,我不配出家”。


    你姥姥抱著我嚎啕大哭。


    而我此行也明白濟公那句話:“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間,東西不害人,害人的還是人,要少做缺德事,要多積德,不要因為甜就多嚐,小心甜過了頭~”。


    幾年後,這座寺廟被查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北童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鋶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鋶程並收藏東北童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