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張繡此時盤踞宛城,無非是左右逢源罷了。”
此時宛城張繡西結諸羌,東拒曹操,南奉劉表,看似張繡名噪一時,實則是周邊各州之間的較量。
“然也。”
“既然張繡左右逢源,不妨我們鬧出些動靜來,讓他上上心,受受驚,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於這種兩頭拿好處的奸滑之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心裏害怕,人在沒有退路的時候之後才有抉擇。
“如今河內局勢日漸緊迫,恐怕沒有兵馬調去洛陽了。”
“無妨,段煨在長安苟延殘喘,每日擔憂馬騰來襲,已有西遷陳倉之意。不如將其收降,此人雖為董卓舊部,卻有救駕之功,並非冥頑不化之徒。”
“依軍師之意,朝廷當發兩道詔書?一予宛城張繡,一予陳倉段煨,以觀後效?”
段煨不過是一隻殘軍,本來有從龍之功,不過獻帝被曹操搶了去,他白忙活一場,反而賣了個天大的便宜到許昌去了。
此時若段煨不降,那正派上用場,來演一場殺雞儆猴的大戲。若是降了,那就是敲山震虎,反過來告知張繡已是退無可退。
“若無強軍壓境,招降乃一紙空文。”
“可令徐晃華雄率重甲直入長安城下宣旨,赳赳悍旅,必能震懾段煨不臣之心,料他幾千殘軍不敢造次。”
“最好封段煨的官位比張繡高一等。”
二人相視一笑,這下算是說到一塊兒去了,不老實的就得敲打著一些才行,而這個敲打很是講究,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早降的段煨官位比後降的張繡稍微高一些就拿捏地恰到好處。
翌日上朝,賈詡來降,提的條件讓人隻想罵娘。朝廷若認了這紙降書,就好像地主家養兒子,給他錢花,由他惹禍,最後擦屁股卻是老子來,關鍵還不服管教,絕對的賠本兒買賣。
之後便開啟了罵戰,尤其是當初被董卓餘孽虐待過的群臣,真是義憤填膺慷慨激揚,如果唇槍舌戟能傷人,那賈詡在朝上都被淩遲處死八百遍了。
皇甫彪聽得心裏暗暗叫苦,自從盧植坐鎮洛陽之後,這上朝的事兒就有他一份,耳朵都快磨起繭子了,可這些大臣仍舊喋喋不休地咬文嚼字,簡直就像一群嗡嗡作響的蒼蠅。
其實如今的張繡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為何這麽說呢,人馬折損過半,宛城民生凋敝,自保尚且不能,還如此冥頑不化,要不是考慮到宛城地近三輔,真得不願意招降這等潑賊。
朝廷的意思非常明了,要不就是換防他處,要不就是以子為質,不能任張繡留在駐地,遙領功勳。想當年董卓就是如此做大而漸行謀逆之舉,漢家天子不可能在同樣的地方犯兩次相同的錯誤。
賈詡深知以現在的局勢而言,宛城和洛陽維持一種兩不相犯已是極為不易,若是還想討點彩頭,如糧食和兵甲之類,完全是癡人說夢,不過是高價要高罷了。
最終,朝廷為了恩惠民眾,不舉刀兵,隻是封了張繡一個平南將軍穰城侯,詔書極盡恩寵,末尾提及北上奉君之事,可謂是仁至義盡,剩下就看張繡的誠意了。
臨走之時,賈詡出得城門,迴首再看城上,皇甫彪負手而立。他未當麵相送,已是體諒賈詡的難處,隻見賈詡騎在馬上迴頭微微頷首示意,以表謝意。此時若皇甫彪執手歡送,怕是離間計成了,張繡起疑搞不好會殺了這位毒士。
</p>
“張繡此時盤踞宛城,無非是左右逢源罷了。”
此時宛城張繡西結諸羌,東拒曹操,南奉劉表,看似張繡名噪一時,實則是周邊各州之間的較量。
“然也。”
“既然張繡左右逢源,不妨我們鬧出些動靜來,讓他上上心,受受驚,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於這種兩頭拿好處的奸滑之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心裏害怕,人在沒有退路的時候之後才有抉擇。
“如今河內局勢日漸緊迫,恐怕沒有兵馬調去洛陽了。”
“無妨,段煨在長安苟延殘喘,每日擔憂馬騰來襲,已有西遷陳倉之意。不如將其收降,此人雖為董卓舊部,卻有救駕之功,並非冥頑不化之徒。”
“依軍師之意,朝廷當發兩道詔書?一予宛城張繡,一予陳倉段煨,以觀後效?”
段煨不過是一隻殘軍,本來有從龍之功,不過獻帝被曹操搶了去,他白忙活一場,反而賣了個天大的便宜到許昌去了。
此時若段煨不降,那正派上用場,來演一場殺雞儆猴的大戲。若是降了,那就是敲山震虎,反過來告知張繡已是退無可退。
“若無強軍壓境,招降乃一紙空文。”
“可令徐晃華雄率重甲直入長安城下宣旨,赳赳悍旅,必能震懾段煨不臣之心,料他幾千殘軍不敢造次。”
“最好封段煨的官位比張繡高一等。”
二人相視一笑,這下算是說到一塊兒去了,不老實的就得敲打著一些才行,而這個敲打很是講究,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早降的段煨官位比後降的張繡稍微高一些就拿捏地恰到好處。
翌日上朝,賈詡來降,提的條件讓人隻想罵娘。朝廷若認了這紙降書,就好像地主家養兒子,給他錢花,由他惹禍,最後擦屁股卻是老子來,關鍵還不服管教,絕對的賠本兒買賣。
之後便開啟了罵戰,尤其是當初被董卓餘孽虐待過的群臣,真是義憤填膺慷慨激揚,如果唇槍舌戟能傷人,那賈詡在朝上都被淩遲處死八百遍了。
皇甫彪聽得心裏暗暗叫苦,自從盧植坐鎮洛陽之後,這上朝的事兒就有他一份,耳朵都快磨起繭子了,可這些大臣仍舊喋喋不休地咬文嚼字,簡直就像一群嗡嗡作響的蒼蠅。
其實如今的張繡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為何這麽說呢,人馬折損過半,宛城民生凋敝,自保尚且不能,還如此冥頑不化,要不是考慮到宛城地近三輔,真得不願意招降這等潑賊。
朝廷的意思非常明了,要不就是換防他處,要不就是以子為質,不能任張繡留在駐地,遙領功勳。想當年董卓就是如此做大而漸行謀逆之舉,漢家天子不可能在同樣的地方犯兩次相同的錯誤。
賈詡深知以現在的局勢而言,宛城和洛陽維持一種兩不相犯已是極為不易,若是還想討點彩頭,如糧食和兵甲之類,完全是癡人說夢,不過是高價要高罷了。
最終,朝廷為了恩惠民眾,不舉刀兵,隻是封了張繡一個平南將軍穰城侯,詔書極盡恩寵,末尾提及北上奉君之事,可謂是仁至義盡,剩下就看張繡的誠意了。
臨走之時,賈詡出得城門,迴首再看城上,皇甫彪負手而立。他未當麵相送,已是體諒賈詡的難處,隻見賈詡騎在馬上迴頭微微頷首示意,以表謝意。此時若皇甫彪執手歡送,怕是離間計成了,張繡起疑搞不好會殺了這位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