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關於季文子的後續革新,實話說,豬羊養肥了,磨刀霍霍,何時宰殺隻剩下時間待定——身為有心進取的統治階層,怎麽會坐視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當國家遍地窮鬼/奴隸、身為自由民的國人紛紛破產,而卿大夫階層實力卻迅速膨脹起來,後果必然引發激烈的黨爭內鬥。身為執政的季文子當然沒傻到為‘全體大夫與魯君共治魯國的貴族集體之領導製’搭橋鋪路、靜靜等待自己這隻國之巨蠹被中層大夫們聯手拱豬、按在地上踏出一萬隻鞋印。隻怪那魯宣公反應過來要聯姻晉國最是自保穩妥,而季文子還未完成除去三桓中的孟氏與叔孫氏兩家的布局,更別提篡位,因為他才錯誤估計了形勢,悄然謀殺宣公後又公然詆毀對方出生,一時間沒能把握住船舵,為了不使家族掉進溝裏去,隻好及時改變策略,形成三桓體製壟斷執政權。
而原初的計劃呢?季文子根本沒打算真的令卿大夫階層畸形富裕地時間太久,而在謀劃於自己繼位魯君後推行針對井田製被大大破壞後、針對私田厚賦重斂的財政擴權計劃。這樣做一來可以平息廣大下層國人心中的怨氣,如果時機恰當,還能利用‘反對貪瀆抓典型’的辦法懲治和表彰兩撥貴族,實際奔赴擴大親黨勢力的目標,並以富裕的國庫為相當部分前國人身份的奴隸贖身,邀買人心,一來一迴,樹立起自身‘為臣時憂國、為君時憂民’的偉岸形象,再恢複部分井田製為戰車作戰體係提供熟練戰士,厚黑之妙不能說毒辣,天道無親,隻能用‘絕’來形容,頂多幾年時間,所有階層都要被他涮一遍;二來適當混淆部分近都城、近外地城邑的遠郊野人與國人間的分別,利用大夫們擴充私田時將手伸向野人領地地產的行為,擴大納稅服役階層的力量,凡是私田因上交稅賦而獲得國家承認其土地所有權的地主與附屬傭佃農夫、奴隸,均可成為新土地經濟政策下的新晉國人及隸奴,這樣就能向北方大國齊的故相管子實行的革新中強調行伍編戶的政策靠近,完全純步兵陣形力量的數量增加,反製貴族階層因為戰車作戰體係而隨時能擴展到幹預民間百姓生活與經濟利益的禮治灰色地帶不良行為,於庶民和貴族間上下其手,完成對自身君權的強化,進而重造出一個強大的魯國;三來晉-楚爭霸已久,不能分辨高下,齊國又長期作壁上觀,三個主要大國全在摸魚,正是振興魯國的美好時機,隻有抓緊才不會被地盤相接的齊、楚滅國,國家危亡之際能獲得喘息時間,正是這段機遇期革新政務的動力。
可這件事季文子算計太精明,以至於算盤響到蕭牆內了,宣公正尋思呢:“俺真正的、當下的、你扶助著的一國之君還打算收繳貴卿與上大夫輩的權力以便強化君權、推進革新呢,季執政居然敢覬覦我的天命責任???”所以才有聘晉公主的舉動。至於針對私田加大稅賦、編定什伍戶籍、將更多野人納入國人編製等事,並非宣公不想,而是這樣做首先需要威望權勢保證,但在季文子推行開私田後宣公生命的倒計時三年裏,魯國實際上的國主是季文子,宣公敢倒行逆施,那季文子就可以直接廢君上位了。
兩個頂級權謀局中的男人,臣壯君青,硬生生把對弈下到零和博弈的程度,大夫輩在一旁呐喊助威,國人被他們的新土地製度革新踩在腳底,最後季文子與宣公誰也沒得到想要的大團圓結局。但國家還要繼續運行下去啊~因此季文子在看清大夫輩的醜陋嘴臉後提攜孟氏與叔孫氏令兩家崛起,與自己共擔國政,而將多數富裕到膨脹的大夫當作下一步革新的針對目標予以削弱:宣公死後黑肱幼弱繼位,即後來的魯成公。季文子繼續擔任執政,成公元年即宣布新一輪革新行動‘作丘甲’。
這項舉動直接把錢包才寬裕三年多的大夫們幹趴在地上:合著季文子玩我們呢!原本稅賦勞役兵役全算在仍然運行井田製的地方頭上,私田隻承擔較高的稅賦與維持地方運行秩序的一定量勞役,現在借口井田製的地產被私田破壞了,所以在全國再度嫌棄劃分井田的浪潮以便計算公室與國庫收入?更毒辣了。私田本來可以任意兼並收購,不存在井田製的超規整劃分,現在不僅要將私田重新劃出井型為最基本的民間自治單位,取九分之一仍歸為公田令國家享有其產出,還要恢複井以上的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的邑與丘兩級管理體製。這麽一通操作下來,除了原本井中歸為民田的八塊可被規範化私人買賣外,勞役兵役照舊恢複了,卿大夫輩占地中侵占舊井田的部分,因為民田轉為兼並後的私田稅賦反而更高不說,還因為軍賦的征收單位由原來的一甸(含四丘)變為以一丘計算,要立地增加四倍!私田屬性的一井若要仔細盤算收益,除去中間九分之一井的上等善地糧食歸入國庫不說,還要從九分之八井的私田土地上一並加入重額的軍賦計每井出十六分之一份軍賦——這樣算原因在於私田被劃定歸入一丘的四邑十六井未必同屬於一家大夫所有,之前私田製本身要繳納的稅賦就高,折算下來,但凡收成稍差的年份半數多都要充盈國庫!不打仗還好,軍賦還承擔得起,勉強過得去;戰事稍多,簡直是要大夫輩破產!
相比之下,野人們被納入國人戶籍的事情簡直不值一提。因此大夫輩紛紛歸還原屬於井田製的被侵占私田——這些舊墾區土地本來就處在魯國最肥沃的地區而分配給有國人編製的民眾,向來受野人們眼饞,如今聽到自己能獲得國人身份、得以不被貴族階層肆意侵犯原有權益,紛紛主動要求成為新的井田製戶籍民眾。這樣一來井田製的實行範圍便恢複且擴充了!魯國真的實力更強了起來:即使不再對私田收取賦稅,按照軍賦的四倍征收與戰時擴充軍賦額度的既定規矩,魯國應對外戰的能力空前增強!周室親媽再也不用擔心魯公國子邦寶寶打不過蠻楚與強齊還有衛、宋、陳、蔡等二流國家前來挑釁啦~
而那些破產淪為奴隸的國人和失地流連在城中貴族家中擔任私人家兵等差遣的國人們呢?相當部分與大夫們私下作出約定,在按時繳納一定錢糧上供的情況下,重新分得九分之一井的一份民田,迴到井田製經濟體係中,但法定意義上並不認可這種行為的存在正義性,所以這又成為三桓與親近三桓的貴族們才能享受的經濟特權:以相當別扭地形式得到擁有私田的好處之實。長此以往下去,三桓與親黨大夫組成的貴族才配擁有在井田製中抽取耕種民田的國人百姓私財私糧充實自家倉庫的特權,而凡是不同於其意見的大夫,隻有冒險購買私田才能實現富裕,而且要變相將一丘的土地或不全占、或全占分配親戚熟人部屬的方式劃定產權,這樣才能在忍受私田高額稅賦的同時供應隨時有可能因戰事而飆升的軍賦,避免出現破產與分攤不勻的現象。在‘作丘甲’推行後的多數時期,不到瀕臨破產淪為奴隸的地步,國人是不會請求耕種任何貴族的私田的——不論他們於政務上的傾向如何,都統一保持維護自身家庭經濟聚斂為目的農夫招攬業務:名義上歸屬在井田製名義下的私契另抽錢糧實際私田也好,直接意義上的私田也罷,耕種即天坑,但不請求耕種就要成為毫無地位與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的奴隸,下場更壞!魯國田製革新就這樣成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強國弱民之策,而且隨著三桓對國政與軍事指揮權的加深,軍賦的上交對象國庫變為名義上的事,實際卻直接流入三桓家族的族庫中,成為春秋時代有名的惡政。
國人民眾從中得到了什麽呢?土地所有權流轉了一圈,相當多數人淪落為奴隸生涯一迴,然後受季文子新的‘作丘甲·剝削之策’莫名其妙地恢複國人身份,貌似民田也迴到了自己手中,還要拜謝當世聖賢季文子拯救自身於危難間。而實際要承擔的軍賦分攤卻提高了四倍!還隻是平時要付出的開支!絕了,季氏才最該被批判‘其無後乎’……
再看季氏這邊,正是因為他擺正自身地位後放棄覬覦君位,轉去與國人民眾和部分野人‘打成一片’,所以才能從整個貴族口中奪食卻保持著執政地位。那些剛才沒說到的自‘作丘甲’後導致三桓雄起的細節在何處呢?在執政朋黨的卿大夫們於政策執行的具體微操上。
尤其在國人百姓繳納軍賦變為直接對接三桓族庫之後,如何確定軍賦對應實物的成色呢?評價權的具體職位由三桓指定人選,後期直接變成三桓家臣操辦,三桓信得過的人,權力私相授受,一應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麵,上繳實物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次繳納的軍賦總計不足——實則被三桓挪用怎麽辦?追加繳納唄,分攤到所有應繳人群頭上,反正不能讓三桓的人比他們多出錢糧;野人來求歸附在國人編製下怎麽辦?好事,有人肯壯大魯國可掌控的國力(實際上是在壯大三桓因掌控軍權而壯大自身家族力量),國人的負擔就能減輕啦~那些國人日子過得苦哈哈,反對野人入籍攤薄國人身份福利是吧?軍隊拉出去多打幾仗,死一些國人尚且不見得能令他們同意野人入籍,但戰事不論成敗軍賦都要飆升,經濟壓力國人們承擔得起嘛?一個個都是運氣爆棚的戰神,能夠因軍功分得戰利品而變得富有?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子產聽聞過、親見過的兩代人裏,沒有不諷刺魯國軍力強勁而三桓專權的,也沒有不歎息魯國國人身份卑賤的。貴卿弄權欲晉升君位,引發有親緣關係的君臣仇讎,繼而令大夫輩深度參與黨爭,最後以民眾受到深重剝削結尾,以此調和貴族內部矛盾。雖然強大了魯國,卻著實食著民眾的血汗,聽不見生民的哀嚎垂泣。魯國的強大強到了三桓族中,可悲。
針對這種情況,後世粗略傳聞子產執政鄭國時采用的‘作丘賦’與魯國故政季文子‘作丘甲’相似,實際真的是這樣嗎?
</p>
關於季文子的後續革新,實話說,豬羊養肥了,磨刀霍霍,何時宰殺隻剩下時間待定——身為有心進取的統治階層,怎麽會坐視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當國家遍地窮鬼/奴隸、身為自由民的國人紛紛破產,而卿大夫階層實力卻迅速膨脹起來,後果必然引發激烈的黨爭內鬥。身為執政的季文子當然沒傻到為‘全體大夫與魯君共治魯國的貴族集體之領導製’搭橋鋪路、靜靜等待自己這隻國之巨蠹被中層大夫們聯手拱豬、按在地上踏出一萬隻鞋印。隻怪那魯宣公反應過來要聯姻晉國最是自保穩妥,而季文子還未完成除去三桓中的孟氏與叔孫氏兩家的布局,更別提篡位,因為他才錯誤估計了形勢,悄然謀殺宣公後又公然詆毀對方出生,一時間沒能把握住船舵,為了不使家族掉進溝裏去,隻好及時改變策略,形成三桓體製壟斷執政權。
而原初的計劃呢?季文子根本沒打算真的令卿大夫階層畸形富裕地時間太久,而在謀劃於自己繼位魯君後推行針對井田製被大大破壞後、針對私田厚賦重斂的財政擴權計劃。這樣做一來可以平息廣大下層國人心中的怨氣,如果時機恰當,還能利用‘反對貪瀆抓典型’的辦法懲治和表彰兩撥貴族,實際奔赴擴大親黨勢力的目標,並以富裕的國庫為相當部分前國人身份的奴隸贖身,邀買人心,一來一迴,樹立起自身‘為臣時憂國、為君時憂民’的偉岸形象,再恢複部分井田製為戰車作戰體係提供熟練戰士,厚黑之妙不能說毒辣,天道無親,隻能用‘絕’來形容,頂多幾年時間,所有階層都要被他涮一遍;二來適當混淆部分近都城、近外地城邑的遠郊野人與國人間的分別,利用大夫們擴充私田時將手伸向野人領地地產的行為,擴大納稅服役階層的力量,凡是私田因上交稅賦而獲得國家承認其土地所有權的地主與附屬傭佃農夫、奴隸,均可成為新土地經濟政策下的新晉國人及隸奴,這樣就能向北方大國齊的故相管子實行的革新中強調行伍編戶的政策靠近,完全純步兵陣形力量的數量增加,反製貴族階層因為戰車作戰體係而隨時能擴展到幹預民間百姓生活與經濟利益的禮治灰色地帶不良行為,於庶民和貴族間上下其手,完成對自身君權的強化,進而重造出一個強大的魯國;三來晉-楚爭霸已久,不能分辨高下,齊國又長期作壁上觀,三個主要大國全在摸魚,正是振興魯國的美好時機,隻有抓緊才不會被地盤相接的齊、楚滅國,國家危亡之際能獲得喘息時間,正是這段機遇期革新政務的動力。
可這件事季文子算計太精明,以至於算盤響到蕭牆內了,宣公正尋思呢:“俺真正的、當下的、你扶助著的一國之君還打算收繳貴卿與上大夫輩的權力以便強化君權、推進革新呢,季執政居然敢覬覦我的天命責任???”所以才有聘晉公主的舉動。至於針對私田加大稅賦、編定什伍戶籍、將更多野人納入國人編製等事,並非宣公不想,而是這樣做首先需要威望權勢保證,但在季文子推行開私田後宣公生命的倒計時三年裏,魯國實際上的國主是季文子,宣公敢倒行逆施,那季文子就可以直接廢君上位了。
兩個頂級權謀局中的男人,臣壯君青,硬生生把對弈下到零和博弈的程度,大夫輩在一旁呐喊助威,國人被他們的新土地製度革新踩在腳底,最後季文子與宣公誰也沒得到想要的大團圓結局。但國家還要繼續運行下去啊~因此季文子在看清大夫輩的醜陋嘴臉後提攜孟氏與叔孫氏令兩家崛起,與自己共擔國政,而將多數富裕到膨脹的大夫當作下一步革新的針對目標予以削弱:宣公死後黑肱幼弱繼位,即後來的魯成公。季文子繼續擔任執政,成公元年即宣布新一輪革新行動‘作丘甲’。
這項舉動直接把錢包才寬裕三年多的大夫們幹趴在地上:合著季文子玩我們呢!原本稅賦勞役兵役全算在仍然運行井田製的地方頭上,私田隻承擔較高的稅賦與維持地方運行秩序的一定量勞役,現在借口井田製的地產被私田破壞了,所以在全國再度嫌棄劃分井田的浪潮以便計算公室與國庫收入?更毒辣了。私田本來可以任意兼並收購,不存在井田製的超規整劃分,現在不僅要將私田重新劃出井型為最基本的民間自治單位,取九分之一仍歸為公田令國家享有其產出,還要恢複井以上的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的邑與丘兩級管理體製。這麽一通操作下來,除了原本井中歸為民田的八塊可被規範化私人買賣外,勞役兵役照舊恢複了,卿大夫輩占地中侵占舊井田的部分,因為民田轉為兼並後的私田稅賦反而更高不說,還因為軍賦的征收單位由原來的一甸(含四丘)變為以一丘計算,要立地增加四倍!私田屬性的一井若要仔細盤算收益,除去中間九分之一井的上等善地糧食歸入國庫不說,還要從九分之八井的私田土地上一並加入重額的軍賦計每井出十六分之一份軍賦——這樣算原因在於私田被劃定歸入一丘的四邑十六井未必同屬於一家大夫所有,之前私田製本身要繳納的稅賦就高,折算下來,但凡收成稍差的年份半數多都要充盈國庫!不打仗還好,軍賦還承擔得起,勉強過得去;戰事稍多,簡直是要大夫輩破產!
相比之下,野人們被納入國人戶籍的事情簡直不值一提。因此大夫輩紛紛歸還原屬於井田製的被侵占私田——這些舊墾區土地本來就處在魯國最肥沃的地區而分配給有國人編製的民眾,向來受野人們眼饞,如今聽到自己能獲得國人身份、得以不被貴族階層肆意侵犯原有權益,紛紛主動要求成為新的井田製戶籍民眾。這樣一來井田製的實行範圍便恢複且擴充了!魯國真的實力更強了起來:即使不再對私田收取賦稅,按照軍賦的四倍征收與戰時擴充軍賦額度的既定規矩,魯國應對外戰的能力空前增強!周室親媽再也不用擔心魯公國子邦寶寶打不過蠻楚與強齊還有衛、宋、陳、蔡等二流國家前來挑釁啦~
而那些破產淪為奴隸的國人和失地流連在城中貴族家中擔任私人家兵等差遣的國人們呢?相當部分與大夫們私下作出約定,在按時繳納一定錢糧上供的情況下,重新分得九分之一井的一份民田,迴到井田製經濟體係中,但法定意義上並不認可這種行為的存在正義性,所以這又成為三桓與親近三桓的貴族們才能享受的經濟特權:以相當別扭地形式得到擁有私田的好處之實。長此以往下去,三桓與親黨大夫組成的貴族才配擁有在井田製中抽取耕種民田的國人百姓私財私糧充實自家倉庫的特權,而凡是不同於其意見的大夫,隻有冒險購買私田才能實現富裕,而且要變相將一丘的土地或不全占、或全占分配親戚熟人部屬的方式劃定產權,這樣才能在忍受私田高額稅賦的同時供應隨時有可能因戰事而飆升的軍賦,避免出現破產與分攤不勻的現象。在‘作丘甲’推行後的多數時期,不到瀕臨破產淪為奴隸的地步,國人是不會請求耕種任何貴族的私田的——不論他們於政務上的傾向如何,都統一保持維護自身家庭經濟聚斂為目的農夫招攬業務:名義上歸屬在井田製名義下的私契另抽錢糧實際私田也好,直接意義上的私田也罷,耕種即天坑,但不請求耕種就要成為毫無地位與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的奴隸,下場更壞!魯國田製革新就這樣成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強國弱民之策,而且隨著三桓對國政與軍事指揮權的加深,軍賦的上交對象國庫變為名義上的事,實際卻直接流入三桓家族的族庫中,成為春秋時代有名的惡政。
國人民眾從中得到了什麽呢?土地所有權流轉了一圈,相當多數人淪落為奴隸生涯一迴,然後受季文子新的‘作丘甲·剝削之策’莫名其妙地恢複國人身份,貌似民田也迴到了自己手中,還要拜謝當世聖賢季文子拯救自身於危難間。而實際要承擔的軍賦分攤卻提高了四倍!還隻是平時要付出的開支!絕了,季氏才最該被批判‘其無後乎’……
再看季氏這邊,正是因為他擺正自身地位後放棄覬覦君位,轉去與國人民眾和部分野人‘打成一片’,所以才能從整個貴族口中奪食卻保持著執政地位。那些剛才沒說到的自‘作丘甲’後導致三桓雄起的細節在何處呢?在執政朋黨的卿大夫們於政策執行的具體微操上。
尤其在國人百姓繳納軍賦變為直接對接三桓族庫之後,如何確定軍賦對應實物的成色呢?評價權的具體職位由三桓指定人選,後期直接變成三桓家臣操辦,三桓信得過的人,權力私相授受,一應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麵,上繳實物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次繳納的軍賦總計不足——實則被三桓挪用怎麽辦?追加繳納唄,分攤到所有應繳人群頭上,反正不能讓三桓的人比他們多出錢糧;野人來求歸附在國人編製下怎麽辦?好事,有人肯壯大魯國可掌控的國力(實際上是在壯大三桓因掌控軍權而壯大自身家族力量),國人的負擔就能減輕啦~那些國人日子過得苦哈哈,反對野人入籍攤薄國人身份福利是吧?軍隊拉出去多打幾仗,死一些國人尚且不見得能令他們同意野人入籍,但戰事不論成敗軍賦都要飆升,經濟壓力國人們承擔得起嘛?一個個都是運氣爆棚的戰神,能夠因軍功分得戰利品而變得富有?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子產聽聞過、親見過的兩代人裏,沒有不諷刺魯國軍力強勁而三桓專權的,也沒有不歎息魯國國人身份卑賤的。貴卿弄權欲晉升君位,引發有親緣關係的君臣仇讎,繼而令大夫輩深度參與黨爭,最後以民眾受到深重剝削結尾,以此調和貴族內部矛盾。雖然強大了魯國,卻著實食著民眾的血汗,聽不見生民的哀嚎垂泣。魯國的強大強到了三桓族中,可悲。
針對這種情況,後世粗略傳聞子產執政鄭國時采用的‘作丘賦’與魯國故政季文子‘作丘甲’相似,實際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