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幾經周折,老將王翦與其子王賁、羌瘣、楊端和等主要將領悉數出城接迎王駕,終於出現在邯鄲城郊親自下拜秦王,之前阻攔的屯長與巡卒見勢嚇得不敢言語,當即伏首。嬴政在此處荒野間定了一刻鍾多,神智已從車馬顛簸中清醒過來,當然不會怪罪這盡忠職守的小軍官。隻是先不理匍匐在地的王翦等人,反而一改之前怨憤的態度,誇讚起阻攔他的士卒們職守有責,在辨別不清局勢時,連王駕都敢於直接攔截;僵持爭執時仍然不忘關注四周動態,防止有奸人趁隙從側麵潛過,整體處置妥當,應當予以適當賞賜,作為全體秦軍攻趙收尾行動能不懈怠的旌表。隨即平聲直唿‘王翦’名諱,不再說話;王翦明白,秦王在變相責難自己了。可自己的苦楚,秦王又哪裏會深深體諒?
趙國邯鄲城王氣勁韌無比,難道依靠秦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強行碾壓,便好作處理了嗎?
老領導白起曾因此城難拔,朝中又有相邦範雎作梗——隻因白起出自秦廷故楚係派別重要頭目魏冉門下,而穰侯見斥後,昔時的獨立客卿範雎更親附王權,與白起天然對立,自然不肯對無法貫徹自身攻趙意圖的二圍邯鄲出力。正因白氏明白攻其疏備、間人盟友的重要性,所以不敢進行無把握之戰,因此才落下自刎的悲慘下場。他王翦雖然躲過與客卿勢力的對立,站在直接親附當任秦王的良好位置上,的確貪圖滅趙一國之功,但天大的功勞,哪裏有那麽好拿到呢?因此他此前屢屢進諫要求在邯鄲之外拖住趙軍主力伺機消滅,斷絕直接圍困邯鄲的可能,這才有近年來桓齮等將軍領兵與趙國大軍對抗的可能——在有他王翦這張王牌在手的情況下,秦王怎麽可能會不任用他呢?可桓齮戰敗逃亡,不知所蹤,秦王培養大批新生代將領的計劃飽受老資曆、尤其是世卿背景的將軍們質疑,不得不被冷落者中起用少數老將穩定人心——他王翦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件事在秦廷中人盡皆知,閭裏百姓雖知,但畏懼秦法不敢非議。表麵上秦國還是強盛的,但擴張衍生出各類不同利益滋生的公卿-官僚集團卻日益繁雜。嬴政希望自己能消滅趙國、一雪年少時的恥辱,但在秦國國家立場上來看,攻趙就是一場延續昭襄王製定下計劃的國家意誌推動的兼並戰爭,雖然表麵上的效仿先王雄主能額外為嬴政增強個人威望、進而維護王權,但在天下形勢變動的意義上講,血腥殘酷的兼並戰爭就是兼並戰爭,血腥殘酷不可被避免!關東國家必然要殊死反抗。搶奪領地的局部戰役與圍攻國都的滅國之戰區別就在於此。無論嬴政如何考量,如果想實現他個人的複仇計劃,就要服從秦國兼並天下的總體戰略,而為了這一宏大難行的戰略能被諸步執行下去,他最初所預想的複仇計劃內容就要被調整、稀釋、限製,當私仇的色彩逐漸淡化過去後,這位少年即位的王者才能體會到什麽叫做戰爭機器的可怕。
就這一過程執行到自己構築更效忠於新王個人意誌、而非從屬於朝中各大勢力的桓齮戰敗逃亡後,他從複仇開始逐步積聚起的個人權威受到了極大質疑。幸而長安君成蟜早於桓齮敗亡前十年已經被自己變相坑害、趕到趙國作了客卿,不然僅世卿們對他實際出自呂不韋血統傳承的質疑就夠來場陰謀叛亂的了,王位更非己能有——要知道文質彬彬的成蟜在世卿集體中擁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緣,而圖謀弱化法家地位、複興卿族整體地位的老貴族們更樂於推舉長安君上台,哪怕要分享權力與新興公卿也在所不惜。在這種情況下,王翦作為一介於平民階層逐漸躍升到資深將軍層麵的相對中立人才,自然會被嬴政摻用於主要人才庫中,之前那些對攻趙上書的‘不悅耳’進諫當然能被選擇性遺忘/重視啦——既然要用其人,自然要尊重對方行事思路,這些都在可以寬宥的範圍內。
說到攻趙節奏安排一事,在邯鄲之外對趙國實行圍點打援,從而誘得趙軍主力盡出,此事配合王翦所率上黨郡所出秦軍在邯鄲西北方向兩麵開花,而羌瘣率羌族騎兵作為遊軍,往來馳騁趙內地北部,組織各地勤王之兵匯集成勢、隻能各自縮守城邑中自保,本身是十分符合王翦心意的——這次出戰,他並不認為需要一次性攻克邯鄲城,後來各種機緣巧合助力拿下邯鄲的戰果純屬無心之舉。即便在秦王等人屢屢提示其趙國大饑、天災不斷之際,可行滅國決戰,以盡可能殲滅趙軍有生力量為目的的個人看法,依舊值根於王翦心中。再吸收昭襄王時王陵、王齕兩位先後任圍攻邯鄲城秦軍指揮的將軍所經曆之事,更是確立下他對最終拿下邯鄲的看法:於邯鄲而言,亦是圍城打援之戰。
隻要各國不亡,秦軍集中力量攻擊趙國一事,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圍攻其都城,同時斷絕這座屹立於趙國疆域南界的國都與北境地區的聯係;而邯鄲城的總體防禦布局精妙絕倫,這些年來不斷精修其內外城防建築形成錯落有致的整體防禦網,城內動員民心的‘人和’概念上更是經驗卓越,這樣的超大型城池一定是經年累月的圍困戰役;當趙國軍民最後的力量凝聚在一座城邑時,其所圖謀的必然是各國的援兵能陸續趕來,而趙國派出往各國的使者不等到援兵決然不會返迴本國,那麽隻要時間足夠久,拖延到秦軍士疲兵弱之時,即便先前被秦國使節說服不對趙國施加援助的局外國家,也很難不對秦國將主力集中於前線、而秦國邊境與後方防備力量有限的做法心動——現成的螳螂可做,誰又會放棄收複失地、擴張領土取之於秦的大好機會呢?所以針對邯鄲乃至於其它國家的王都圍城戰,隻要持續的圍困時間足夠長久,一定會遭遇域外國家的援軍救助被圍困方,那麽前線秦軍就會腹背受敵;而在這漫長的時間內,如果想保持前線大軍的士氣、節省國力消耗,就得以最少的力量進行圍困,而將國力等待在各國援軍抵達後釋放——也即秦軍真正的敵人反而是同秦軍一樣在本國國境以外作戰的它國軍隊,這些援兵遠道而來,雖然較為疲憊但士氣正銳,前線秦軍如果在之前持續攻城,那麽士氣和士卒身體素質一定都處於疲憊狀態,很容易被擊破,所以針對邯鄲的圍城僅僅隻能是剔除其有生力量後的圍城,以圍而不攻的姿態等待各國軍隊到來,這樣反而會變成秦軍在境外的邯鄲地區以‘以逸待勞’的姿態全殲各國援軍,在判斷各國一定會給所派援軍充足保障、給予大度的國力支持、希望能遣一軍而成援解圍外,主要的‘反圍城、破秦軍’戰役肯定又要等待其它相同目的的趙國新時期盟友遣軍到來,一同攻擊,這樣才能增加勝率,那麽前線秦軍就要更加堅定地堅持圍城不懈,而在每支外援到來之際火速將其擊敗,如若不然,最終等待秦軍的一定是懾於聯軍勢力的撤圍;又因此能夠判斷出各國聯軍一定會相對融洽默契地統一大致相同的進援時間、甚至支援前聯合集結地後,秦軍隻需擊敗各個國家援軍一次,就能保證對應出兵支援的各國在起碼一年內、再度集結起同樣力量的援兵,到時佐以秦使斥責其國王無禮出兵,施加恐嚇、威脅報複對方的意念,那麽各國一定會將力量凝聚在邊境防備和自守一事上,前線的秦軍也就能真正開始大舉攻擊邯鄲城,而城內的趙國軍民本身便力量寡少,得知各國援軍失敗盡數撤離逃散的消息後,支撐其抵抗意誌的支援便沒有了,多數人——尤其是貴族階層,甚至還有宗室和王室核心成員,是不會心甘情願陪著國王等一定會失去權勢的頑固派堅持守城、直到最後的巷戰、王宮保衛戰殊死搏鬥的,說服王本人親自出城投降才能保證秦軍不會降罪於全體既得利益階層,防止秦軍攻克全城後屠城彰顯武功。
然而事態的發展明顯出乎王翦意料,這位在秦廷中人緣廣泛交好但政務立場較為中立的深厚資曆將軍,既錯了一半,也對了一半!
那錯誤的一半便是:於秦,尉繚子構建起的跨軍事-外交領域兼並戰略,在攻趙方向上無比精明——王翦作為總指揮引導的不到二十萬秦軍人力的圍困邯鄲戰役,於此時的秦國國力而言負擔隻能說較重,但完全處在可經年承受的範圍內,各國得知詳情後,均懾於秦國後備可增兵潛力,在出兵上態度明顯不悅納,誰讓這次圍困邯鄲的秦軍不似上次一樣,正處在長平之戰後那樣國力、兵力、士氣三重極度疲憊的狀態中呢?邯鄲城必須堅守得更久一些,最起碼也要到半年後,到時再看看秦軍是否有士氣疲憊一說,援軍的事暫時就別想了。所以各路趙國使者均遭碰壁,在正史中湮沒無聞,並非趙王不會‘做人’,不曉得派出使者求援各國的道理,而是那幫使者正在各國都城裏和各國國王、王廷公卿一起,苦苦等候秦軍因強行攻城而造成疲憊的消息傳來呢。而在這一被延長的時間差中,尉繚子將各國的實際遭遇與暗通款曲的郭開通了信兒——這位原本隻打算當上秦之文信侯、楚之春申君、趙之春平君等一般權相的善嫉奸臣,此時卻傻了眼:各國真的不會派援軍前來救趙了,那自己給哪家去當國相呢?何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相呢?除了趙國,沒有國家會任由自己這樣的隱王假使王者的權柄,於是便徹底投了秦國,串聯親黨,在城防上暗中做出手腳,又將消息透露給王翦,令秦軍能再一迴總體攻城中攻下一隅,進而控製一麵附帶城門的邯鄲城牆段,進而再由郭開等人說服趙王遷於危難之時火速出門請降,將一座完成的邯鄲城交付給秦軍。這樣做,秦國才能以邯鄲作為控扼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大地的重要中樞與防禦節點進行下階段的兼並戰爭——須知半和平拿下邯鄲的消息一旦傳到外國,各國一定會怒不可遏地圖謀新一輪強力合縱,到時秦國會麵對何等的腥風血雨實在不可想象,隻能依靠後續的外交手段遲滯最可怕的結果發生,為全新階段的總體防禦籌措資源。這次令王翦大跌腦袋的請降,當然令他對尉繚等一批秦王新生代親信的後輩刮目相看,而順利地,城中士人貴族本該隨同趙王遷一樣歸屬新的旗幟,為秦王政所用,以河北士人就勢治理河北,借助其熟稔本土地方、與地方官吏聯係千絲萬縷的優勢快速輔助秦國消化趙土地的新占領區。
而在這件事上,王翦居然出錯了。千算萬算,沒算到頂級謀士加持之下,新一輪攻趙直接變滅趙決戰,最艱難的部分居然隻是追殲包圍趙蔥與顏聚從李牧與司馬尚手中奪來的趙軍主力,而自己本身率軍已處在優勢地位,又碰上非一流名將接手上下級並不熟悉的大軍,對戰難度的確不高,就這樣階段性收功了!
當幸福來得太突然,人往往會被衝昏頭腦,王翦就是這樣,忽視了城中士人的抵觸情緒,以為趙國公人們都像郭開一樣,隻是被迫地識時務為其鞍前馬後、接管全趙領地。但他被別將楊端和所率步兵按秦王命令狂攻邯鄲所裹挾時,他還記得自己是攻趙主將,隻為不被秦王在戰後抨擊,所以跟著一起猛毆趙國厚大笨粗的城牆;當郭開送來城防缺陷時,他還記得自己是攻趙主將,即使將信將疑也要按圖索驥攻擊那處城防薄弱處,隻為如果真能破城,不能讓楊端和搶功;在軍士接管全邯鄲城防務、他被眾將校尉前後開道地隆重簇擁進趙王宮中觀覽、查閱趙土地圖籍名冊時,他還記得自己是攻趙主將,因為勝利在化作一場隆重盛大的入城儀式時,應由主將率先接受敵國軍民士庶和本方將校尉卒的迎接才符合正義。
而當有趙國卿大夫輩攜帶前代王的廢太子逃出邯鄲時,王翦才發現壞了,自己對接管一國之都的城內布防預想太過不足,以至於有隙被‘奸人’所乘,不僅逃離了被迫投降的趙王都,而且這一去就沒追迴來的可能了。深夜他也曾懷疑過,莫非是楊端和有意在放水?本次最初的攻趙計劃中,率領步兵一部主力圍困邯鄲的是他的任務劃定,而最先入城的卻是自己,這位更加嫡係的‘小將’莫非氣不過在暗地下絆子?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這種做法在嬴政眼中並不可以被饒恕,何況對方的確相當聽從自己作為主將的安排,城內布防上對方能夠插手的地方寥寥可數。還說什麽呢?怪自己大意吧。
至於看上去很像個‘吉祥物’的郭開,此時想來,的確不必高估一介身為國家權貴的為政道德水準:能被背叛自己國家的公卿,尤其是權相,又能對秦國有多麽忠誠呢?難道郭氏豔羨的是秦國法製強國的製度嗎?決不然,郭開沒那種為蒼生計的情懷,如果真的有,連趙國的朝堂都懶得爭取登頂,法家之於秦國這塊實驗田,在天下人眼中都清楚,不評價利民與否,但肯定損害了公卿貴族與商人階級長遠的利益,郭開作為郭氏家族在趙廷中的堅實代表,萬萬不會太過歡迎這種思想。對方不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采取‘徹底媚秦’的做法,希望能作為優秀的輔佐接收趙所有產權的待接收士人,轉去躋身在秦廷的朝堂公卿隊列間,開啟人生新階段~對一個無恥到極點的人來說,不僅道德是無法與之正常討論的事物,而且正義已經化為利益交換的天然工具之一,徹底腐化了除卻度量衡外能夠量取其它難於測準概念的工具存在合理性。世界在郭氏眼中,已然是扭曲的、功利的、冷冰冰的、缺乏人文教化土壤的了。鮮有人肯為保衛邯鄲殊死奮鬥,那麽接納郭開到鹹陽呢?難道要嬴政期待在特殊情況下、肯殊死保衛鹹陽的忠臣誌士會下降幾多?顯然起碼對秦國來說,長治久安不能真的依賴於法家冷冰冰的條令,還是要依賴廣大民眾淳樸固有的基本道德觀念,所以郭開其人……
</p>
幾經周折,老將王翦與其子王賁、羌瘣、楊端和等主要將領悉數出城接迎王駕,終於出現在邯鄲城郊親自下拜秦王,之前阻攔的屯長與巡卒見勢嚇得不敢言語,當即伏首。嬴政在此處荒野間定了一刻鍾多,神智已從車馬顛簸中清醒過來,當然不會怪罪這盡忠職守的小軍官。隻是先不理匍匐在地的王翦等人,反而一改之前怨憤的態度,誇讚起阻攔他的士卒們職守有責,在辨別不清局勢時,連王駕都敢於直接攔截;僵持爭執時仍然不忘關注四周動態,防止有奸人趁隙從側麵潛過,整體處置妥當,應當予以適當賞賜,作為全體秦軍攻趙收尾行動能不懈怠的旌表。隨即平聲直唿‘王翦’名諱,不再說話;王翦明白,秦王在變相責難自己了。可自己的苦楚,秦王又哪裏會深深體諒?
趙國邯鄲城王氣勁韌無比,難道依靠秦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強行碾壓,便好作處理了嗎?
老領導白起曾因此城難拔,朝中又有相邦範雎作梗——隻因白起出自秦廷故楚係派別重要頭目魏冉門下,而穰侯見斥後,昔時的獨立客卿範雎更親附王權,與白起天然對立,自然不肯對無法貫徹自身攻趙意圖的二圍邯鄲出力。正因白氏明白攻其疏備、間人盟友的重要性,所以不敢進行無把握之戰,因此才落下自刎的悲慘下場。他王翦雖然躲過與客卿勢力的對立,站在直接親附當任秦王的良好位置上,的確貪圖滅趙一國之功,但天大的功勞,哪裏有那麽好拿到呢?因此他此前屢屢進諫要求在邯鄲之外拖住趙軍主力伺機消滅,斷絕直接圍困邯鄲的可能,這才有近年來桓齮等將軍領兵與趙國大軍對抗的可能——在有他王翦這張王牌在手的情況下,秦王怎麽可能會不任用他呢?可桓齮戰敗逃亡,不知所蹤,秦王培養大批新生代將領的計劃飽受老資曆、尤其是世卿背景的將軍們質疑,不得不被冷落者中起用少數老將穩定人心——他王翦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件事在秦廷中人盡皆知,閭裏百姓雖知,但畏懼秦法不敢非議。表麵上秦國還是強盛的,但擴張衍生出各類不同利益滋生的公卿-官僚集團卻日益繁雜。嬴政希望自己能消滅趙國、一雪年少時的恥辱,但在秦國國家立場上來看,攻趙就是一場延續昭襄王製定下計劃的國家意誌推動的兼並戰爭,雖然表麵上的效仿先王雄主能額外為嬴政增強個人威望、進而維護王權,但在天下形勢變動的意義上講,血腥殘酷的兼並戰爭就是兼並戰爭,血腥殘酷不可被避免!關東國家必然要殊死反抗。搶奪領地的局部戰役與圍攻國都的滅國之戰區別就在於此。無論嬴政如何考量,如果想實現他個人的複仇計劃,就要服從秦國兼並天下的總體戰略,而為了這一宏大難行的戰略能被諸步執行下去,他最初所預想的複仇計劃內容就要被調整、稀釋、限製,當私仇的色彩逐漸淡化過去後,這位少年即位的王者才能體會到什麽叫做戰爭機器的可怕。
就這一過程執行到自己構築更效忠於新王個人意誌、而非從屬於朝中各大勢力的桓齮戰敗逃亡後,他從複仇開始逐步積聚起的個人權威受到了極大質疑。幸而長安君成蟜早於桓齮敗亡前十年已經被自己變相坑害、趕到趙國作了客卿,不然僅世卿們對他實際出自呂不韋血統傳承的質疑就夠來場陰謀叛亂的了,王位更非己能有——要知道文質彬彬的成蟜在世卿集體中擁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緣,而圖謀弱化法家地位、複興卿族整體地位的老貴族們更樂於推舉長安君上台,哪怕要分享權力與新興公卿也在所不惜。在這種情況下,王翦作為一介於平民階層逐漸躍升到資深將軍層麵的相對中立人才,自然會被嬴政摻用於主要人才庫中,之前那些對攻趙上書的‘不悅耳’進諫當然能被選擇性遺忘/重視啦——既然要用其人,自然要尊重對方行事思路,這些都在可以寬宥的範圍內。
說到攻趙節奏安排一事,在邯鄲之外對趙國實行圍點打援,從而誘得趙軍主力盡出,此事配合王翦所率上黨郡所出秦軍在邯鄲西北方向兩麵開花,而羌瘣率羌族騎兵作為遊軍,往來馳騁趙內地北部,組織各地勤王之兵匯集成勢、隻能各自縮守城邑中自保,本身是十分符合王翦心意的——這次出戰,他並不認為需要一次性攻克邯鄲城,後來各種機緣巧合助力拿下邯鄲的戰果純屬無心之舉。即便在秦王等人屢屢提示其趙國大饑、天災不斷之際,可行滅國決戰,以盡可能殲滅趙軍有生力量為目的的個人看法,依舊值根於王翦心中。再吸收昭襄王時王陵、王齕兩位先後任圍攻邯鄲城秦軍指揮的將軍所經曆之事,更是確立下他對最終拿下邯鄲的看法:於邯鄲而言,亦是圍城打援之戰。
隻要各國不亡,秦軍集中力量攻擊趙國一事,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圍攻其都城,同時斷絕這座屹立於趙國疆域南界的國都與北境地區的聯係;而邯鄲城的總體防禦布局精妙絕倫,這些年來不斷精修其內外城防建築形成錯落有致的整體防禦網,城內動員民心的‘人和’概念上更是經驗卓越,這樣的超大型城池一定是經年累月的圍困戰役;當趙國軍民最後的力量凝聚在一座城邑時,其所圖謀的必然是各國的援兵能陸續趕來,而趙國派出往各國的使者不等到援兵決然不會返迴本國,那麽隻要時間足夠久,拖延到秦軍士疲兵弱之時,即便先前被秦國使節說服不對趙國施加援助的局外國家,也很難不對秦國將主力集中於前線、而秦國邊境與後方防備力量有限的做法心動——現成的螳螂可做,誰又會放棄收複失地、擴張領土取之於秦的大好機會呢?所以針對邯鄲乃至於其它國家的王都圍城戰,隻要持續的圍困時間足夠長久,一定會遭遇域外國家的援軍救助被圍困方,那麽前線秦軍就會腹背受敵;而在這漫長的時間內,如果想保持前線大軍的士氣、節省國力消耗,就得以最少的力量進行圍困,而將國力等待在各國援軍抵達後釋放——也即秦軍真正的敵人反而是同秦軍一樣在本國國境以外作戰的它國軍隊,這些援兵遠道而來,雖然較為疲憊但士氣正銳,前線秦軍如果在之前持續攻城,那麽士氣和士卒身體素質一定都處於疲憊狀態,很容易被擊破,所以針對邯鄲的圍城僅僅隻能是剔除其有生力量後的圍城,以圍而不攻的姿態等待各國軍隊到來,這樣反而會變成秦軍在境外的邯鄲地區以‘以逸待勞’的姿態全殲各國援軍,在判斷各國一定會給所派援軍充足保障、給予大度的國力支持、希望能遣一軍而成援解圍外,主要的‘反圍城、破秦軍’戰役肯定又要等待其它相同目的的趙國新時期盟友遣軍到來,一同攻擊,這樣才能增加勝率,那麽前線秦軍就要更加堅定地堅持圍城不懈,而在每支外援到來之際火速將其擊敗,如若不然,最終等待秦軍的一定是懾於聯軍勢力的撤圍;又因此能夠判斷出各國聯軍一定會相對融洽默契地統一大致相同的進援時間、甚至支援前聯合集結地後,秦軍隻需擊敗各個國家援軍一次,就能保證對應出兵支援的各國在起碼一年內、再度集結起同樣力量的援兵,到時佐以秦使斥責其國王無禮出兵,施加恐嚇、威脅報複對方的意念,那麽各國一定會將力量凝聚在邊境防備和自守一事上,前線的秦軍也就能真正開始大舉攻擊邯鄲城,而城內的趙國軍民本身便力量寡少,得知各國援軍失敗盡數撤離逃散的消息後,支撐其抵抗意誌的支援便沒有了,多數人——尤其是貴族階層,甚至還有宗室和王室核心成員,是不會心甘情願陪著國王等一定會失去權勢的頑固派堅持守城、直到最後的巷戰、王宮保衛戰殊死搏鬥的,說服王本人親自出城投降才能保證秦軍不會降罪於全體既得利益階層,防止秦軍攻克全城後屠城彰顯武功。
然而事態的發展明顯出乎王翦意料,這位在秦廷中人緣廣泛交好但政務立場較為中立的深厚資曆將軍,既錯了一半,也對了一半!
那錯誤的一半便是:於秦,尉繚子構建起的跨軍事-外交領域兼並戰略,在攻趙方向上無比精明——王翦作為總指揮引導的不到二十萬秦軍人力的圍困邯鄲戰役,於此時的秦國國力而言負擔隻能說較重,但完全處在可經年承受的範圍內,各國得知詳情後,均懾於秦國後備可增兵潛力,在出兵上態度明顯不悅納,誰讓這次圍困邯鄲的秦軍不似上次一樣,正處在長平之戰後那樣國力、兵力、士氣三重極度疲憊的狀態中呢?邯鄲城必須堅守得更久一些,最起碼也要到半年後,到時再看看秦軍是否有士氣疲憊一說,援軍的事暫時就別想了。所以各路趙國使者均遭碰壁,在正史中湮沒無聞,並非趙王不會‘做人’,不曉得派出使者求援各國的道理,而是那幫使者正在各國都城裏和各國國王、王廷公卿一起,苦苦等候秦軍因強行攻城而造成疲憊的消息傳來呢。而在這一被延長的時間差中,尉繚子將各國的實際遭遇與暗通款曲的郭開通了信兒——這位原本隻打算當上秦之文信侯、楚之春申君、趙之春平君等一般權相的善嫉奸臣,此時卻傻了眼:各國真的不會派援軍前來救趙了,那自己給哪家去當國相呢?何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相呢?除了趙國,沒有國家會任由自己這樣的隱王假使王者的權柄,於是便徹底投了秦國,串聯親黨,在城防上暗中做出手腳,又將消息透露給王翦,令秦軍能再一迴總體攻城中攻下一隅,進而控製一麵附帶城門的邯鄲城牆段,進而再由郭開等人說服趙王遷於危難之時火速出門請降,將一座完成的邯鄲城交付給秦軍。這樣做,秦國才能以邯鄲作為控扼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大地的重要中樞與防禦節點進行下階段的兼並戰爭——須知半和平拿下邯鄲的消息一旦傳到外國,各國一定會怒不可遏地圖謀新一輪強力合縱,到時秦國會麵對何等的腥風血雨實在不可想象,隻能依靠後續的外交手段遲滯最可怕的結果發生,為全新階段的總體防禦籌措資源。這次令王翦大跌腦袋的請降,當然令他對尉繚等一批秦王新生代親信的後輩刮目相看,而順利地,城中士人貴族本該隨同趙王遷一樣歸屬新的旗幟,為秦王政所用,以河北士人就勢治理河北,借助其熟稔本土地方、與地方官吏聯係千絲萬縷的優勢快速輔助秦國消化趙土地的新占領區。
而在這件事上,王翦居然出錯了。千算萬算,沒算到頂級謀士加持之下,新一輪攻趙直接變滅趙決戰,最艱難的部分居然隻是追殲包圍趙蔥與顏聚從李牧與司馬尚手中奪來的趙軍主力,而自己本身率軍已處在優勢地位,又碰上非一流名將接手上下級並不熟悉的大軍,對戰難度的確不高,就這樣階段性收功了!
當幸福來得太突然,人往往會被衝昏頭腦,王翦就是這樣,忽視了城中士人的抵觸情緒,以為趙國公人們都像郭開一樣,隻是被迫地識時務為其鞍前馬後、接管全趙領地。但他被別將楊端和所率步兵按秦王命令狂攻邯鄲所裹挾時,他還記得自己是攻趙主將,隻為不被秦王在戰後抨擊,所以跟著一起猛毆趙國厚大笨粗的城牆;當郭開送來城防缺陷時,他還記得自己是攻趙主將,即使將信將疑也要按圖索驥攻擊那處城防薄弱處,隻為如果真能破城,不能讓楊端和搶功;在軍士接管全邯鄲城防務、他被眾將校尉前後開道地隆重簇擁進趙王宮中觀覽、查閱趙土地圖籍名冊時,他還記得自己是攻趙主將,因為勝利在化作一場隆重盛大的入城儀式時,應由主將率先接受敵國軍民士庶和本方將校尉卒的迎接才符合正義。
而當有趙國卿大夫輩攜帶前代王的廢太子逃出邯鄲時,王翦才發現壞了,自己對接管一國之都的城內布防預想太過不足,以至於有隙被‘奸人’所乘,不僅逃離了被迫投降的趙王都,而且這一去就沒追迴來的可能了。深夜他也曾懷疑過,莫非是楊端和有意在放水?本次最初的攻趙計劃中,率領步兵一部主力圍困邯鄲的是他的任務劃定,而最先入城的卻是自己,這位更加嫡係的‘小將’莫非氣不過在暗地下絆子?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這種做法在嬴政眼中並不可以被饒恕,何況對方的確相當聽從自己作為主將的安排,城內布防上對方能夠插手的地方寥寥可數。還說什麽呢?怪自己大意吧。
至於看上去很像個‘吉祥物’的郭開,此時想來,的確不必高估一介身為國家權貴的為政道德水準:能被背叛自己國家的公卿,尤其是權相,又能對秦國有多麽忠誠呢?難道郭氏豔羨的是秦國法製強國的製度嗎?決不然,郭開沒那種為蒼生計的情懷,如果真的有,連趙國的朝堂都懶得爭取登頂,法家之於秦國這塊實驗田,在天下人眼中都清楚,不評價利民與否,但肯定損害了公卿貴族與商人階級長遠的利益,郭開作為郭氏家族在趙廷中的堅實代表,萬萬不會太過歡迎這種思想。對方不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采取‘徹底媚秦’的做法,希望能作為優秀的輔佐接收趙所有產權的待接收士人,轉去躋身在秦廷的朝堂公卿隊列間,開啟人生新階段~對一個無恥到極點的人來說,不僅道德是無法與之正常討論的事物,而且正義已經化為利益交換的天然工具之一,徹底腐化了除卻度量衡外能夠量取其它難於測準概念的工具存在合理性。世界在郭氏眼中,已然是扭曲的、功利的、冷冰冰的、缺乏人文教化土壤的了。鮮有人肯為保衛邯鄲殊死奮鬥,那麽接納郭開到鹹陽呢?難道要嬴政期待在特殊情況下、肯殊死保衛鹹陽的忠臣誌士會下降幾多?顯然起碼對秦國來說,長治久安不能真的依賴於法家冷冰冰的條令,還是要依賴廣大民眾淳樸固有的基本道德觀念,所以郭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