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蘇也和王安石糾葛不清。趙旋對於三蘇的看法很簡單,蘇洵就是一個欺世盜名的小人,蘇轍是中規中矩的官僚,蘇軾則是絕世天才。
蘇洵生長在富貴之家,從小遊手好閑。他的兩個哥哥都中了進士,他卻是屢考不中,好在自家家境富裕,又娶了個同樣家境富裕也賢惠的妻子。蘇洵熱衷於功名,但是水平有限屢考不中。直到四十七歲時帶著蘇軾、蘇轍兩兄弟進京趕考才出現了轉機。在京城,蘇洵也不知道走的什麽門路,居然找機會去拜見了文壇大佬歐陽修。
在歐陽修的家裏,蘇洵拿著自己早就準備好的文章請歐陽修品鑒。歐陽修見蘇洵年紀也快五十歲的人了,還帶著兩個進士的孩子來求教,就安慰性質的說了句蘇洵寫的文章立意獨特。
在蘇洵自己的刻意渲染下,借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大名,再加上自己的兩個孩子蘇軾、蘇轍兩兄弟都考中了進士,使得蘇洵也名聲鵲起了,以至於宋仁宗也知道了。
宋仁宗於是給還不是秀才的蘇洵,特批了兩次參加考試的機會,準備給蘇洵一個職位,但是蘇洵知道自己的水平,一次都沒敢參加。但是不管怎樣,能說會道善於濫竽充數的蘇洵卻在文人圈裏混的風生水起了。
據說蘇洵和王安石的第一次見麵就是在歐陽修的家裏。當時有人把蘇洵的文章給王安石看,實在的王安石沒給蘇洵麵子,說蘇洵的文章縱橫習氣太重,“大抵兵謀、權利、機變之言”。
蘇洵是小人,於是就寫了那篇收錄在學生教材《古文觀止》中的《辨奸論》。文中罵王安石陰險毒辣,和正常人不一樣,穿的是奴隸的破衣服,吃的是豬狗才吃的東西,蓬頭垢發好像家裏死了人似的。更令人不齒的是,蘇洵的這篇《辨奸論》寫於王安石母親去世的時候。
蘇轍倒是中規中矩的官僚,他為人性格謹慎、穩健,最高也當到了朝廷的副宰相。趙旋對他的研究不多,隻記得他也評價李白說:“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評價王安石說:“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誌欲破富民以惠平民,不知其不可也。”
至於蘇軾呢,他就是個天才!美食、旅遊,詩詞歌賦什麽都會,還什麽都精通。但是他思維的跳躍在文藝界那是如魚得水,但是放在官場就多少有點不合適了。
王安石當政時,富家子弟蘇軾不知民間疾苦,於是反對變法,結果被王安石貶;後來司馬光當政了,他才看懂了民生的艱難,又反對司馬光全麵取締王安石的變法,又被司馬光貶。當然,這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了蘇軾還是一個率性真實的人。
王安石在1050年二十九歲時寫了《登飛來峰》,詩中寫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蘇軾在1084年四十七歲時寫了《題西林壁》,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兩人都是文壇大家,兩首詩的意境也差不多,不過一個是站在高處眺望大地蒼生,一個是身在山穀欣賞溪水幽林罷了。
蘇東坡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就是烏台詩案。烏台詩案發生時,王安石已經在三年前辭去宰相之位到江寧當普通人了。詩案發生後,守舊派除了蘇轍,沒有人用心去搭救蘇軾。反倒是變法派的王安石、章惇以及中立派宰相吳充,積極的去營救蘇東坡。
王安石是變法派唯一的領袖;章惇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變法派中的大佬;吳充雖然是中立派,但也是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後世的愚昧之人幾乎沒有人去追究是《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告發了蘇軾,卻都在罵是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在打擊迫害蘇軾。
最終還是王安石上書中的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才使得蘇軾免於被殺,被輕判,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經曆了多次被貶,也走了很多地方,真實的體會到了民生的艱難,最終思想轉變,成為了一個變法的支持者。
令人趙旋欣慰的是,兩位先生在最後卻是和解了。
王安石去世前兩年,蘇軾要去江寧拜訪王安石。王安石聽後十分高興,因為他也十分喜歡蘇東坡的詩詞。
王安石穿上蓑衣,戴上鬥笠,騎上了瘦驢,風塵仆仆地趕到渡口親自去迎接蘇東坡。蘇東坡也沒想到王安石會親自來,遠遠的就行禮說:“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上前就挽住蘇軾的手說:“這世間的禮俗,豈能適用於我等二人?”
蘇東坡在金陵停留了將近一個月。兩人促膝長談,唱和詩文,談佛論道,從前的種種是非恩怨,都成了過眼煙雲。卻不知兩人看到路邊的斜碑,會不會相互調笑。王安石說:“此碑東坡想歪!”蘇東坡笑著道:“當初安石不正!”
也不知道兩人會不會笑著談論他們唯一合作寫的《詠菊》: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這個典故也不知還有多少人知道。
隻知道蘇東坡為王安石留下了這麽一句話:“想見先生未病時,從公已覺十年遲。”而王安石看著蘇東坡離去的背影,不禁感歎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就連本書的書名叫做《春到江南花自開》,也是取自蘇軾在金陵與王安石相互唱和時所寫的詩。
多年後,蘇東坡遊舒州。無意中看到一石刻,上麵寫著:“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卻是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所做。
蘇東坡頓時淚如雨下,念到:“先生仙去幾經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
趙旋想到這裏,也有些淚目了。睡意全無,於是從床上坐起,活動了一下身體。覺得蘇東坡的官場之路走的坎坷了,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烏台詩案”最終也成就了蘇東坡。蘇東坡在黃州寫了不少好詞,比如說《念嬌奴.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千古名篇。
想當年趙旋背誦這些詩詞的時候也覺得麻煩,但是工作之後,再背誦這些詩詞,卻覺得是一種享受了。想到此處,禁不住念到: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迴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洵生長在富貴之家,從小遊手好閑。他的兩個哥哥都中了進士,他卻是屢考不中,好在自家家境富裕,又娶了個同樣家境富裕也賢惠的妻子。蘇洵熱衷於功名,但是水平有限屢考不中。直到四十七歲時帶著蘇軾、蘇轍兩兄弟進京趕考才出現了轉機。在京城,蘇洵也不知道走的什麽門路,居然找機會去拜見了文壇大佬歐陽修。
在歐陽修的家裏,蘇洵拿著自己早就準備好的文章請歐陽修品鑒。歐陽修見蘇洵年紀也快五十歲的人了,還帶著兩個進士的孩子來求教,就安慰性質的說了句蘇洵寫的文章立意獨特。
在蘇洵自己的刻意渲染下,借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大名,再加上自己的兩個孩子蘇軾、蘇轍兩兄弟都考中了進士,使得蘇洵也名聲鵲起了,以至於宋仁宗也知道了。
宋仁宗於是給還不是秀才的蘇洵,特批了兩次參加考試的機會,準備給蘇洵一個職位,但是蘇洵知道自己的水平,一次都沒敢參加。但是不管怎樣,能說會道善於濫竽充數的蘇洵卻在文人圈裏混的風生水起了。
據說蘇洵和王安石的第一次見麵就是在歐陽修的家裏。當時有人把蘇洵的文章給王安石看,實在的王安石沒給蘇洵麵子,說蘇洵的文章縱橫習氣太重,“大抵兵謀、權利、機變之言”。
蘇洵是小人,於是就寫了那篇收錄在學生教材《古文觀止》中的《辨奸論》。文中罵王安石陰險毒辣,和正常人不一樣,穿的是奴隸的破衣服,吃的是豬狗才吃的東西,蓬頭垢發好像家裏死了人似的。更令人不齒的是,蘇洵的這篇《辨奸論》寫於王安石母親去世的時候。
蘇轍倒是中規中矩的官僚,他為人性格謹慎、穩健,最高也當到了朝廷的副宰相。趙旋對他的研究不多,隻記得他也評價李白說:“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評價王安石說:“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誌欲破富民以惠平民,不知其不可也。”
至於蘇軾呢,他就是個天才!美食、旅遊,詩詞歌賦什麽都會,還什麽都精通。但是他思維的跳躍在文藝界那是如魚得水,但是放在官場就多少有點不合適了。
王安石當政時,富家子弟蘇軾不知民間疾苦,於是反對變法,結果被王安石貶;後來司馬光當政了,他才看懂了民生的艱難,又反對司馬光全麵取締王安石的變法,又被司馬光貶。當然,這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了蘇軾還是一個率性真實的人。
王安石在1050年二十九歲時寫了《登飛來峰》,詩中寫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蘇軾在1084年四十七歲時寫了《題西林壁》,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兩人都是文壇大家,兩首詩的意境也差不多,不過一個是站在高處眺望大地蒼生,一個是身在山穀欣賞溪水幽林罷了。
蘇東坡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就是烏台詩案。烏台詩案發生時,王安石已經在三年前辭去宰相之位到江寧當普通人了。詩案發生後,守舊派除了蘇轍,沒有人用心去搭救蘇軾。反倒是變法派的王安石、章惇以及中立派宰相吳充,積極的去營救蘇東坡。
王安石是變法派唯一的領袖;章惇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變法派中的大佬;吳充雖然是中立派,但也是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後世的愚昧之人幾乎沒有人去追究是《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告發了蘇軾,卻都在罵是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在打擊迫害蘇軾。
最終還是王安石上書中的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才使得蘇軾免於被殺,被輕判,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經曆了多次被貶,也走了很多地方,真實的體會到了民生的艱難,最終思想轉變,成為了一個變法的支持者。
令人趙旋欣慰的是,兩位先生在最後卻是和解了。
王安石去世前兩年,蘇軾要去江寧拜訪王安石。王安石聽後十分高興,因為他也十分喜歡蘇東坡的詩詞。
王安石穿上蓑衣,戴上鬥笠,騎上了瘦驢,風塵仆仆地趕到渡口親自去迎接蘇東坡。蘇東坡也沒想到王安石會親自來,遠遠的就行禮說:“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上前就挽住蘇軾的手說:“這世間的禮俗,豈能適用於我等二人?”
蘇東坡在金陵停留了將近一個月。兩人促膝長談,唱和詩文,談佛論道,從前的種種是非恩怨,都成了過眼煙雲。卻不知兩人看到路邊的斜碑,會不會相互調笑。王安石說:“此碑東坡想歪!”蘇東坡笑著道:“當初安石不正!”
也不知道兩人會不會笑著談論他們唯一合作寫的《詠菊》: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這個典故也不知還有多少人知道。
隻知道蘇東坡為王安石留下了這麽一句話:“想見先生未病時,從公已覺十年遲。”而王安石看著蘇東坡離去的背影,不禁感歎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就連本書的書名叫做《春到江南花自開》,也是取自蘇軾在金陵與王安石相互唱和時所寫的詩。
多年後,蘇東坡遊舒州。無意中看到一石刻,上麵寫著:“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卻是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所做。
蘇東坡頓時淚如雨下,念到:“先生仙去幾經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
趙旋想到這裏,也有些淚目了。睡意全無,於是從床上坐起,活動了一下身體。覺得蘇東坡的官場之路走的坎坷了,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烏台詩案”最終也成就了蘇東坡。蘇東坡在黃州寫了不少好詞,比如說《念嬌奴.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千古名篇。
想當年趙旋背誦這些詩詞的時候也覺得麻煩,但是工作之後,再背誦這些詩詞,卻覺得是一種享受了。想到此處,禁不住念到: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迴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