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議政殿
慕少年:太傅大人他風華絕代 作者:六月熾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翌日一早,休息了許久的寧絕,重新穿上深綠色的官服,踏入那朱紅色的深宮大門。
時隔兩月,再次進入門下省,熟悉的地方還是那些熟悉的人。
早朝未下,空曠的大殿裏隻有寥寥幾人,寧絕走到自己的長案邊,還沒坐下,便見邱彧抱著一摞折子從裏間走了出來。
兩人視線交匯,寧絕笑著打招唿:“邱兄,許久未見,別來無恙啊。”
“呀,寧兄弟,你迴來了啊?”
邱彧快速放好東西,三兩下躥到他桌前:“聽聞你被陛下派去了潞州,我還以為你不迴來了呢。”
“我隻是去辦一些事,事情做好了,自然就迴來了。”
離開前,極少人知道他去了潞州,邱彧也是看到冊子裏他被提拔的記錄,才知道他被遠派,還多了個六品奉直大夫的名頭。
不過,他也隻知寧絕遠派去了別的地方,至於去了哪裏,去做何事,這些都是在燕王去世,他跟四皇子一同迴京後才逐一透出來部分消息。
邱彧一屁股坐到他旁邊,半撐腦袋,頂著雙好奇的眸子問:“所以,你真的憑一己之力拿到了潞州四城的兵權嗎?”
作為宮中官署,但凡朝中消息,沒有幾個能瞞得過門下省的。
寧絕笑著搖頭:“哪裏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小聞大人和驍騎營呢。”
可主導的人是你啊。
邱彧心中佩服:“如此奇功,看來你要高升了啊。”
這幾日裏,啟安帝連下了幾道聖旨,分別嘉獎了鄒垚、鄭碩、衛之介等人,還升了他們的官職。
但作為其中功勞最大的寧絕和聞卿竹,卻是什麽消息都沒收到。
他想,應當是許長羿一事,攔住了本應敕封的聖旨。
“若是能用這次的功勞,換得清宴自由,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寧絕喃喃自語,正沉思中,邱彧再次開口:“對了,提起小聞大人,我聽說他跟許太尉家的公子鬧了矛盾,兩人在酒樓大打出手,小聞大人還把許公子的腿給打斷了,這是真的嗎?”
坊間通傳的消息,倒也沒什麽好隱瞞的。
寧絕道:“他的腿,並非小聞大人動手打斷的,那隻是一個意外,究其根本,也怪許七公子嘴上太髒。”
側頭看了眼刻漏,下朝時間已過,門外卻不見韓大人、柳大人等人,很明顯,如果不是太和殿有事,便是被叫去了議政殿。
腦中思緒一閃而過,邱彧歎聲道:“且不論誰對誰錯,許七公子的腿若是真的廢了,那小聞大人也免不了遭一次罪……你瞧那一堆折子,可都是昨日遞上來的呢。”
他指著不遠處韓士信桌上那壘成小山的兩摞奏折。
“他們說了什麽?”
“能說什麽啊,還不是揪著大將軍手裏的十幾萬大軍說事,唉……要說也是倒黴,大將軍為官這麽多年,從來幹幹淨淨,讓人抓不到一絲把柄,許多人懼他恨他,時時刻刻盯著他,就等著一個突破口,能把這座大山徹底推倒。”
聞宿是銅牆鐵壁,聞卿至也密不透風,獨獨聞卿竹這個破綻,在最恰當的關頭給別人遞去了最致命的把柄。
可以說,現在朝堂上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等著聞大將軍替子求情,哪怕是啟安帝,都難保沒有這個心思。
兩人正聊著,柳學下朝迴來了。
他一身官服,抱著新上奏的折子,一進門就往寧絕那個方向看了一眼,少了以往溫和的神色,冷冷略過,態度明顯。
“柳大人這是怎麽了?”
邱彧一臉疑惑,官場上的哪個不是人精,誰都看得出來他這一眼並不友善。
寧絕搖頭,他並未得罪過柳學,甚至離京前,他們關係還算過得去。
突如其來的改變,兩人都是一頭霧水,邱彧不再多言,拍了拍他的肩,起身迴了自己的位置。
大約兩刻鍾後,吳龐從外麵走進來,不同於柳學的冷待,他直接到了寧絕麵前,低聲說:“寧大人,婁公公找你。”
婁公公,是啟安帝身邊的太監總管。
“有勞吳大人告知。”
寧絕起身行了一禮,隨後往屋外走去。
紅牆邊,婁公公駐足等候。
“婁公公!”寧絕上前拱了拱手。
“寧大人!”
婁公公掛著習慣性笑容,熟絡的頷了頷首,而後道:“咱家可打擾了您處理公務?”
“沒有。”
寧絕笑問:“公公是聖前人,這會兒來找下官,可是有什麽要事?”
“寧大人果真聰慧,正是陛下吩咐,讓咱家來請您去議政殿一趟。”
議政殿,那是啟安帝與朝臣商議政事的地方。
寧絕微微垂目,在對方審視的眼神下拱手說道:“下官領旨,有勞公公帶路。”
“好說,請吧。”
婁公公笑著讓開位置,寧絕也沒推辭,就與他並肩往那亢長的宮道盡頭走去。
……
議政殿外,緊閉的大門莊嚴肅穆,婁公公領著人繞到後方,從狹窄的小門進入,到了宮殿裏室的小房間裏。
這是啟安帝堆放那些不急著處理的折子的地方。
屏風和珠簾隔開了視線,微敞的朱紅木門外,厚重的聲音傳入耳中。
“老臣戎馬半生,身上的每一道傷都裹著人命,如今天下太平,迴首往昔,想到那些死於戰火的無辜百姓,臣深感慚愧,莽夫無用,不能保下所有人,惟願此後卸甲,再不看那遍地哀嚎,不做持刀之人。”
“愛卿何必如此,你們都是大昇的護國強盾,若無爾等赤膽忠心,我大昇江山又何來天下太平?”
“陛下的江山有大儒支撐,我們不過匹夫之勇,沒有學識淵博的大智慧,也不懂什麽籌謀劃策的算計,我們的刀鈍了,自該為後來者讓步退賢。”
“愛卿這般說,倒叫朕汗顏,你們都是朝中老人,諸位眼中,朕何時成了那種忘恩負義,鳥盡弓藏之輩?”
“……”
一句話堵得眾人啞口無言,寧絕站在屏風後,婁公公示意他悄聲聽著,莫驚了外間的對話。
啟安帝歎息道:“朕知道你們因何而來,許家公子那些混賬話,是傷了你們的心,可他已經受到了懲戒,一人之言並非眾人之過,文臣也好,武將也罷,皆為朕之雙臂,血脈相連,不可或缺。”
“陛下……”
“謝卿,朕猶記當年金國一戰,是你與裴將軍護著朕衝出重圍,後來裴將軍命喪黑山,你曾在他墳前發誓,必要蕩盡倭賊亂寇,而今誓言未畢,你真甘心卸甲歸田嗎?”
“臣……引以為憾矣。”
“朕又何嚐不是?”
啟安帝戚戚說道:“海賊不盡,亂寇未除,西北兩國蠢蠢欲動,如此腹背受敵之際,眾卿怎能棄朕不顧,棄大昇而獨去?”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的語氣悲涼而誠懇,放低了姿態,似有萬般無奈。
帝王如此,臣子又何敢爭辯,隻能連連俯首,齊聲唿道:“臣等愧對陛下……”
時隔兩月,再次進入門下省,熟悉的地方還是那些熟悉的人。
早朝未下,空曠的大殿裏隻有寥寥幾人,寧絕走到自己的長案邊,還沒坐下,便見邱彧抱著一摞折子從裏間走了出來。
兩人視線交匯,寧絕笑著打招唿:“邱兄,許久未見,別來無恙啊。”
“呀,寧兄弟,你迴來了啊?”
邱彧快速放好東西,三兩下躥到他桌前:“聽聞你被陛下派去了潞州,我還以為你不迴來了呢。”
“我隻是去辦一些事,事情做好了,自然就迴來了。”
離開前,極少人知道他去了潞州,邱彧也是看到冊子裏他被提拔的記錄,才知道他被遠派,還多了個六品奉直大夫的名頭。
不過,他也隻知寧絕遠派去了別的地方,至於去了哪裏,去做何事,這些都是在燕王去世,他跟四皇子一同迴京後才逐一透出來部分消息。
邱彧一屁股坐到他旁邊,半撐腦袋,頂著雙好奇的眸子問:“所以,你真的憑一己之力拿到了潞州四城的兵權嗎?”
作為宮中官署,但凡朝中消息,沒有幾個能瞞得過門下省的。
寧絕笑著搖頭:“哪裏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小聞大人和驍騎營呢。”
可主導的人是你啊。
邱彧心中佩服:“如此奇功,看來你要高升了啊。”
這幾日裏,啟安帝連下了幾道聖旨,分別嘉獎了鄒垚、鄭碩、衛之介等人,還升了他們的官職。
但作為其中功勞最大的寧絕和聞卿竹,卻是什麽消息都沒收到。
他想,應當是許長羿一事,攔住了本應敕封的聖旨。
“若是能用這次的功勞,換得清宴自由,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寧絕喃喃自語,正沉思中,邱彧再次開口:“對了,提起小聞大人,我聽說他跟許太尉家的公子鬧了矛盾,兩人在酒樓大打出手,小聞大人還把許公子的腿給打斷了,這是真的嗎?”
坊間通傳的消息,倒也沒什麽好隱瞞的。
寧絕道:“他的腿,並非小聞大人動手打斷的,那隻是一個意外,究其根本,也怪許七公子嘴上太髒。”
側頭看了眼刻漏,下朝時間已過,門外卻不見韓大人、柳大人等人,很明顯,如果不是太和殿有事,便是被叫去了議政殿。
腦中思緒一閃而過,邱彧歎聲道:“且不論誰對誰錯,許七公子的腿若是真的廢了,那小聞大人也免不了遭一次罪……你瞧那一堆折子,可都是昨日遞上來的呢。”
他指著不遠處韓士信桌上那壘成小山的兩摞奏折。
“他們說了什麽?”
“能說什麽啊,還不是揪著大將軍手裏的十幾萬大軍說事,唉……要說也是倒黴,大將軍為官這麽多年,從來幹幹淨淨,讓人抓不到一絲把柄,許多人懼他恨他,時時刻刻盯著他,就等著一個突破口,能把這座大山徹底推倒。”
聞宿是銅牆鐵壁,聞卿至也密不透風,獨獨聞卿竹這個破綻,在最恰當的關頭給別人遞去了最致命的把柄。
可以說,現在朝堂上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等著聞大將軍替子求情,哪怕是啟安帝,都難保沒有這個心思。
兩人正聊著,柳學下朝迴來了。
他一身官服,抱著新上奏的折子,一進門就往寧絕那個方向看了一眼,少了以往溫和的神色,冷冷略過,態度明顯。
“柳大人這是怎麽了?”
邱彧一臉疑惑,官場上的哪個不是人精,誰都看得出來他這一眼並不友善。
寧絕搖頭,他並未得罪過柳學,甚至離京前,他們關係還算過得去。
突如其來的改變,兩人都是一頭霧水,邱彧不再多言,拍了拍他的肩,起身迴了自己的位置。
大約兩刻鍾後,吳龐從外麵走進來,不同於柳學的冷待,他直接到了寧絕麵前,低聲說:“寧大人,婁公公找你。”
婁公公,是啟安帝身邊的太監總管。
“有勞吳大人告知。”
寧絕起身行了一禮,隨後往屋外走去。
紅牆邊,婁公公駐足等候。
“婁公公!”寧絕上前拱了拱手。
“寧大人!”
婁公公掛著習慣性笑容,熟絡的頷了頷首,而後道:“咱家可打擾了您處理公務?”
“沒有。”
寧絕笑問:“公公是聖前人,這會兒來找下官,可是有什麽要事?”
“寧大人果真聰慧,正是陛下吩咐,讓咱家來請您去議政殿一趟。”
議政殿,那是啟安帝與朝臣商議政事的地方。
寧絕微微垂目,在對方審視的眼神下拱手說道:“下官領旨,有勞公公帶路。”
“好說,請吧。”
婁公公笑著讓開位置,寧絕也沒推辭,就與他並肩往那亢長的宮道盡頭走去。
……
議政殿外,緊閉的大門莊嚴肅穆,婁公公領著人繞到後方,從狹窄的小門進入,到了宮殿裏室的小房間裏。
這是啟安帝堆放那些不急著處理的折子的地方。
屏風和珠簾隔開了視線,微敞的朱紅木門外,厚重的聲音傳入耳中。
“老臣戎馬半生,身上的每一道傷都裹著人命,如今天下太平,迴首往昔,想到那些死於戰火的無辜百姓,臣深感慚愧,莽夫無用,不能保下所有人,惟願此後卸甲,再不看那遍地哀嚎,不做持刀之人。”
“愛卿何必如此,你們都是大昇的護國強盾,若無爾等赤膽忠心,我大昇江山又何來天下太平?”
“陛下的江山有大儒支撐,我們不過匹夫之勇,沒有學識淵博的大智慧,也不懂什麽籌謀劃策的算計,我們的刀鈍了,自該為後來者讓步退賢。”
“愛卿這般說,倒叫朕汗顏,你們都是朝中老人,諸位眼中,朕何時成了那種忘恩負義,鳥盡弓藏之輩?”
“……”
一句話堵得眾人啞口無言,寧絕站在屏風後,婁公公示意他悄聲聽著,莫驚了外間的對話。
啟安帝歎息道:“朕知道你們因何而來,許家公子那些混賬話,是傷了你們的心,可他已經受到了懲戒,一人之言並非眾人之過,文臣也好,武將也罷,皆為朕之雙臂,血脈相連,不可或缺。”
“陛下……”
“謝卿,朕猶記當年金國一戰,是你與裴將軍護著朕衝出重圍,後來裴將軍命喪黑山,你曾在他墳前發誓,必要蕩盡倭賊亂寇,而今誓言未畢,你真甘心卸甲歸田嗎?”
“臣……引以為憾矣。”
“朕又何嚐不是?”
啟安帝戚戚說道:“海賊不盡,亂寇未除,西北兩國蠢蠢欲動,如此腹背受敵之際,眾卿怎能棄朕不顧,棄大昇而獨去?”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的語氣悲涼而誠懇,放低了姿態,似有萬般無奈。
帝王如此,臣子又何敢爭辯,隻能連連俯首,齊聲唿道:“臣等愧對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