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入京都
慕少年:太傅大人他風華絕代 作者:六月熾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啟安二十年,正月十二,春雪漸融,涼意未消,京都皇城中,來來往往的百姓歡聲笑語,一片喜氣籠罩,與城外百裏的蕭瑟截然不同。
申時末,一輛馬車載著風雪駛入城門,咕嚕嚕的輪子在青石板上留下痕跡,駕馬的車夫吸了吸通紅的鼻子,吐著一口熱氣喊了聲:“駕。”
馬車迎著風從長樂大街一路往前,繞了七八個彎後,停到了長平大街梅花巷的一道後院門前。
“公子,到了,請下車吧。”
車夫跳下馬車,放好馬凳,輕聲對著車內一喚。
一雙略粗糙的手掀開車簾,一個衣著鴉青長袖棉服的中年人先走了出來,他沒有著急下車,而是彎著腰讓開步伐,手扶著車簾,等候著車裏的人動身。
積雪從車簷邊上落下,隨著車板微微抖動的咯吱聲,一個披著雪白絨毛領鬥篷,身姿略顯纖瘦的少年走了出來。
少年大約十七八歲,俊秀的五官還未完全褪去稚氣,一雙桃花眼清澈明亮,白皙的臉頰被冷風輕撫過,刺激著泛起了一層紅霞。
車夫上前扶人,少年避開他的手,兩步下了馬車。
身後的中年男人跟著下車,少年站在那扇緊閉的木門前,麵色無波無瀾,男子上前敲了敲門,片刻才聽到裏麵取下門閂的聲音。
“李管事,你迴來了?”
一個粗布衣衫打扮的小廝開門,見到中年男子的模樣,立刻讓出了進門的位置。
李管事微微點頭,轉身對後麵的少年道:“小公子,進府吧。”
少年沒有說話,隻默默跟著李管事進了門。
從後院穿過兩扇月洞門,一路往前走,繞過了半個府邸,少年眸光四顧,期間庭院山石錯雜,遊廊迴轉,粉牆環護,三三兩兩的丫鬟小廝低眉行過,聽到腳步聲,也沒有抬眼打量,看起來十分守禮。
半炷香後,李管事領著少年到了嵩間院外。
“小公子稍等,待老奴進去跟老爺通稟一聲。”
李管事說著進了門,少年停在院外,等著他去通報。
不多時,有小廝走出來,看了少年一眼,揖手行禮:“小公子,老爺有請。”
少年點頭,在小廝的帶領下往裏走去。
書房裏暖氣濃濃,一個青衫錦服、年逾不惑的中年男子正襟坐在書案前,李管事低頭候在一旁,少年帶著一身寒冷進屋,抬眸正對上前方男人的雙眼,前者平靜如水,後者冷漠如冰。
看得出來,他們對彼此都沒幾分期待。
少年止步於書房中央,中年男子掃視了一番他的眉眼,語氣談不上好壞的問了句:“寧絕?”
“是。”
少年迴答,清冷的聲音也沒有多少感情。
“你可知,我接你迴來作甚?”
“知道。”
“距離春闈還有一月,這段時間,你就住在府中,待會試過後,你若中了榜,便可留在府中,我會遵守與你母親的約定,承認你的身份,讓你成為寧府名副其實的二公子。”
中年男人淡淡說著,好似在談一場交易:“可若是你辜負了你母親的期望,最終落榜,那就別怪我無情,我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你可明白?”
寧絕平靜的點頭,“嗯”了一聲後,就再沒什麽話了。
是個寡言少語的性子嗎?
男人蹙了蹙眉,轉頭對一旁的李管家吩咐:“帶他去客房休息,吃穿用度與府中公子一樣,若有外人問起,便說是老家的堂侄,莫讓下人說三道四。”
“是。”
李管家頷首應答,走上前對寧絕道:“小公子,請隨老奴來。”
寧絕轉身離開了,從頭到尾,他臉上都沒有任何情緒。
沒有初次見到父親的驚喜,也沒有聽到父親絕情話語的悲傷,更沒有被人輕慢對待的憤懣,來到這裏之前,他心中就沒有半點期待,所以在看到眼前之人,聽到那些話之後,他心裏也沒有半分波動,無愛不生憂,無愛不生怖。
寧府的客房一應俱全,小小的房間裏,置辦的東西比他在鄞州住了十七年的家還要齊全。
“小公子,這是阿七,這段時間裏,就由他伺候您。”
李管事領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廝到了寧絕跟前:“往後若有什麽缺的,您隻管讓阿七去找老奴拿。”
“小的阿七,見過公子。”
寧絕看了那瘦弱的小身板一眼,點點頭沒說什麽。
從鄞州到京都這一路上,寧絕說的話沒超過十句,李管事對他的性子也有了幾分了解,於是便說道:“小公子一路奔波辛苦,老奴就不打擾您了,晚膳會有下人送到房中,您用了膳就好好休息吧。”
說罷,他就離開了。
寧絕四處打量著,一旁的書架上擺了上百本書,他隨手取下一本看看,是謄抄的文獻通考,並非原本,還缺了幾冊。
寧絕兩歲開蒙,三歲就進了學堂,從小到大,母親寧可挨餓受凍,也要花錢給他買各種各樣的書籍。
他的家裏,最多的就是書,從枯燥的詩經史記,到有趣的鬼怪異誌,雜七雜八,堆滿了他整個房間。
母親自小對他管的很嚴,平日除了上學,幾乎很少讓他出門,活了十七年,他聽得最多的話,就是:“你要努力讀書,考取功名,讓你父親看到你的價值,接你迴家認祖歸宗。”
沒錯,他是個無名無份的私生子。
他的父親,是京都四品戶部侍郎寧遼寧大人。
十九年前,寧遼初登仕途,被派遣至鄞州為六品巡檢,在鄞州一年後,他與繡娘元氏相識,二人相偎相依,不多久便生了情。
寧遼年輕時生得一副好相貌,元氏沉溺於他的花言巧語中,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奉獻了出去。
可她不知,遠在京都這頭,寧遼其實早已成了親,且還有了孩子。
寧遼欺瞞著懵懂無知的小姑娘,還許諾會娶元氏為妻,可在他任職期滿,即將迴京時,卻不顧佳人苦苦哀求,撇下已經大著肚子的女人獨自迴了京。
直至那時,元氏才知自己受了騙。
肚子裏的孩子來的不合時宜,寧遼逼她墮胎,可她卻舍不得親骨肉,寧可自甘為妾,也要留在負心漢身邊。
但寧遼卻不要她了,他說,他家中妻子賢惠知心,他不能帶個妾室迴家傷妻子的心,所以,在鄞州的這一段時間,隻能算露水情緣。
不管是元氏,還是她肚裏的孩子,他都不要了。
元氏絕望看他遠去,未婚先孕的流言差點將她淹死,但她還是忍痛將孩子生了下來,她始終想著,虎毒不食子,隻要她的孩子有了出息,那他父親肯定不會再將他們拒之門外。
抱著這樣的心態,元氏對寧絕管得特別嚴厲,從他會講話開始,他麵前就是成堆的書籍,在別的孩子自由玩樂的時候,與他作伴的隻有深奧的文字和乏味的筆墨紙硯。
寧絕出生的十七年裏,他與寧遼不曾見過一次,元氏倒是經常寫信寄往京都,但幾百封信裏,寧遼不曾迴過一次。
哦,不對。
他迴過一次的。
在寧絕出生半年後,元氏寫信告訴他,他的兒子出生了,希望他給孩子取個名字。
然後,他迴了第一封信,也是最後一封信。
那封信很簡單,薄薄的白紙上就寫著一個字——絕。
不知道是“絕”了那段感情,還是“絕”了那個孩子的血脈,一個寓意十分不好的字,元氏哭著將其當做了孩子的名字,自此便有了“寧絕”。
再後來,元氏還是一如既往的給京都送信,從開始的訴說情思,到後來隻提孩子。
第一年,她說,鄞州的花海開了,她很想他。
第三年,她說,她給他縫了新衫,繡花是他喜歡的君子蘭。
第五年,她說,她時常想起他們的過往,他何時能迴來看看她?
……
第十年,她說,他們的孩子得了夫子誇獎,他能否來看看孩子?
第十三年,她說,他們的孩子過了童試,能否讓孩子去京都看看他?
第十六年,她說,他們的孩子成了舉人,再過一年就能去京都參加春闈,那時他能否去貢院看一眼孩子?
第十七年,她說,他們的孩子已經準備進京了,如果他不去看孩子,那她就陪著孩子一同前往京都。
……
不知道是最後一封信起了威脅,還是寧遼突然良心發現,幾日後,一個自稱京都寧大人府上的管事到鄞州找到了元氏。
他一到寧絕家中,便直言是奉了寧大人的命令,要接寧絕前往京都參加春闈。
元氏高興壞了,她想著苦盡甘來,終於等到了寧遼的迴視,可李管事一句話將她打入穀底。
他說:“大人說了,此行隻接小公子一人進京。”
他隻想要有用的孩子,並不要已經沒了感情的女人。
元氏眼中滿是絕望,她癱坐在地上不知作何感想,雙眼中無淚流出,好似這麽多年已經哭幹了。
寧絕看著母親的樣子,他本想拒絕跟李管事進京,但元氏不知悔改,她不顧自己,非要逼著寧絕認祖歸宗。
她說:“你父親隻是還沒看到你的價值,隻要你考中貢士,看在我對你這十多年的苦心養育之下,他肯定會接受我們的。”
寧絕憤然,他不用寧遼接受,母親若想去京都,他可以參加科考,可以入仕,可以去做官,他自己一個人也能讓母親過上好生活。
但元氏聽不進去,她一心隻想著跟寧遼再見一麵,還想著再續前緣,能名正言順的進入寧府,讓她的孩子成為寧府堂堂正正的小公子。
她是個固執的女人,正如她固執的跟寧遼在一起,固執的生下孩子,固執的讓寧絕讀書習字一樣。
如今依舊固執的逼寧絕跟李管事迴京,讓他一定要在科考中取得好成績,必須要順利留在京都寧府。
寧絕算不得有多孝順,但想到母親十多年來流的淚,他妥協了,他的命是母親給的,她此生就這一個願望,既然她想要,那就順她的意吧。
隻是希望她日後不要後悔。
申時末,一輛馬車載著風雪駛入城門,咕嚕嚕的輪子在青石板上留下痕跡,駕馬的車夫吸了吸通紅的鼻子,吐著一口熱氣喊了聲:“駕。”
馬車迎著風從長樂大街一路往前,繞了七八個彎後,停到了長平大街梅花巷的一道後院門前。
“公子,到了,請下車吧。”
車夫跳下馬車,放好馬凳,輕聲對著車內一喚。
一雙略粗糙的手掀開車簾,一個衣著鴉青長袖棉服的中年人先走了出來,他沒有著急下車,而是彎著腰讓開步伐,手扶著車簾,等候著車裏的人動身。
積雪從車簷邊上落下,隨著車板微微抖動的咯吱聲,一個披著雪白絨毛領鬥篷,身姿略顯纖瘦的少年走了出來。
少年大約十七八歲,俊秀的五官還未完全褪去稚氣,一雙桃花眼清澈明亮,白皙的臉頰被冷風輕撫過,刺激著泛起了一層紅霞。
車夫上前扶人,少年避開他的手,兩步下了馬車。
身後的中年男人跟著下車,少年站在那扇緊閉的木門前,麵色無波無瀾,男子上前敲了敲門,片刻才聽到裏麵取下門閂的聲音。
“李管事,你迴來了?”
一個粗布衣衫打扮的小廝開門,見到中年男子的模樣,立刻讓出了進門的位置。
李管事微微點頭,轉身對後麵的少年道:“小公子,進府吧。”
少年沒有說話,隻默默跟著李管事進了門。
從後院穿過兩扇月洞門,一路往前走,繞過了半個府邸,少年眸光四顧,期間庭院山石錯雜,遊廊迴轉,粉牆環護,三三兩兩的丫鬟小廝低眉行過,聽到腳步聲,也沒有抬眼打量,看起來十分守禮。
半炷香後,李管事領著少年到了嵩間院外。
“小公子稍等,待老奴進去跟老爺通稟一聲。”
李管事說著進了門,少年停在院外,等著他去通報。
不多時,有小廝走出來,看了少年一眼,揖手行禮:“小公子,老爺有請。”
少年點頭,在小廝的帶領下往裏走去。
書房裏暖氣濃濃,一個青衫錦服、年逾不惑的中年男子正襟坐在書案前,李管事低頭候在一旁,少年帶著一身寒冷進屋,抬眸正對上前方男人的雙眼,前者平靜如水,後者冷漠如冰。
看得出來,他們對彼此都沒幾分期待。
少年止步於書房中央,中年男子掃視了一番他的眉眼,語氣談不上好壞的問了句:“寧絕?”
“是。”
少年迴答,清冷的聲音也沒有多少感情。
“你可知,我接你迴來作甚?”
“知道。”
“距離春闈還有一月,這段時間,你就住在府中,待會試過後,你若中了榜,便可留在府中,我會遵守與你母親的約定,承認你的身份,讓你成為寧府名副其實的二公子。”
中年男人淡淡說著,好似在談一場交易:“可若是你辜負了你母親的期望,最終落榜,那就別怪我無情,我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你可明白?”
寧絕平靜的點頭,“嗯”了一聲後,就再沒什麽話了。
是個寡言少語的性子嗎?
男人蹙了蹙眉,轉頭對一旁的李管家吩咐:“帶他去客房休息,吃穿用度與府中公子一樣,若有外人問起,便說是老家的堂侄,莫讓下人說三道四。”
“是。”
李管家頷首應答,走上前對寧絕道:“小公子,請隨老奴來。”
寧絕轉身離開了,從頭到尾,他臉上都沒有任何情緒。
沒有初次見到父親的驚喜,也沒有聽到父親絕情話語的悲傷,更沒有被人輕慢對待的憤懣,來到這裏之前,他心中就沒有半點期待,所以在看到眼前之人,聽到那些話之後,他心裏也沒有半分波動,無愛不生憂,無愛不生怖。
寧府的客房一應俱全,小小的房間裏,置辦的東西比他在鄞州住了十七年的家還要齊全。
“小公子,這是阿七,這段時間裏,就由他伺候您。”
李管事領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廝到了寧絕跟前:“往後若有什麽缺的,您隻管讓阿七去找老奴拿。”
“小的阿七,見過公子。”
寧絕看了那瘦弱的小身板一眼,點點頭沒說什麽。
從鄞州到京都這一路上,寧絕說的話沒超過十句,李管事對他的性子也有了幾分了解,於是便說道:“小公子一路奔波辛苦,老奴就不打擾您了,晚膳會有下人送到房中,您用了膳就好好休息吧。”
說罷,他就離開了。
寧絕四處打量著,一旁的書架上擺了上百本書,他隨手取下一本看看,是謄抄的文獻通考,並非原本,還缺了幾冊。
寧絕兩歲開蒙,三歲就進了學堂,從小到大,母親寧可挨餓受凍,也要花錢給他買各種各樣的書籍。
他的家裏,最多的就是書,從枯燥的詩經史記,到有趣的鬼怪異誌,雜七雜八,堆滿了他整個房間。
母親自小對他管的很嚴,平日除了上學,幾乎很少讓他出門,活了十七年,他聽得最多的話,就是:“你要努力讀書,考取功名,讓你父親看到你的價值,接你迴家認祖歸宗。”
沒錯,他是個無名無份的私生子。
他的父親,是京都四品戶部侍郎寧遼寧大人。
十九年前,寧遼初登仕途,被派遣至鄞州為六品巡檢,在鄞州一年後,他與繡娘元氏相識,二人相偎相依,不多久便生了情。
寧遼年輕時生得一副好相貌,元氏沉溺於他的花言巧語中,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奉獻了出去。
可她不知,遠在京都這頭,寧遼其實早已成了親,且還有了孩子。
寧遼欺瞞著懵懂無知的小姑娘,還許諾會娶元氏為妻,可在他任職期滿,即將迴京時,卻不顧佳人苦苦哀求,撇下已經大著肚子的女人獨自迴了京。
直至那時,元氏才知自己受了騙。
肚子裏的孩子來的不合時宜,寧遼逼她墮胎,可她卻舍不得親骨肉,寧可自甘為妾,也要留在負心漢身邊。
但寧遼卻不要她了,他說,他家中妻子賢惠知心,他不能帶個妾室迴家傷妻子的心,所以,在鄞州的這一段時間,隻能算露水情緣。
不管是元氏,還是她肚裏的孩子,他都不要了。
元氏絕望看他遠去,未婚先孕的流言差點將她淹死,但她還是忍痛將孩子生了下來,她始終想著,虎毒不食子,隻要她的孩子有了出息,那他父親肯定不會再將他們拒之門外。
抱著這樣的心態,元氏對寧絕管得特別嚴厲,從他會講話開始,他麵前就是成堆的書籍,在別的孩子自由玩樂的時候,與他作伴的隻有深奧的文字和乏味的筆墨紙硯。
寧絕出生的十七年裏,他與寧遼不曾見過一次,元氏倒是經常寫信寄往京都,但幾百封信裏,寧遼不曾迴過一次。
哦,不對。
他迴過一次的。
在寧絕出生半年後,元氏寫信告訴他,他的兒子出生了,希望他給孩子取個名字。
然後,他迴了第一封信,也是最後一封信。
那封信很簡單,薄薄的白紙上就寫著一個字——絕。
不知道是“絕”了那段感情,還是“絕”了那個孩子的血脈,一個寓意十分不好的字,元氏哭著將其當做了孩子的名字,自此便有了“寧絕”。
再後來,元氏還是一如既往的給京都送信,從開始的訴說情思,到後來隻提孩子。
第一年,她說,鄞州的花海開了,她很想他。
第三年,她說,她給他縫了新衫,繡花是他喜歡的君子蘭。
第五年,她說,她時常想起他們的過往,他何時能迴來看看她?
……
第十年,她說,他們的孩子得了夫子誇獎,他能否來看看孩子?
第十三年,她說,他們的孩子過了童試,能否讓孩子去京都看看他?
第十六年,她說,他們的孩子成了舉人,再過一年就能去京都參加春闈,那時他能否去貢院看一眼孩子?
第十七年,她說,他們的孩子已經準備進京了,如果他不去看孩子,那她就陪著孩子一同前往京都。
……
不知道是最後一封信起了威脅,還是寧遼突然良心發現,幾日後,一個自稱京都寧大人府上的管事到鄞州找到了元氏。
他一到寧絕家中,便直言是奉了寧大人的命令,要接寧絕前往京都參加春闈。
元氏高興壞了,她想著苦盡甘來,終於等到了寧遼的迴視,可李管事一句話將她打入穀底。
他說:“大人說了,此行隻接小公子一人進京。”
他隻想要有用的孩子,並不要已經沒了感情的女人。
元氏眼中滿是絕望,她癱坐在地上不知作何感想,雙眼中無淚流出,好似這麽多年已經哭幹了。
寧絕看著母親的樣子,他本想拒絕跟李管事進京,但元氏不知悔改,她不顧自己,非要逼著寧絕認祖歸宗。
她說:“你父親隻是還沒看到你的價值,隻要你考中貢士,看在我對你這十多年的苦心養育之下,他肯定會接受我們的。”
寧絕憤然,他不用寧遼接受,母親若想去京都,他可以參加科考,可以入仕,可以去做官,他自己一個人也能讓母親過上好生活。
但元氏聽不進去,她一心隻想著跟寧遼再見一麵,還想著再續前緣,能名正言順的進入寧府,讓她的孩子成為寧府堂堂正正的小公子。
她是個固執的女人,正如她固執的跟寧遼在一起,固執的生下孩子,固執的讓寧絕讀書習字一樣。
如今依舊固執的逼寧絕跟李管事迴京,讓他一定要在科考中取得好成績,必須要順利留在京都寧府。
寧絕算不得有多孝順,但想到母親十多年來流的淚,他妥協了,他的命是母親給的,她此生就這一個願望,既然她想要,那就順她的意吧。
隻是希望她日後不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