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平坐在昏暗的密室中,劉坤站在他的麵前,手中握著一份名單。
“劉坤,”張維平的聲音低沉而冰冷,“這些人,必須讓他們出局。”
劉坤掃了一眼名單,上麵列著幾名清流派的重要官員。他眉頭微皺:“大人,這幾人雖然與沈正華走得近,但其中兩位並無明顯破綻。要動手,恐怕需要一些時間。”
“時間?”張維平冷笑一聲,“我不需要時間,我需要結果。製造破綻,設局引他們入甕,餘下的事情自有人收尾。”
劉坤點頭:“屬下明白。”他拱手退下,腳步無聲。
與此同時,太子收到密報,得知張維平開始布局清流派。他召集沈正華與幾名重臣在東宮密議。
“張維平步步緊逼,已開始動手打壓沈大人的人馬,”太子神情凝重,“如果我們不及時行動,恐怕會被他分而化之。”
沈正華緩緩點頭:“殿下所言極是。如今之計,是將矛頭轉移到張維平自己身上,讓他的動作變得被動。”
“如何轉移?”一旁的大理寺卿開口問道。
沈正華目光如炬:“我們手中已有邊疆的初步證據和工程賬目的問題。將這些內容匿名送至監察司,讓他們著手調查。張維平若有異動,正好暴露他的更多問題。”
太子露出一絲微笑:“這確是一個好辦法。隻要張維平露出馬腳,我們便有機會讓父皇看到他的真麵目。”
劉坤按照張維平的指示,對清流派展開了新一輪的威脅行動。他派遣手下,潛入幾名關鍵官員的府邸,試圖製造他們與敵國勾結的假象。
一日夜晚,一名錦衣衛手下潛入了工部侍郎府,將一封偽造的信件放在書案上。第二日,這封信被人“偶然發現”,立刻送至刑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然而,沈正華早有防備,迅速派人介入調查,揭穿了信件的偽造之處,並將此事向皇帝奏報。張維平本想通過這一計策削弱清流派,反而讓自己背負了“栽贓嫁禍”的嫌疑。
這場鬥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官場之爭,而是從皇宮到民間、從朝堂到邊疆的全方位博弈。趙青雲雖然身在翰林院,但他也深知自己已經卷入了這場風暴的中心。
沈正華在密談中對他說:“趙青雲,此次鬥爭,不僅關乎朝堂正義,更關係到百姓的福祉。你作為一個讀書人,責任重大。”
趙青雲握緊手中的文卷,鄭重地點了點頭:“沈大人,我定不負重托!”
與此同時,邊疆的薛逸風也在進一步收集關於劉世安私通敵軍的證據,而張福生則動員鄉紳,準備將情報暗中送迴京城。
張維平雖然暫時壓製了清流派的部分力量,但太子、沈正華和趙青雲等人聯手掀起的反擊,已經讓他漸感力不從心。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而皇帝的態度,或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張府內,張維平端坐正堂,神情陰鬱。他接過錦衣衛指揮使劉坤遞上的密報,迅速掃視一遍,目光中多了一分冷厲。
“趙青雲、沈正華,甚至連太子都插手進來了?”張維平冷笑著,將密報重重放在桌案上,“看來,朝中這潭水是越來越渾了。”
劉坤上前一步,低聲說道:“大人,趙青雲那邊的證據雖然不足以將您扳倒,但若再任由他們動作,恐怕會引來更多麻煩。”
張維平眯起眼睛,緩緩點頭:“他們抓住的是邊疆物資的問題,這是我的軟肋。但軟肋不代表致命。劉坤,派人繼續監視趙青雲,同時釋放一些假線索,讓他們誤以為我已經安排撤退,穩住他們的步伐。”
劉坤抱拳:“是,大人。”
張維平起身,走到窗前,負手而立:“此外,想辦法從太子的人手中挖出誰在傳遞消息給他。本王爺的敵人很多,但我不需要背後藏著更多的刀子。”
與此同時,張維平在朝中展開了另一場反撲。他召集了一批支持他的官員,密議對沈正華、趙青雲等人的施壓。
“沈正華彈劾我的折子還未送到皇上那,我的人在禮部已經扣下了。”一名張黨的官員說道,“不過,沈正華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張維平點頭道:“那就給沈正華製造一些麻煩。他不是一直自詡清廉嗎?讓人去查查他工部經手的工程款,哪怕抓不到把柄,也能讓他分心。”
另一人道:“至於趙青雲,是否需要以‘操守不端’為由彈劾他?”
張維平擺手:“不急。趙青雲現在不過是個跳梁小醜。他若繼續蹦躂,就讓錦衣衛找到機會將他秘密處理。對太子那邊,暗中挑撥皇帝對他的猜忌。父子之間,不需要太和睦。”
幾日後,朝會上,張維平開始有意轉移視線,將擴建皇宮的工程推進為重點話題。他振振有詞地說:“陛下,擴建皇宮既可彰顯國威,又可安定民心。這不僅是皇室的榮耀,也是我大明昌盛的象征。”
沈正華出列反駁:“陛下,臣以為當前邊疆不穩,百姓負擔沉重。若在此時勞民傷財,隻怕會激化矛盾。”
皇帝微微點頭,卻沒有明確表態,隻是淡淡地說:“兩位愛卿的意見皆有道理,朕會斟酌再議。”
下朝後,沈正華與趙青雲在偏殿小聚,趙青雲低聲道:“張維平步步緊逼,我們需要盡快將邊疆的證據遞到皇上手中,否則局勢對我們越發不利。”
沈正華點頭:“不過,我們也要小心。張維平既然敢強推擴建皇宮,必然還有更大的後手。如今太子已經表態支持我們,但皇上尚未明確站隊,所有的博弈,依然懸而未決。”
夜深時分,張維平的書房內,他打開一封從邊疆送來的密信,信中詳細提到劉世安已經封鎖了山洞秘密,並安排了一批忠於張黨的士兵替換了原先的駐守者。
張維平冷笑:“趙青雲,沈正華,你們以為抓到了證據就能動我?隻要我不倒,這朝堂的局勢,永遠在我的掌控中。”
他將信件投入燭火,看著火焰將密信吞噬,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但若你們再往前一步,就別怪我張維平手下無情。”
夜色深沉,張府的密室中燈火通明,張維平坐在主座上,臉色陰沉。錦衣衛指揮使劉坤和禮部尚書高炳誠跪坐在下首,麵露恭敬。張維平的眼神犀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近日京城的風向不對,沈正華那老匹夫竟敢私下聯絡太子,這可是大逆不道。”
劉坤低聲附和:“大人所言極是。這沈正華表麵上清正廉潔,其實不過是個偽君子。至於趙青雲,他不過是個新進士,卻攪動了不少風浪。”
張維平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冷笑一聲:“趙青雲此人不簡單,既能得沈正華看重,又能暗中積聚力量。我懷疑,他背後或許還有其他支持者。”
禮部尚書高炳誠試探著問:“大人,是否需要讓錦衣衛直接行動,將趙青雲除去?”
張維平擺擺手,沉聲道:“不能動他,至少現在不能。他已經成了朝中許多人關注的焦點,輕舉妄動隻會引火燒身。但可以用些迂迴手段,敲山震虎。”
劉坤聽罷,眼中閃過一抹陰冷:“大人,屬下已安排人散布謠言,說沈正華私通太子,意圖架空朝廷,奪取實權。”
張維平點點頭:“不錯。要讓皇上對沈正華心存戒備,這樣他在朝中的行動就會被限製。同時,利用禮部的權力,製造一些小麻煩,讓趙青雲忙得焦頭爛額,分散他的精力。”
高炳誠連忙應道:“大人放心,我會安排人在翰林院中引導輿論,說趙青雲此人雖有才華,但性格倨傲,常與同僚不合。如此一來,他的名聲也會受損。”
張維平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很好。但這還不夠,我要讓他們知道,挑戰我的代價是什麽。劉坤,你派人盯緊薛逸風的動向,他手中的證據絕不能流入朝堂。若有必要,直接除掉他。”
“是,大人。”劉坤躬身領命,眼中閃過一絲狠辣。
第二日,翰林院中風波驟起。趙青雲剛踏入院門,便聽到幾位同僚低聲議論:“聽說了嗎?趙青雲居然暗中與沈尚書聯合,企圖扶植太子,謀權篡位呢!”
另一個人搖頭歎息:“可惜了,這麽有才華的年輕人,竟然為了仕途甘願卷入黨爭。”
趙青雲聽到這些話,臉色微沉。他很快走入辦公廳,剛坐下不久,翰林院院正便召見了他。院正神情嚴肅,遞給他一份奏折:“趙青雲,這幾日外界關於你的傳聞甚囂塵上。你若有心仕途,當謹言慎行。”
趙青雲翻開奏折,裏麵的言辭咄咄逼人,將他描述成一個心術不正的陰謀家。他深吸一口氣,心中暗道:“張維平終於動手了。”
當晚,趙青雲來到沈正華府中,將翰林院的事情告訴了沈正華。沈正華聽後眉頭緊鎖:“張維平果然擅長輿論戰,他這是想讓你名譽掃地,以免你在朝堂上產生更多的影響。”
趙青雲冷笑一聲:“他的伎倆不過是想讓我自亂陣腳。但沈大人,若我們一味防守,遲早會被他蠶食殆盡。”
沈正華沉吟片刻,語氣低沉:“趙青雲,你且放心,我會安排人反擊張黨散布的謠言。同時,我會試著從太子的勢力中借力。隻要我們能讓皇上察覺張維平的真實麵目,他就不會一直偏袒張黨。”
趙青雲點點頭:“沈大人,此戰雖險,但我願隨你一同進退。”
兩人目光相對,眼中皆燃起了鬥誌。他們知道,這場博弈將更加危險,但為了朝廷的未來,他們別無選擇。
翌日清晨,趙青雲在翰林院內一邊審閱公文,一邊思考反擊之策。就在此時,一名小吏匆匆而來,低聲說道:“趙大人,外頭有兩位禦史求見,說是有要事稟報。”
趙青雲略感意外,點頭道:“讓他們進來。”
兩名禦史踏入辦公廳,其中一人神情凝重,拱手道:“趙大人,張維平一黨近日不斷暗中搜羅您的‘證據’,意圖將您參一本,罪名極為嚴厲,甚至牽連到沈尚書。”
另一人補充道:“其中有幾份證據雖尚未公開,但據我們所知,多為偽造。然而,張維平已經向皇上遞了一道密折。趙大人,事態緊急。”
趙青雲聞言,臉色沉了幾分。他揮退二人,獨自坐在案前思索。片刻後,他提筆寫下幾封信,命心腹分別送往幾個朝臣手中。他心中已有決意:不能再坐以待斃。
當夜,趙青雲秘密來到城南一座隱秘的書齋。這是太子黨私下會麵的據點之一。步入書齋後,他見到了幾位平素與太子關係親近的官員,其中便有禮部侍郎程彥清。
程彥清見趙青雲到來,麵露喜色,起身相迎:“趙大人,聽聞近日張黨對你大肆抹黑,我等皆為你感到不平。”
趙青雲拱手道:“程大人厚愛。今日前來,正是為了與諸位商討對策。”
眾人圍坐下來,趙青雲直言道:“張維平一黨已不擇手段,若我們再不反擊,恐怕局勢對太子愈加不利。此次他們拿我開刀,不過是想試探太子的底線。”
程彥清沉聲道:“趙大人所言極是。那依你之見,該如何反擊?”
趙青雲微微一笑,壓低聲音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張維平一黨行事素來不幹淨,我們可以收集他們結黨營私的證據,遞交給禦史台。另外……”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關於張維平密折中的‘證據’,我已得知其中多為偽造。隻需找到一兩處明顯破綻,即可揭露他們的真麵目。”
程彥清點頭:“如此甚好。我會派人協助你調查,同時也向太子殿下匯報此事,請他在皇上麵前為你說幾句好話。”
趙青雲謝過眾人,心中對局勢稍感寬慰。但他深知,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
數日後,朝會之上,禦史台果然呈上一份奏折,列舉了趙青雲的“罪證”。張維平冷眼旁觀,似乎已成竹在胸。而就在皇上即將翻閱奏折之時,一名侍衛忽然呈上一份新的密折。
皇上展開一看,臉色驟變:“張維平!你可知罪?”
張維平神色一凜,急忙跪地:“微臣不知皇上何意。”
皇上將密折甩到他麵前,冷聲道:“趙青雲所謂的罪證,竟是偽造而來!此事已有人檢舉,證據確鑿。張維平,你膽大包天,竟敢欺君!”
朝堂上一片嘩然,趙青雲雖未發一言,卻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的反擊顯然奏效了。而張維平臉色慘白,語無倫次:“皇上,臣……臣絕無此意,此事定有誤會!”
皇上冷冷一哼:“朕自然會查個清楚。來人,將張維平暫且軟禁,待徹查後再定罪。”
雖然張維平暫時倒台,但趙青雲明白,這不過是鬥爭的一小步。他與沈正華、程彥清等人聚首商議後,決定繼續收集張黨餘孽的罪證,徹底肅清這股勢力。
而另一邊,張維平在被軟禁期間,竟也秘密派人傳信,妄圖絕地反擊。這場黨爭的暗流,依舊在悄然湧動……
“劉坤,”張維平的聲音低沉而冰冷,“這些人,必須讓他們出局。”
劉坤掃了一眼名單,上麵列著幾名清流派的重要官員。他眉頭微皺:“大人,這幾人雖然與沈正華走得近,但其中兩位並無明顯破綻。要動手,恐怕需要一些時間。”
“時間?”張維平冷笑一聲,“我不需要時間,我需要結果。製造破綻,設局引他們入甕,餘下的事情自有人收尾。”
劉坤點頭:“屬下明白。”他拱手退下,腳步無聲。
與此同時,太子收到密報,得知張維平開始布局清流派。他召集沈正華與幾名重臣在東宮密議。
“張維平步步緊逼,已開始動手打壓沈大人的人馬,”太子神情凝重,“如果我們不及時行動,恐怕會被他分而化之。”
沈正華緩緩點頭:“殿下所言極是。如今之計,是將矛頭轉移到張維平自己身上,讓他的動作變得被動。”
“如何轉移?”一旁的大理寺卿開口問道。
沈正華目光如炬:“我們手中已有邊疆的初步證據和工程賬目的問題。將這些內容匿名送至監察司,讓他們著手調查。張維平若有異動,正好暴露他的更多問題。”
太子露出一絲微笑:“這確是一個好辦法。隻要張維平露出馬腳,我們便有機會讓父皇看到他的真麵目。”
劉坤按照張維平的指示,對清流派展開了新一輪的威脅行動。他派遣手下,潛入幾名關鍵官員的府邸,試圖製造他們與敵國勾結的假象。
一日夜晚,一名錦衣衛手下潛入了工部侍郎府,將一封偽造的信件放在書案上。第二日,這封信被人“偶然發現”,立刻送至刑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然而,沈正華早有防備,迅速派人介入調查,揭穿了信件的偽造之處,並將此事向皇帝奏報。張維平本想通過這一計策削弱清流派,反而讓自己背負了“栽贓嫁禍”的嫌疑。
這場鬥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官場之爭,而是從皇宮到民間、從朝堂到邊疆的全方位博弈。趙青雲雖然身在翰林院,但他也深知自己已經卷入了這場風暴的中心。
沈正華在密談中對他說:“趙青雲,此次鬥爭,不僅關乎朝堂正義,更關係到百姓的福祉。你作為一個讀書人,責任重大。”
趙青雲握緊手中的文卷,鄭重地點了點頭:“沈大人,我定不負重托!”
與此同時,邊疆的薛逸風也在進一步收集關於劉世安私通敵軍的證據,而張福生則動員鄉紳,準備將情報暗中送迴京城。
張維平雖然暫時壓製了清流派的部分力量,但太子、沈正華和趙青雲等人聯手掀起的反擊,已經讓他漸感力不從心。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而皇帝的態度,或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張府內,張維平端坐正堂,神情陰鬱。他接過錦衣衛指揮使劉坤遞上的密報,迅速掃視一遍,目光中多了一分冷厲。
“趙青雲、沈正華,甚至連太子都插手進來了?”張維平冷笑著,將密報重重放在桌案上,“看來,朝中這潭水是越來越渾了。”
劉坤上前一步,低聲說道:“大人,趙青雲那邊的證據雖然不足以將您扳倒,但若再任由他們動作,恐怕會引來更多麻煩。”
張維平眯起眼睛,緩緩點頭:“他們抓住的是邊疆物資的問題,這是我的軟肋。但軟肋不代表致命。劉坤,派人繼續監視趙青雲,同時釋放一些假線索,讓他們誤以為我已經安排撤退,穩住他們的步伐。”
劉坤抱拳:“是,大人。”
張維平起身,走到窗前,負手而立:“此外,想辦法從太子的人手中挖出誰在傳遞消息給他。本王爺的敵人很多,但我不需要背後藏著更多的刀子。”
與此同時,張維平在朝中展開了另一場反撲。他召集了一批支持他的官員,密議對沈正華、趙青雲等人的施壓。
“沈正華彈劾我的折子還未送到皇上那,我的人在禮部已經扣下了。”一名張黨的官員說道,“不過,沈正華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張維平點頭道:“那就給沈正華製造一些麻煩。他不是一直自詡清廉嗎?讓人去查查他工部經手的工程款,哪怕抓不到把柄,也能讓他分心。”
另一人道:“至於趙青雲,是否需要以‘操守不端’為由彈劾他?”
張維平擺手:“不急。趙青雲現在不過是個跳梁小醜。他若繼續蹦躂,就讓錦衣衛找到機會將他秘密處理。對太子那邊,暗中挑撥皇帝對他的猜忌。父子之間,不需要太和睦。”
幾日後,朝會上,張維平開始有意轉移視線,將擴建皇宮的工程推進為重點話題。他振振有詞地說:“陛下,擴建皇宮既可彰顯國威,又可安定民心。這不僅是皇室的榮耀,也是我大明昌盛的象征。”
沈正華出列反駁:“陛下,臣以為當前邊疆不穩,百姓負擔沉重。若在此時勞民傷財,隻怕會激化矛盾。”
皇帝微微點頭,卻沒有明確表態,隻是淡淡地說:“兩位愛卿的意見皆有道理,朕會斟酌再議。”
下朝後,沈正華與趙青雲在偏殿小聚,趙青雲低聲道:“張維平步步緊逼,我們需要盡快將邊疆的證據遞到皇上手中,否則局勢對我們越發不利。”
沈正華點頭:“不過,我們也要小心。張維平既然敢強推擴建皇宮,必然還有更大的後手。如今太子已經表態支持我們,但皇上尚未明確站隊,所有的博弈,依然懸而未決。”
夜深時分,張維平的書房內,他打開一封從邊疆送來的密信,信中詳細提到劉世安已經封鎖了山洞秘密,並安排了一批忠於張黨的士兵替換了原先的駐守者。
張維平冷笑:“趙青雲,沈正華,你們以為抓到了證據就能動我?隻要我不倒,這朝堂的局勢,永遠在我的掌控中。”
他將信件投入燭火,看著火焰將密信吞噬,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但若你們再往前一步,就別怪我張維平手下無情。”
夜色深沉,張府的密室中燈火通明,張維平坐在主座上,臉色陰沉。錦衣衛指揮使劉坤和禮部尚書高炳誠跪坐在下首,麵露恭敬。張維平的眼神犀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近日京城的風向不對,沈正華那老匹夫竟敢私下聯絡太子,這可是大逆不道。”
劉坤低聲附和:“大人所言極是。這沈正華表麵上清正廉潔,其實不過是個偽君子。至於趙青雲,他不過是個新進士,卻攪動了不少風浪。”
張維平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冷笑一聲:“趙青雲此人不簡單,既能得沈正華看重,又能暗中積聚力量。我懷疑,他背後或許還有其他支持者。”
禮部尚書高炳誠試探著問:“大人,是否需要讓錦衣衛直接行動,將趙青雲除去?”
張維平擺擺手,沉聲道:“不能動他,至少現在不能。他已經成了朝中許多人關注的焦點,輕舉妄動隻會引火燒身。但可以用些迂迴手段,敲山震虎。”
劉坤聽罷,眼中閃過一抹陰冷:“大人,屬下已安排人散布謠言,說沈正華私通太子,意圖架空朝廷,奪取實權。”
張維平點點頭:“不錯。要讓皇上對沈正華心存戒備,這樣他在朝中的行動就會被限製。同時,利用禮部的權力,製造一些小麻煩,讓趙青雲忙得焦頭爛額,分散他的精力。”
高炳誠連忙應道:“大人放心,我會安排人在翰林院中引導輿論,說趙青雲此人雖有才華,但性格倨傲,常與同僚不合。如此一來,他的名聲也會受損。”
張維平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很好。但這還不夠,我要讓他們知道,挑戰我的代價是什麽。劉坤,你派人盯緊薛逸風的動向,他手中的證據絕不能流入朝堂。若有必要,直接除掉他。”
“是,大人。”劉坤躬身領命,眼中閃過一絲狠辣。
第二日,翰林院中風波驟起。趙青雲剛踏入院門,便聽到幾位同僚低聲議論:“聽說了嗎?趙青雲居然暗中與沈尚書聯合,企圖扶植太子,謀權篡位呢!”
另一個人搖頭歎息:“可惜了,這麽有才華的年輕人,竟然為了仕途甘願卷入黨爭。”
趙青雲聽到這些話,臉色微沉。他很快走入辦公廳,剛坐下不久,翰林院院正便召見了他。院正神情嚴肅,遞給他一份奏折:“趙青雲,這幾日外界關於你的傳聞甚囂塵上。你若有心仕途,當謹言慎行。”
趙青雲翻開奏折,裏麵的言辭咄咄逼人,將他描述成一個心術不正的陰謀家。他深吸一口氣,心中暗道:“張維平終於動手了。”
當晚,趙青雲來到沈正華府中,將翰林院的事情告訴了沈正華。沈正華聽後眉頭緊鎖:“張維平果然擅長輿論戰,他這是想讓你名譽掃地,以免你在朝堂上產生更多的影響。”
趙青雲冷笑一聲:“他的伎倆不過是想讓我自亂陣腳。但沈大人,若我們一味防守,遲早會被他蠶食殆盡。”
沈正華沉吟片刻,語氣低沉:“趙青雲,你且放心,我會安排人反擊張黨散布的謠言。同時,我會試著從太子的勢力中借力。隻要我們能讓皇上察覺張維平的真實麵目,他就不會一直偏袒張黨。”
趙青雲點點頭:“沈大人,此戰雖險,但我願隨你一同進退。”
兩人目光相對,眼中皆燃起了鬥誌。他們知道,這場博弈將更加危險,但為了朝廷的未來,他們別無選擇。
翌日清晨,趙青雲在翰林院內一邊審閱公文,一邊思考反擊之策。就在此時,一名小吏匆匆而來,低聲說道:“趙大人,外頭有兩位禦史求見,說是有要事稟報。”
趙青雲略感意外,點頭道:“讓他們進來。”
兩名禦史踏入辦公廳,其中一人神情凝重,拱手道:“趙大人,張維平一黨近日不斷暗中搜羅您的‘證據’,意圖將您參一本,罪名極為嚴厲,甚至牽連到沈尚書。”
另一人補充道:“其中有幾份證據雖尚未公開,但據我們所知,多為偽造。然而,張維平已經向皇上遞了一道密折。趙大人,事態緊急。”
趙青雲聞言,臉色沉了幾分。他揮退二人,獨自坐在案前思索。片刻後,他提筆寫下幾封信,命心腹分別送往幾個朝臣手中。他心中已有決意:不能再坐以待斃。
當夜,趙青雲秘密來到城南一座隱秘的書齋。這是太子黨私下會麵的據點之一。步入書齋後,他見到了幾位平素與太子關係親近的官員,其中便有禮部侍郎程彥清。
程彥清見趙青雲到來,麵露喜色,起身相迎:“趙大人,聽聞近日張黨對你大肆抹黑,我等皆為你感到不平。”
趙青雲拱手道:“程大人厚愛。今日前來,正是為了與諸位商討對策。”
眾人圍坐下來,趙青雲直言道:“張維平一黨已不擇手段,若我們再不反擊,恐怕局勢對太子愈加不利。此次他們拿我開刀,不過是想試探太子的底線。”
程彥清沉聲道:“趙大人所言極是。那依你之見,該如何反擊?”
趙青雲微微一笑,壓低聲音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張維平一黨行事素來不幹淨,我們可以收集他們結黨營私的證據,遞交給禦史台。另外……”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關於張維平密折中的‘證據’,我已得知其中多為偽造。隻需找到一兩處明顯破綻,即可揭露他們的真麵目。”
程彥清點頭:“如此甚好。我會派人協助你調查,同時也向太子殿下匯報此事,請他在皇上麵前為你說幾句好話。”
趙青雲謝過眾人,心中對局勢稍感寬慰。但他深知,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
數日後,朝會之上,禦史台果然呈上一份奏折,列舉了趙青雲的“罪證”。張維平冷眼旁觀,似乎已成竹在胸。而就在皇上即將翻閱奏折之時,一名侍衛忽然呈上一份新的密折。
皇上展開一看,臉色驟變:“張維平!你可知罪?”
張維平神色一凜,急忙跪地:“微臣不知皇上何意。”
皇上將密折甩到他麵前,冷聲道:“趙青雲所謂的罪證,竟是偽造而來!此事已有人檢舉,證據確鑿。張維平,你膽大包天,竟敢欺君!”
朝堂上一片嘩然,趙青雲雖未發一言,卻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的反擊顯然奏效了。而張維平臉色慘白,語無倫次:“皇上,臣……臣絕無此意,此事定有誤會!”
皇上冷冷一哼:“朕自然會查個清楚。來人,將張維平暫且軟禁,待徹查後再定罪。”
雖然張維平暫時倒台,但趙青雲明白,這不過是鬥爭的一小步。他與沈正華、程彥清等人聚首商議後,決定繼續收集張黨餘孽的罪證,徹底肅清這股勢力。
而另一邊,張維平在被軟禁期間,竟也秘密派人傳信,妄圖絕地反擊。這場黨爭的暗流,依舊在悄然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