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平的仕途之路從縣令開始。他初任地方官時,表麵謙遜寬厚,實則手段精明。他善於利用地方士紳的關係為自己打開上升通道,尤其擅長迎合上司喜好,每逢重大場合總是表現出深思熟慮、穩健果決的一麵。
一次縣內旱災,張維平向朝廷上奏,請求減免賦稅,並組織士紳捐資以賑濟百姓。這一舉措贏得了地方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朝廷的讚賞。但鮮有人知道,這場旱災中,張維平暗中囤積糧食,趁著饑荒高價出售,從中獲利頗豐。有人隱約察覺他的不法之舉,卻因畏懼他的威勢不敢揭發。
後來,他通過賄賂上司得以被舉薦到京城任職。初入京時,他迅速找到當時的首輔張老大人的門路,以聰慧機敏博得對方賞識,逐步進入朝廷的核心圈子。
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在張老大人手下做事。他利用職權悄悄收集對方的把柄,伺機挑撥其與政敵之間的矛盾。在一次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張老大人因不慎被牽連貶職,張維平卻趁機迅速攀升,並取而代之。
短短十年間,張維平從縣令攀至首輔的位置。他表麵謙恭低調,實際上暗中籠絡了不少追隨者,並利用權力壓製異己。他深知,朝堂爭鬥是無休止的旋渦,不進則退,唯有鞏固自己的地位,剔除威脅者,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而李景榮,正是那個最令他頭痛的存在。
李景榮自查處私鹽案後,更是官聲鵲起。之後,更是因多次直諫聞名朝野。雖然也有人暗中嘲諷他“愚直”,但是朝中一些正直的官員卻對他敬畏有加,京城百姓更是對他頗為擁戴。
李景榮並非不知朝堂險惡,但他有一套自己堅守的準則:寧失恩寵,不失良知。他與張維平雖同朝為官,卻早在政見上針鋒相對。一年前的一場朝堂辯論,更讓兩人之間的矛盾公開化。
那日的議題是張維平提出的“減免商賈稅賦”之策。這一提議背後,張維平早已暗中與幾位權貴和大商賈達成默契,隻等方案通過便可借機謀利。
大殿內金柱輝映,百官肅立。張維平站在百官前,出班奏道:“陛下,近年來國庫頗為緊張,若能減免部分商賈的稅賦,必能鼓勵更多人投資經商,長遠來看,亦有利於國力昌盛。”
百官中不少人低聲議論,有人點頭附和,有人卻麵露不屑,但是畏於首輔的權勢,卻也不敢多言。就在張維平以為大局已定之時,一聲清亮的嗓音從列中響起。
“陛下,臣不敢苟同。”李景榮站出列,眉目間盡是剛正。他一拱手,聲音鏗鏘有力:“張大人所言看似合理,實則後患無窮。若特免商賈稅賦,便是將百姓推入更深的泥潭。稅負不均,如何平衡?若一味縱容商賈權貴,朝廷顏麵何存?”
張維平眼底閃過一絲不快,但麵上依舊掛著和煦的笑容,對著李景榮說道:“李大人,本官並非一味縱容,而是以大局為重。國庫若無資金支持,各地賑災、軍備難以為繼。此策雖為權宜,卻是當下之良策。”
李景榮直視張維平,絲毫不退讓:“張大人,良策在於公平。朝廷乃天下百姓之朝廷,若任由商賈權貴享免稅之利,這天下百姓又有何依仗?臣懇請陛下三思,切莫因一時之策而失百年之基。”
“陛下,若如此行事,不啻為開朝廷腐敗之先河。臣懇請聖上三思。”李景榮向皇帝拱手行禮,聲音鏗鏘。
張維平雖麵帶笑意,卻掩不住眼底的一絲陰冷。他微微一躬身,謙遜答道:“李大人所言雖有道理,但朝廷資金緊張,若能借此之利平衡財政,於國於民皆有益。”
聽到兩人爭辯,皇帝未置可否,隨即將此事擱置。但這次交鋒讓張維平意識到,李景榮不僅性格剛烈,還掌握了許多朝臣的支持。如果不盡早除掉此人,自己的地位恐怕危如累卵。
朝會結束,張維平步出宮門,他緩緩握緊袖中的玉佩,心中暗道:“李景榮,你以為憑幾句直言就能動搖我?朝堂是戰場,你不過是自掘墳墓。”
當晚,張維平召集了幾名親信幕僚密談。他冷冷地說道:“李景榮屢屢妨礙本官行事。你們可有良策,讓他永無翻身之地?”
一名幕僚小聲答道:“大人,李景榮素來剛直,隻需讓人偽造些證據,栽他一個‘不忠不義’的罪名,朝廷必然對他嚴懲。”
另一人卻搖頭:“大人,李景榮素有民望,若處理不當,反而會激起朝中士子的反感。”
張維平冷笑一聲:“他再剛直,也不外乎是個凡人。若想要根除,就必須讓他陷入無法脫身的局。你們去準備吧,如此這般......這般.....,必要時連他的家族也一起鏟除。”
朝會結束到家後,李景榮心頭隱隱有些不安。雖朝會時張維平言辭和氣,但他早已看透那笑容下的冰冷殺意。“張維平……他不會善罷甘休。”李景榮喃喃自語,眉頭微皺。
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張維平的陰謀已悄然織成大網,將他和他的家族一步步推向深淵。
另一邊,張維平的府邸深夜燈火通明,他獨坐書案前,案幾上擺滿了從地方傳來的奏折、賬冊,還有幾封偽造的書信。這些都是他布局的核心。他用纖長的手指輕輕彈了彈其中一封信,薄薄的信紙仿佛能割裂光明的利刃。
“叛軍的暗中勾結、走私軍備的賬目……加上這封‘李景榮親筆信’,證據完備得無可挑剔。”張維平的嘴角露出一抹淡笑,眼神中盡是冷意。他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親信幕僚陳策。
“陳先生,謠言可散出去了?”
陳策彎腰作揖,恭敬地答道:“大人放心,奴才已命人在茶樓、街巷散播,京城內外皆有人議論李景榮‘暗養死士、勾結叛軍’。陛下耳目廣博,不日便會得知。”
“很好。”張維平緩緩起身,踱到窗前,看著滿城燈火,眼中閃過一抹狠厲。“這一次,我要他永無翻身之地。”
五日後,大朝會。金鑾殿內一片肅穆,百官依序排列,身穿朝服,俯身靜候皇帝臨朝。張維平站在人群中,臉色平靜如水,心中卻暗暗盤算。他知道,今天將是決定勝負的一日。
“陛下駕到!”隨著太監高聲唱喏,皇帝身著龍袍緩緩步入,坐於高高的禦座之上。
張維平上前一步,雙膝跪地,朝向禦座叩首,聲音低沉而鄭重:“陛下,臣近日得悉一件駭人聽聞之事,牽涉朝廷命脈,不得不稟報。”
皇帝略微抬手,示意他起身,冷聲道:“何事?”
張維平站起身,手持奏折,神情凝重:“臣查明,都察院左都禦史李景榮勾結叛軍,暗通消息,意圖不軌。臣已收集確鑿證據,特呈於陛下麵前。”
此言一出,殿內瞬間一片嘩然,眾官員交頭接耳,臉上盡是震驚。
聞聽此言,李景榮冷哼一聲,神色冷峻,邁出一步,聲音清朗:“陛下,臣一身清白,素無與叛軍往來。張大人此言純屬誣蔑!”
“誣蔑?”張維平冷笑一聲,舉起手中一疊書信,轉頭望向百官。“諸位同僚,證據俱在,信件、賬目,甚至還有李大人府中私藏的死士名冊。如此證據,難道還能是假?”
李景榮麵不改色,朗聲道:“張大人手中的‘證據’,從何而來?臣敢請陛下派人徹查,如若有半點不實,臣定將揭穿其真麵目!”
“李大人莫非心虛?”張維平不動聲色,轉而對皇帝跪拜道:“陛下,臣以性命擔保,此事千真萬確,若有半點虛假,臣願伏法。”
皇帝眼中掠過一絲疑慮,隨即轉頭看向殿外:“傳兵部侍郎封肅進殿。”
封肅是張維平精心安排的心腹官員,他進殿後躬身道:“陛下,微臣正在暗中調查李景榮謀反一事,張首輔句句是實,證據確鑿。”
皇帝眉頭緊鎖,目光犀利地掃視下方兩人:“李愛卿,你可知事關謀反,乃是欺君大罪?”
李景榮神情肅穆,直視皇帝,堅定道:“陛下,臣絕無二心。若此案果真如張大人所言,臣願領死。但若證據為偽,臣請陛下嚴查幕後黑手,還臣清白!”
張維平低頭作揖,語氣沉痛:“陛下,此事若不徹查,恐夜長夢多。臣懇請即刻派兵搜查李府,以保萬全。”
皇帝麵色陰沉,冷聲下令:“宣錦衣衛,帶上李景榮,即刻搜查李府,果有名冊,立即押入天牢。”
片刻後,錦衣衛指揮使張馳率領人馬趕至李府,聲勢浩大。李府的下人們驚慌失措,李夫人聞訊後臉色蒼白,但依然挺身擋在門前:“你們憑什麽搜查我家?”
張馳冷冷道:“奉旨辦案,還請夫人讓開。”
李夫人麵色倔強,正欲開口辯駁時,李景榮已然走出,神色如常。“夫人,退下。”他抬眼望向張馳,“若是皇命,便請盡管搜查。”
錦衣衛迅速行動,將李府翻了個底朝天。果然,在書房密櫃中“發現”了張維平偽造的“死士名冊”。
張馳雙手奉上這些“證據”,冷聲道:“李大人,這些證物,您可否認?”
李景榮看著那些信件,心中震怒,但麵上依舊冷靜。“這是偽造的。”
“偽造?”張馳冷笑,“如此巧合,信件出自您書房密櫃,竟稱偽造?”
證據擺在眼前,盡管李景榮百般辯駁,錦衣衛押解他進了天牢。臨行前,他對家人留下最後一句話:“清者自清,爾等勿驚。”
一時之間,京城中謠言四起,李家成了眾矢之的。
金鑾殿內,禦前審問的氣氛如同拉滿的弓弦,緊繃得讓人窒息。皇帝高踞於龍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掃視兩邊的朝臣。張維平與李景榮一左一右跪在丹墀之下。
張維平滿臉忠誠之色,聲如洪鍾:“陛下,李景榮通敵謀反證據確鑿,臣不忍見朝堂被叛逆之徒玷汙,今日鬥膽直言,請立即誅殺李景榮,為朝廷除去這一禍害。”
李景榮昂首挺胸,雙目炯炯,毫無懼色:“陛下,臣對皇上忠心耿耿,天日可鑒。張大人手中的‘證據’,臣早已聲明是偽造,請陛下細察此案,以免冤枉忠臣!”
皇帝臉色陰沉不定,緩緩開口:“李景榮,你一口咬定偽造,是否能提出確鑿證據證明自身清白?”
李景榮道:“陛下,臣多年為官,克己奉公,從未逾矩。若真如張大人所言,臣通敵謀反,為何直到今日才被揭發?這‘證據’,為何出現在臣府中,而非叛軍手中?望陛下三思!”
張維平見皇帝神色微動,立刻叩首:“陛下,叛軍頭目多次向朝廷宣稱,背後有京中高官支持。臣暗中派部侍郎封肅追查許久,最後線索指向李景榮,隨後才找到這些證據。這等狡猾奸臣,自然懂得掩人耳目!”
李景榮冷然反駁:“若臣真是叛徒,怎會讓‘證據’堂而皇之放在府中?張大人,您這等指控,可笑至極!”
張維平抬起頭,語氣悲憤:“李大人,若無確鑿證據,臣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臣以性命擔保,這一切絕無半點虛假!”
皇帝的目光在兩人之間來迴掃視,眉頭緊鎖。最終,他冷冷地開口:“李景榮,此案證據確鑿,若真是有人陷害,本皇會查清真相。但現下,朝廷不可有半點動蕩。來人,李景榮,革職抄家,斬立決!”
李景榮聞言,麵如寒霜,跪地重重叩首:“陛下,臣清白自知!今日伏罪,若日後真相大白,望陛下還臣清譽!”
皇帝目光閃過一絲複雜之色,卻沒有迴應,隻擺手示意結束審問。
刑場之上,天空陰雲密布,刀光閃爍,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劊子手手持寒光凜冽的鬼頭刀,站在刑台一側,神情木然。
李景榮身穿囚衣,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台。他雖然麵容憔悴,卻神色堅定,目光堅如磐石。他環顧四周,看著紛紛議論的百姓,朗聲道:“諸位鄉親,今日之死,李某雖不甘,卻問心無愧!我李景榮一生忠於朝廷,從未通敵叛國。今日蒙冤,乃奸佞陷害。然天日昭昭,真相必將大白!”
張維平站在人群中,穿著低調的衣衫,隱藏在人群中的一個角落。他聽著李景榮慷慨激昂的言辭,臉上卻掛著冷笑,仿佛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跪下!”監斬官厲聲喝道,目光如刀。
李景榮一動不動,站得筆直。他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仿佛透過陰雲,看到了未來的光明。他大聲喊道:“李某清白,奸賊必亡!若今日我死能喚醒陛下的明察,便死而無憾!”
劊子手微微顫抖,不敢舉刀。監斬官冷喝:“還不動手,難道你也想抗旨?”
劊子手咬了咬牙,鬼頭大刀高舉,寒光劃過,鮮血飛濺。李景榮的頭顱滾落刑台,臉上仍然帶著不屈的表情,雙目怒張,仿佛在無聲訴說他的清白。
屍體被棄置鬧市,圍觀的百姓竊竊私語,既有對李景榮的同情,也有對“謀反罪”的驚懼,還有人則低聲歎息:“忠臣蒙冤,天理何在?”
張維平站在遠處,看著散去的人群,嘴角露出一抹冷笑。可是,他沒有注意到,在人群中,一個年輕官員目光冷然,緊握拳頭,低聲自語:“李大人,您放心,天道昭昭,我定要為您討迴公道!
一次縣內旱災,張維平向朝廷上奏,請求減免賦稅,並組織士紳捐資以賑濟百姓。這一舉措贏得了地方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朝廷的讚賞。但鮮有人知道,這場旱災中,張維平暗中囤積糧食,趁著饑荒高價出售,從中獲利頗豐。有人隱約察覺他的不法之舉,卻因畏懼他的威勢不敢揭發。
後來,他通過賄賂上司得以被舉薦到京城任職。初入京時,他迅速找到當時的首輔張老大人的門路,以聰慧機敏博得對方賞識,逐步進入朝廷的核心圈子。
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在張老大人手下做事。他利用職權悄悄收集對方的把柄,伺機挑撥其與政敵之間的矛盾。在一次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張老大人因不慎被牽連貶職,張維平卻趁機迅速攀升,並取而代之。
短短十年間,張維平從縣令攀至首輔的位置。他表麵謙恭低調,實際上暗中籠絡了不少追隨者,並利用權力壓製異己。他深知,朝堂爭鬥是無休止的旋渦,不進則退,唯有鞏固自己的地位,剔除威脅者,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而李景榮,正是那個最令他頭痛的存在。
李景榮自查處私鹽案後,更是官聲鵲起。之後,更是因多次直諫聞名朝野。雖然也有人暗中嘲諷他“愚直”,但是朝中一些正直的官員卻對他敬畏有加,京城百姓更是對他頗為擁戴。
李景榮並非不知朝堂險惡,但他有一套自己堅守的準則:寧失恩寵,不失良知。他與張維平雖同朝為官,卻早在政見上針鋒相對。一年前的一場朝堂辯論,更讓兩人之間的矛盾公開化。
那日的議題是張維平提出的“減免商賈稅賦”之策。這一提議背後,張維平早已暗中與幾位權貴和大商賈達成默契,隻等方案通過便可借機謀利。
大殿內金柱輝映,百官肅立。張維平站在百官前,出班奏道:“陛下,近年來國庫頗為緊張,若能減免部分商賈的稅賦,必能鼓勵更多人投資經商,長遠來看,亦有利於國力昌盛。”
百官中不少人低聲議論,有人點頭附和,有人卻麵露不屑,但是畏於首輔的權勢,卻也不敢多言。就在張維平以為大局已定之時,一聲清亮的嗓音從列中響起。
“陛下,臣不敢苟同。”李景榮站出列,眉目間盡是剛正。他一拱手,聲音鏗鏘有力:“張大人所言看似合理,實則後患無窮。若特免商賈稅賦,便是將百姓推入更深的泥潭。稅負不均,如何平衡?若一味縱容商賈權貴,朝廷顏麵何存?”
張維平眼底閃過一絲不快,但麵上依舊掛著和煦的笑容,對著李景榮說道:“李大人,本官並非一味縱容,而是以大局為重。國庫若無資金支持,各地賑災、軍備難以為繼。此策雖為權宜,卻是當下之良策。”
李景榮直視張維平,絲毫不退讓:“張大人,良策在於公平。朝廷乃天下百姓之朝廷,若任由商賈權貴享免稅之利,這天下百姓又有何依仗?臣懇請陛下三思,切莫因一時之策而失百年之基。”
“陛下,若如此行事,不啻為開朝廷腐敗之先河。臣懇請聖上三思。”李景榮向皇帝拱手行禮,聲音鏗鏘。
張維平雖麵帶笑意,卻掩不住眼底的一絲陰冷。他微微一躬身,謙遜答道:“李大人所言雖有道理,但朝廷資金緊張,若能借此之利平衡財政,於國於民皆有益。”
聽到兩人爭辯,皇帝未置可否,隨即將此事擱置。但這次交鋒讓張維平意識到,李景榮不僅性格剛烈,還掌握了許多朝臣的支持。如果不盡早除掉此人,自己的地位恐怕危如累卵。
朝會結束,張維平步出宮門,他緩緩握緊袖中的玉佩,心中暗道:“李景榮,你以為憑幾句直言就能動搖我?朝堂是戰場,你不過是自掘墳墓。”
當晚,張維平召集了幾名親信幕僚密談。他冷冷地說道:“李景榮屢屢妨礙本官行事。你們可有良策,讓他永無翻身之地?”
一名幕僚小聲答道:“大人,李景榮素來剛直,隻需讓人偽造些證據,栽他一個‘不忠不義’的罪名,朝廷必然對他嚴懲。”
另一人卻搖頭:“大人,李景榮素有民望,若處理不當,反而會激起朝中士子的反感。”
張維平冷笑一聲:“他再剛直,也不外乎是個凡人。若想要根除,就必須讓他陷入無法脫身的局。你們去準備吧,如此這般......這般.....,必要時連他的家族也一起鏟除。”
朝會結束到家後,李景榮心頭隱隱有些不安。雖朝會時張維平言辭和氣,但他早已看透那笑容下的冰冷殺意。“張維平……他不會善罷甘休。”李景榮喃喃自語,眉頭微皺。
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張維平的陰謀已悄然織成大網,將他和他的家族一步步推向深淵。
另一邊,張維平的府邸深夜燈火通明,他獨坐書案前,案幾上擺滿了從地方傳來的奏折、賬冊,還有幾封偽造的書信。這些都是他布局的核心。他用纖長的手指輕輕彈了彈其中一封信,薄薄的信紙仿佛能割裂光明的利刃。
“叛軍的暗中勾結、走私軍備的賬目……加上這封‘李景榮親筆信’,證據完備得無可挑剔。”張維平的嘴角露出一抹淡笑,眼神中盡是冷意。他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親信幕僚陳策。
“陳先生,謠言可散出去了?”
陳策彎腰作揖,恭敬地答道:“大人放心,奴才已命人在茶樓、街巷散播,京城內外皆有人議論李景榮‘暗養死士、勾結叛軍’。陛下耳目廣博,不日便會得知。”
“很好。”張維平緩緩起身,踱到窗前,看著滿城燈火,眼中閃過一抹狠厲。“這一次,我要他永無翻身之地。”
五日後,大朝會。金鑾殿內一片肅穆,百官依序排列,身穿朝服,俯身靜候皇帝臨朝。張維平站在人群中,臉色平靜如水,心中卻暗暗盤算。他知道,今天將是決定勝負的一日。
“陛下駕到!”隨著太監高聲唱喏,皇帝身著龍袍緩緩步入,坐於高高的禦座之上。
張維平上前一步,雙膝跪地,朝向禦座叩首,聲音低沉而鄭重:“陛下,臣近日得悉一件駭人聽聞之事,牽涉朝廷命脈,不得不稟報。”
皇帝略微抬手,示意他起身,冷聲道:“何事?”
張維平站起身,手持奏折,神情凝重:“臣查明,都察院左都禦史李景榮勾結叛軍,暗通消息,意圖不軌。臣已收集確鑿證據,特呈於陛下麵前。”
此言一出,殿內瞬間一片嘩然,眾官員交頭接耳,臉上盡是震驚。
聞聽此言,李景榮冷哼一聲,神色冷峻,邁出一步,聲音清朗:“陛下,臣一身清白,素無與叛軍往來。張大人此言純屬誣蔑!”
“誣蔑?”張維平冷笑一聲,舉起手中一疊書信,轉頭望向百官。“諸位同僚,證據俱在,信件、賬目,甚至還有李大人府中私藏的死士名冊。如此證據,難道還能是假?”
李景榮麵不改色,朗聲道:“張大人手中的‘證據’,從何而來?臣敢請陛下派人徹查,如若有半點不實,臣定將揭穿其真麵目!”
“李大人莫非心虛?”張維平不動聲色,轉而對皇帝跪拜道:“陛下,臣以性命擔保,此事千真萬確,若有半點虛假,臣願伏法。”
皇帝眼中掠過一絲疑慮,隨即轉頭看向殿外:“傳兵部侍郎封肅進殿。”
封肅是張維平精心安排的心腹官員,他進殿後躬身道:“陛下,微臣正在暗中調查李景榮謀反一事,張首輔句句是實,證據確鑿。”
皇帝眉頭緊鎖,目光犀利地掃視下方兩人:“李愛卿,你可知事關謀反,乃是欺君大罪?”
李景榮神情肅穆,直視皇帝,堅定道:“陛下,臣絕無二心。若此案果真如張大人所言,臣願領死。但若證據為偽,臣請陛下嚴查幕後黑手,還臣清白!”
張維平低頭作揖,語氣沉痛:“陛下,此事若不徹查,恐夜長夢多。臣懇請即刻派兵搜查李府,以保萬全。”
皇帝麵色陰沉,冷聲下令:“宣錦衣衛,帶上李景榮,即刻搜查李府,果有名冊,立即押入天牢。”
片刻後,錦衣衛指揮使張馳率領人馬趕至李府,聲勢浩大。李府的下人們驚慌失措,李夫人聞訊後臉色蒼白,但依然挺身擋在門前:“你們憑什麽搜查我家?”
張馳冷冷道:“奉旨辦案,還請夫人讓開。”
李夫人麵色倔強,正欲開口辯駁時,李景榮已然走出,神色如常。“夫人,退下。”他抬眼望向張馳,“若是皇命,便請盡管搜查。”
錦衣衛迅速行動,將李府翻了個底朝天。果然,在書房密櫃中“發現”了張維平偽造的“死士名冊”。
張馳雙手奉上這些“證據”,冷聲道:“李大人,這些證物,您可否認?”
李景榮看著那些信件,心中震怒,但麵上依舊冷靜。“這是偽造的。”
“偽造?”張馳冷笑,“如此巧合,信件出自您書房密櫃,竟稱偽造?”
證據擺在眼前,盡管李景榮百般辯駁,錦衣衛押解他進了天牢。臨行前,他對家人留下最後一句話:“清者自清,爾等勿驚。”
一時之間,京城中謠言四起,李家成了眾矢之的。
金鑾殿內,禦前審問的氣氛如同拉滿的弓弦,緊繃得讓人窒息。皇帝高踞於龍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掃視兩邊的朝臣。張維平與李景榮一左一右跪在丹墀之下。
張維平滿臉忠誠之色,聲如洪鍾:“陛下,李景榮通敵謀反證據確鑿,臣不忍見朝堂被叛逆之徒玷汙,今日鬥膽直言,請立即誅殺李景榮,為朝廷除去這一禍害。”
李景榮昂首挺胸,雙目炯炯,毫無懼色:“陛下,臣對皇上忠心耿耿,天日可鑒。張大人手中的‘證據’,臣早已聲明是偽造,請陛下細察此案,以免冤枉忠臣!”
皇帝臉色陰沉不定,緩緩開口:“李景榮,你一口咬定偽造,是否能提出確鑿證據證明自身清白?”
李景榮道:“陛下,臣多年為官,克己奉公,從未逾矩。若真如張大人所言,臣通敵謀反,為何直到今日才被揭發?這‘證據’,為何出現在臣府中,而非叛軍手中?望陛下三思!”
張維平見皇帝神色微動,立刻叩首:“陛下,叛軍頭目多次向朝廷宣稱,背後有京中高官支持。臣暗中派部侍郎封肅追查許久,最後線索指向李景榮,隨後才找到這些證據。這等狡猾奸臣,自然懂得掩人耳目!”
李景榮冷然反駁:“若臣真是叛徒,怎會讓‘證據’堂而皇之放在府中?張大人,您這等指控,可笑至極!”
張維平抬起頭,語氣悲憤:“李大人,若無確鑿證據,臣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臣以性命擔保,這一切絕無半點虛假!”
皇帝的目光在兩人之間來迴掃視,眉頭緊鎖。最終,他冷冷地開口:“李景榮,此案證據確鑿,若真是有人陷害,本皇會查清真相。但現下,朝廷不可有半點動蕩。來人,李景榮,革職抄家,斬立決!”
李景榮聞言,麵如寒霜,跪地重重叩首:“陛下,臣清白自知!今日伏罪,若日後真相大白,望陛下還臣清譽!”
皇帝目光閃過一絲複雜之色,卻沒有迴應,隻擺手示意結束審問。
刑場之上,天空陰雲密布,刀光閃爍,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劊子手手持寒光凜冽的鬼頭刀,站在刑台一側,神情木然。
李景榮身穿囚衣,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台。他雖然麵容憔悴,卻神色堅定,目光堅如磐石。他環顧四周,看著紛紛議論的百姓,朗聲道:“諸位鄉親,今日之死,李某雖不甘,卻問心無愧!我李景榮一生忠於朝廷,從未通敵叛國。今日蒙冤,乃奸佞陷害。然天日昭昭,真相必將大白!”
張維平站在人群中,穿著低調的衣衫,隱藏在人群中的一個角落。他聽著李景榮慷慨激昂的言辭,臉上卻掛著冷笑,仿佛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跪下!”監斬官厲聲喝道,目光如刀。
李景榮一動不動,站得筆直。他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仿佛透過陰雲,看到了未來的光明。他大聲喊道:“李某清白,奸賊必亡!若今日我死能喚醒陛下的明察,便死而無憾!”
劊子手微微顫抖,不敢舉刀。監斬官冷喝:“還不動手,難道你也想抗旨?”
劊子手咬了咬牙,鬼頭大刀高舉,寒光劃過,鮮血飛濺。李景榮的頭顱滾落刑台,臉上仍然帶著不屈的表情,雙目怒張,仿佛在無聲訴說他的清白。
屍體被棄置鬧市,圍觀的百姓竊竊私語,既有對李景榮的同情,也有對“謀反罪”的驚懼,還有人則低聲歎息:“忠臣蒙冤,天理何在?”
張維平站在遠處,看著散去的人群,嘴角露出一抹冷笑。可是,他沒有注意到,在人群中,一個年輕官員目光冷然,緊握拳頭,低聲自語:“李大人,您放心,天道昭昭,我定要為您討迴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