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商稅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文貴聽了,搖搖頭說道:“有關作坊管理這塊,我暫時想到的,就這麽多了!”
高拱聽到這話,有點失望,而張居正這邊,卻是在內心鬆了口氣。
隻見高拱伸手拿起他先前所寫的兩張紙,又看了一遍之後,放好在麵前的桌子上,然後看向李文貴,問道:“那你在其他方麵,又有什麽想法?”
李文貴聽了,馬上就迴答道:“我給我姐夫提過的,就是朝廷的商稅這塊,應該重視起來。因為就我所想,做買賣的會越來越多,朝廷就算三十稅一,以後必然也會有很多錢。”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補充說道:“要不是我姐夫是皇帝,我的外甥以後也是皇帝,我就不會提這個事情了。”
高拱聽到他的話,稍微有點意外。
因為李文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什麽功名也沒有,就是做買賣出名,做什麽賺什麽,屬於商人中的商人了!
他主動提出讓朝廷重視商稅,是因為其外戚的身份。不得不說,高拱以前是從沒見過的。
在他認知中的那些外戚,都恨不得借助和皇帝的關係,多撈點錢,又哪會反著來呢!
此時,高拱心中有點感慨之餘,便點頭對李文貴說道:“此事,老夫早有考慮。開海之後設立督餉館管理並征稅。至於其他商事,太祖皇帝自有定論,為三十稅一。不過小本買賣那些,自然也是要免的。”
張居正在邊上聽了,也是微微點頭。
高拱對商業的態度,其實還是很重視的,他當首輔的時候,算是鼓勵商業發展,為此,還取消了一些對商業的不合理收稅。比如說,不少關卡要地設卡坐地收稅的,他都取消了。
張居正的態度,也和高拱差不多,他認為,農商並重,這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可以說,曆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大明朝的當權者,差不多都已經認識到了商業的重要性,而不再是明初那種重農抑商。
此時,李文貴聽到高拱的話之後,便馬上對他說道:“做買賣這塊,我算是比較熟悉的。為我姐夫考慮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幾個點。有沒有用,兩位大人考慮,反正我說了也不算。”
高拱一聽,很有興趣,立刻揮了下手說道:“但說無妨!”
李文貴得到允許,便開始侃侃而談道:“在我看來,做買賣其實是五花八門,數不勝數的。也是因為如此,有些買賣,對朝廷,對百姓是有利的,而有些買賣,對朝廷,對百姓是無益,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我以為,朝廷的商稅,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對朝廷和百姓是否有利來做相應的調整!”
“還有情況是,有些買賣,可能這個時候對朝廷,對百姓是有利的;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對朝廷,對百姓是沒有好處的……”
聽到他的這些話,高拱又拿起了毛筆,馬上開始記錄了起來。很顯然,他肯定是認為李文貴說得有道理。
其實,封建王朝對李文貴所說這些,同樣是有認識的。不過,大都還是停留在自發,下意識地行為上,並沒有一套係統理論,因此,明麵上,明朝的商稅,始終是三十稅一。最多是對小本買賣,直接免征稅而已。
此時李文貴從原理上開始講述朝廷商稅的分類,對於高拱這個首輔,還有有誌於當首輔的張居正來說,都是一種“對,就是要這樣”的感覺。
在李文貴說完之後,高拱也很快寫完了。這一次,他沒有把寫好的紙遞給張居正,而是直接抬頭看向張居正說道:“李文貴所說這個很有道理,迴頭我們好好商議下,這個商稅該如何調整!”
張居正聽了,自然不會反對。
高拱隨後,又轉頭看向李文貴,對他說道:“還有什麽,接著說!”
李文貴聽了,便繼續說道:“還有,我覺得朝廷也要控製一些重要的買賣,不是指鹽鐵這種,朝廷收稅,然後讓民間商人去買賣,而是要有朝廷的人去做買賣!”
高拱一聽這話,頓時搖頭說道:“這就沒必要了!”
雖然他重視商業,但是讓當官的直接去做買賣,那怎麽可能?
張居正一般都不會立刻表態的,他隻是看著李文貴,看他是有什麽理由?
這不,李文貴聽到高拱不同意,便給他解釋道:“商人,一般都是追求利潤的,甚至,他們隻以追求利潤為目標。而我所想的官府做買賣,就不一樣了。雖然同樣是要利潤,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哪怕是虧本的買賣,也是有必要去做的。這便是民間做買賣和官府做買賣的區別。”
一聽這話,高拱有點意外,便追問道:“展開說說!”
李文貴聽到他的要求,便毫不猶豫地迴答道:“就比如說,用水泥修官道這事吧?在繁忙的管道,車流多的官道,那肯定是能賺錢的,所以民間的路橋公司,肯定會搶著去修。但是,如果一條官道要是車流少,明擺著不賺錢,或者說要賺錢要等到猴年馬月去,那民間的路橋公司,就肯定不會願意去修了!”
高拱聽了,疑惑地問道:“不修就不修了,難道讓朝廷的路橋公司虧錢去修?朝廷的錢,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啊!”
實際上,他是想說,國庫空虛,填補窟窿都來不及,又怎麽可能虧錢去修路呢!
李文貴聽到他這話,便立刻問他道:“就比如西北、西南的官道,明顯沒有江南和京畿之地更繁忙,如果不修的話,那邊就始終是窮山惡水的存在,就始終出刁民,指不定就經常有造反,朝廷樂意麽?如果修好了路,能改善那邊的百姓生活,朝廷也能更能掌控那邊,最終的一筆賬,是不是就是賺的呢?”
“民間商人的賬,和朝廷的賬,本身就是有區別的,而這個區別,就是我認為朝廷要設立公司的原因所在了!”
說到這裏時,李文貴看到高拱陷入了沉思,他便繼續補充說了起來。
高拱聽到這話,有點失望,而張居正這邊,卻是在內心鬆了口氣。
隻見高拱伸手拿起他先前所寫的兩張紙,又看了一遍之後,放好在麵前的桌子上,然後看向李文貴,問道:“那你在其他方麵,又有什麽想法?”
李文貴聽了,馬上就迴答道:“我給我姐夫提過的,就是朝廷的商稅這塊,應該重視起來。因為就我所想,做買賣的會越來越多,朝廷就算三十稅一,以後必然也會有很多錢。”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補充說道:“要不是我姐夫是皇帝,我的外甥以後也是皇帝,我就不會提這個事情了。”
高拱聽到他的話,稍微有點意外。
因為李文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什麽功名也沒有,就是做買賣出名,做什麽賺什麽,屬於商人中的商人了!
他主動提出讓朝廷重視商稅,是因為其外戚的身份。不得不說,高拱以前是從沒見過的。
在他認知中的那些外戚,都恨不得借助和皇帝的關係,多撈點錢,又哪會反著來呢!
此時,高拱心中有點感慨之餘,便點頭對李文貴說道:“此事,老夫早有考慮。開海之後設立督餉館管理並征稅。至於其他商事,太祖皇帝自有定論,為三十稅一。不過小本買賣那些,自然也是要免的。”
張居正在邊上聽了,也是微微點頭。
高拱對商業的態度,其實還是很重視的,他當首輔的時候,算是鼓勵商業發展,為此,還取消了一些對商業的不合理收稅。比如說,不少關卡要地設卡坐地收稅的,他都取消了。
張居正的態度,也和高拱差不多,他認為,農商並重,這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可以說,曆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大明朝的當權者,差不多都已經認識到了商業的重要性,而不再是明初那種重農抑商。
此時,李文貴聽到高拱的話之後,便馬上對他說道:“做買賣這塊,我算是比較熟悉的。為我姐夫考慮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幾個點。有沒有用,兩位大人考慮,反正我說了也不算。”
高拱一聽,很有興趣,立刻揮了下手說道:“但說無妨!”
李文貴得到允許,便開始侃侃而談道:“在我看來,做買賣其實是五花八門,數不勝數的。也是因為如此,有些買賣,對朝廷,對百姓是有利的,而有些買賣,對朝廷,對百姓是無益,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我以為,朝廷的商稅,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對朝廷和百姓是否有利來做相應的調整!”
“還有情況是,有些買賣,可能這個時候對朝廷,對百姓是有利的;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對朝廷,對百姓是沒有好處的……”
聽到他的這些話,高拱又拿起了毛筆,馬上開始記錄了起來。很顯然,他肯定是認為李文貴說得有道理。
其實,封建王朝對李文貴所說這些,同樣是有認識的。不過,大都還是停留在自發,下意識地行為上,並沒有一套係統理論,因此,明麵上,明朝的商稅,始終是三十稅一。最多是對小本買賣,直接免征稅而已。
此時李文貴從原理上開始講述朝廷商稅的分類,對於高拱這個首輔,還有有誌於當首輔的張居正來說,都是一種“對,就是要這樣”的感覺。
在李文貴說完之後,高拱也很快寫完了。這一次,他沒有把寫好的紙遞給張居正,而是直接抬頭看向張居正說道:“李文貴所說這個很有道理,迴頭我們好好商議下,這個商稅該如何調整!”
張居正聽了,自然不會反對。
高拱隨後,又轉頭看向李文貴,對他說道:“還有什麽,接著說!”
李文貴聽了,便繼續說道:“還有,我覺得朝廷也要控製一些重要的買賣,不是指鹽鐵這種,朝廷收稅,然後讓民間商人去買賣,而是要有朝廷的人去做買賣!”
高拱一聽這話,頓時搖頭說道:“這就沒必要了!”
雖然他重視商業,但是讓當官的直接去做買賣,那怎麽可能?
張居正一般都不會立刻表態的,他隻是看著李文貴,看他是有什麽理由?
這不,李文貴聽到高拱不同意,便給他解釋道:“商人,一般都是追求利潤的,甚至,他們隻以追求利潤為目標。而我所想的官府做買賣,就不一樣了。雖然同樣是要利潤,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哪怕是虧本的買賣,也是有必要去做的。這便是民間做買賣和官府做買賣的區別。”
一聽這話,高拱有點意外,便追問道:“展開說說!”
李文貴聽到他的要求,便毫不猶豫地迴答道:“就比如說,用水泥修官道這事吧?在繁忙的管道,車流多的官道,那肯定是能賺錢的,所以民間的路橋公司,肯定會搶著去修。但是,如果一條官道要是車流少,明擺著不賺錢,或者說要賺錢要等到猴年馬月去,那民間的路橋公司,就肯定不會願意去修了!”
高拱聽了,疑惑地問道:“不修就不修了,難道讓朝廷的路橋公司虧錢去修?朝廷的錢,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啊!”
實際上,他是想說,國庫空虛,填補窟窿都來不及,又怎麽可能虧錢去修路呢!
李文貴聽到他這話,便立刻問他道:“就比如西北、西南的官道,明顯沒有江南和京畿之地更繁忙,如果不修的話,那邊就始終是窮山惡水的存在,就始終出刁民,指不定就經常有造反,朝廷樂意麽?如果修好了路,能改善那邊的百姓生活,朝廷也能更能掌控那邊,最終的一筆賬,是不是就是賺的呢?”
“民間商人的賬,和朝廷的賬,本身就是有區別的,而這個區別,就是我認為朝廷要設立公司的原因所在了!”
說到這裏時,李文貴看到高拱陷入了沉思,他便繼續補充說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