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安置和設立禁軍六校
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 作者:滇草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李隆基的問話,李雄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前隻想著加強大唐中央朝廷掌控兵馬,進一步削減對各地節度使的依賴。
沒想到現在是加強了大唐中央朝廷的兵力了,但是安置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主要原因是現在駐紮在長安城的禁衛軍中,充斥著大量的大唐開國以來的各級勳貴子弟,用一句形容的話那就是人滿為患也不為過。
尤其是太宗皇帝一朝,因為其在位久遠,加上連年對外征戰,總有各級將領和文臣憑借各項功勞成為勳貴家族。
不然太宗皇帝的天可汗稱號,那有麽容易獲得的,那都是大唐將士用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當然這一位太宗皇帝同樣也不吝嗇賞賜。
再加上比如五姓七望等豪門貴族,也占據了不少的名額,當然其中也有一些雖然不如五姓七望的豪門,比如楊家,陳家等等,傳承千年的家族。
出於各種目的,也會將自家的旁支子弟,送入長安城的禁衛軍中,以圖謀得以發展。
再加上皇室旁係,以及曆朝的外戚,同樣占據了一部分位置,就算自己不占據位置,也會安排其他人進駐,畢竟誰沒有個三親六戚。
雖說這些人在女帝臨朝的時候被清洗了一波,但數量依然龐大 ,而同樣的問題,在李隆基登基以後,也同樣存在。
所以現在造成了長安城的禁衛軍關係,錯綜複雜的局麵,真正能夠憑本事進入禁衛軍的已經不足一半這還是各方勢力共同壓製的結果。
畢竟,在各方勢力看來,近衛軍是給自家子侄鍛煉的地方,如果名聲臭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
所以在各方勢力的默契之下,對於普通禁衛軍的選擇,可以說是極其的嚴格。
所以就隻有兩條路能夠進入長安禁衛軍,一便是對方必須擁有長安附近的戶籍,而且身高不能低於六尺,並且得儀表堂堂孔武有力,但同樣不能有太過明顯的缺陷。
其二便是各方勢力看好的人,然後進行推薦,當然得到推薦的人,第一條的各項要求可以適當的放寬。
當然,以上要求對於各大豪門世家來說形同虛設,畢竟他們是貴族,當然要擁有貴族的特權。
這也是為什麽之前人員調動的時候,哥舒翰會如此頭疼的原因,畢竟拔出蘿卜帶出泥的事情,在禁衛軍中絕對存在。
之前就讓哥舒翰頭疼不已的禁衛軍的事情,沒想到也會落到自己頭上的一天。
但是能換計劃是自己提出來的,現在人已經到了長安,這時候,李隆基找自己詢問對策,其實也並不足為奇誰讓自己是發起人之一。
經過一番思考後,李雄試探著的迴答道:“要不仿照漢朝設立六軍,由皇帝陛下親自統帥。”
“畢竟把這些人全部打散,在衝入禁軍之中,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李隆基聽到李雄說是要設立六軍的時候,也是喜上眉梢,畢竟這些邊疆精銳自己可是親眼見過的。
如果自己真的能夠統帥這些人,作為馬上皇帝的李隆基還是十分願意的,畢竟作為當權者,誰不願意手底下有一支精兵強將。
“說說你對設立六軍的想法。”
李雄見李隆基對自己的提議表現出興趣,心中稍安,但也不敢大意。
他知道,設立六軍並非小事,牽涉到朝廷的權力格局和各方的利益,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更大的矛盾。
他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思緒,緩緩開口道:“陛下,設立六軍,並非僅僅是為了安置這些邊疆精銳,更是為了加強中央對軍隊的直接掌控。
六軍可以分別駐紮在長安城內外,形成內外唿應之勢。每軍設一將軍,直接聽命於陛下,不受其他官員的節製。
這樣一來,既能避免禁衛軍中勳貴子弟的盤根錯節,又能確保陛下手中有一支真正忠誠且精銳的軍隊。”
李隆基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心中暗想:“李雄此計倒是巧妙,既能解決禁衛軍中的冗員問題,又能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一來,那些勳貴子弟即便有怨言,也難以撼動大局。”
“繼續說下去。”
李隆基語氣平靜,但眼神中透出一絲期待。
李雄見狀,繼續說道:“六軍的設立,可以借鑒漢朝的製度,但也要根據我大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比如,六軍的編製可以適當擴大,每軍一萬人下設若幹營,每營設一校尉,負責日常訓練和指揮。這樣一來,既能保證軍隊的靈活性,又能避免權力過於集中。”
李隆基聽到這裏,眉頭微微一皺,心中暗自思量:“權力分散固然可以避免將領專權,但若過於分散,恐怕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他沉吟片刻,開口道:“六軍的編製可以適當擴大,但每軍的指揮權必須集中,不能過於分散。否則,一旦有戰事,恐怕難以迅速調動。”
李雄心中一凜,知道李隆基對兵權的掌控極為重視,連忙點頭道:“陛下所言極是。
臣的意思是,六軍的編製可以靈活調整,但每軍的指揮權必須由陛下親自任命的大將執掌,確保軍令暢通無阻。”
李隆基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李隆基接著問道“那麽,六軍的人選,你有何建議?”李隆基繼續問道。
李雄心中一緊,知道這個問題極為敏感,畢竟這關係到李隆基掌控這支軍隊大軍的的人選,而這些人肯定要選擇李隆基足夠信任之人。
而六軍的人選直接關係到朝廷的權力分配,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各方勢力的不滿。
他斟酌了一下,謹慎地迴答道:“陛下,六軍的人選,臣以為應當以忠誠和能力為首要標準。
邊疆將領中,有不少人戰功赫赫,且對陛下忠心耿耿,可以優先考慮。
至於禁衛軍中的勳貴子弟,若有真才實學,也可適當選拔,但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確保其能力足以勝任。”
李隆基聽到這裏,心中暗自點頭。他知道,李雄的建議既考慮到了邊疆將領的忠誠,又兼顧了禁衛軍中勳貴子弟的利益,避免了激化矛盾。
“好,此事就交由你去辦。務必謹慎行事,不可操之過急。”李隆基最終拍板道。
李雄心中一鬆,連忙躬身行禮:“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托。”
退出大殿後,李雄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卻並不輕鬆。
他知道,設立六軍雖然是一個解決當前問題的好辦法,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
各方勢力的利益糾葛、勳貴子弟的不滿、邊疆將領的期待,都需要他一一平衡。
他暗自苦笑:“這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啊,一旦消息傳開,自己的府邸絕對會被各方勢力的人踏破門檻。”
與此同時,李隆基坐在龍椅上,目送李雄離開,心中也在盤算著。
他知道,設立六軍雖然能加強自己的權力,但也意味著要與各方勢力進行一番博弈。
他暗自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兵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隻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唐的江山穩固。”
沒想到現在是加強了大唐中央朝廷的兵力了,但是安置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主要原因是現在駐紮在長安城的禁衛軍中,充斥著大量的大唐開國以來的各級勳貴子弟,用一句形容的話那就是人滿為患也不為過。
尤其是太宗皇帝一朝,因為其在位久遠,加上連年對外征戰,總有各級將領和文臣憑借各項功勞成為勳貴家族。
不然太宗皇帝的天可汗稱號,那有麽容易獲得的,那都是大唐將士用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當然這一位太宗皇帝同樣也不吝嗇賞賜。
再加上比如五姓七望等豪門貴族,也占據了不少的名額,當然其中也有一些雖然不如五姓七望的豪門,比如楊家,陳家等等,傳承千年的家族。
出於各種目的,也會將自家的旁支子弟,送入長安城的禁衛軍中,以圖謀得以發展。
再加上皇室旁係,以及曆朝的外戚,同樣占據了一部分位置,就算自己不占據位置,也會安排其他人進駐,畢竟誰沒有個三親六戚。
雖說這些人在女帝臨朝的時候被清洗了一波,但數量依然龐大 ,而同樣的問題,在李隆基登基以後,也同樣存在。
所以現在造成了長安城的禁衛軍關係,錯綜複雜的局麵,真正能夠憑本事進入禁衛軍的已經不足一半這還是各方勢力共同壓製的結果。
畢竟,在各方勢力看來,近衛軍是給自家子侄鍛煉的地方,如果名聲臭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
所以在各方勢力的默契之下,對於普通禁衛軍的選擇,可以說是極其的嚴格。
所以就隻有兩條路能夠進入長安禁衛軍,一便是對方必須擁有長安附近的戶籍,而且身高不能低於六尺,並且得儀表堂堂孔武有力,但同樣不能有太過明顯的缺陷。
其二便是各方勢力看好的人,然後進行推薦,當然得到推薦的人,第一條的各項要求可以適當的放寬。
當然,以上要求對於各大豪門世家來說形同虛設,畢竟他們是貴族,當然要擁有貴族的特權。
這也是為什麽之前人員調動的時候,哥舒翰會如此頭疼的原因,畢竟拔出蘿卜帶出泥的事情,在禁衛軍中絕對存在。
之前就讓哥舒翰頭疼不已的禁衛軍的事情,沒想到也會落到自己頭上的一天。
但是能換計劃是自己提出來的,現在人已經到了長安,這時候,李隆基找自己詢問對策,其實也並不足為奇誰讓自己是發起人之一。
經過一番思考後,李雄試探著的迴答道:“要不仿照漢朝設立六軍,由皇帝陛下親自統帥。”
“畢竟把這些人全部打散,在衝入禁軍之中,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李隆基聽到李雄說是要設立六軍的時候,也是喜上眉梢,畢竟這些邊疆精銳自己可是親眼見過的。
如果自己真的能夠統帥這些人,作為馬上皇帝的李隆基還是十分願意的,畢竟作為當權者,誰不願意手底下有一支精兵強將。
“說說你對設立六軍的想法。”
李雄見李隆基對自己的提議表現出興趣,心中稍安,但也不敢大意。
他知道,設立六軍並非小事,牽涉到朝廷的權力格局和各方的利益,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更大的矛盾。
他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思緒,緩緩開口道:“陛下,設立六軍,並非僅僅是為了安置這些邊疆精銳,更是為了加強中央對軍隊的直接掌控。
六軍可以分別駐紮在長安城內外,形成內外唿應之勢。每軍設一將軍,直接聽命於陛下,不受其他官員的節製。
這樣一來,既能避免禁衛軍中勳貴子弟的盤根錯節,又能確保陛下手中有一支真正忠誠且精銳的軍隊。”
李隆基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心中暗想:“李雄此計倒是巧妙,既能解決禁衛軍中的冗員問題,又能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一來,那些勳貴子弟即便有怨言,也難以撼動大局。”
“繼續說下去。”
李隆基語氣平靜,但眼神中透出一絲期待。
李雄見狀,繼續說道:“六軍的設立,可以借鑒漢朝的製度,但也要根據我大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比如,六軍的編製可以適當擴大,每軍一萬人下設若幹營,每營設一校尉,負責日常訓練和指揮。這樣一來,既能保證軍隊的靈活性,又能避免權力過於集中。”
李隆基聽到這裏,眉頭微微一皺,心中暗自思量:“權力分散固然可以避免將領專權,但若過於分散,恐怕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他沉吟片刻,開口道:“六軍的編製可以適當擴大,但每軍的指揮權必須集中,不能過於分散。否則,一旦有戰事,恐怕難以迅速調動。”
李雄心中一凜,知道李隆基對兵權的掌控極為重視,連忙點頭道:“陛下所言極是。
臣的意思是,六軍的編製可以靈活調整,但每軍的指揮權必須由陛下親自任命的大將執掌,確保軍令暢通無阻。”
李隆基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李隆基接著問道“那麽,六軍的人選,你有何建議?”李隆基繼續問道。
李雄心中一緊,知道這個問題極為敏感,畢竟這關係到李隆基掌控這支軍隊大軍的的人選,而這些人肯定要選擇李隆基足夠信任之人。
而六軍的人選直接關係到朝廷的權力分配,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各方勢力的不滿。
他斟酌了一下,謹慎地迴答道:“陛下,六軍的人選,臣以為應當以忠誠和能力為首要標準。
邊疆將領中,有不少人戰功赫赫,且對陛下忠心耿耿,可以優先考慮。
至於禁衛軍中的勳貴子弟,若有真才實學,也可適當選拔,但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確保其能力足以勝任。”
李隆基聽到這裏,心中暗自點頭。他知道,李雄的建議既考慮到了邊疆將領的忠誠,又兼顧了禁衛軍中勳貴子弟的利益,避免了激化矛盾。
“好,此事就交由你去辦。務必謹慎行事,不可操之過急。”李隆基最終拍板道。
李雄心中一鬆,連忙躬身行禮:“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托。”
退出大殿後,李雄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卻並不輕鬆。
他知道,設立六軍雖然是一個解決當前問題的好辦法,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
各方勢力的利益糾葛、勳貴子弟的不滿、邊疆將領的期待,都需要他一一平衡。
他暗自苦笑:“這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啊,一旦消息傳開,自己的府邸絕對會被各方勢力的人踏破門檻。”
與此同時,李隆基坐在龍椅上,目送李雄離開,心中也在盤算著。
他知道,設立六軍雖然能加強自己的權力,但也意味著要與各方勢力進行一番博弈。
他暗自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兵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隻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唐的江山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