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和沾蹙眉沉吟片刻,又問:“整個過程你們都沒離開過門口?”
兩個仆僮對視一眼,同時搖頭道:“沒有。”
薛和沾緊盯著兩名仆僮的神色,追問:“中途沒有其他異響傳出?你們認真迴憶再答話,不要錯過任何細節。”
兩名仆僮被薛和沾嚴厲的眼神看的一陣瑟縮,其中一人忍不住往後縮了縮身子,右手緊緊攥著袖筒。
薛和沾眼神掃向隨春生,隨春生當即會意,雖有些不情願,但看在自家師父的麵上,到底還是配合了薛和沾,上前一步裝作不經意地撞了一下那個仆僮,瞬間便從對方袖筒中將他掩藏之物“竊”了出來。
隨春生隔空將那物拋向薛和沾,兩個仆僮腳下一軟,雙雙跪了下來。
藏東西的那個頭磕的哐哐響:“世子贖罪!奴再不敢撒謊了!”
薛和沾垂眸看向手中的竹筒,裏麵傳來蛐蛐響亮的叫聲,他無奈地歎了口氣,抬頭正看見兩個小仆僮紅腫的額頭,擺了擺手道:“你們方才,是去抓這個了?”
小仆僮腦門和眼眶都紅紅的,吸著鼻子點頭:“是,陶侍郎說不要我們服侍,我……我看見這隻蛐蛐跳進草叢……我沒見過這麽大的蛐蛐……”
小仆僮說著,哽咽起來,似乎是怕極了,幾乎要說不清楚話。
另一個仆僮似乎年紀大一些,比他要鎮定一些:“是奴的錯,小弟貪玩,我該勸著他,不該幫他一起抓蛐蛐……還請世子責罰我吧!”
薛和沾打量二人身量,最大的那個也不過十歲年紀,一時有些於心不忍,蹙眉看向後麵年紀大些的仆從侍女,眾人卻都低著頭,不敢對上薛和沾的視線,半晌,才有個管事氣喘籲籲擠開人群跑來。
“迴稟世子,我們總管事近日有事外出了,府上事物臨時交給了我,我也是從未經手過大王壽宴這麽大的事,這才忙中出了錯,將熟手都安排去了前院……”
那管事一邊說,一邊擦著汗,也是十分惶恐的模樣。
薛和沾卻從他的話裏捕捉到了另一條信息:“總管這時候外出?去了何處?”
那管事沒料到薛和沾這時候會問這個,一時愣住,半晌才道:“這我也不知,當是郎主有事交托。”
薛和沾看他神色就知道他並不是個受舅父信重的,多問也問不出什麽來,便止住了這個話頭,繼續問兩個仆僮:“你們抓蛐蛐,大概耗時多久,可有印象?”
兩名仆僮麵麵相覷,半晌,大一些的那個道:“約莫半炷香的功夫,那蛐蛐壯碩,跳得極快,並不好捉。”
薛和沾蹙眉估算著時間,又問:“那你們捉蛐蛐的過程中,可曾聽見更衣室內有任何聲響?”
說完,他和顏悅色地看著兩個小童的眼睛,溫和地補充:“不要急,仔細迴憶,任何聲響都不要錯過。”
小一些的那個小童尚未從惶恐中迴過神,但他平日裏在王府應當沒受過苛責,縱是這種時候,兩隻眼睛還時不時瞟向薛和沾手中的竹筒,令薛和沾哭笑不得。
就連一旁的果兒也被這小童逗笑,她上前湊近薛和沾耳畔,低語了幾句,薛和沾眼眸一亮,含笑頷首,將手中的竹筒交給了果兒。
果兒拿著竹筒上前,對兩個小童道:“如果你們一時想不起來,不如我們來玩兒個遊戲,怎麽樣?”
年紀小些的小童聽見遊戲,含著淚的大眼睛閃過一道光:“什麽遊戲?”
大些的小童忙拉了自家弟弟一把,他忙抿住嘴吧,但眼睛還忽閃忽閃地盯著果兒手中的竹筒。
果兒輕笑一聲,晃了晃手中的竹筒:“我們來重複一遍捉蛐蛐的過程,如果你們這一次還能捉到蛐蛐,我就讓世子不責罰你們,怎麽樣?”
大些的小童看向薛和沾,有些不確定地問:“真的嗎?”
薛和沾含笑頷首:“嗯,我聽果兒娘子的。”
兩個仆僮立刻點頭,異口同聲地說:“好。”
果兒看向四周,問:“你們方才,是在哪裏看到的蛐蛐?”
小童一指門外:“那邊的草叢裏!”
果兒打開竹筒的塞子,一揚手,那隻蛐蛐便再次飛向了那一片草叢。
兩個小童十分敏捷,齊齊向草叢衝了過去,果兒亦步亦趨跟在他們身後,聲音溫柔卻字字清晰:“記住,要按照方才的方式捉哦。”
兩個小童大約時常一起捉蛐蛐,配合的十分默契,小的捉,大的堵,雖然沒能立刻將那蛐蛐捉住,但蛐蛐一時也逃不脫那片草叢。
果兒在旁看著,在小童瞅準時機撲向蛐蛐的時候,突然問大的那個:“你弟弟撲蛐蛐的時候,你除了聽見他撲蛐蛐的聲音,還聽見了什麽聲音?”
果兒的聲音輕柔舒緩,語速極慢,卻仿佛帶著一股力量,讓大童的思緒陡然迴轉到了方才的場景裏去。
那時弟弟也是這樣跳起來撲蛐蛐,然後哐地一聲落在地上,撲了個空……
與此同時,室內傳來了一聲輕唿,似乎是陶侍郎,他叫了什麽呢?
“是你!”
大童忽地抬頭對上果兒的眼睛:“我當時聽見,陶侍郎在裏麵隱約說了一句‘是你’!”
這時,小童喊叫起來:“阿兄,蛐蛐去你那裏了!”
大童迴頭,便見那蛐蛐已經跳到自己腳邊,他一個箭步撲了過去:“小弟,拿竹筒!”
小童見阿兄撲到了蛐蛐,興奮地叫了一聲,拿著竹筒便跑了過去。
果兒亦步亦趨跟在小童身邊,又問:“捉到蛐蛐的時候,除了蛐蛐的叫聲,你還聽見了什麽呢?”
小童將竹筒罩在蛐蛐上,被果兒的話問的愣住,時間仿佛在果兒的話語間倒轉,他呆呆地望著手中竹筒,想起方才他第一次捉住蛐蛐的瞬間,聽見陶侍郎的聲音在說……
“原諒我!”
小童眼睛亮起來,看向果兒:“他說‘原諒我’!”
果兒聞言,與薛和沾對視一眼,兩人異口同聲道:“兇手是與陶侍郎關係親密之人!”
果兒說著,指向陶侍郎脖頸間的金釵:“且是女子,涼州女子。”
兩個仆僮對視一眼,同時搖頭道:“沒有。”
薛和沾緊盯著兩名仆僮的神色,追問:“中途沒有其他異響傳出?你們認真迴憶再答話,不要錯過任何細節。”
兩名仆僮被薛和沾嚴厲的眼神看的一陣瑟縮,其中一人忍不住往後縮了縮身子,右手緊緊攥著袖筒。
薛和沾眼神掃向隨春生,隨春生當即會意,雖有些不情願,但看在自家師父的麵上,到底還是配合了薛和沾,上前一步裝作不經意地撞了一下那個仆僮,瞬間便從對方袖筒中將他掩藏之物“竊”了出來。
隨春生隔空將那物拋向薛和沾,兩個仆僮腳下一軟,雙雙跪了下來。
藏東西的那個頭磕的哐哐響:“世子贖罪!奴再不敢撒謊了!”
薛和沾垂眸看向手中的竹筒,裏麵傳來蛐蛐響亮的叫聲,他無奈地歎了口氣,抬頭正看見兩個小仆僮紅腫的額頭,擺了擺手道:“你們方才,是去抓這個了?”
小仆僮腦門和眼眶都紅紅的,吸著鼻子點頭:“是,陶侍郎說不要我們服侍,我……我看見這隻蛐蛐跳進草叢……我沒見過這麽大的蛐蛐……”
小仆僮說著,哽咽起來,似乎是怕極了,幾乎要說不清楚話。
另一個仆僮似乎年紀大一些,比他要鎮定一些:“是奴的錯,小弟貪玩,我該勸著他,不該幫他一起抓蛐蛐……還請世子責罰我吧!”
薛和沾打量二人身量,最大的那個也不過十歲年紀,一時有些於心不忍,蹙眉看向後麵年紀大些的仆從侍女,眾人卻都低著頭,不敢對上薛和沾的視線,半晌,才有個管事氣喘籲籲擠開人群跑來。
“迴稟世子,我們總管事近日有事外出了,府上事物臨時交給了我,我也是從未經手過大王壽宴這麽大的事,這才忙中出了錯,將熟手都安排去了前院……”
那管事一邊說,一邊擦著汗,也是十分惶恐的模樣。
薛和沾卻從他的話裏捕捉到了另一條信息:“總管這時候外出?去了何處?”
那管事沒料到薛和沾這時候會問這個,一時愣住,半晌才道:“這我也不知,當是郎主有事交托。”
薛和沾看他神色就知道他並不是個受舅父信重的,多問也問不出什麽來,便止住了這個話頭,繼續問兩個仆僮:“你們抓蛐蛐,大概耗時多久,可有印象?”
兩名仆僮麵麵相覷,半晌,大一些的那個道:“約莫半炷香的功夫,那蛐蛐壯碩,跳得極快,並不好捉。”
薛和沾蹙眉估算著時間,又問:“那你們捉蛐蛐的過程中,可曾聽見更衣室內有任何聲響?”
說完,他和顏悅色地看著兩個小童的眼睛,溫和地補充:“不要急,仔細迴憶,任何聲響都不要錯過。”
小一些的那個小童尚未從惶恐中迴過神,但他平日裏在王府應當沒受過苛責,縱是這種時候,兩隻眼睛還時不時瞟向薛和沾手中的竹筒,令薛和沾哭笑不得。
就連一旁的果兒也被這小童逗笑,她上前湊近薛和沾耳畔,低語了幾句,薛和沾眼眸一亮,含笑頷首,將手中的竹筒交給了果兒。
果兒拿著竹筒上前,對兩個小童道:“如果你們一時想不起來,不如我們來玩兒個遊戲,怎麽樣?”
年紀小些的小童聽見遊戲,含著淚的大眼睛閃過一道光:“什麽遊戲?”
大些的小童忙拉了自家弟弟一把,他忙抿住嘴吧,但眼睛還忽閃忽閃地盯著果兒手中的竹筒。
果兒輕笑一聲,晃了晃手中的竹筒:“我們來重複一遍捉蛐蛐的過程,如果你們這一次還能捉到蛐蛐,我就讓世子不責罰你們,怎麽樣?”
大些的小童看向薛和沾,有些不確定地問:“真的嗎?”
薛和沾含笑頷首:“嗯,我聽果兒娘子的。”
兩個仆僮立刻點頭,異口同聲地說:“好。”
果兒看向四周,問:“你們方才,是在哪裏看到的蛐蛐?”
小童一指門外:“那邊的草叢裏!”
果兒打開竹筒的塞子,一揚手,那隻蛐蛐便再次飛向了那一片草叢。
兩個小童十分敏捷,齊齊向草叢衝了過去,果兒亦步亦趨跟在他們身後,聲音溫柔卻字字清晰:“記住,要按照方才的方式捉哦。”
兩個小童大約時常一起捉蛐蛐,配合的十分默契,小的捉,大的堵,雖然沒能立刻將那蛐蛐捉住,但蛐蛐一時也逃不脫那片草叢。
果兒在旁看著,在小童瞅準時機撲向蛐蛐的時候,突然問大的那個:“你弟弟撲蛐蛐的時候,你除了聽見他撲蛐蛐的聲音,還聽見了什麽聲音?”
果兒的聲音輕柔舒緩,語速極慢,卻仿佛帶著一股力量,讓大童的思緒陡然迴轉到了方才的場景裏去。
那時弟弟也是這樣跳起來撲蛐蛐,然後哐地一聲落在地上,撲了個空……
與此同時,室內傳來了一聲輕唿,似乎是陶侍郎,他叫了什麽呢?
“是你!”
大童忽地抬頭對上果兒的眼睛:“我當時聽見,陶侍郎在裏麵隱約說了一句‘是你’!”
這時,小童喊叫起來:“阿兄,蛐蛐去你那裏了!”
大童迴頭,便見那蛐蛐已經跳到自己腳邊,他一個箭步撲了過去:“小弟,拿竹筒!”
小童見阿兄撲到了蛐蛐,興奮地叫了一聲,拿著竹筒便跑了過去。
果兒亦步亦趨跟在小童身邊,又問:“捉到蛐蛐的時候,除了蛐蛐的叫聲,你還聽見了什麽呢?”
小童將竹筒罩在蛐蛐上,被果兒的話問的愣住,時間仿佛在果兒的話語間倒轉,他呆呆地望著手中竹筒,想起方才他第一次捉住蛐蛐的瞬間,聽見陶侍郎的聲音在說……
“原諒我!”
小童眼睛亮起來,看向果兒:“他說‘原諒我’!”
果兒聞言,與薛和沾對視一眼,兩人異口同聲道:“兇手是與陶侍郎關係親密之人!”
果兒說著,指向陶侍郎脖頸間的金釵:“且是女子,涼州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