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沒問題,”


    “不過關中還要防備北境,能抽調出來與我們一起進攻的部隊怕是不會超過五萬人。”


    沐英微微搖了搖頭,就算是抽了五萬人,加上這一邊剩下的軍隊也不過十四萬,堪堪與夏國前線軍隊數量持平而已,如果算上夏國國內守備以及地方部隊,甚至還有所不足。


    “兩萬漢中守軍足矣,若非不是南方水師去了北方會水土不服,甚至連這兩萬人都用不到。”


    蕭寒輕輕搖了搖頭,胸有成竹。


    打仗,人數從來都不是勝負的決定因素,不然也就不需要將領和謀士了,直接雙方把陣勢排開,數一數對方的人數就能決定勝負了。


    “咦?你都十萬人了?”


    “我才九萬人。”


    “晦氣!雙方差了一萬人,這仗沒法打了,投了!”


    夏都。


    “朱元璋,終究還是打過來了嗎?”


    夏國皇帝明升有些無力的靠在龍椅上,歎了口氣道。


    明玉珍年僅三十七歲,便早早離開了人世,年少的明升被迫早早接任夏國帝位,麵對著中原風雲變換從,根本沒有勇氣摻和。


    如今,中原大局已定,出了一個終極大boss朱元璋要來打自己,明升說心裏不慌,自己都不信。


    畢竟,中原中,任何一路諸侯,明升都沒有把握能打過,更何況是把所有諸侯都打趴下的朱元璋。


    “陛下,明軍勢大,橫掃南北,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皆是當世虎狼,卻不敵其兵鋒,我大夏與大明驕兵悍將一戰,無異於以卵擊石,以末將看,不若早降,早年朱元璋便曾招陛下去金陵覲見,想來有意化幹戈為玉帛,和平統一天下,此時投誠,並不會為難我們。”


    夏國中書左丞相戴壽越眾而出,對著明升勸道。


    戴壽作為從明玉珍時代便是極受倚重的大將,自然不是賣主求榮之輩,恰恰相反,這些年在明玉珍走後,若無戴壽的存在,明升甚至可能已經被蜀地豪強殺了。


    隻不過,明升著實算不上什麽明君,根本無力壓製夏國內部驕兵悍將,戴壽覺得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全心全意與大明軍隊一戰,若是強行一戰,不過是白白送了夏國將士和百姓的性命罷了。


    “戴相此言差矣,蜀地坐擁天險,又是天府之國,丁口百萬沃野千裏!昔年劉備可以蜀地三分天下,裂土而王,今我大夏雄兵二十萬,謀士如雲,武將如雨,又有陛下這般聖明天子,憑蜀地天險,還怕他一個朱元璋不成?”


    “況且,根據前線傳來的消息,領兵的並非徐達、湯和不過是幾個毛頭小子罷了,朱元璋他如此托大,他這十萬大軍,我們直接吃下便是。”


    平章政事吳有仁站出來反對道。


    “陛下,臣讚同吳大人的觀點!”


    知樞密院事張文炳也是站出,表示了支持吳有仁。


    他們的權力全都來自於夏國,夏國沒了,縱然不被老朱殺死,他們也再也不會有之前的權勢了。


    人為財食,鳥為食亡,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力和財富,此時的他們,如同場上輸紅眼的賭徒,無論如何都想最後博上一把。


    “戴相,你怎麽看?”


    兩人的話,明升已然心動了,畢竟他一個皇帝,要放棄基業給朱元璋當階下囚,無論如何也不是那麽輕易能夠接受的。


    哪怕,此時投降,大概率可以保上一命,或許可以在朱元璋的施舍下富貴一生,又怎比得上自己當皇帝,錦衣玉食,揮手間決定百萬人生死來的痛快?


    “唉!”


    “若我大夏眾誌成城,臣願為陛下死戰!”


    戴壽輕歎一聲,對著明升拱手道。


    他知道,既然明升這麽問他,便是有心跟大明一戰,以求能夠據險而立,再說下去,可就有投敵買國的嫌疑了。


    既然如此,那便一戰好了,為國戰死,縱然舍此一身,也算,不負當年明玉珍的知遇之恩。


    “好!”


    “傳朕旨意,戴壽、吳有仁、鄒興率兵十萬阻攔明國大軍。”


    “張文炳連北境守軍,五萬兵馬,固守北境。”


    明升大手一揮有些興奮道。


    戴壽不同意跟大明一戰,著實讓他心裏一涼,此時戴壽鬆口,明升不由得心下大喜,這蜀地險要且富庶,秦漢得蜀可東出列國,一統天下,他明升自知沒有秦皇漢武之資,不求一統天下,割據一方難道還不行嗎?


    隻要在他死前,蜀中還在明家手裏,便不算對不起自己老爹不是。


    “陛下,我大夏雖兵強馬壯,然那朱元璋兵鋒正盛,那隨軍軍師蕭寒,有淮西小先生之名,曾談笑間破陳友諒大軍。”


    “那朱文正、藍玉曾血戰洪都,名聲雖不如徐達、湯和、常遇春,卻也絕非等閑之輩。”


    “既然要與明國開戰,還請陛下遣使往大理和梁國,若能合國之力,可保我大夏安穩。”


    戴壽再度開口,他很清楚,別看字麵上他們人多,但真打起來,絕非大明虎狼之師的對手。


    若無外援,那麽,夏國存在與否,全看大明到底有沒有徹底誅滅夏國的決心。


    “戴相。”


    “昔年我大夏曾與段氏、梁王血戰,積怨頗深,乃是死仇,他們如何會願意幫我們?”


    “不過是徒損兒郎性命罷了!”


    右丞相萬勝站出來開口,當年跟大理段氏和梁王打的就是他,損失的也是他的嫡係,可以說是積怨頗深,自然是不想讓這兩夥人過來的,至於夏國能不能打過大明,這不是有戴壽那麽一群人擋著呢嗎?


    “萬相,此一時彼一時,昔年我們還與朱元璋交好呢,如今他們不一樣來攻打我大夏?”


    “那段寶和梁王也不是蠢人,怎會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


    “我大夏若是敗在朱元璋手裏,朱元璋豈會放過他們?”


    戴壽眼睛微微一瞪,對著萬勝道。


    雙方同殿為臣多年,戴壽也不想把場麵弄得太難看,若非萬勝乃是跟他一樣,從明玉珍時代便是存在的老將,戴壽已經開罵了。


    都什麽時候了?


    你還在那裏想那些小仇小恨,難道不知道,這大夏一旦與大明開戰,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嗎?覆巢之下,哪有完卵的道理?


    “我…”


    “既如此,微臣曾與段寶和孛羅帖木兒(梁王)打過交道,既然陛下不曾安排微臣出征,臣請為使臣,親往段氏和梁王處,與雙方定下盟約。”


    萬勝表情一僵,臉上先是一陣紅,而後又是一陣白,最後竟是站了出來開口道。


    此前開口,乃是下意識行為,聽戴壽一說,萬勝這才有些遲鈍的反應過來,當即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著明升請命。


    “好!”


    “萬相能有此心,朕心甚慰,傳旨令萬勝持節前往大理和梁國,隻要雙方出兵助我大夏打退朱元璋,我大夏便助他們各自脫離蒙元立國,永結友邦共抗朱明。”


    明升大手一揮,下旨道。


    兩日後。


    長江之上,此時藍玉已經領兵南下,何文輝也已經北上前往漢中,偌大一艘旗艦中,高級大軍高層竟然隻剩下了沐英和蕭寒。


    “風雪,果然不出伱所料。”


    “朱文正與夏國戴壽、吳有仁對峙在了瞿塘峽,敵軍北依羊角山、南依南城砦,引鐵索成橋,攔住了朱文正的去路。”


    “另外在蜀地滲透的錦衣衛打探到消息,偽夏右相萬勝已經持節前往了雲南。”


    沐英指著沙盤,對著蕭寒驚歎開口,如今的局勢,不能說和蕭寒此前說的像吧,那簡直是一模一樣。


    “嗬嗬。”


    “困獸猶鬥罷了,哪怕是當年的明玉珍麵對我大明,也不過是苟全性命,一個明升,連自家朝政都把控不住,自然不會有勇氣獨自麵對我大明。”


    蕭寒笑著搖頭,偽夏的反應和結局,以及南方段氏和梁王的變動,在他內心的棋盤中,已經走到了最後。


    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對於頂級謀士,基操罷了,真正的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好幾個千裏之外,多線作戰,掌控全局,方才不負盛名。


    唯一可惜的是,這一戰的對手,顯得有些弱,對方陣營,沒有足夠優秀的謀士,在謀略上能跟蕭寒過招,使得這一戰,顯得沒有那麽盡興。


    放眼天下,尋一對手而不可得,有時候,也是一種寂寞啊。


    “所以,這鐵鎖橫江,我們到底要怎麽破?”


    “今日之內,我們的中軍也要到前線了。”


    沐英看著沙盤,眉頭皺起,蕭寒的預判完全準確,但是沐英還是沒有想出如何在五十天內,擊潰兵力比大明這邊還多的夏軍。


    蕭寒在這兒無敵的憂傷,沐英人都要頭禿了。


    大哥,你是穩了,能不能跟我說說?讓我心裏也有個底啊?


    不然,全程都是蒙鼓人,我這心裏,也不踏實啊。


    “莫急,莫急,我大明車到山前自然有路,船到碼頭自然挺直。”


    蕭寒打開一把折扇輕輕搖著,胸有成竹。


    他自然看的出沐英的憂慮,不過,這關子…啊不是,這保密工作還得做啊,不然我怎麽裝…我怎麽把控戰爭的節奏?


    應天府,金陵城。


    “父皇,明夏的抵抗比我們想象的要強烈,那明升居然是擺出了一副魚死網破的姿態。”


    “段氏、梁王也是蠢蠢欲動,風雪他們,怕是難以輕易覆滅明夏啊,不若我們再派十萬精銳前往前線,以求穩妥。”


    坤寧宮中,朱標對著朱元璋微微施禮,蕭寒穩如老狗,朱標這邊看著錦衣傳迴來的前線消息,覺都有點睡不好了。


    明夏、段氏、梁王,三方人要是加一起,兵力能到四十萬,而大明這邊隻有十萬大軍,還是雙線開戰,領兵的也隻有蕭寒這個隨軍軍師是淮西最高配置,這怎麽能不讓朱標感覺頭皮發麻?


    蕭寒雖然自信,但是朱標的心態卻是跟沐英一樣的,哪怕絕對信任,但心裏總還是不踏實的。


    “怎麽?”


    “擔心風雪那小子?”


    朱元璋卻是絲毫不急,兀自給自己倒著茶水,對於蕭寒的信任,他還在朱標之上。


    雖然,朱元璋也看不出蕭寒到底想要幹什麽,但是自從當年蕭寒談笑間滅了陳友諒大軍,朱元璋對於蕭寒就有一種迷之自信,不然他也不可能敢讓蕭寒帶著一群年輕將領,就去夏國打滅國之戰。


    “這一次,咱大明出兵確實有些托大了,沒想到向來對咱大明服服體貼的段氏和梁王,居然還敢暗中有所動作。”


    “若是真被他們在前線兩麵夾擊,我大明十萬大軍豈不危險?”


    朱標微微搓著手,一顆心早已經飛到前線去了,他倒不認為蕭寒會輸,但是他是現在大明的持家人啊,大明的財政現在是個什麽情況,朱標可是比誰都清楚。


    毫不誇張的說,整個大明朝現在幾乎就是在走鋼絲,一旦一處不濟則是滿盤皆輸,尤其是在這個準備搞科舉改革的關頭。


    要知道,春天到了,這就意味著要準備春闈了,到時候把《大明律》、《大明政治綱要》和《大明農學要術》加進去,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這要是預算超了,屆時那些世家豪強鬧起來,短時間解決不了,那可就鬧笑話了。


    “哈哈!”


    “咱倒是覺得,用不著增兵,我大明休養生息,好不容易恢複了些民力,不宜動用太多軍隊,尤其是北境還要防備殘元。”


    “況且,無論是沐英還是風雪那小子,都沒有給咱上書說要增援,既然如此,咱著什麽急?”


    “或許,他們軍營中,風雪那小子已經開始布局破敵了。”


    “此時前線大明部隊固然少,但是這麽一群烏合之眾,比之陳友諒又能如何?”


    “連陳友諒都隻能成為那小子智計功勳的一部分,明氏、段氏、梁王又能多什麽?”


    “況且,那段氏和梁王還未必敢真的完全進場,直接跟咱徹底對著幹。”


    朱元璋雙眼微眯,對於蕭寒可以說是信心十足,雖然隊友不是徐達、湯和,但朱文正、藍玉等也不是易與之輩,或許獨當一麵還尚缺少曆練,但作為將領已然足矣。


    有著沐英、藍玉、朱文正、何文輝這樣潛力極大的年輕將領,再加上蕭寒這個大保底,朱元璋穩的一匹。


    “既然如此,一切全憑父皇做主。”


    “朝廷還有不少奏折要處理,兒臣這邊先行退下了。”


    朱標雖然眼中依舊滿是擔憂,但對於朱元璋的話,卻是頗為認同,故此緩緩退了出去。


    “去吧。”


    “接下這段時間,可就要辛苦標兒你了,老家房子修得差不多了,爹跟你娘先迴去住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便準備動身了。”


    “你最近,不是要用風雪的三本書做科舉改革嗎?”


    “既然決定了,就堅定做下去好了,爹還在,若是屆時誰敢聲勢,爹定然親自給你站台。”


    朱元璋拍了拍朱標的肩膀,頗為滿意。


    後世對於明清的八股文評價非常低,其實朱元璋研究出八股文這個體係,最初的用心是好的。


    大明朝不與士大夫共天下,與天下百姓共天下,而科舉中,當世大儒幾乎都是士大夫之族,大儒,代表的是學識,可不代表道德水平。


    雖然,曆史上曾經出現過,懷疑是自己門生,不給狀元的情況,但更多的,往往還是偏向於給同出一脈的人更好成績的。


    若是寒門乃至平民學子和士大夫的後人一起寫出了驚世文章,那麽不用多想,大概率這個狀元是世家的。


    所以,原軌跡中朱元璋為了減少這種情況,才想到了弄一種標準模式,讓那些大儒有著更少的操作空間,以保持科舉的公平,隻可惜,到了最後,好心辦了壞事。


    如今,蕭寒給了一個新的答案,以朱元璋的眼光,毫無疑問,這種辦法,確實比自己的辦法好用。


    既然你世家豪強勢力強大,那咱就給平民百姓開一個新賽道。


    什麽?


    你說不公平?


    咱要的就是不公平,就是要平衡百姓和士大夫,想走農學官?可以啊,你士大夫之家也學著親躬農業,去學農學啊。


    漢家十八省,自古以來就這麽大,從來沒變過,覺得不公平,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有沒有試過種地?有沒有好好了解過農學?


    於是,在這種心態下,朱元璋直接把八股文的想法掐死在了萌芽之中,咱都用更好的辦法了,那還費那勁幹什麽?


    “兒一定努力,頂住所有壓力,將科舉改革進行下去。”


    “縱然山崩地裂,也要為天下百姓,開龍門!不負咱朱家與天下百姓共天下的承諾!”


    朱標將拳頭放在胸口,慷慨激昂。


    “哈哈哈!”


    “好!好啊!”


    “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兒子,大明有你,有風雪,爹就算去了,也能瞑目了。”


    朱元璋大笑出聲。


    “爹!”


    “說什麽混賬話呢?”


    “咱還想您這條大明祖龍長命百歲,再鎮壓大明國運一甲子呢。”


    朱標看著朱元璋嗔怪道。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請編洪武大典,老朱樂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縱橫小秦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縱橫小秦王並收藏開局請編洪武大典,老朱樂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