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高爐冶鐵,武器升級
朕忙著一統,沒心思做舔狗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精鹽恐怕還需要再等兩個月,蘇常一帶正在用海水做測試。倒是您之前說的高爐,工部已經做出來。”
“高爐做出來了!”李彥心頭一顫,激動地說道,“焦炭呢?”
“工部昨天寫給臣一份初步的匯報,焦炭已經使用過一遍。”宋濂迴答道。
“情況如何?”
“目前穩定,不過由於冶煉的鐵不多,無法做評估。”
“走!去看看!”
李彥懷著激動的心情很快到了工部,陳淩急匆匆趕來。
“陛下。”
“高爐呢?”
“高爐剛建立起來不久,不如等臣等多試幾次,陛下再來查看。”
“無妨無妨,快帶朕看看,快!”
“這邊請!”
進入工部的軍器監之後,沿著裏麵一直走,走到最後麵,才是冶鐵的地方。
這一片高爐冶鐵還是機密,所以不是以大和廣為主,而是以隱蔽為主。
前麵正是濃煙滾滾,陳淩進去後再出來,才說道:“陛下,請!”
等李彥帶著幾個心腹大臣進去的時候,裏麵的工匠們都停了下來。
李彥對那些工匠說道:“你們繼續,不要因為朕來了就局促,該做什麽做什麽。”
“陛下,您看這邊,這就是高爐。”
李彥抬頭看去,一座雄壯的高大爐子佇立在眼前。
它還顯得有些粗糙,是用磚頭和泥土壘積起來的,由於燒焦炭,爐口很快就被熏黑,但卻有一種粗糙的美感。
“陛下,那最上麵是爐喉,爐料從那裏加入進去,煤氣從那裏導出來。這中間一部分就是爐身了,再下麵是爐腰和爐腹,最下麵是爐缸和爐底。”陳淩很仔細地介紹著,“目前來說,這座高爐的運行非常穩定,我們做過對比,鍛造同樣的鐵,高爐是之前爐子的五倍。”
陳淩此番話一出,大臣們忍不住震驚。
宋濂問道:“若鐵礦增加,工藝變多,還是五倍嗎?”
“差不多,不會改變。”
“如此說來,這鐵……這鐵不缺了啊!”公孫讚用一種震驚的語氣驚唿道,“那邊軍鐵甲豈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何止鐵甲,箭簇、重弩、長槍,都可以提上日程了!”
陳淩又命人將高爐冶煉出來的鐵取過來。
“陛下請過目,這是之前的鐵,這是高爐鍛造出來的鐵。”
李彥接過來,隻知道入手的質感不同,卻看不出有什麽其他的不同。
陳淩解釋道:“這種高爐鐵降低了脆性,更加堅韌,更適合製作出更多工具、兵器。”
“堅韌?”宋濂疑惑道。
“可伸展性更好。”陳淩解釋道。
“原來如此。”
“這樣的話,鍛造的鐵甲甲片更加精密,也更加堅固。這種鐵,能夠滿足陛下之前提到的胸甲,臣專門製作出了一副。”
“胸甲嗎?在何處?”
今日李彥大為震驚,沒想到陳淩連胸甲都鍛造出來了。
陳淩立刻命人取過來,那是一副看起來十分簡約的胸甲,從正麵看像是一整塊鐵板一樣。
陳淩命人將胸甲放在木樁上,然後又命人用重刀劈砍,用長槍刺,最後用斧頭劈開。
重刀劈砍隻在上麵留下了痕跡,長槍隻刺了一個淺淺的小坑,最後斧頭劈砍了好幾下,才有深且長的凹痕。
“如果再加厚一些,斧頭重傷胸甲兵的難度會增加。”陳淩解釋道。
“需要幾次?”公孫讚追問道。
“大約四五次。”
“還是能破,防不住斧頭。”公孫讚感慨道。
李彥說道:“四五次已經足夠了,一次破不了,敵人被反殺的幾率是八成!”
陳淩補充道:“最重要的是,胸甲的製造比鱗甲更簡單,鱗甲的甲片微小,數量多,非常繁瑣,穿線的過程更是麻煩。胸甲卻不必。”
“可手臂呢?”
“手臂會製造額外的鐵甲塊來保護,腿部和腰部都是。”
李彥問道:“若接下來的鐵甲都轉製造胸甲,多長時間可以製造出十萬副鐵甲?”
“這無法保證,因為目前高爐數量少,最主要的是焦炭和鐵礦數量也不多。”
“沒問題的,荊州就有很多鐵礦。”宋濂說道,“鐵礦數量沒問題,至於焦炭,各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如果材料供給充足,高爐數量充足,軍器監一個月就可以製造出一千副胸甲。主要是手臂和腿部的甲耗時間,不過這也比過去的鐵甲省了太多時間。不過隻有荊州一州之鐵礦,恐怕無法滿足陛下的要求。”
“越州呢?”公孫讚突然說道,“就我所知道的,越州就有不少鐵礦,主要在建安郡一帶,隻不過那裏大部分都是南蠻,朝廷在那裏其實說不上話。”
“說不上話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來要說得上話。”李彥來迴走了幾轉,說道,“給常瑜十艘大船,讓他出漢江,沿海南下,在建安郡登陸,先和當地南蠻談一談,如果對方不同意,就打到他們同意為止!”
“南蠻之地多山地,王師在那裏未必能占到優勢。”
“不是有火藥嗎?第二代火藥的威力可以了,製造一批霹靂炮,此火藥便於攜帶,適合防守和山地作戰,正好可以訓練訓練新設立的火器營。”
大臣們對視一眼,宋濂說道:“可以試試。”
現在恰好是夏魏議和的關鍵時期,魏國短時間內不會再大舉進攻。
第二代火藥是可以大規模投入戰場的,眼下正好是禁軍試練的大好時機。
“那就這樣定了!”
等出了工部的時候,在迴去的路上,宋濂提到:“陛下,這是三鎮今年調運的糧食,一共調運了五百萬石,三鎮民力有所恢複,但想要恢複到之前,恐怕至少要五到十年,明年可能還需要調度如此多的糧食。臣現在擔心的是,持續抽調,會影響糧價。”
李彥看完後沉思片刻說道:“蘇常的糧食不夠嗎?”
“要供給三鎮是不夠的,京畿的糧食也不夠了。倒是洪州的田畝眾多,但臣派人去洪州買過糧食,不盡如人意。”
“朕如果沒記錯,洪州一州之地有一千萬畝田。”
“是的,不過這恐怕隻是朝廷統計到的。”
“不急,三鎮糧食今年應付過去了,這筆賬咱們慢慢算。”
糧食這東西是商業社會的基礎,糧食如果不夠,沒辦法發展商業,隻能先乖乖種地。
“高爐做出來了!”李彥心頭一顫,激動地說道,“焦炭呢?”
“工部昨天寫給臣一份初步的匯報,焦炭已經使用過一遍。”宋濂迴答道。
“情況如何?”
“目前穩定,不過由於冶煉的鐵不多,無法做評估。”
“走!去看看!”
李彥懷著激動的心情很快到了工部,陳淩急匆匆趕來。
“陛下。”
“高爐呢?”
“高爐剛建立起來不久,不如等臣等多試幾次,陛下再來查看。”
“無妨無妨,快帶朕看看,快!”
“這邊請!”
進入工部的軍器監之後,沿著裏麵一直走,走到最後麵,才是冶鐵的地方。
這一片高爐冶鐵還是機密,所以不是以大和廣為主,而是以隱蔽為主。
前麵正是濃煙滾滾,陳淩進去後再出來,才說道:“陛下,請!”
等李彥帶著幾個心腹大臣進去的時候,裏麵的工匠們都停了下來。
李彥對那些工匠說道:“你們繼續,不要因為朕來了就局促,該做什麽做什麽。”
“陛下,您看這邊,這就是高爐。”
李彥抬頭看去,一座雄壯的高大爐子佇立在眼前。
它還顯得有些粗糙,是用磚頭和泥土壘積起來的,由於燒焦炭,爐口很快就被熏黑,但卻有一種粗糙的美感。
“陛下,那最上麵是爐喉,爐料從那裏加入進去,煤氣從那裏導出來。這中間一部分就是爐身了,再下麵是爐腰和爐腹,最下麵是爐缸和爐底。”陳淩很仔細地介紹著,“目前來說,這座高爐的運行非常穩定,我們做過對比,鍛造同樣的鐵,高爐是之前爐子的五倍。”
陳淩此番話一出,大臣們忍不住震驚。
宋濂問道:“若鐵礦增加,工藝變多,還是五倍嗎?”
“差不多,不會改變。”
“如此說來,這鐵……這鐵不缺了啊!”公孫讚用一種震驚的語氣驚唿道,“那邊軍鐵甲豈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何止鐵甲,箭簇、重弩、長槍,都可以提上日程了!”
陳淩又命人將高爐冶煉出來的鐵取過來。
“陛下請過目,這是之前的鐵,這是高爐鍛造出來的鐵。”
李彥接過來,隻知道入手的質感不同,卻看不出有什麽其他的不同。
陳淩解釋道:“這種高爐鐵降低了脆性,更加堅韌,更適合製作出更多工具、兵器。”
“堅韌?”宋濂疑惑道。
“可伸展性更好。”陳淩解釋道。
“原來如此。”
“這樣的話,鍛造的鐵甲甲片更加精密,也更加堅固。這種鐵,能夠滿足陛下之前提到的胸甲,臣專門製作出了一副。”
“胸甲嗎?在何處?”
今日李彥大為震驚,沒想到陳淩連胸甲都鍛造出來了。
陳淩立刻命人取過來,那是一副看起來十分簡約的胸甲,從正麵看像是一整塊鐵板一樣。
陳淩命人將胸甲放在木樁上,然後又命人用重刀劈砍,用長槍刺,最後用斧頭劈開。
重刀劈砍隻在上麵留下了痕跡,長槍隻刺了一個淺淺的小坑,最後斧頭劈砍了好幾下,才有深且長的凹痕。
“如果再加厚一些,斧頭重傷胸甲兵的難度會增加。”陳淩解釋道。
“需要幾次?”公孫讚追問道。
“大約四五次。”
“還是能破,防不住斧頭。”公孫讚感慨道。
李彥說道:“四五次已經足夠了,一次破不了,敵人被反殺的幾率是八成!”
陳淩補充道:“最重要的是,胸甲的製造比鱗甲更簡單,鱗甲的甲片微小,數量多,非常繁瑣,穿線的過程更是麻煩。胸甲卻不必。”
“可手臂呢?”
“手臂會製造額外的鐵甲塊來保護,腿部和腰部都是。”
李彥問道:“若接下來的鐵甲都轉製造胸甲,多長時間可以製造出十萬副鐵甲?”
“這無法保證,因為目前高爐數量少,最主要的是焦炭和鐵礦數量也不多。”
“沒問題的,荊州就有很多鐵礦。”宋濂說道,“鐵礦數量沒問題,至於焦炭,各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如果材料供給充足,高爐數量充足,軍器監一個月就可以製造出一千副胸甲。主要是手臂和腿部的甲耗時間,不過這也比過去的鐵甲省了太多時間。不過隻有荊州一州之鐵礦,恐怕無法滿足陛下的要求。”
“越州呢?”公孫讚突然說道,“就我所知道的,越州就有不少鐵礦,主要在建安郡一帶,隻不過那裏大部分都是南蠻,朝廷在那裏其實說不上話。”
“說不上話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來要說得上話。”李彥來迴走了幾轉,說道,“給常瑜十艘大船,讓他出漢江,沿海南下,在建安郡登陸,先和當地南蠻談一談,如果對方不同意,就打到他們同意為止!”
“南蠻之地多山地,王師在那裏未必能占到優勢。”
“不是有火藥嗎?第二代火藥的威力可以了,製造一批霹靂炮,此火藥便於攜帶,適合防守和山地作戰,正好可以訓練訓練新設立的火器營。”
大臣們對視一眼,宋濂說道:“可以試試。”
現在恰好是夏魏議和的關鍵時期,魏國短時間內不會再大舉進攻。
第二代火藥是可以大規模投入戰場的,眼下正好是禁軍試練的大好時機。
“那就這樣定了!”
等出了工部的時候,在迴去的路上,宋濂提到:“陛下,這是三鎮今年調運的糧食,一共調運了五百萬石,三鎮民力有所恢複,但想要恢複到之前,恐怕至少要五到十年,明年可能還需要調度如此多的糧食。臣現在擔心的是,持續抽調,會影響糧價。”
李彥看完後沉思片刻說道:“蘇常的糧食不夠嗎?”
“要供給三鎮是不夠的,京畿的糧食也不夠了。倒是洪州的田畝眾多,但臣派人去洪州買過糧食,不盡如人意。”
“朕如果沒記錯,洪州一州之地有一千萬畝田。”
“是的,不過這恐怕隻是朝廷統計到的。”
“不急,三鎮糧食今年應付過去了,這筆賬咱們慢慢算。”
糧食這東西是商業社會的基礎,糧食如果不夠,沒辦法發展商業,隻能先乖乖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