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行政也需要改革
朕忙著一統,沒心思做舔狗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迴到宮中,就遇到公孫讚在此等候。
“參見陛下。”
“進去說。”
公孫讚跟著走進去,李彥到後麵去更衣。
“找朕何事?”
“從常州抄出來的錢,第一批一共700萬兩,已經著手往秦州調運,走水路大概一個月可以抵達。不過有一個問題。”
“什麽問題?”
“這一次調運這批錢的是戶部聯絡的民間商人,是去年幫助朝廷運輸過糧食的。雖說有戶部,以及一些士兵做監督,但臣認為以後這種調運,可能需要專門的人來辦。”
“嗯,你說的有道理。”李彥伸出雙手,宮女們幫他更衣。
公孫讚考慮問題是非常嚴謹的,否則這種人也沒辦法做財務。
“戶部增設一個衙門,以後專門管賦稅、錢糧運輸,軍糧籌集。”李彥腦子裏梳理著一些事,“對了,就叫轉運司。”
“轉運司?”公孫讚沒想到皇帝當場就給戶部增設了一個新衙門。
“朕翻閱過,先帝時代的數次北伐,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後勤問題。後勤的運輸自然是依靠兵部,但軍糧籌集、國庫收入的運輸,靠兵部顯然不現實。一直是戶部在做,但戶部權責不明,經常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陛下說的是。”公孫讚又是一驚。
陛下啊!您真是每一句話都說到臣心坎兒上啊!
“既然權責不明,咱們就得比權責明確。”更衣完後,李彥走到地圖前,“另外,此次蘇常叛亂雖然已經被控製住,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公孫讚眨巴眨巴眼睛看著皇帝,問題?什麽問題?
陛下,咱算賬,做調度,都那很不錯,您突然讓咱搞叛亂總結,不是咱不會,而是沒事先做準備。
“地方刺史、太守,權力太大了。”李彥說道,“行政權、財政權,還有一部分兵權,地方輿情主導又是他們親自操辦。”
“陛下聖明!”
“所以朕打算,在各州郡設立轉運司,由州轉運使和郡轉運使領,配一些轉運司的官員。之前各州郡戶曹裏麵專門負責籌集和運輸的管理,都調集到轉運司裏來。以後有什麽問題,可以追溯責任,也可以不必再與其他事相衝突。”
李彥說的可以追溯責任,在朝廷對全國的管理裏麵是至關重要的一條。
試想想,一個龐大的組織,權責不明,會發生什麽?
或者追責機製失效,又會發生什麽?
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追溯到真正的責任人,真正掌握權力的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會肆意妄為。
因為做出的決策,根本不需要為此承擔後果!
大夏的官僚體製和唐初到唐中期很像,三省六部。
甚至取士也很像,地方郡望推薦,考試錄取的極少。
像楊寧那種,不僅讀書是學霸,做人也非常會看臉色,才能用盡全力爬到一個小小的監察禦史。
如果不是李彥要清洗魏銘,楊寧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督察院一把手。
唐初和唐中期的體製是什麽樣的呢?
已經從秦漢的扁平化往垂直化演變。
京師有三省六部,地方有與六部對應的六曹。
地方六曹由刺史或縣令管理,各司其職。
李彥在這裏想分出一個轉運使放置在地方,其實是將地方六曹的戶曹中專門管理籌集、調運的,剝離出來了,並提高了地位。
以前地方在安排籌集和調運物資的時候,安排戶曹的官吏,可這些戶曹官吏手中不僅僅有籌集物資和調運的任務,還有管理田地、統計人丁、平衡地方物價等諸多任務。
但籌集和調運物資,大多數時候是臨時的,就很容易與日常工作衝突。
基層是不會主觀意識到哪些是緊急重要且馬上要做的事情的。
所以,細分管理就有了必要性。
細分化管理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權責清晰,隻要上麵願意查,很容易查出來。
作為戶部尚書,在浩瀚繁瑣的事務中事無巨細地安排,公孫讚太清楚權責分明的重要性了。
這是從吏治的角度來分析的。
公孫讚知道,皇帝陛下剛才說的刺史權力過大,才是切割出轉運使的第一目的。
轉運使的責任既然是籌集物資,調運賦稅,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就是對賦稅負責的。
顧名思義,轉運使掌管一州之財政。
公孫讚說道:“此策自然能夠避免地方刺史、太守獨大,但會不會造成官員冗餘?”
李彥看了一眼公孫讚,公孫讚果然是財務大臣,馬上就想到了官員開支問題。
轉運使是大唐中期,唐玄宗時期開始的,到了北宋完善。
宋開始,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將地方權力切割成了四塊,轉運使的財政權就是其一。
事實上,也的確出現了冗官。
但李彥認為,大宋出現冗官,地方權力切割並非主因。
因為大明幾乎沿用了大宋對地方權力的切割之法,大明並未造成冗官。
“盡量收斂住即可,還不會因為一個轉運使,就造成冗官。朕知道國庫緊張,你不想擴充官員編製,但我們與魏國的戰爭才剛剛開始。魏軍正在重新部署,魏國朝堂現在正在爭議是否還要南下,我軍後勤壓力更大。”
“而且,戰爭時期,朝廷需要提高對天下資源的調度效率。轉運使就是朝廷伸到地方上的手,需要合理地調度地方財力為朝廷所用。僅僅靠鹽引法,遠遠不夠!”
例如接下來擴充軍備,需要大量鐵!
目前夏軍的披甲率是40%,李彥打算直接提到100%。
這就需要龐大的鐵礦資源。
例如火藥的繼續投入,需要大量的硝石。
這些都需要調度。
“是,陛下考慮的總是周全,臣自愧不如。”
“蘇常的新稅政草擬了嗎?”
公孫讚取出奏疏呈遞上去,道:“已經草擬完,不過在草擬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什麽問題?”
“這件事不知誰走漏了風聲,傳出去後,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官員強烈反對。”
“他們當然要反對,因為他們有很多田。”
李彥笑起來了,他覺得這件事越來越有意思。
現在是多事之秋,蘇常叛亂,魏國今年是否有南下的打算,暫且不明。
現在又要推出了這麽個新政。
再就是秦、宋、徐三州都被打廢了一半,需要大量的物資增援。
總之,有堆積成山嶽一樣的事情在等著李彥來處理。
“反對的意見非常大,人非常多。”
“不必擔心,要習慣,因為接下來一係列的新政,他們不但會反對,還會跳腳。”
“參見陛下。”
“進去說。”
公孫讚跟著走進去,李彥到後麵去更衣。
“找朕何事?”
“從常州抄出來的錢,第一批一共700萬兩,已經著手往秦州調運,走水路大概一個月可以抵達。不過有一個問題。”
“什麽問題?”
“這一次調運這批錢的是戶部聯絡的民間商人,是去年幫助朝廷運輸過糧食的。雖說有戶部,以及一些士兵做監督,但臣認為以後這種調運,可能需要專門的人來辦。”
“嗯,你說的有道理。”李彥伸出雙手,宮女們幫他更衣。
公孫讚考慮問題是非常嚴謹的,否則這種人也沒辦法做財務。
“戶部增設一個衙門,以後專門管賦稅、錢糧運輸,軍糧籌集。”李彥腦子裏梳理著一些事,“對了,就叫轉運司。”
“轉運司?”公孫讚沒想到皇帝當場就給戶部增設了一個新衙門。
“朕翻閱過,先帝時代的數次北伐,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後勤問題。後勤的運輸自然是依靠兵部,但軍糧籌集、國庫收入的運輸,靠兵部顯然不現實。一直是戶部在做,但戶部權責不明,經常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陛下說的是。”公孫讚又是一驚。
陛下啊!您真是每一句話都說到臣心坎兒上啊!
“既然權責不明,咱們就得比權責明確。”更衣完後,李彥走到地圖前,“另外,此次蘇常叛亂雖然已經被控製住,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公孫讚眨巴眨巴眼睛看著皇帝,問題?什麽問題?
陛下,咱算賬,做調度,都那很不錯,您突然讓咱搞叛亂總結,不是咱不會,而是沒事先做準備。
“地方刺史、太守,權力太大了。”李彥說道,“行政權、財政權,還有一部分兵權,地方輿情主導又是他們親自操辦。”
“陛下聖明!”
“所以朕打算,在各州郡設立轉運司,由州轉運使和郡轉運使領,配一些轉運司的官員。之前各州郡戶曹裏麵專門負責籌集和運輸的管理,都調集到轉運司裏來。以後有什麽問題,可以追溯責任,也可以不必再與其他事相衝突。”
李彥說的可以追溯責任,在朝廷對全國的管理裏麵是至關重要的一條。
試想想,一個龐大的組織,權責不明,會發生什麽?
或者追責機製失效,又會發生什麽?
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追溯到真正的責任人,真正掌握權力的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會肆意妄為。
因為做出的決策,根本不需要為此承擔後果!
大夏的官僚體製和唐初到唐中期很像,三省六部。
甚至取士也很像,地方郡望推薦,考試錄取的極少。
像楊寧那種,不僅讀書是學霸,做人也非常會看臉色,才能用盡全力爬到一個小小的監察禦史。
如果不是李彥要清洗魏銘,楊寧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督察院一把手。
唐初和唐中期的體製是什麽樣的呢?
已經從秦漢的扁平化往垂直化演變。
京師有三省六部,地方有與六部對應的六曹。
地方六曹由刺史或縣令管理,各司其職。
李彥在這裏想分出一個轉運使放置在地方,其實是將地方六曹的戶曹中專門管理籌集、調運的,剝離出來了,並提高了地位。
以前地方在安排籌集和調運物資的時候,安排戶曹的官吏,可這些戶曹官吏手中不僅僅有籌集物資和調運的任務,還有管理田地、統計人丁、平衡地方物價等諸多任務。
但籌集和調運物資,大多數時候是臨時的,就很容易與日常工作衝突。
基層是不會主觀意識到哪些是緊急重要且馬上要做的事情的。
所以,細分管理就有了必要性。
細分化管理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權責清晰,隻要上麵願意查,很容易查出來。
作為戶部尚書,在浩瀚繁瑣的事務中事無巨細地安排,公孫讚太清楚權責分明的重要性了。
這是從吏治的角度來分析的。
公孫讚知道,皇帝陛下剛才說的刺史權力過大,才是切割出轉運使的第一目的。
轉運使的責任既然是籌集物資,調運賦稅,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就是對賦稅負責的。
顧名思義,轉運使掌管一州之財政。
公孫讚說道:“此策自然能夠避免地方刺史、太守獨大,但會不會造成官員冗餘?”
李彥看了一眼公孫讚,公孫讚果然是財務大臣,馬上就想到了官員開支問題。
轉運使是大唐中期,唐玄宗時期開始的,到了北宋完善。
宋開始,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將地方權力切割成了四塊,轉運使的財政權就是其一。
事實上,也的確出現了冗官。
但李彥認為,大宋出現冗官,地方權力切割並非主因。
因為大明幾乎沿用了大宋對地方權力的切割之法,大明並未造成冗官。
“盡量收斂住即可,還不會因為一個轉運使,就造成冗官。朕知道國庫緊張,你不想擴充官員編製,但我們與魏國的戰爭才剛剛開始。魏軍正在重新部署,魏國朝堂現在正在爭議是否還要南下,我軍後勤壓力更大。”
“而且,戰爭時期,朝廷需要提高對天下資源的調度效率。轉運使就是朝廷伸到地方上的手,需要合理地調度地方財力為朝廷所用。僅僅靠鹽引法,遠遠不夠!”
例如接下來擴充軍備,需要大量鐵!
目前夏軍的披甲率是40%,李彥打算直接提到100%。
這就需要龐大的鐵礦資源。
例如火藥的繼續投入,需要大量的硝石。
這些都需要調度。
“是,陛下考慮的總是周全,臣自愧不如。”
“蘇常的新稅政草擬了嗎?”
公孫讚取出奏疏呈遞上去,道:“已經草擬完,不過在草擬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什麽問題?”
“這件事不知誰走漏了風聲,傳出去後,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官員強烈反對。”
“他們當然要反對,因為他們有很多田。”
李彥笑起來了,他覺得這件事越來越有意思。
現在是多事之秋,蘇常叛亂,魏國今年是否有南下的打算,暫且不明。
現在又要推出了這麽個新政。
再就是秦、宋、徐三州都被打廢了一半,需要大量的物資增援。
總之,有堆積成山嶽一樣的事情在等著李彥來處理。
“反對的意見非常大,人非常多。”
“不必擔心,要習慣,因為接下來一係列的新政,他們不但會反對,還會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