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六麵,我們看子二的“中間更相值遇”。
這一段是說明整個跡門正宗裏麵的三周說法。三周說法的共同點,都是在會權入實。什麽叫實法呢?本經的標題那個“妙法”就是實法,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佛陀在發明心性的時候,他是從三個角度:法說、譬喻說跟因緣說。法說跟譬喻說,重點在發明心性的本體,那種清淨心,離相清淨的清淨心,是如如不動的。那麽因緣說呢,它重點在發明心性的隨緣的作用。
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重點在因緣這兩個字。什麽叫因緣?其實具足來說,應該是因緣果報,我們一般簡稱為因緣,其實開出來是有因、緣、果、報這四個內涵。因緣果報,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生命的經曆。因為真如本性,它是體用雙彰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顯的是它的清淨的本體;即假,講到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它的隨緣的作用。因緣說是從即假的角度來發明心性。
也就是說,因緣跟真如是互動的,就是所謂的真如受熏。比方說,諸位!你們聽完《法華經》以後,你們當下的內心是怎麽迴事?那叫一個淨法熏習,所以你們內心會出現什麽相狀?出現菩提的相狀。就是剛剛聽完《法華經》的時候,你內心會出現菩提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最隨順於佛陀的,在十法界裏麵,你是向於佛法界的。
但是,當你們迴到家庭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熏習,那是另外一段因緣,那就是六親眷屬的互相的熏習,基本上是一種有漏的熏習。所以你迴到家以後,沒多久,你又現出了生死業障的相狀,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
所以,我們凡夫是不決定的,受染淨的因緣而不斷地熏習,這個地方就牽涉到現實生活裏麵善根的退轉的問題。就是,聲聞弟子經過了大通智勝佛的出世、說法,乃至於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這個時候,我們前麵聽過,講到他們已經怎麽樣?示教利喜,發菩提心。示教利喜是一種理觀,理觀上他能夠正念真如,發明一念的清淨心,由清淨心發起菩提願,所以基本上他的大乘的圓頓善根已經成就了。
那麽,聲聞弟子過去生聽完《法華經》,成就清淨心、菩提願,他從此以後的修學一帆風順嗎?未必,因為理體要經得起因緣的考驗。這個地方經曆過太多的人生經驗,所以他會有一種進進退退的變化。這後麵開始說到這些善根會有什麽樣的變化,有三種變化。
當然,佛陀最後講到了究竟不退,這是很重要。就是說,我聽完《法華經》,我迴去以後也沒好好修行,開始放逸,那我就把善根放在內心的其中一個角落,那我會有什麽後果?你跟一般凡夫還是不太一樣。你的墮落,你的退轉,會有一個紅線,有一個底線出現。那個底線到底是什麽?我們到經文再說明。就是你聽過《法華經》,你曾經安住清淨心,曾經發過菩提願,就算你在後麵的生死輪迴退轉了,有一個底線會把你保護住。這種究竟不退,我們講到經文的時候再說明。
子二、中間更相值遇
這個中間指的是多久呢?就是,從聲聞弟子過去生聽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到釋迦牟尼佛今生的出世,這中間這麽長的一段時間。彼此有時候相遇,有時候相失,這個地方有一些過程。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這十六個菩薩沙彌,自從他們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聽《法華經》,複講《法華經》以後,他們後來的因緣就經常地演說一佛乘的《法華經》,引導大家能夠會權入實,把萬法迴歸一心。一一菩薩所教化的,有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當初跟十六菩薩沙彌結下法緣的這麽多的眾生,後來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最好的。就是他聽完《法華經》以後,他努力地用功,從此直奔佛道而去。他沒有所謂的退轉,他是不斷地增上,這第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是怎麽來的呢?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一個人要跟諸佛菩薩生長在同一個時代,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內因力;第二個,外緣力。內因力就是你的理觀要強,你的善根要強。善根,諸位!古德很強調,你招感佛菩薩出世的善根,它是有標準的。那是三乘的善根,就是出世的善根。如果你永遠活在人天的善根,你沒辦法招感佛菩薩出世。你說,我很喜歡修福報。那跟佛菩薩出世就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是共外道法,共世間法的。這種能夠招感佛陀出世的善根,是出世的三乘的善根,這第一個。第二個,外緣力要強,你的事修要強。你對於佛陀的禮拜、讚歎、供養,功課做得很多。
在內因強跟外緣勝的情況之下,這種是最好的人。就是他從凡夫的時候聽《法華經》以後,開始理觀強,事修也強,那麽這個人從今以後就跟十六菩薩相聚了。當然,十六菩薩不見得生生世世現佛身,他有時候現菩薩身,有時候現佛身。
總而言之,他能夠聽聞佛法,而且都能夠“悉皆信解”。一個人能夠聽聞佛法、信解,表示這個人的善根是不斷地增長廣大。“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他們從大通智勝佛以後,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遇過四萬億個諸佛世尊。當然,這些人就是已經成就法身菩薩。
但是,有第二種、第三種情況,是比較不好的。就是可能他理觀弱,也可能事修差。總而言之,跟佛菩薩,跟十六菩薩沙彌從此就離開了,在輪迴當中,他就沒有遇到佛陀出世了,這個後果就是“於今不盡”。就到現在為止,他的大乘善根都還沒有成熟,於今不盡。
這個情況,我們看附表的第三十九麵,附表第二十二,蕅益大師有詳細說明。就是這些蒙受十六菩薩沙彌教化的弟子們,他們後來的三種情況,附表二十二——世世所生與菩薩俱,此中有三種差別。
此中有三種差別
一者,從最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
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則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教。
三者,但論遇小,不論遇大。或初雖受大,退後無機,則中間未度,於今亦不盡。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
這三種人都是屬於當時聽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最後產生三種結果:
“一者,從最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這種人是非常好,這種人善根強,即知即行,行之有恆。他知道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以後,他從今以後就是理觀事修,雙向修行,所以中間“皆已成就”。就是從大通智勝佛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中間,已經成就法身菩薩。“不至於今”,就不需要到今生來會權入實來度脫他們了。這種人,古德說,就是<從地湧出品>的那些大菩薩。他們從那以後,就順利地走上《華嚴經》的道路了,就直奔佛道而去了。這是第一種,最好的。
第二種,“初受大,中遇退大”,就是我們今天的當機眾。就是這些聲聞弟子們一開始聽完大乘佛法以後,也生起歡喜心、觀照心而發起菩提心,但是中間遇到了生死輪迴的障礙而退大取小。他的大乘善根經曆過生死輪迴的因緣力,父子相失。你既然離開了佛陀,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教育,那麽就接受這種生死輪迴的熏習,這善根就退了。
退了以後,到了釋迦牟尼佛今生出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用小乘法來接引他,先讓他成就涅盤安穩。“此則中間猶故未盡”,所以從大乘善根的角度,他到今生,他的善根在這個時候聽法的過程當中還沒有成熟,一直到佛陀說《法華經》的時候,才重新喚起他的善根,終於迴小向大,蒙佛授記。這個第二種是中等的,就是今天我們的當機眾,就是那些千二百弟子們。
第三種情況就更加的下等了。“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就是說,他們可能當時也在座,他有聽《法華經》,但沒聽懂,沒聽懂就不能產生信解、觀照。觀照是要依教起觀,你教法都沒有懂,你就沒辦法觀照。或者說,聽懂了以後,“雖受大,退後無機”,他聽完以後,落入生死輪迴的時候,他的善根一直沒有成熟,“中間未度”。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的大乘善根也沒有成熟。要等到什麽時候得度呢?等到釋迦牟尼佛滅後,後世的,比方說彌勒佛,或者其他佛出世,等待以後的因緣了。這個是第三種。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因緣對我們的重要性。
真如本性不是單獨存在的,就是說,你的善根,你不是把它栽培以後就丟到旁邊去,不是這樣子的。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說,你必須要成就兩種因緣,來幫助你的善根增長:
第一個,理觀。經常要打坐,修止觀。就是經常地把向外的心收攝迴來,然後呢,內觀真如,加強你內在的觀照力。
第二個,事修。你要想盡辦法跟十方諸佛菩薩結緣,透過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皈依、供養。
那麽,內因力、外緣力,這樣子才能夠保證你那個善根能夠增長,乃至於成熟。這就說明了因緣的力量對我們善根的重要性。當然,我們先栽培善根,那後續就是想辦法用因緣的力量讓善根增長。
這個地方講出同席聽《法華經》以後所發生的三種因緣。
子三、今日還說法華 分二:醜一、先明結會古今;醜二、正明還說法華
佛陀對聲聞弟子們說,你們這次再聽《法華經》,那不是學習,那叫複習,佛陀是把你們的善根再一次地喚醒,就是今日還說法華。這個地方有兩段。
醜一、先明結會古今 分二:寅一、結師之古今;寅二、會弟子古今
我們看第一段的“先明結會古今”。
既然因緣說,那佛陀就必須把這些說法的法師跟聽法的弟子彼此間的因緣關係做一個貫通。先講這十六個法師,這些菩薩沙彌過去講《法華經》,到今生以後,這個因緣的一個結果。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先做一個總說。“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這個佛指的是大通智勝佛,他有十六個菩薩沙彌弟子,當初大通智勝佛講完《法華經》以後,他入定,由十六菩薩沙彌來複講),因為過去演說《法華經》的關係,如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在“十方國土,今現在說法”;有很多很多的菩薩、聲聞弟子作為眷屬。這個地方講到他們現在已經能夠成就應身佛了。
這以下說明每一尊應身佛的差別相貌。我們看,別明。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十六個菩薩沙彌,其中有兩位沙彌是在東方作佛。一個法號叫做阿閦佛。阿閦就是不動,他內心能夠安住一念的清淨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歡喜國成佛。第二個是須彌頂。須彌頂是指的這尊佛的佛身,高大莊嚴,猶如須彌山。
東南方也是兩尊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師子音是說明,這尊佛說法的時候內心無所畏懼,像獅子吼。第二個,師子相,是說明這一尊佛能夠像獅子一樣降伏百獸,具足威德之相。
南方有兩尊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虛空住,就是這尊佛內心當中經常以我空法空的法性為住,這是虛空住。第二個,常滅,這尊佛內心安住“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你看佛像,其實每一尊佛基本上都安住在常滅,就是他的心是無生的。所以你看佛陀的眼睛是開三分眼的,不像其他的菩薩、羅漢,他眼睛有的是全開的,佛陀是常滅。
西南方兩尊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相就是這尊佛有像帝王般的尊貴相。第二個,梵相,就是這尊佛有清淨無垢的聖相。
西方兩尊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這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過去是師兄弟。阿彌陀翻成中文是無量光、無量壽。度一切世間苦惱,就是他有大悲心,度一切眾生苦惱。
西北方兩尊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佛。多摩羅跋,翻成中文叫清淨無垢,像栴檀香一樣清淨無垢的智慧以及神通。這個是這尊佛的功德。二名須彌相,也是指他是相好莊嚴。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雲自在是強調他因地的大悲心,像空中的大雲普蓋一切眾生。多一個“王”,指的是這種大悲是自在無礙的。
東北方是一尊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他有大威德,能夠破壞一切世間內外的魔障。
第十六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翻成中文叫能寂,他具足大智慧、大慈悲,能夠寂滅一切的煩惱、業力,在我們娑婆世界成就無上菩提。
就是十六個菩薩沙彌,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已經各自成佛了。
這個地方是要說明什麽事?叫做會通古今的因果。
就是說,成佛的因,就是你一定要能夠萬法會歸心性。沒有一個人是靠布施成佛的,也沒有人是靠持戒成佛的。你要成佛,一定要怎麽樣?會權入實,你一定要萬法迴歸一心,所謂的差即無差。就是說,你布施為什麽能夠成佛?因為你的布施跟真如互動。你為什麽持戒可以成佛?你的持戒跟一心真如要產生互動,你要從一心而發起清淨心菩提願去持戒,你才會成佛的。
所以,一佛乘的因,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成佛很特別,成佛的因地是依法身而安立的,沒有一尊佛的因地是差別。如果說你會權入實,我也會權入實,而你會的實跟我的實不一樣,不可能!所以諸佛的因地,成佛的正因,十方諸佛安住在同一個一心真如,因地相同。
所以因地靠的是什麽?靠的是清淨心,離相的清淨心。不管你修什麽,剛開始是攝用歸體的。所以從成佛的正因來說,你修什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這個法門是不是會讓你成就清淨心,這是一個成佛的因地。
成佛的果地就不一樣了。我們前麵說過,因地是會權入實,強調實法;成佛的果地,那叫普門示現,那就差別了,強調菩提願,強調應身佛。依止清淨心,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每一個人各發各的願。所以每一尊佛就各有各的佛身,有自己招感的國土,有自己招感的眷屬。你可能壽命一百年、一百劫、一千劫,你有你當時應身的教化的地方。
所以我們一般成佛,我們不約法身佛,因為法身佛是因地,那是一個基本功而已。成佛指的是應身佛,你要有正報的莊嚴,正報的佛身,你要有依報的國土,你要有跟你學習的眷屬等等。
所以這個地方,簡單地說,蕅益大師用一句話就把它因果貫穿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成佛的因也是一念心性,但是他這個一念心性強調的是本體,強調清淨心。成佛的果強調的是菩提願。你為什麽成佛?你是從一心所發起的菩提願,所以,你把願給滿足了你才能夠成佛。所以若因若果都是講一心,隻是一個是講清淨心的本體,一個是講清淨心的作用。
這個地方把這個古今會通一下,就是說,自古至今,就是先成就法身的因地,再成就應身的果地,沒有例外。就是說,你成佛靠實法,成佛的因地靠實法,成佛的果地靠權法。就是各有各的方便,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各修各的因緣。
寅二、會弟子古今 分四:卯一、本結大緣;卯二、今住聲聞;卯三、結會古今;卯四、釋未來疑
我們看,這些法師如今都各自成佛了。那麽弟子怎麽迴事呢?弟子變化就多了。因為弟子那個時候是凡夫,凡夫有輪迴,這個變數就太大了。我們看看弟子聽完《法華經》以後有什麽樣的結果。它有四段。
卯一、本結大緣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聽法的弟子,在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時候,“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聞《法華經》以後,每一個人都發菩提心了。所以諸位!如果你隻是內觀真如、成就清淨,你《法華經》的善根隻是成就一半而已。清淨心以後一定要發起菩提願,一定要落實一種事相的因緣,而不隻是理想化的、離相的、清淨的本體而已,這隻是基本功。
所以,清淨心跟菩提願這兩個是不可分開的。當然,我們剛開始偏重清淨心,菩提願是後麵偏重,但是在修的時候兩個都要具足。就是說,剛開始聽《法華經》的時候是清淨心、菩提願都具足了。
蕅益大師在這段的時候,他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三乘初心,不愚於法。就是說,三乘的人成就道果,雖然他可能成就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道果,但他們最初的發心有很多很多都是依止《法華經》。那麽依止《法華經》成就一心真如清淨心、菩提願以後,怎麽又變成權法的功德了?因為退轉了。這後麵會說。佛說明了,《法華經》一退以後,就落入了三乘的果地。不過沒關係,三乘的果地,你隻要遇到佛陀出世,佛陀會幫你會權入實。所以,一旦聽聞《法華經》以後,他就怎麽樣呢?他有可能落入三乘的功德,就是退轉。這是就退轉義來說。
卯二、今住聲聞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三乘初心,不愚於法”,這個包括菩薩乘,但是這個地方特別講聲聞乘。就是說,這些聲聞弟子一開始發心都是發菩提心,安住清淨心,但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退轉了以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佛陀的錯,因為佛陀在今生也經常教化他們無上菩提的法門。比方說佛陀沒有講《法華經》之前,講大乘的方等時、般若時,但是弟子們還是要先以小乘的空性涅盤成就以後,才能夠入佛道。
每一個人悟入佛道的過程因緣是不同的。就是說這個人你把他直接拉到佛道,那就壞了,壞事了;但是,你先把他拉到涅盤,再入佛道就對了。雖然是過程,他一定要經過那個過程。這件事隻有誰知道呢?隻有佛陀知道。“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就是說,那誰知道我應該要先到人天乘?我可能先到人天乘活個一百劫,然後我厭惡生死以後,我成就阿羅漢涅盤,然後我再怎麽變?全世界隻有佛陀知道。
為什麽佛陀知道呢?
因為“如來智慧,難信難解”。佛陀那個不可思議的假觀哪!你別看佛陀教化弟子的時候,是藏、通、別、圓四個方法而已,反正你不是藏教就是通教,不是通教就是圓教,就四種法門。沒那麽簡單哪!化法四教,還有一個化儀四教,就是比例的問題。最難就是頓、漸、秘密、不定。就是說,這四教隻是個原則,你今天度化眾生,你要用什麽樣的比例。可能你是藏教,有多少比例;通教,多少比例;然後下一個階段又是怎麽樣的比例。那這件事情隻有佛陀知道,其他沒有人知道。為什麽度化眾生要這麽複雜呢?因為你輪迴的時候,你所遭遇的生命經驗本來就很複雜,因為你不是隻有善根,你還有煩惱業障,你還得破障。
所以我們學佛,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學佛都是一張白紙,那就很簡單了。但我們是過去生栽培善根以後流浪生死,然後把這張白紙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才遇到佛陀。那你要佛陀怎麽辦?就是“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因為凡夫修行不能夠被動,你打他罵他沒有用的,一定要讓他產生主動。凡夫會產生主動,你一定要滿足他的希望,他才會努力追求。你講一個東西,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不會修行了,再好都沒有用。就是說,這個人喜歡涅盤,你就跟他講涅盤法,他聽了以後歡喜。歡喜以後,他就能夠滅惡生善。最後等他歡喜到了一個程度,你再開權顯實,說這個法門的歡喜重點是來自於內心,不是這個法門給你歡喜,是內心給你歡喜,你才能夠從滅惡、生善來入理。
所以說,凡夫的心,無量劫來在熏習當中,每一個人心中的深處隱隱約約……因為你的生活環境,一般來說,你吃的痛苦越多,苦諦,就是生命當中苦惱越多的人,他的大分比例不太可能直接發菩提心,不太可能。他要先經過聲聞法,就是先入涅盤,然後再轉到無上菩提。比較主動積極的人,一般來說就比較可能先入菩薩乘,權教的菩薩乘,然後再會歸一心。
就是聲聞乘他的修學以苦諦為根本,菩薩乘的修行以道諦為根本。但是不管是苦諦、道諦,最後一定要會歸到一心。這件事情隻有誰知道呢?“如來智慧,難信難解”,隻有佛陀知道,佛陀知道怎麽樣來度化你。
這就是為什麽你要能夠成佛,你一定一定一定要跟佛結緣。你說,我不想拜佛,我是想修理觀。那你的後果隻有一個,就是辟支佛,因為你沒有跟佛結緣。就是你完全靠你的力量是不行的,這一定要佛陀來引導你。這個就是“今住聲聞”,就是這些人,佛陀的大智慧方便力知道他一定要先入涅盤休息才可以的,然後再從空出假。
卯三、結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這個人在大通智勝佛所聽了《法華經》,有可能他得度了,那如果他沒有得度,他未來會是什麽情況呢?他如果一直退轉,一直退轉,剛好都沒有遇到佛陀的出世,那麽他會有一個底線的。什麽底線呢?就是在我滅度以後,未來出世的時候,他會出家做聲聞弟子,這個是底線。
就是諸位!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真的栽培了法華的善根,清淨心、菩提願,好,就算你最壞的情況,你後麵生生世世都沒有遇到佛陀出世,並且你一直處於放逸的狀態,但是你跟一般的人也不一樣。就是,曾經是迴歸過家的人,就算你後來再出去了,你會有一個出世的善根,就是你會莫名其妙想出家。至於有沒有成功,那看因緣,特別是在佛陀滅度以後,這是很難的。佛世出家不難,因為佛世出家不完全是你的善根,還有著佛陀的攝受力。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佛陀弟子有很多是緣佛的相好出家了。
但是,你在沒有看到佛像之前,你很想出家,你這個人不可思議。就是說你一生當中至少有一次想出家,我跟你保證,你過去生一定聽過《法華經》。就是即便在佛陀滅度以後,沒有佛出世的情況之下,你的出世善根還在,那表示你栽培的一心真如的善根,它不管怎麽退,它有一個底線,就是所謂的“三乘初心,不愚於法”。
就是說,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安住清淨心以後,成就初心以後,即便退,他會退到三乘的道果,他不可能退到人天乘,欸,享受人間的快樂,你不會的,這是底線。就是,聽完《法華經》以後的最低底線,就是在佛陀滅度以後,末法時代的發出世心、修聲聞法的弟子,就是出離心的弟子。
卯四、釋未來疑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盤。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盤,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那有些人就問了,有些人跟佛陀因緣深,他過去生經常禮拜、讚歎、供養佛陀,又跟佛陀生長在同一個世間,佛陀會為他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那如果有一個人,他沒有遇到佛陀,或者說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馬上就死掉了,就是說,他從來沒有聽過《法華經》,那怎麽辦呢?有辦法,我們看佛陀怎麽辦。
在我滅度之後,就是佛陀滅度了,有聲聞弟子,“不聞是經”。你在佛陀滅度以後出來,然後,你跟的師父是一個學《阿含經》的,修四念處的。你跟他一修以後,你慢慢地有成就了,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是,你這一輩子,從來沒有聽過什麽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你就是心外求法,追求一個四諦的法,追求一個涅盤法。你“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你不知道大乘菩薩圓教菩薩的一心三觀的思想,而對於所得的涅盤功德,生滅度想,生究竟涅盤的功德想,而且一心一意地想要進入偏空涅盤。那怎麽辦呢?
沒關係,“我於餘國作佛”,釋迦牟尼佛說,我在其他的國度裏麵現應身佛(可能有其他的佛名,其他的國土)。這個人在我的末法時代出生,沒有聽過《法華經》,雖然對偏空的涅盤生滅度之想,一心一意地想要入於涅盤,事實上他沒有入涅盤。他死了以後到哪裏去呢?生長在佛陀其他的教化國土去了。就是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這個人生到他其中一個應化身國土去了。在那個地方,生長在方便有餘土,佛陀在那個國土給他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講到佛陀的中道實相的智慧,跟他講《法華經》。最後他也是以佛乘而得度,因為不可能有二乘得度的,二乘涅盤隻是佛陀一時的方便說。
也就是說,世間上沒有一個人真正進入偏空涅盤的,因為偏空涅盤是灰身泯智,色身不可得,內心不可得。其實,就算不聽《法華經》,你從道理來推,你也覺得入偏空涅盤是不可能的。你說這個人,他是一個有生命現象的眾生,然後呢,然後不斷修不斷修以後,這個人消失了。這個人去哪了?沒了,灰身泯智,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說,從一個有情眾生修到最後,這個人消失了,在這個世間上完全沒有了,那你這個因緣就斷滅了。所以,從理論上推你也知道,二乘的涅盤隻有假名假相假用,“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就是說,你隻要能夠成就聖道,那你就不用擔心會權入實的問題了,佛陀自己會安排。你隻要入聖道,乃至於入了初果,你死掉以後,佛陀會主動把你安排到他的方便有餘土去,讓你迴小向大,所以你也不用擔心。
這是講未來的疑惑。
醜二、正明還說法華 分二:寅一、應時故說;寅二、前開三意
我們看醜二的“正明還說法華”。這地方有兩段。
寅一、應時故說
第一段先說明,應時故說。就是那什麽時機是佛陀說《法華經》的時機呢?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盤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那麽諸比丘,這個地方有兩種因緣,是佛陀說《法華經》的因緣:
第一個,“如來自知涅盤時到”。佛陀即將入滅了,沒有時間再為實施權了,必須要講真話了。佛陀剛開始是恆順眾生,你們喜歡什麽,佛陀先滿足你,佛陀自己的想法並沒有說出來。但是佛陀滅度的時候,就不管你需不需要了,佛陀開始怎麽樣?講出佛陀自己的知見了。就是說,我過去是隨他說,你們需要什麽我跟你們講什麽,現在佛陀該說說他自己的思想、他自己的智慧了。第一個,涅盤時到。
第二個,眾生的根機成熟。“眾又清淨”,這個就是大乘的善根成熟,這是第二種。就是佛陀沒有滅度,但是你善根成熟了,佛陀也會出手跟你講《法華經》。什麽叫眾又清淨呢?第一個,“信解堅固”。你對於佛陀、三寶的功德能夠堅定地信仰,聞大不謗,你不會毀謗,這第一個。聽《法華經》第一個就是說,你可以有疑惑,你可以再不斷地提問,但是你不能毀謗。第二個,“了達空法”。這個很重要,特別是法空,你對於你所成就的功德不能有堅固的執著。因為你要入一心真如,一定要放下所有的一切才進得去,一念不生全體現。如果你一定要抓住一個涅盤可得,功德可得,那你永遠在真如的門外了。“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
所以,你了達空法,特別指的是法空;如果再“深入禪定”那更好,就是從外凡到內凡,這個是最好的。佛陀就會“集諸菩薩及聲聞眾”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說明世間上沒有所謂的二乘涅盤。就是說,你們沒有一個人入什麽功德相、涅盤相,你們都是迴歸到一念心性。隻是從一念心性當中它顯出一個寂靜相,你把它當作涅盤;從一念心性當中顯出功德相,你們把它當功德想。其實,你都沒有離開一心的範圍,那都是佛陀用一個假相來引導你,讓你能夠暫時安穩的。
寅二、前開三意
那麽,佛陀一開始為什麽要為實施權,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呢?佛陀最後做一個總結。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誌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盤,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佛陀的方便智慧是什麽呢?能夠“深入眾生之性”。我們前麵說過,佛陀的知見,他隻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過去生發生過什麽什麽事情,都知道。你過去生做過什麽善事,做過什麽惡事;你學過什麽樣的善法,做過什麽惡法,佛陀都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夠知道某一種人,“知其誌樂小法”,他得少為足,他在生死輪迴當中痛苦,他隻要能夠抓到一點東西、能夠休息就好。第二個,“深著五欲”。“深著五欲”這種人,就是他有所得心很重。就是說,既然你一定要得到一個東西,那你與其得到五欲,倒不如得到涅盤。所以佛陀說涅盤。就是你反正希望得到一個快樂,那涅盤也有快樂,涅盤好歹是涅盤寂靜樂,這種寂靜樂沒有過失。說你一定要抓一個東西,那就給一個涅盤讓你抓。“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個人一聽到,欸,佛法不是要放棄一切,還是有得到一點東西的,他就有信心。
所以佛陀整個教化當中,簡單一句話,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該怎麽來教化你,該怎麽出手,隻有佛陀知道。所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想辦法跟佛陀相遇,這就很重要。所以我們大乘佛法隻有做兩件事:第一個,想辦法栽培你的善根;第二個,想辦法跟佛陀相遇。一個內因,一個外緣,這是你得度的兩大保障。
這一段是說明整個跡門正宗裏麵的三周說法。三周說法的共同點,都是在會權入實。什麽叫實法呢?本經的標題那個“妙法”就是實法,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佛陀在發明心性的時候,他是從三個角度:法說、譬喻說跟因緣說。法說跟譬喻說,重點在發明心性的本體,那種清淨心,離相清淨的清淨心,是如如不動的。那麽因緣說呢,它重點在發明心性的隨緣的作用。
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重點在因緣這兩個字。什麽叫因緣?其實具足來說,應該是因緣果報,我們一般簡稱為因緣,其實開出來是有因、緣、果、報這四個內涵。因緣果報,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生命的經曆。因為真如本性,它是體用雙彰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顯的是它的清淨的本體;即假,講到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它的隨緣的作用。因緣說是從即假的角度來發明心性。
也就是說,因緣跟真如是互動的,就是所謂的真如受熏。比方說,諸位!你們聽完《法華經》以後,你們當下的內心是怎麽迴事?那叫一個淨法熏習,所以你們內心會出現什麽相狀?出現菩提的相狀。就是剛剛聽完《法華經》的時候,你內心會出現菩提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最隨順於佛陀的,在十法界裏麵,你是向於佛法界的。
但是,當你們迴到家庭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熏習,那是另外一段因緣,那就是六親眷屬的互相的熏習,基本上是一種有漏的熏習。所以你迴到家以後,沒多久,你又現出了生死業障的相狀,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
所以,我們凡夫是不決定的,受染淨的因緣而不斷地熏習,這個地方就牽涉到現實生活裏麵善根的退轉的問題。就是,聲聞弟子經過了大通智勝佛的出世、說法,乃至於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這個時候,我們前麵聽過,講到他們已經怎麽樣?示教利喜,發菩提心。示教利喜是一種理觀,理觀上他能夠正念真如,發明一念的清淨心,由清淨心發起菩提願,所以基本上他的大乘的圓頓善根已經成就了。
那麽,聲聞弟子過去生聽完《法華經》,成就清淨心、菩提願,他從此以後的修學一帆風順嗎?未必,因為理體要經得起因緣的考驗。這個地方經曆過太多的人生經驗,所以他會有一種進進退退的變化。這後麵開始說到這些善根會有什麽樣的變化,有三種變化。
當然,佛陀最後講到了究竟不退,這是很重要。就是說,我聽完《法華經》,我迴去以後也沒好好修行,開始放逸,那我就把善根放在內心的其中一個角落,那我會有什麽後果?你跟一般凡夫還是不太一樣。你的墮落,你的退轉,會有一個紅線,有一個底線出現。那個底線到底是什麽?我們到經文再說明。就是你聽過《法華經》,你曾經安住清淨心,曾經發過菩提願,就算你在後麵的生死輪迴退轉了,有一個底線會把你保護住。這種究竟不退,我們講到經文的時候再說明。
子二、中間更相值遇
這個中間指的是多久呢?就是,從聲聞弟子過去生聽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到釋迦牟尼佛今生的出世,這中間這麽長的一段時間。彼此有時候相遇,有時候相失,這個地方有一些過程。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這十六個菩薩沙彌,自從他們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聽《法華經》,複講《法華經》以後,他們後來的因緣就經常地演說一佛乘的《法華經》,引導大家能夠會權入實,把萬法迴歸一心。一一菩薩所教化的,有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當初跟十六菩薩沙彌結下法緣的這麽多的眾生,後來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最好的。就是他聽完《法華經》以後,他努力地用功,從此直奔佛道而去。他沒有所謂的退轉,他是不斷地增上,這第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是怎麽來的呢?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一個人要跟諸佛菩薩生長在同一個時代,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內因力;第二個,外緣力。內因力就是你的理觀要強,你的善根要強。善根,諸位!古德很強調,你招感佛菩薩出世的善根,它是有標準的。那是三乘的善根,就是出世的善根。如果你永遠活在人天的善根,你沒辦法招感佛菩薩出世。你說,我很喜歡修福報。那跟佛菩薩出世就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是共外道法,共世間法的。這種能夠招感佛陀出世的善根,是出世的三乘的善根,這第一個。第二個,外緣力要強,你的事修要強。你對於佛陀的禮拜、讚歎、供養,功課做得很多。
在內因強跟外緣勝的情況之下,這種是最好的人。就是他從凡夫的時候聽《法華經》以後,開始理觀強,事修也強,那麽這個人從今以後就跟十六菩薩相聚了。當然,十六菩薩不見得生生世世現佛身,他有時候現菩薩身,有時候現佛身。
總而言之,他能夠聽聞佛法,而且都能夠“悉皆信解”。一個人能夠聽聞佛法、信解,表示這個人的善根是不斷地增長廣大。“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他們從大通智勝佛以後,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遇過四萬億個諸佛世尊。當然,這些人就是已經成就法身菩薩。
但是,有第二種、第三種情況,是比較不好的。就是可能他理觀弱,也可能事修差。總而言之,跟佛菩薩,跟十六菩薩沙彌從此就離開了,在輪迴當中,他就沒有遇到佛陀出世了,這個後果就是“於今不盡”。就到現在為止,他的大乘善根都還沒有成熟,於今不盡。
這個情況,我們看附表的第三十九麵,附表第二十二,蕅益大師有詳細說明。就是這些蒙受十六菩薩沙彌教化的弟子們,他們後來的三種情況,附表二十二——世世所生與菩薩俱,此中有三種差別。
此中有三種差別
一者,從最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
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則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教。
三者,但論遇小,不論遇大。或初雖受大,退後無機,則中間未度,於今亦不盡。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
這三種人都是屬於當時聽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最後產生三種結果:
“一者,從最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這種人是非常好,這種人善根強,即知即行,行之有恆。他知道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以後,他從今以後就是理觀事修,雙向修行,所以中間“皆已成就”。就是從大通智勝佛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中間,已經成就法身菩薩。“不至於今”,就不需要到今生來會權入實來度脫他們了。這種人,古德說,就是<從地湧出品>的那些大菩薩。他們從那以後,就順利地走上《華嚴經》的道路了,就直奔佛道而去了。這是第一種,最好的。
第二種,“初受大,中遇退大”,就是我們今天的當機眾。就是這些聲聞弟子們一開始聽完大乘佛法以後,也生起歡喜心、觀照心而發起菩提心,但是中間遇到了生死輪迴的障礙而退大取小。他的大乘善根經曆過生死輪迴的因緣力,父子相失。你既然離開了佛陀,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教育,那麽就接受這種生死輪迴的熏習,這善根就退了。
退了以後,到了釋迦牟尼佛今生出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用小乘法來接引他,先讓他成就涅盤安穩。“此則中間猶故未盡”,所以從大乘善根的角度,他到今生,他的善根在這個時候聽法的過程當中還沒有成熟,一直到佛陀說《法華經》的時候,才重新喚起他的善根,終於迴小向大,蒙佛授記。這個第二種是中等的,就是今天我們的當機眾,就是那些千二百弟子們。
第三種情況就更加的下等了。“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就是說,他們可能當時也在座,他有聽《法華經》,但沒聽懂,沒聽懂就不能產生信解、觀照。觀照是要依教起觀,你教法都沒有懂,你就沒辦法觀照。或者說,聽懂了以後,“雖受大,退後無機”,他聽完以後,落入生死輪迴的時候,他的善根一直沒有成熟,“中間未度”。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的大乘善根也沒有成熟。要等到什麽時候得度呢?等到釋迦牟尼佛滅後,後世的,比方說彌勒佛,或者其他佛出世,等待以後的因緣了。這個是第三種。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因緣對我們的重要性。
真如本性不是單獨存在的,就是說,你的善根,你不是把它栽培以後就丟到旁邊去,不是這樣子的。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說,你必須要成就兩種因緣,來幫助你的善根增長:
第一個,理觀。經常要打坐,修止觀。就是經常地把向外的心收攝迴來,然後呢,內觀真如,加強你內在的觀照力。
第二個,事修。你要想盡辦法跟十方諸佛菩薩結緣,透過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皈依、供養。
那麽,內因力、外緣力,這樣子才能夠保證你那個善根能夠增長,乃至於成熟。這就說明了因緣的力量對我們善根的重要性。當然,我們先栽培善根,那後續就是想辦法用因緣的力量讓善根增長。
這個地方講出同席聽《法華經》以後所發生的三種因緣。
子三、今日還說法華 分二:醜一、先明結會古今;醜二、正明還說法華
佛陀對聲聞弟子們說,你們這次再聽《法華經》,那不是學習,那叫複習,佛陀是把你們的善根再一次地喚醒,就是今日還說法華。這個地方有兩段。
醜一、先明結會古今 分二:寅一、結師之古今;寅二、會弟子古今
我們看第一段的“先明結會古今”。
既然因緣說,那佛陀就必須把這些說法的法師跟聽法的弟子彼此間的因緣關係做一個貫通。先講這十六個法師,這些菩薩沙彌過去講《法華經》,到今生以後,這個因緣的一個結果。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先做一個總說。“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這個佛指的是大通智勝佛,他有十六個菩薩沙彌弟子,當初大通智勝佛講完《法華經》以後,他入定,由十六菩薩沙彌來複講),因為過去演說《法華經》的關係,如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在“十方國土,今現在說法”;有很多很多的菩薩、聲聞弟子作為眷屬。這個地方講到他們現在已經能夠成就應身佛了。
這以下說明每一尊應身佛的差別相貌。我們看,別明。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十六個菩薩沙彌,其中有兩位沙彌是在東方作佛。一個法號叫做阿閦佛。阿閦就是不動,他內心能夠安住一念的清淨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歡喜國成佛。第二個是須彌頂。須彌頂是指的這尊佛的佛身,高大莊嚴,猶如須彌山。
東南方也是兩尊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師子音是說明,這尊佛說法的時候內心無所畏懼,像獅子吼。第二個,師子相,是說明這一尊佛能夠像獅子一樣降伏百獸,具足威德之相。
南方有兩尊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虛空住,就是這尊佛內心當中經常以我空法空的法性為住,這是虛空住。第二個,常滅,這尊佛內心安住“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你看佛像,其實每一尊佛基本上都安住在常滅,就是他的心是無生的。所以你看佛陀的眼睛是開三分眼的,不像其他的菩薩、羅漢,他眼睛有的是全開的,佛陀是常滅。
西南方兩尊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相就是這尊佛有像帝王般的尊貴相。第二個,梵相,就是這尊佛有清淨無垢的聖相。
西方兩尊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這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過去是師兄弟。阿彌陀翻成中文是無量光、無量壽。度一切世間苦惱,就是他有大悲心,度一切眾生苦惱。
西北方兩尊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佛。多摩羅跋,翻成中文叫清淨無垢,像栴檀香一樣清淨無垢的智慧以及神通。這個是這尊佛的功德。二名須彌相,也是指他是相好莊嚴。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雲自在是強調他因地的大悲心,像空中的大雲普蓋一切眾生。多一個“王”,指的是這種大悲是自在無礙的。
東北方是一尊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他有大威德,能夠破壞一切世間內外的魔障。
第十六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翻成中文叫能寂,他具足大智慧、大慈悲,能夠寂滅一切的煩惱、業力,在我們娑婆世界成就無上菩提。
就是十六個菩薩沙彌,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已經各自成佛了。
這個地方是要說明什麽事?叫做會通古今的因果。
就是說,成佛的因,就是你一定要能夠萬法會歸心性。沒有一個人是靠布施成佛的,也沒有人是靠持戒成佛的。你要成佛,一定要怎麽樣?會權入實,你一定要萬法迴歸一心,所謂的差即無差。就是說,你布施為什麽能夠成佛?因為你的布施跟真如互動。你為什麽持戒可以成佛?你的持戒跟一心真如要產生互動,你要從一心而發起清淨心菩提願去持戒,你才會成佛的。
所以,一佛乘的因,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成佛很特別,成佛的因地是依法身而安立的,沒有一尊佛的因地是差別。如果說你會權入實,我也會權入實,而你會的實跟我的實不一樣,不可能!所以諸佛的因地,成佛的正因,十方諸佛安住在同一個一心真如,因地相同。
所以因地靠的是什麽?靠的是清淨心,離相的清淨心。不管你修什麽,剛開始是攝用歸體的。所以從成佛的正因來說,你修什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這個法門是不是會讓你成就清淨心,這是一個成佛的因地。
成佛的果地就不一樣了。我們前麵說過,因地是會權入實,強調實法;成佛的果地,那叫普門示現,那就差別了,強調菩提願,強調應身佛。依止清淨心,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每一個人各發各的願。所以每一尊佛就各有各的佛身,有自己招感的國土,有自己招感的眷屬。你可能壽命一百年、一百劫、一千劫,你有你當時應身的教化的地方。
所以我們一般成佛,我們不約法身佛,因為法身佛是因地,那是一個基本功而已。成佛指的是應身佛,你要有正報的莊嚴,正報的佛身,你要有依報的國土,你要有跟你學習的眷屬等等。
所以這個地方,簡單地說,蕅益大師用一句話就把它因果貫穿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成佛的因也是一念心性,但是他這個一念心性強調的是本體,強調清淨心。成佛的果強調的是菩提願。你為什麽成佛?你是從一心所發起的菩提願,所以,你把願給滿足了你才能夠成佛。所以若因若果都是講一心,隻是一個是講清淨心的本體,一個是講清淨心的作用。
這個地方把這個古今會通一下,就是說,自古至今,就是先成就法身的因地,再成就應身的果地,沒有例外。就是說,你成佛靠實法,成佛的因地靠實法,成佛的果地靠權法。就是各有各的方便,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各修各的因緣。
寅二、會弟子古今 分四:卯一、本結大緣;卯二、今住聲聞;卯三、結會古今;卯四、釋未來疑
我們看,這些法師如今都各自成佛了。那麽弟子怎麽迴事呢?弟子變化就多了。因為弟子那個時候是凡夫,凡夫有輪迴,這個變數就太大了。我們看看弟子聽完《法華經》以後有什麽樣的結果。它有四段。
卯一、本結大緣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聽法的弟子,在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時候,“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聞《法華經》以後,每一個人都發菩提心了。所以諸位!如果你隻是內觀真如、成就清淨,你《法華經》的善根隻是成就一半而已。清淨心以後一定要發起菩提願,一定要落實一種事相的因緣,而不隻是理想化的、離相的、清淨的本體而已,這隻是基本功。
所以,清淨心跟菩提願這兩個是不可分開的。當然,我們剛開始偏重清淨心,菩提願是後麵偏重,但是在修的時候兩個都要具足。就是說,剛開始聽《法華經》的時候是清淨心、菩提願都具足了。
蕅益大師在這段的時候,他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三乘初心,不愚於法。就是說,三乘的人成就道果,雖然他可能成就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道果,但他們最初的發心有很多很多都是依止《法華經》。那麽依止《法華經》成就一心真如清淨心、菩提願以後,怎麽又變成權法的功德了?因為退轉了。這後麵會說。佛說明了,《法華經》一退以後,就落入了三乘的果地。不過沒關係,三乘的果地,你隻要遇到佛陀出世,佛陀會幫你會權入實。所以,一旦聽聞《法華經》以後,他就怎麽樣呢?他有可能落入三乘的功德,就是退轉。這是就退轉義來說。
卯二、今住聲聞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三乘初心,不愚於法”,這個包括菩薩乘,但是這個地方特別講聲聞乘。就是說,這些聲聞弟子一開始發心都是發菩提心,安住清淨心,但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退轉了以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佛陀的錯,因為佛陀在今生也經常教化他們無上菩提的法門。比方說佛陀沒有講《法華經》之前,講大乘的方等時、般若時,但是弟子們還是要先以小乘的空性涅盤成就以後,才能夠入佛道。
每一個人悟入佛道的過程因緣是不同的。就是說這個人你把他直接拉到佛道,那就壞了,壞事了;但是,你先把他拉到涅盤,再入佛道就對了。雖然是過程,他一定要經過那個過程。這件事隻有誰知道呢?隻有佛陀知道。“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就是說,那誰知道我應該要先到人天乘?我可能先到人天乘活個一百劫,然後我厭惡生死以後,我成就阿羅漢涅盤,然後我再怎麽變?全世界隻有佛陀知道。
為什麽佛陀知道呢?
因為“如來智慧,難信難解”。佛陀那個不可思議的假觀哪!你別看佛陀教化弟子的時候,是藏、通、別、圓四個方法而已,反正你不是藏教就是通教,不是通教就是圓教,就四種法門。沒那麽簡單哪!化法四教,還有一個化儀四教,就是比例的問題。最難就是頓、漸、秘密、不定。就是說,這四教隻是個原則,你今天度化眾生,你要用什麽樣的比例。可能你是藏教,有多少比例;通教,多少比例;然後下一個階段又是怎麽樣的比例。那這件事情隻有佛陀知道,其他沒有人知道。為什麽度化眾生要這麽複雜呢?因為你輪迴的時候,你所遭遇的生命經驗本來就很複雜,因為你不是隻有善根,你還有煩惱業障,你還得破障。
所以我們學佛,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學佛都是一張白紙,那就很簡單了。但我們是過去生栽培善根以後流浪生死,然後把這張白紙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才遇到佛陀。那你要佛陀怎麽辦?就是“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因為凡夫修行不能夠被動,你打他罵他沒有用的,一定要讓他產生主動。凡夫會產生主動,你一定要滿足他的希望,他才會努力追求。你講一個東西,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不會修行了,再好都沒有用。就是說,這個人喜歡涅盤,你就跟他講涅盤法,他聽了以後歡喜。歡喜以後,他就能夠滅惡生善。最後等他歡喜到了一個程度,你再開權顯實,說這個法門的歡喜重點是來自於內心,不是這個法門給你歡喜,是內心給你歡喜,你才能夠從滅惡、生善來入理。
所以說,凡夫的心,無量劫來在熏習當中,每一個人心中的深處隱隱約約……因為你的生活環境,一般來說,你吃的痛苦越多,苦諦,就是生命當中苦惱越多的人,他的大分比例不太可能直接發菩提心,不太可能。他要先經過聲聞法,就是先入涅盤,然後再轉到無上菩提。比較主動積極的人,一般來說就比較可能先入菩薩乘,權教的菩薩乘,然後再會歸一心。
就是聲聞乘他的修學以苦諦為根本,菩薩乘的修行以道諦為根本。但是不管是苦諦、道諦,最後一定要會歸到一心。這件事情隻有誰知道呢?“如來智慧,難信難解”,隻有佛陀知道,佛陀知道怎麽樣來度化你。
這就是為什麽你要能夠成佛,你一定一定一定要跟佛結緣。你說,我不想拜佛,我是想修理觀。那你的後果隻有一個,就是辟支佛,因為你沒有跟佛結緣。就是你完全靠你的力量是不行的,這一定要佛陀來引導你。這個就是“今住聲聞”,就是這些人,佛陀的大智慧方便力知道他一定要先入涅盤休息才可以的,然後再從空出假。
卯三、結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這個人在大通智勝佛所聽了《法華經》,有可能他得度了,那如果他沒有得度,他未來會是什麽情況呢?他如果一直退轉,一直退轉,剛好都沒有遇到佛陀的出世,那麽他會有一個底線的。什麽底線呢?就是在我滅度以後,未來出世的時候,他會出家做聲聞弟子,這個是底線。
就是諸位!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真的栽培了法華的善根,清淨心、菩提願,好,就算你最壞的情況,你後麵生生世世都沒有遇到佛陀出世,並且你一直處於放逸的狀態,但是你跟一般的人也不一樣。就是,曾經是迴歸過家的人,就算你後來再出去了,你會有一個出世的善根,就是你會莫名其妙想出家。至於有沒有成功,那看因緣,特別是在佛陀滅度以後,這是很難的。佛世出家不難,因為佛世出家不完全是你的善根,還有著佛陀的攝受力。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佛陀弟子有很多是緣佛的相好出家了。
但是,你在沒有看到佛像之前,你很想出家,你這個人不可思議。就是說你一生當中至少有一次想出家,我跟你保證,你過去生一定聽過《法華經》。就是即便在佛陀滅度以後,沒有佛出世的情況之下,你的出世善根還在,那表示你栽培的一心真如的善根,它不管怎麽退,它有一個底線,就是所謂的“三乘初心,不愚於法”。
就是說,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安住清淨心以後,成就初心以後,即便退,他會退到三乘的道果,他不可能退到人天乘,欸,享受人間的快樂,你不會的,這是底線。就是,聽完《法華經》以後的最低底線,就是在佛陀滅度以後,末法時代的發出世心、修聲聞法的弟子,就是出離心的弟子。
卯四、釋未來疑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盤。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盤,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那有些人就問了,有些人跟佛陀因緣深,他過去生經常禮拜、讚歎、供養佛陀,又跟佛陀生長在同一個世間,佛陀會為他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那如果有一個人,他沒有遇到佛陀,或者說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馬上就死掉了,就是說,他從來沒有聽過《法華經》,那怎麽辦呢?有辦法,我們看佛陀怎麽辦。
在我滅度之後,就是佛陀滅度了,有聲聞弟子,“不聞是經”。你在佛陀滅度以後出來,然後,你跟的師父是一個學《阿含經》的,修四念處的。你跟他一修以後,你慢慢地有成就了,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是,你這一輩子,從來沒有聽過什麽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你就是心外求法,追求一個四諦的法,追求一個涅盤法。你“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你不知道大乘菩薩圓教菩薩的一心三觀的思想,而對於所得的涅盤功德,生滅度想,生究竟涅盤的功德想,而且一心一意地想要進入偏空涅盤。那怎麽辦呢?
沒關係,“我於餘國作佛”,釋迦牟尼佛說,我在其他的國度裏麵現應身佛(可能有其他的佛名,其他的國土)。這個人在我的末法時代出生,沒有聽過《法華經》,雖然對偏空的涅盤生滅度之想,一心一意地想要入於涅盤,事實上他沒有入涅盤。他死了以後到哪裏去呢?生長在佛陀其他的教化國土去了。就是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這個人生到他其中一個應化身國土去了。在那個地方,生長在方便有餘土,佛陀在那個國土給他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講到佛陀的中道實相的智慧,跟他講《法華經》。最後他也是以佛乘而得度,因為不可能有二乘得度的,二乘涅盤隻是佛陀一時的方便說。
也就是說,世間上沒有一個人真正進入偏空涅盤的,因為偏空涅盤是灰身泯智,色身不可得,內心不可得。其實,就算不聽《法華經》,你從道理來推,你也覺得入偏空涅盤是不可能的。你說這個人,他是一個有生命現象的眾生,然後呢,然後不斷修不斷修以後,這個人消失了。這個人去哪了?沒了,灰身泯智,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說,從一個有情眾生修到最後,這個人消失了,在這個世間上完全沒有了,那你這個因緣就斷滅了。所以,從理論上推你也知道,二乘的涅盤隻有假名假相假用,“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就是說,你隻要能夠成就聖道,那你就不用擔心會權入實的問題了,佛陀自己會安排。你隻要入聖道,乃至於入了初果,你死掉以後,佛陀會主動把你安排到他的方便有餘土去,讓你迴小向大,所以你也不用擔心。
這是講未來的疑惑。
醜二、正明還說法華 分二:寅一、應時故說;寅二、前開三意
我們看醜二的“正明還說法華”。這地方有兩段。
寅一、應時故說
第一段先說明,應時故說。就是那什麽時機是佛陀說《法華經》的時機呢?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盤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那麽諸比丘,這個地方有兩種因緣,是佛陀說《法華經》的因緣:
第一個,“如來自知涅盤時到”。佛陀即將入滅了,沒有時間再為實施權了,必須要講真話了。佛陀剛開始是恆順眾生,你們喜歡什麽,佛陀先滿足你,佛陀自己的想法並沒有說出來。但是佛陀滅度的時候,就不管你需不需要了,佛陀開始怎麽樣?講出佛陀自己的知見了。就是說,我過去是隨他說,你們需要什麽我跟你們講什麽,現在佛陀該說說他自己的思想、他自己的智慧了。第一個,涅盤時到。
第二個,眾生的根機成熟。“眾又清淨”,這個就是大乘的善根成熟,這是第二種。就是佛陀沒有滅度,但是你善根成熟了,佛陀也會出手跟你講《法華經》。什麽叫眾又清淨呢?第一個,“信解堅固”。你對於佛陀、三寶的功德能夠堅定地信仰,聞大不謗,你不會毀謗,這第一個。聽《法華經》第一個就是說,你可以有疑惑,你可以再不斷地提問,但是你不能毀謗。第二個,“了達空法”。這個很重要,特別是法空,你對於你所成就的功德不能有堅固的執著。因為你要入一心真如,一定要放下所有的一切才進得去,一念不生全體現。如果你一定要抓住一個涅盤可得,功德可得,那你永遠在真如的門外了。“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
所以,你了達空法,特別指的是法空;如果再“深入禪定”那更好,就是從外凡到內凡,這個是最好的。佛陀就會“集諸菩薩及聲聞眾”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說明世間上沒有所謂的二乘涅盤。就是說,你們沒有一個人入什麽功德相、涅盤相,你們都是迴歸到一念心性。隻是從一念心性當中它顯出一個寂靜相,你把它當作涅盤;從一念心性當中顯出功德相,你們把它當功德想。其實,你都沒有離開一心的範圍,那都是佛陀用一個假相來引導你,讓你能夠暫時安穩的。
寅二、前開三意
那麽,佛陀一開始為什麽要為實施權,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呢?佛陀最後做一個總結。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誌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盤,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佛陀的方便智慧是什麽呢?能夠“深入眾生之性”。我們前麵說過,佛陀的知見,他隻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過去生發生過什麽什麽事情,都知道。你過去生做過什麽善事,做過什麽惡事;你學過什麽樣的善法,做過什麽惡法,佛陀都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夠知道某一種人,“知其誌樂小法”,他得少為足,他在生死輪迴當中痛苦,他隻要能夠抓到一點東西、能夠休息就好。第二個,“深著五欲”。“深著五欲”這種人,就是他有所得心很重。就是說,既然你一定要得到一個東西,那你與其得到五欲,倒不如得到涅盤。所以佛陀說涅盤。就是你反正希望得到一個快樂,那涅盤也有快樂,涅盤好歹是涅盤寂靜樂,這種寂靜樂沒有過失。說你一定要抓一個東西,那就給一個涅盤讓你抓。“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個人一聽到,欸,佛法不是要放棄一切,還是有得到一點東西的,他就有信心。
所以佛陀整個教化當中,簡單一句話,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該怎麽來教化你,該怎麽出手,隻有佛陀知道。所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想辦法跟佛陀相遇,這就很重要。所以我們大乘佛法隻有做兩件事:第一個,想辦法栽培你的善根;第二個,想辦法跟佛陀相遇。一個內因,一個外緣,這是你得度的兩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