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年輕的大遼新帝後(01)
追愛之穿越千年到遼國 作者:那年那月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潢河左岸,上京臨潢府,大遼都城。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定都立國至遼景宗耶律賢即位不過才五十餘年的時間,上京城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其繁華富庶程度雖遠不及南方的趙宋王朝的都城東京汴梁,卻也不可小覷。
早在遼太祖稱帝建國之前,基於對漢族農耕文化的認同和學習,在身邊的漢族士人的幫助下,阿保機已經在潢河左岸修建了三十個類似於中原漢人式的城郭。
這些城郭中既有結實舒適的房屋,也有喧鬧方便的街市,甚至還有孔廟、道觀、寺廟等文化交流場所。
有些規模大的城郭甚至還有寬大的城市街道和城市間的馬路、驛站等設施,絲毫不遜色於中原王朝的城市。
這些星星點點的草原城市,像是文明的火種,伴隨契丹民族的發展而逐漸擴散開來。
而城市中方便快捷的交換場所,既是各個草原民族見證和學習中原漢民族先進文化的地方,更是聯係和維護草原各民族間重要的經濟文化紐帶。
所以,此刻的上京城的城市規模早已經是今非昔比:整個城市周長超過二十七裏,城牆高兩丈,城市的各道城門外均建有甕城,而甕城外更建有類似於中原城市的馬麵,以增加城市的防衛功能。
作為一個草原民族,能在北中國的千裏大草原上修建如此一座大城,當屬不易。
大遼國的京城分為皇城、內城和漢城三部分。皇城在北,又稱北城,類似於一個正方形的外形結構,四周築以高達三丈的圍牆,城牆皆以黃褐色夯土築成,下寬上窄,頂部寬約兩米,底基寬約十二至十六米不等。
南牆長約一千五百五十米,西牆長約一千八百餘米,東牆長約一千四百五十米,北牆長約一千四百七十米,整個皇城占地麵積接近六百公頃。
皇城四麵各設一門:西為乾德門,東為安東門,南為大順門,北為拱宸門,各門寬約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不等。
皇城內設有遼國的各類官署衙門與寺院,如正南街東依次就有留守司衙門、鹽鐵司、南門、龍泰寺、臨潢府衙等。
皇城中有南北向和東西向的街道各兩條,將整個城市分割成了
“井”字的形狀,所以如果站在高處俯瞰整個皇城,就會發現皇城十分整齊。
大內雖是京城的一部分,其實並不是獨立的一部分,而是屬於皇城的一部分,位在皇城中部偏北的位置上,規模尚小,南北長約六百米,東西長約三百米。
大內亦有門三道:南曰承天門,建有閣樓;東曰東華門;西有西華門。
大內建築仿中原漢族形製,亦是前殿後宮,前殿建有三大殿,即開皇殿、安德殿、五鑾殿,三大殿北部是為遼國後宮。
契丹俗皆以東向為尊,故三大殿皆坐西向東。漢城,位在上京城南,故又稱南城,南北兩城之間以高大的城牆為界,也近正方形,東西寬約一千七百米,南北長約一千一百米,麵積與皇城相若,城市四周以夯土築成,且各麵均開有城門。
漢城,顧名思義,乃是在上京漢人聚集區域。漢內設有驛館,用以招待外邦使節。
其中,還有迴鶻營,是用以招待迴鶻商販的地方。漢城內手工業發達,尤其是冶鐵業、製瓷業、玉器古玩甚是著名,他們製造的兵器、甲仗是遼國士兵的最愛,他們製造的黑白釉瓷器雖不及宋朝的五大名窯,卻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精品,且極具民族特色,比如黑白釉瓷的皮囊壺。
這種皮囊壺因形如契丹人隨身攜帶的皮革縫製的水囊而得名,其造型為扁體、直身,下部豐滿,壺兩麵隨形起線,如縫合皮革的痕跡,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間凹下,另一端翹起與流口平齊,形似駝峰,兩側有圓孔,可係繩提拿。
早期造型壺身較短,下部肥碩,因形如馬鐙,故又稱
“馬鐙壺”;中期以後壺身增加,縫合痕跡也逐漸消失。此外,漢城裏人口眾多,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觝、儒者、僧尼、道士,各色皆有;邑屋都肆齊全,商業亦十分興旺,來自中原與草原東南西北各地的商旅往來其中,絡繹不絕。
</p>
潢河左岸,上京臨潢府,大遼都城。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定都立國至遼景宗耶律賢即位不過才五十餘年的時間,上京城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其繁華富庶程度雖遠不及南方的趙宋王朝的都城東京汴梁,卻也不可小覷。
早在遼太祖稱帝建國之前,基於對漢族農耕文化的認同和學習,在身邊的漢族士人的幫助下,阿保機已經在潢河左岸修建了三十個類似於中原漢人式的城郭。
這些城郭中既有結實舒適的房屋,也有喧鬧方便的街市,甚至還有孔廟、道觀、寺廟等文化交流場所。
有些規模大的城郭甚至還有寬大的城市街道和城市間的馬路、驛站等設施,絲毫不遜色於中原王朝的城市。
這些星星點點的草原城市,像是文明的火種,伴隨契丹民族的發展而逐漸擴散開來。
而城市中方便快捷的交換場所,既是各個草原民族見證和學習中原漢民族先進文化的地方,更是聯係和維護草原各民族間重要的經濟文化紐帶。
所以,此刻的上京城的城市規模早已經是今非昔比:整個城市周長超過二十七裏,城牆高兩丈,城市的各道城門外均建有甕城,而甕城外更建有類似於中原城市的馬麵,以增加城市的防衛功能。
作為一個草原民族,能在北中國的千裏大草原上修建如此一座大城,當屬不易。
大遼國的京城分為皇城、內城和漢城三部分。皇城在北,又稱北城,類似於一個正方形的外形結構,四周築以高達三丈的圍牆,城牆皆以黃褐色夯土築成,下寬上窄,頂部寬約兩米,底基寬約十二至十六米不等。
南牆長約一千五百五十米,西牆長約一千八百餘米,東牆長約一千四百五十米,北牆長約一千四百七十米,整個皇城占地麵積接近六百公頃。
皇城四麵各設一門:西為乾德門,東為安東門,南為大順門,北為拱宸門,各門寬約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不等。
皇城內設有遼國的各類官署衙門與寺院,如正南街東依次就有留守司衙門、鹽鐵司、南門、龍泰寺、臨潢府衙等。
皇城中有南北向和東西向的街道各兩條,將整個城市分割成了
“井”字的形狀,所以如果站在高處俯瞰整個皇城,就會發現皇城十分整齊。
大內雖是京城的一部分,其實並不是獨立的一部分,而是屬於皇城的一部分,位在皇城中部偏北的位置上,規模尚小,南北長約六百米,東西長約三百米。
大內亦有門三道:南曰承天門,建有閣樓;東曰東華門;西有西華門。
大內建築仿中原漢族形製,亦是前殿後宮,前殿建有三大殿,即開皇殿、安德殿、五鑾殿,三大殿北部是為遼國後宮。
契丹俗皆以東向為尊,故三大殿皆坐西向東。漢城,位在上京城南,故又稱南城,南北兩城之間以高大的城牆為界,也近正方形,東西寬約一千七百米,南北長約一千一百米,麵積與皇城相若,城市四周以夯土築成,且各麵均開有城門。
漢城,顧名思義,乃是在上京漢人聚集區域。漢內設有驛館,用以招待外邦使節。
其中,還有迴鶻營,是用以招待迴鶻商販的地方。漢城內手工業發達,尤其是冶鐵業、製瓷業、玉器古玩甚是著名,他們製造的兵器、甲仗是遼國士兵的最愛,他們製造的黑白釉瓷器雖不及宋朝的五大名窯,卻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精品,且極具民族特色,比如黑白釉瓷的皮囊壺。
這種皮囊壺因形如契丹人隨身攜帶的皮革縫製的水囊而得名,其造型為扁體、直身,下部豐滿,壺兩麵隨形起線,如縫合皮革的痕跡,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間凹下,另一端翹起與流口平齊,形似駝峰,兩側有圓孔,可係繩提拿。
早期造型壺身較短,下部肥碩,因形如馬鐙,故又稱
“馬鐙壺”;中期以後壺身增加,縫合痕跡也逐漸消失。此外,漢城裏人口眾多,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觝、儒者、僧尼、道士,各色皆有;邑屋都肆齊全,商業亦十分興旺,來自中原與草原東南西北各地的商旅往來其中,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