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和端坐在案前,緊皺眉頭,逐字逐句的斟酌著手裏的奏折。他的手邊擺著一方木盒,他不時抬頭看看,又低下頭去。興平攻克的消息已在昨日送達魏王,今日早朝,百官朝賀。大大小小的官員都上了慶賀的折子並表示了自己的忠心,早朝上也並沒有議論些實質的事務,無非是說些可有可無的空話。禮部尚書趙元縉便主張早日實行祭天大典,以告祖先,天下已定。而吏部卻在討論魏驤的問題,多數官員,特別是都察院,都主張撤銷魏驤的大將軍之職,朝野上下更是出奇的一致,要求魏王立刻召魏驤進京述職,趁機降職查辦。
但宋廷和卻想著另一件大事,他好幾次抬頭望向魏王,魏王都隻是看著朝堂群臣,並無半點他意。宋廷和也隻好識趣,未發一言。散朝後便趕緊迴府,開始寫這折子,但事有蹊蹺,他寫了好幾次,都還是把已寫成的奏折撕掉,重新再寫,天就在這奏折間漸漸變黑了,麵前的事情讓他焦頭爛額,雖是寒冬,豆大的汗珠還是凝在額頭上,看的真切。
管家的腳步出現在屋外,這間書房蓋在了後院,為了保持這裏的清淨,他特意將所有繁雜事務都集中於府上的其他區域,後院隻留一間書房和一小塊園子,並吩咐下人,隻要他在書房,未經傳喚,誰都不得入內。
可今日管家的腳步卻有些急,在剛進後院的時候便喊出了聲。宋廷和正好氣在頭上,聽見動靜,氣不打一出來,一下將筆扔到了門上。
“喊什麽喊,我不是說過了,你那耳朵嗆了水了嗎?”
管家沒敢進門,趕忙在門外跪倒。
“老爺,不是小的要來擾您,是,是來客人了。”管家結結巴巴的說道。
“不見,說我正忙著,一律不見客。”宋廷和怒道,又扔掉了手裏正寫了一半的奏折。
“老爺,可。”管家正要說話,身後卻站了一人,朝他揮揮手讓他退下。
宋廷和也感覺到了門外又多一人,更是怒不可遏,從椅子上彈了起來,衝到門邊,用力的打開門。
“不想,”那個“活”字還未開口,他便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王上恕罪,臣萬沒有想到會是王上深夜駕臨。”
魏王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
“還要寡人滾嗎?”
宋廷和趕忙磕頭謝罪,魏王卻不以為意,徑自入了書房,在案邊坐下。
“起來吧,別跪著了。”魏王說道,隨意拿起了一份扔在桌上的奏折看了起來。
宋廷和小心翼翼的走到魏王身邊,不敢出聲。
“在給寡人寫折子嗎?”魏王邊看邊問道,但那份折子才寫了開頭,未言其事便被扔掉。
宋廷和點點頭,將桌上騰出一地來。
“今日在朝堂上寡人見你未發一言,有些好奇,深夜到你府上,隻想問問,”魏王放下那半截奏折,“寡人就是想聽聽宋大人到底有何事?”
“多謝王上關心微臣,”宋廷和跪下道,“微臣今日未言原因有二,一來臣以為,戰事剛定,煩巨之事定會接踵而至,現在若談改製諸事,有些急切了。”
魏王摸了摸臉,點了點頭。
“寡人也是這麽想的,陳國初定,晉和楚還在施行自治,現在若頒了新法製,是有些急了。”魏王頓了頓,“宋大人有何高見。”
“臣以為,當務之急,還並不是這個。”宋廷和抬高了聲響,“我魏國定天下是天意,王上是聖君,天下自然會拜服,晉,楚雖是自治,但國之製度已經逐步更改,地方事務也都換了名目,所以這不足為慮,臣其實想說的是這二。”
魏王詫異的看著他,等待著下文。
“王上可否還記得攻陳前王上向天下借的軍糧和軍餉?”宋廷和問道。
“當然記得,向天下借款六百萬兩,軍糧二十萬石,月利三厘。”魏王說道,“這又如何?”
“那王上可還記得一個叫做孫吉的曲沃富商?”
“是不是那個被封了一個天下第一商的封號的晉國商人?”魏王問道。
“正是,”宋廷和點點頭,去拿桌上的那個木盒,放在了手裏,並未打開,“那孫吉一個人便借了五十萬兩銀子和八萬石的糧食,又動員曲沃的商會,實在是我魏國征陳的頭號功臣。”
“是啊,寡人也記得他,此事與他有幹係嗎?”魏王看到了宋廷和手裏的木盒,但沒有馬上發問。
“前些日,”宋廷和頓了頓,慢慢打開木盒,“他死了。”
“死了?”魏王驚起,“怎麽死的,寡人記得他才不到五十吧。”
“死因有些蹊蹺,報上來時說是前些天染上惡疾,在家裏修養了幾天便一命歸西了,”宋廷和遞上木盒,裏麵放了一個小冊子,“但幾天前,臣收到了這個,臣便覺得這事沒那麽簡單了。”
魏王拿起冊子,翻了幾頁,麵色大駭,雙手顫抖,兩眼微微發紅,他越往後翻,那手指嵌入冊子就越深。
“屬實嗎?”魏王顫抖的問道。
“臣不敢說,但事有蹊蹺,”宋廷和緩緩道,“就算是假,也要查出是何人造假。”
“誰送來的這個盒子?”
“臣不知,據臣的管家所說,那天一早,他開門時,這盒子便放在地上了。”宋廷和說道。
魏王慢慢坐下,手裏還掐著那本冊子,不發一言。
“臣以為,若此事為真,那孫吉定是知道了什麽。”宋廷和看了看魏王的臉色,一字一句的說道,“這本賬冊記載了實際征糧有三十萬石,借款八百萬,可庫裏卻遠沒有收到這麽多,那多出來的十萬石糧和兩百萬兩銀子去哪了?”
“當初入庫的數額都沒有錯嗎?”魏王還是不敢相信,還抱著一絲僥幸,但這份僥幸很快便被宋廷和打消了。
“當初入庫時,錢糧均為臣親自督辦,光入倉時的糧臣就前後驗了有半個月才敢入倉。”
魏王幽幽的站起,拍了拍桌子,臉色有些難看,他來迴踱步,一言不發,宋廷和幾次想說話都被他打斷。魏王好像在思考什麽,嘴裏一直念念有詞,但宋廷和一句話也聽不見。
“那事到如今,該怎麽個查法?”魏王開口問道,他站在一隻花瓶邊,拿起來掂量了一番,又放下。
“臣以為,當分兩步,”宋廷和說道,“第一步便是清查所有府庫錢糧,臣以為這麽多錢糧,必然要有地方存起來,不止府庫,各商號,錢莊,凡是有倉庫的地方都要查。”
“如此大動幹戈就不怕打草驚蛇嗎?”魏王打斷道,“而且若是消息泄露出去,恐引起民心不服。”
“王上所言極是,所以一定要找個合適的借口,”宋廷和停了停,“陳國戰事初畢,多數大人又主張全國改製,不如以此為由,弄幾個不打緊的名頭,讓各地去辦,再把這一項清查存糧和存銀的事放進去,定然不會起疑,畢竟這錢糧大事曆朝曆代都是放在頭一位去解決的。”
魏王點點頭,示意他說第二件。
“那便是深入虎穴,親自前往曲沃,鹿安兩地調查。錢多為晉國富商捐出,曲沃是富商總會的地方,而鹿安是天下糧樞之地。”宋廷和斬釘截鐵的說道,“要查清楚,還是要從錢糧來的地方入手。”
魏王緊皺眉頭,手背在身後,站在了宋廷和對麵。
“可曲沃在晉地,鹿安卻在楚地,兩地不在一處,同查一案定會起疑。”
“王上所言極是,臣以為,應先以錢為要緊。”宋廷和堅定的說道,“王上,孫吉可是這曲沃人,他便是那突破口。”
魏王點點頭,輕撫了手邊的明燈,那燭火搖搖欲墜。
“有合適人選嗎?”魏王問道。
“有,但希望王上應允,”宋廷和試探的問道,“此人不能是朝廷裏的人,因為無人知道這事牽扯了多少人進來,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運走這麽多錢糧的人,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得從朝廷外,最好是軍隊裏調人。”
魏王納悶,驚訝的看了看宋廷和,不解為何要從軍隊裏調人。
宋廷和看出了魏王的疑問,不緊不慢的解釋道。
“要說嫌疑最大的,應該是我戶部,”宋廷和嚴肅的說道,“所以此事必須與六部無關。這是其一”
宋廷和補充道。
“其二,也是最打緊的,這軍隊裏的人調兵方便,遇到緊急的事,有時即使不用軍符也可調兵。”
魏王了然,連連點頭。
“那依你看,這最合適的人選,莫不是魏驤?”魏王問道。
宋廷和卻搖搖頭,微微一笑。
“雖然魏將軍是王上的親信,又立此滅國大功,但他卻不是第一人選。”
“為何?”
“魏將軍有三不適。”
“哪三不適?”
“這一不適,是時機不適,陳國初定,需要一個人在那裏主持大局,現在調任,恐怕會軍心不穩,”魏王點點頭,“這二不適,是性格不適,魏將軍雖打仗有勇有謀,常常決勝於千裏之外,但做事不留情麵,若是把事鬧太大,對朝廷不利。”
“這三不適,便是這身份不適,雖說魏將軍是晉人,但當年他也是飽受折磨,對晉人恨之入骨,若讓他去辦此等大事,說不好,可能會公私不分,大開殺戒,不利於穩定晉地局勢。”
魏王長歎一口氣,緊了緊嘴。
“那你心中的第一人選是誰?”
“京城衛戍指揮使,陸允。”宋廷和毅然說道。
“為何?”
“陸允行伍出身,但飽讀詩書,人稱狀元將軍,學識過人,又能審時度勢,”宋廷和繼續說道,“且不說其與魏將軍一同滅晉這份軍功,在晉國時便是他坐鎮後方才保了魏將軍後患無憂。而且,他在晉國期間頗受當地百姓愛戴,又知曉當地民情,派他去,定能萬無一失。”
魏王仔細想了想,摸了摸桌子,拿起一支筆,仔細打量了一番。
“借你一方紙筆,我這就傳旨,這其中厲害,還請宋大人親自去說。”魏王說著,就要開始寫字。
宋廷和趕忙磨墨,魏王未作遲疑便寫下旨意,放入一旁的空信封中。二人又商量了下細節,魏王便匆匆離去,宋廷和送至前院,全府跪拜相送。待魏王走後,宋廷和往書房走去,走到半道,見自己的兒子宋塵正坐在屋中讀書,燭光照著宋塵,他麵容消瘦,但雙眼炯炯,望著窗外,見父親走過,淡淡的叫了一聲父親。
“何事?”宋廷和停下腳步望著兒子在屋裏看著自己。
“您為何沒有提到那件事。”
宋廷和背過身子,準備要走。
“父親,您覺得這件事不重要嗎?”宋塵追問道。
“這事與你無關,好好看書,等待明年的科考。”宋廷和冷冷道,“若是進了翰林院,為父也可安排。”
“父親。”
“別說了,”宋廷和打斷了兒子的話,“若是再說一句,就去柴房過夜吧。”
宋塵沒有說話,呆呆的望著父親。
“你太小,尚未做官,這些事,你不懂。”宋廷和歎息一聲,顯出了對兒子的期望,“等你做官了,你會懂的。”
“父親,”宋塵突然站起,吹滅了蠟燭,黑暗中,他堅毅的臉上顯示出對父親的不信任,又有對未來的擔憂,“難道這台城的冤魂都抵不上父親的仕途嗎?”
但宋廷和卻想著另一件大事,他好幾次抬頭望向魏王,魏王都隻是看著朝堂群臣,並無半點他意。宋廷和也隻好識趣,未發一言。散朝後便趕緊迴府,開始寫這折子,但事有蹊蹺,他寫了好幾次,都還是把已寫成的奏折撕掉,重新再寫,天就在這奏折間漸漸變黑了,麵前的事情讓他焦頭爛額,雖是寒冬,豆大的汗珠還是凝在額頭上,看的真切。
管家的腳步出現在屋外,這間書房蓋在了後院,為了保持這裏的清淨,他特意將所有繁雜事務都集中於府上的其他區域,後院隻留一間書房和一小塊園子,並吩咐下人,隻要他在書房,未經傳喚,誰都不得入內。
可今日管家的腳步卻有些急,在剛進後院的時候便喊出了聲。宋廷和正好氣在頭上,聽見動靜,氣不打一出來,一下將筆扔到了門上。
“喊什麽喊,我不是說過了,你那耳朵嗆了水了嗎?”
管家沒敢進門,趕忙在門外跪倒。
“老爺,不是小的要來擾您,是,是來客人了。”管家結結巴巴的說道。
“不見,說我正忙著,一律不見客。”宋廷和怒道,又扔掉了手裏正寫了一半的奏折。
“老爺,可。”管家正要說話,身後卻站了一人,朝他揮揮手讓他退下。
宋廷和也感覺到了門外又多一人,更是怒不可遏,從椅子上彈了起來,衝到門邊,用力的打開門。
“不想,”那個“活”字還未開口,他便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王上恕罪,臣萬沒有想到會是王上深夜駕臨。”
魏王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
“還要寡人滾嗎?”
宋廷和趕忙磕頭謝罪,魏王卻不以為意,徑自入了書房,在案邊坐下。
“起來吧,別跪著了。”魏王說道,隨意拿起了一份扔在桌上的奏折看了起來。
宋廷和小心翼翼的走到魏王身邊,不敢出聲。
“在給寡人寫折子嗎?”魏王邊看邊問道,但那份折子才寫了開頭,未言其事便被扔掉。
宋廷和點點頭,將桌上騰出一地來。
“今日在朝堂上寡人見你未發一言,有些好奇,深夜到你府上,隻想問問,”魏王放下那半截奏折,“寡人就是想聽聽宋大人到底有何事?”
“多謝王上關心微臣,”宋廷和跪下道,“微臣今日未言原因有二,一來臣以為,戰事剛定,煩巨之事定會接踵而至,現在若談改製諸事,有些急切了。”
魏王摸了摸臉,點了點頭。
“寡人也是這麽想的,陳國初定,晉和楚還在施行自治,現在若頒了新法製,是有些急了。”魏王頓了頓,“宋大人有何高見。”
“臣以為,當務之急,還並不是這個。”宋廷和抬高了聲響,“我魏國定天下是天意,王上是聖君,天下自然會拜服,晉,楚雖是自治,但國之製度已經逐步更改,地方事務也都換了名目,所以這不足為慮,臣其實想說的是這二。”
魏王詫異的看著他,等待著下文。
“王上可否還記得攻陳前王上向天下借的軍糧和軍餉?”宋廷和問道。
“當然記得,向天下借款六百萬兩,軍糧二十萬石,月利三厘。”魏王說道,“這又如何?”
“那王上可還記得一個叫做孫吉的曲沃富商?”
“是不是那個被封了一個天下第一商的封號的晉國商人?”魏王問道。
“正是,”宋廷和點點頭,去拿桌上的那個木盒,放在了手裏,並未打開,“那孫吉一個人便借了五十萬兩銀子和八萬石的糧食,又動員曲沃的商會,實在是我魏國征陳的頭號功臣。”
“是啊,寡人也記得他,此事與他有幹係嗎?”魏王看到了宋廷和手裏的木盒,但沒有馬上發問。
“前些日,”宋廷和頓了頓,慢慢打開木盒,“他死了。”
“死了?”魏王驚起,“怎麽死的,寡人記得他才不到五十吧。”
“死因有些蹊蹺,報上來時說是前些天染上惡疾,在家裏修養了幾天便一命歸西了,”宋廷和遞上木盒,裏麵放了一個小冊子,“但幾天前,臣收到了這個,臣便覺得這事沒那麽簡單了。”
魏王拿起冊子,翻了幾頁,麵色大駭,雙手顫抖,兩眼微微發紅,他越往後翻,那手指嵌入冊子就越深。
“屬實嗎?”魏王顫抖的問道。
“臣不敢說,但事有蹊蹺,”宋廷和緩緩道,“就算是假,也要查出是何人造假。”
“誰送來的這個盒子?”
“臣不知,據臣的管家所說,那天一早,他開門時,這盒子便放在地上了。”宋廷和說道。
魏王慢慢坐下,手裏還掐著那本冊子,不發一言。
“臣以為,若此事為真,那孫吉定是知道了什麽。”宋廷和看了看魏王的臉色,一字一句的說道,“這本賬冊記載了實際征糧有三十萬石,借款八百萬,可庫裏卻遠沒有收到這麽多,那多出來的十萬石糧和兩百萬兩銀子去哪了?”
“當初入庫的數額都沒有錯嗎?”魏王還是不敢相信,還抱著一絲僥幸,但這份僥幸很快便被宋廷和打消了。
“當初入庫時,錢糧均為臣親自督辦,光入倉時的糧臣就前後驗了有半個月才敢入倉。”
魏王幽幽的站起,拍了拍桌子,臉色有些難看,他來迴踱步,一言不發,宋廷和幾次想說話都被他打斷。魏王好像在思考什麽,嘴裏一直念念有詞,但宋廷和一句話也聽不見。
“那事到如今,該怎麽個查法?”魏王開口問道,他站在一隻花瓶邊,拿起來掂量了一番,又放下。
“臣以為,當分兩步,”宋廷和說道,“第一步便是清查所有府庫錢糧,臣以為這麽多錢糧,必然要有地方存起來,不止府庫,各商號,錢莊,凡是有倉庫的地方都要查。”
“如此大動幹戈就不怕打草驚蛇嗎?”魏王打斷道,“而且若是消息泄露出去,恐引起民心不服。”
“王上所言極是,所以一定要找個合適的借口,”宋廷和停了停,“陳國戰事初畢,多數大人又主張全國改製,不如以此為由,弄幾個不打緊的名頭,讓各地去辦,再把這一項清查存糧和存銀的事放進去,定然不會起疑,畢竟這錢糧大事曆朝曆代都是放在頭一位去解決的。”
魏王點點頭,示意他說第二件。
“那便是深入虎穴,親自前往曲沃,鹿安兩地調查。錢多為晉國富商捐出,曲沃是富商總會的地方,而鹿安是天下糧樞之地。”宋廷和斬釘截鐵的說道,“要查清楚,還是要從錢糧來的地方入手。”
魏王緊皺眉頭,手背在身後,站在了宋廷和對麵。
“可曲沃在晉地,鹿安卻在楚地,兩地不在一處,同查一案定會起疑。”
“王上所言極是,臣以為,應先以錢為要緊。”宋廷和堅定的說道,“王上,孫吉可是這曲沃人,他便是那突破口。”
魏王點點頭,輕撫了手邊的明燈,那燭火搖搖欲墜。
“有合適人選嗎?”魏王問道。
“有,但希望王上應允,”宋廷和試探的問道,“此人不能是朝廷裏的人,因為無人知道這事牽扯了多少人進來,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運走這麽多錢糧的人,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得從朝廷外,最好是軍隊裏調人。”
魏王納悶,驚訝的看了看宋廷和,不解為何要從軍隊裏調人。
宋廷和看出了魏王的疑問,不緊不慢的解釋道。
“要說嫌疑最大的,應該是我戶部,”宋廷和嚴肅的說道,“所以此事必須與六部無關。這是其一”
宋廷和補充道。
“其二,也是最打緊的,這軍隊裏的人調兵方便,遇到緊急的事,有時即使不用軍符也可調兵。”
魏王了然,連連點頭。
“那依你看,這最合適的人選,莫不是魏驤?”魏王問道。
宋廷和卻搖搖頭,微微一笑。
“雖然魏將軍是王上的親信,又立此滅國大功,但他卻不是第一人選。”
“為何?”
“魏將軍有三不適。”
“哪三不適?”
“這一不適,是時機不適,陳國初定,需要一個人在那裏主持大局,現在調任,恐怕會軍心不穩,”魏王點點頭,“這二不適,是性格不適,魏將軍雖打仗有勇有謀,常常決勝於千裏之外,但做事不留情麵,若是把事鬧太大,對朝廷不利。”
“這三不適,便是這身份不適,雖說魏將軍是晉人,但當年他也是飽受折磨,對晉人恨之入骨,若讓他去辦此等大事,說不好,可能會公私不分,大開殺戒,不利於穩定晉地局勢。”
魏王長歎一口氣,緊了緊嘴。
“那你心中的第一人選是誰?”
“京城衛戍指揮使,陸允。”宋廷和毅然說道。
“為何?”
“陸允行伍出身,但飽讀詩書,人稱狀元將軍,學識過人,又能審時度勢,”宋廷和繼續說道,“且不說其與魏將軍一同滅晉這份軍功,在晉國時便是他坐鎮後方才保了魏將軍後患無憂。而且,他在晉國期間頗受當地百姓愛戴,又知曉當地民情,派他去,定能萬無一失。”
魏王仔細想了想,摸了摸桌子,拿起一支筆,仔細打量了一番。
“借你一方紙筆,我這就傳旨,這其中厲害,還請宋大人親自去說。”魏王說著,就要開始寫字。
宋廷和趕忙磨墨,魏王未作遲疑便寫下旨意,放入一旁的空信封中。二人又商量了下細節,魏王便匆匆離去,宋廷和送至前院,全府跪拜相送。待魏王走後,宋廷和往書房走去,走到半道,見自己的兒子宋塵正坐在屋中讀書,燭光照著宋塵,他麵容消瘦,但雙眼炯炯,望著窗外,見父親走過,淡淡的叫了一聲父親。
“何事?”宋廷和停下腳步望著兒子在屋裏看著自己。
“您為何沒有提到那件事。”
宋廷和背過身子,準備要走。
“父親,您覺得這件事不重要嗎?”宋塵追問道。
“這事與你無關,好好看書,等待明年的科考。”宋廷和冷冷道,“若是進了翰林院,為父也可安排。”
“父親。”
“別說了,”宋廷和打斷了兒子的話,“若是再說一句,就去柴房過夜吧。”
宋塵沒有說話,呆呆的望著父親。
“你太小,尚未做官,這些事,你不懂。”宋廷和歎息一聲,顯出了對兒子的期望,“等你做官了,你會懂的。”
“父親,”宋塵突然站起,吹滅了蠟燭,黑暗中,他堅毅的臉上顯示出對父親的不信任,又有對未來的擔憂,“難道這台城的冤魂都抵不上父親的仕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