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主要源自姬姓。
周武王伐紂成功,其中一個弟弟姬奭,原來食邑在今天的陝西鳳翔附近,叫作召公。後來將召公食邑遷到了今天的河南濟源一帶,建立封國。現在的河南濟源和山西垣曲縣之間,有個叫邵原的地方,據說就是那時候的封國。
這個召,這裏讀(shao),古文字沒那麽多,很多都屬於通用,咱們現在叫通假字。
再就是源自姚姓。
這個就比較早了,還是商朝時候有個古召國,也讀作(shao),在今天的河南鄢陵附近。由於經常被商朝吊打,不得已跑到陝西鳳翔。
再就是楚昭王的後裔,也有以劭為姓的。
在姓氏裏麵,邵和召,其實以前就是一迴事。
邵姓目前人口約三百萬。
有時候覺得並不那麽常見的姓,動不動就好幾百萬,頂許多小國家的人口了。
邵姓的得姓始祖一般公認為是召公姬奭,就是周公旦出去打仗,他在朝廷組織後勤保障和處理政務,可以說雖然不是戰功,卻也在征戰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傳到了周厲王姬胡時候,出現了著名的國人暴動。
所謂國人,就是居住在京城的非幹部群體。這些人靠手工業或者別的什麽營生過日子,既沒有土地,也不屬於公務員。
周厲王實行專利政策,讓這些人活不下去。
當時的專利政策,可不是鼓勵發明創造,而是國家要有利。
簡單點說,甭管你幹啥,都得先交稅。你養幾隻雞或者兩頭豬想殺了吃肉,得交屠宰稅。
你想蓋個房子,先交規劃和建築稅。
你想去河裏打漁,不是封魚期就是交捕魚稅。
甚至你生意做不下去了想關門,就得交關張稅。
更可氣的是,你家裏有棵樹嫌礙事,想伐了賣幾個錢。對不起,把砍伐稅交了再說。
有人說我不蓋房住樹上行不行?迴答得交爬樹稅。
總之這些稅種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想不到的。
這麽一來,老百姓免不得議論紛紛。
大臣榮夷公又出了個餿主意,說衛國有個能人,可以隔老遠聽到別人說啥,如果把他請來,就不怕別人背後說天子的壞話了。
那還等啥呀,就請來吧。
衛國這個沒留下名字,就叫衛巫。這家夥來到鎬京以後,誰有沒有說周厲王壞話,完全取決於兩個條件。
第一,得讓衛巫看著順眼。
第二,看你懂不懂規矩會不會上菜。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上街遇見熟人都不敢像以前那樣見了麵張哥吉祥,李哥安康的問好。倆人招唿都不敢打,飛個媚眼放點電過去,就算說話了。
幾重高壓之下,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於是爆發了著名的國人暴動。
憤怒的老百姓衝進王宮,幸虧周厲王一看勢頭不對,趕緊開溜。一口氣撒丫子從鎬京跑到彘地,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霍州才停下。自此周厲王再沒敢迴來,在霍州終老一生。
國人沒找到周厲王姬胡,就四處找太子姬靜。有人說剛才看到召公把姬靜帶著從後門跑了,於是這幫人堵住召公府門,要求交出太子。
這個召公可不是輔佐周成王那個,不過肯定是他的後代,世襲了召公的位置。
召公眼看國人不達目的不會罷休,隻得讓親兒子和太子換了衣服,舍棄了親兒子,才算救迴太子一命。這就是邵姓對周朝做出的重大貢獻,後來周厲王死了,姬靜繼位,出現了宣王中興。
這個召公叫召虎,諡號穆,後人稱召穆公。
您能相信一個種瓜的被後人大書特書嗎?恐怕不敢想象吧。
秦朝被封為東陵侯的邵平,就因為種瓜的事,被後代許多著名的大咖惦記著。甚至種的瓜都被披上了神話色彩,叫五色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彩色瓜唄。
並且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東陵瓜,邵平瓜。
那麽,邵平有什麽特殊事跡嗎?
還真沒有,隻是在司馬遷的《史記》裏蕭何事跡中略有提及,至於邵平有什麽特殊貢獻,反正孤陋寡聞的我,是沒看到。
隻是說邵平原來給秦始皇打工,封東陵侯。後來秦始皇倒台,這哥們就不當官了。但是總得吃飯呀,於是沒辦法的邵平就在長安東,承包了一塊地,專門種瓜。
時隔兩千年之久,咱也不知道他種的什麽瓜,是專門給皇室進貢還是給搬著板凳的群眾吃。有沒有原產地保護,或者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無從考證。
反正肯定不是西瓜,因為西瓜傳過來也就一千年左右,被中國大麵積種植不過幾百年。
李白、杜甫、蘇軾、王安石、岑參、阮籍、陶淵明、駱賓王、王維、孟浩然、楊炯等等,都在作品中提及過這位種瓜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下諸如‘青門’,‘東陵’,種瓜等關鍵詞,相信應該能找到關於邵平種瓜的相關詩詞。
這裏摘錄幾句。
天下紛紛未一家,販繒屠狗尚雄誇。東陵豈是無能者,獨傍青門手種瓜。——王安石。
浴蠶當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憶邵平。——陳潤。
對理學和易學有研究的朋友,相信對於邵雍邵康節一定不陌生。
邵雍從小就非常聰明,且讀書極其用功。
我們現在迴過頭去看古代那些能寫出來傳誦千古文章的大家,無一例外都是飽讀詩書。絕沒有哪個三腳貓學問,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能被後人寫進教科書裏。
邵雍讀書刻苦到什麽程度呢?他雖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也沒有弄個獨腳凳防止打瞌睡。但是他冬天從來不生爐子,夏天不搖扇子,就為了多讀書。
並且邵雍也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講究融會貫通。他認為讀書並不隻是為了學習前人的文章,而是通過文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古人能交朋友。
在覺得讀了很多書以後,他開始按照書中的記錄,周遊了周邊眾多地方,增長見聞。
當時共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衛輝縣令李之才聽說邵雍愛讀書,親自到家裏指導他讀《河圖》《洛書》。李之才驚奇的發現,邵雍往往一點就透,並且常常舉一反三,有時候甚至令李之才也自歎不如。
後來遷居洛陽,住著草棚子,自己動手做飯侍奉父母。日子雖然清貧,卻也悠然自得。
但是他生活拮據,洛陽的名人麵子上過不去呀。
當時北宋朝廷被排擠出來的大臣,一般都在洛陽做個閑職。所以在洛陽的富碧、司馬光等人一商量,幹脆給他建個帶院子的別墅吧。從這以後,邵雍才不用東跑西顛的討生活,就在院裏種瓜種菜,自給自足。
偶爾出門,大街老百姓上得知邵雍來了,往往扶老攜幼的夾道歡迎。有些人家甚至仿照他住的樣式,建了同樣的房屋,就希望邵雍能來住一兩天。
如果誰做了虧心事,旁人知道了,指責說:‘’你這麽幹,就不怕邵先生和司馬先生知道嗎?‘’
由此可見,邵雍和司馬光,在洛陽人心目中,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邵雍名氣之所以不如司馬光等人,主要是這哥們不做官,從生到死,布衣一個。
邵姓名人,立傳的就有百位以上,這裏就簡單介紹這麽多。
下一篇談談湛姓,感謝您一直的支持。
周武王伐紂成功,其中一個弟弟姬奭,原來食邑在今天的陝西鳳翔附近,叫作召公。後來將召公食邑遷到了今天的河南濟源一帶,建立封國。現在的河南濟源和山西垣曲縣之間,有個叫邵原的地方,據說就是那時候的封國。
這個召,這裏讀(shao),古文字沒那麽多,很多都屬於通用,咱們現在叫通假字。
再就是源自姚姓。
這個就比較早了,還是商朝時候有個古召國,也讀作(shao),在今天的河南鄢陵附近。由於經常被商朝吊打,不得已跑到陝西鳳翔。
再就是楚昭王的後裔,也有以劭為姓的。
在姓氏裏麵,邵和召,其實以前就是一迴事。
邵姓目前人口約三百萬。
有時候覺得並不那麽常見的姓,動不動就好幾百萬,頂許多小國家的人口了。
邵姓的得姓始祖一般公認為是召公姬奭,就是周公旦出去打仗,他在朝廷組織後勤保障和處理政務,可以說雖然不是戰功,卻也在征戰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傳到了周厲王姬胡時候,出現了著名的國人暴動。
所謂國人,就是居住在京城的非幹部群體。這些人靠手工業或者別的什麽營生過日子,既沒有土地,也不屬於公務員。
周厲王實行專利政策,讓這些人活不下去。
當時的專利政策,可不是鼓勵發明創造,而是國家要有利。
簡單點說,甭管你幹啥,都得先交稅。你養幾隻雞或者兩頭豬想殺了吃肉,得交屠宰稅。
你想蓋個房子,先交規劃和建築稅。
你想去河裏打漁,不是封魚期就是交捕魚稅。
甚至你生意做不下去了想關門,就得交關張稅。
更可氣的是,你家裏有棵樹嫌礙事,想伐了賣幾個錢。對不起,把砍伐稅交了再說。
有人說我不蓋房住樹上行不行?迴答得交爬樹稅。
總之這些稅種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想不到的。
這麽一來,老百姓免不得議論紛紛。
大臣榮夷公又出了個餿主意,說衛國有個能人,可以隔老遠聽到別人說啥,如果把他請來,就不怕別人背後說天子的壞話了。
那還等啥呀,就請來吧。
衛國這個沒留下名字,就叫衛巫。這家夥來到鎬京以後,誰有沒有說周厲王壞話,完全取決於兩個條件。
第一,得讓衛巫看著順眼。
第二,看你懂不懂規矩會不會上菜。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上街遇見熟人都不敢像以前那樣見了麵張哥吉祥,李哥安康的問好。倆人招唿都不敢打,飛個媚眼放點電過去,就算說話了。
幾重高壓之下,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於是爆發了著名的國人暴動。
憤怒的老百姓衝進王宮,幸虧周厲王一看勢頭不對,趕緊開溜。一口氣撒丫子從鎬京跑到彘地,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霍州才停下。自此周厲王再沒敢迴來,在霍州終老一生。
國人沒找到周厲王姬胡,就四處找太子姬靜。有人說剛才看到召公把姬靜帶著從後門跑了,於是這幫人堵住召公府門,要求交出太子。
這個召公可不是輔佐周成王那個,不過肯定是他的後代,世襲了召公的位置。
召公眼看國人不達目的不會罷休,隻得讓親兒子和太子換了衣服,舍棄了親兒子,才算救迴太子一命。這就是邵姓對周朝做出的重大貢獻,後來周厲王死了,姬靜繼位,出現了宣王中興。
這個召公叫召虎,諡號穆,後人稱召穆公。
您能相信一個種瓜的被後人大書特書嗎?恐怕不敢想象吧。
秦朝被封為東陵侯的邵平,就因為種瓜的事,被後代許多著名的大咖惦記著。甚至種的瓜都被披上了神話色彩,叫五色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彩色瓜唄。
並且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東陵瓜,邵平瓜。
那麽,邵平有什麽特殊事跡嗎?
還真沒有,隻是在司馬遷的《史記》裏蕭何事跡中略有提及,至於邵平有什麽特殊貢獻,反正孤陋寡聞的我,是沒看到。
隻是說邵平原來給秦始皇打工,封東陵侯。後來秦始皇倒台,這哥們就不當官了。但是總得吃飯呀,於是沒辦法的邵平就在長安東,承包了一塊地,專門種瓜。
時隔兩千年之久,咱也不知道他種的什麽瓜,是專門給皇室進貢還是給搬著板凳的群眾吃。有沒有原產地保護,或者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無從考證。
反正肯定不是西瓜,因為西瓜傳過來也就一千年左右,被中國大麵積種植不過幾百年。
李白、杜甫、蘇軾、王安石、岑參、阮籍、陶淵明、駱賓王、王維、孟浩然、楊炯等等,都在作品中提及過這位種瓜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下諸如‘青門’,‘東陵’,種瓜等關鍵詞,相信應該能找到關於邵平種瓜的相關詩詞。
這裏摘錄幾句。
天下紛紛未一家,販繒屠狗尚雄誇。東陵豈是無能者,獨傍青門手種瓜。——王安石。
浴蠶當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憶邵平。——陳潤。
對理學和易學有研究的朋友,相信對於邵雍邵康節一定不陌生。
邵雍從小就非常聰明,且讀書極其用功。
我們現在迴過頭去看古代那些能寫出來傳誦千古文章的大家,無一例外都是飽讀詩書。絕沒有哪個三腳貓學問,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能被後人寫進教科書裏。
邵雍讀書刻苦到什麽程度呢?他雖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也沒有弄個獨腳凳防止打瞌睡。但是他冬天從來不生爐子,夏天不搖扇子,就為了多讀書。
並且邵雍也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講究融會貫通。他認為讀書並不隻是為了學習前人的文章,而是通過文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古人能交朋友。
在覺得讀了很多書以後,他開始按照書中的記錄,周遊了周邊眾多地方,增長見聞。
當時共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衛輝縣令李之才聽說邵雍愛讀書,親自到家裏指導他讀《河圖》《洛書》。李之才驚奇的發現,邵雍往往一點就透,並且常常舉一反三,有時候甚至令李之才也自歎不如。
後來遷居洛陽,住著草棚子,自己動手做飯侍奉父母。日子雖然清貧,卻也悠然自得。
但是他生活拮據,洛陽的名人麵子上過不去呀。
當時北宋朝廷被排擠出來的大臣,一般都在洛陽做個閑職。所以在洛陽的富碧、司馬光等人一商量,幹脆給他建個帶院子的別墅吧。從這以後,邵雍才不用東跑西顛的討生活,就在院裏種瓜種菜,自給自足。
偶爾出門,大街老百姓上得知邵雍來了,往往扶老攜幼的夾道歡迎。有些人家甚至仿照他住的樣式,建了同樣的房屋,就希望邵雍能來住一兩天。
如果誰做了虧心事,旁人知道了,指責說:‘’你這麽幹,就不怕邵先生和司馬先生知道嗎?‘’
由此可見,邵雍和司馬光,在洛陽人心目中,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邵雍名氣之所以不如司馬光等人,主要是這哥們不做官,從生到死,布衣一個。
邵姓名人,立傳的就有百位以上,這裏就簡單介紹這麽多。
下一篇談談湛姓,感謝您一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