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孔穎達
穿越隋末唐初,開局舉家搬遷 作者:影鴻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林家位於城西郊外的新田莊裏,處處洋溢著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屋舍的擴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建的房屋鱗次櫛比,規劃整齊,如今已具備容納五千戶農戶居住的規模。此刻,大約已有兩千戶農戶陸續搬遷至此,開啟了新的生活。他們聚居在一起,煙火氣息漸濃。
放眼望去,田間的農田也已翻整一新,肥沃的土地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生機。農戶們正趁著這大好時節,忙著深耕播種。他們的身影在田間穿梭,有的扶犁耕地,有的撒種施肥,每個人都幹勁十足,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心中滿是希望,幹起活來愈發有奔頭。
新田莊的管事,手中緊握著一疊厚厚的紙張,正穩步朝著屋舍聚居地走來。
一路上,不斷有農戶熱情地跟他打招唿,那一張張質樸的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他也總是耐心地迴應著,眼神中透著和善。他時不時還會停下腳步,與農戶們聊上幾句,詢問他們生活上是否有困難,田裏的農活進展如何……
林華,這位剛走馬上任的田莊管事,對待工作可謂一絲不苟。每日,他都雷打不動地在田莊裏巡視好幾圈。田莊麵積廣闊,道路崎嶇不平,沒過多長時間,他的鞋子就磨破了好幾雙。即便如此,他也絲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責任心。
田莊裏的大小事務,無論巨細,他都爛熟於心。從農戶們的居住安排,到農田的耕種規劃;從農具的購置維修,到每戶拆借的糧食數目,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過問,認真把關。
之所以如此盡心盡力,是因為這些農戶大多剛來不久,彼此之間還不夠熟悉,情況也較為複雜。在這個關鍵時期,必須要多加留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各種麻煩,他如此辛勞也隻為能讓一切都步入正軌,讓農戶們在這裏安居樂業,不負家主所托。
沒一會兒,林華便來到了一戶人家的門前。他抬手,動作輕緩地敲了敲門,同時揚聲說道:“孔夫子,您在屋裏嗎?”
“屋外是何人?”須臾,屋內傳來一道文弱卻透著幾分中氣的聲音,帶著一絲詢問的意味。
“孔夫子,我是林華,今日有事請教,煩請開門敘話。”
林華語氣滿含敬意,恭恭敬敬地迴應道,絲毫不見身為田莊管事的架子。這屋舍之中住著的,可是孔聖人的後裔。
此次也不知究竟是什麽緣由,他們竟身處難民隊伍之中,最終被招入了林家田莊。當林華看到戶籍登記上那顯赫的姓氏時,著實驚得心跳都漏了一拍。
要知道,孔家在天下讀書人心中那可是有著無比尊崇的地位,其家族傳承源遠流長,聲名遠揚四海,備受世人敬仰。
所幸這位名諱為穎達的孔夫子,雖出身名門,卻毫無書生迂腐之氣。他生性豁達,擁有隨遇而安的心境,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能坦然處之。平日裏,他待人和善親切,臉上總是掛著溫和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這讓林華暗自鬆了一口氣,畢竟對方身份特殊,若性情古板挑剔,相處起來定會多有不便。
正因如此,林華隻要一有空,就會精心整理家生子們寫的文章,特意帶來請孔夫子斧正。而能為這些後生晚輩指點學問,也成了這位夫子平日裏的一大樂事。
“噢,此番莫不是攜文章而至?”屋內傳出孔夫子的聲音,清朗中透著幾分期待,“若有佳作,不妨讓在下一觀,也好為後生晚輩略盡綿薄之力。”說話間,屋門緩緩打開。
約莫四十五歲的孔穎達身形修長,一襲布袍雖舊,卻難掩周身的儒雅氣質。
他麵容清瘦,膚色微黝,濃眉之下,雙眸明亮深邃,高挺的鼻梁,線條剛硬的雙唇,頭發束於頭頂,一支木簪簡單固定,幾縷發絲垂在鬢邊,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添了幾分隨性。
倘若林元正知曉,大名鼎鼎的孔穎達竟隱匿於自家田莊之中,實在難以想象他會作何感想。畢竟在隋唐時期,孔穎達堪稱學界巨擘,名震四方。他博通群經,對儒家經典的闡釋見解獨到且深邃,其著作《五經正義》更是成為了科舉取士的標準教科書,影響深遠,無數文人學子皆奉其為圭臬。
這樣一位在隋唐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如今恰逢其會出現在自家田莊,林元正若得知此事,恐怕會驚得瞠目結舌。
林華見門緩緩打開,趕忙後退一步,整個人身姿端正,恭敬地躬身行禮,說道:“孔先生,學生此次帶來了一些明經科的帖經和經義習作,還請先生品評。”說罷,他雙手捧著那疊紙張,畢恭畢敬地遞了上去。
孔穎達見狀,趕忙伸手接過,笑著說道:“怎麽你們林家的學子,所作文章不是進士科的策論,就是明經科的經義?莫不是打算參加科舉考試?”這不過是他隨口一說,卻讓林華心裏猛地“咯噔”一下。他實在沒料到,這位孔夫子僅從文章就能猜出實情。
“先生說笑了,”林華臉上堆起笑容,連忙否認,“如今天下大亂,局勢動蕩不安,科舉何時開考都還不確定。學子們不過是私塾先生教什麽,他們就學什麽。難得有私塾先生教導,他們哪裏還能挑三揀四呢?”
話雖這樣說,林華心裏卻七上八下的,暗自思忖著看來得趕緊把這事跟家主說清楚,不然恐怕要惹上大禍。他表麵上神色如常,心裏卻在暗暗叫苦,也不知道自己這番話能不能騙過眼前這位心思敏銳的孔夫子。
孔穎達並未把林華的解釋放在心上,一門心思都撲在了手中的文章上。他目光如炬,一行行文字在他眼中飛速掃過。這些學子所作的經義,雖筆法稍顯稚嫩,可內容中規中矩,找不出什麽錯漏之處。
與之前看過的文章相比,這次的習作顯然又有了新的長進,字裏行間能看出學子們在經義理解上的深入,對觀點的闡述也更加條理清晰。手中的文章在他的翻動下發出輕微的沙沙聲,在這略顯安靜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清晰。
屋舍的擴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建的房屋鱗次櫛比,規劃整齊,如今已具備容納五千戶農戶居住的規模。此刻,大約已有兩千戶農戶陸續搬遷至此,開啟了新的生活。他們聚居在一起,煙火氣息漸濃。
放眼望去,田間的農田也已翻整一新,肥沃的土地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生機。農戶們正趁著這大好時節,忙著深耕播種。他們的身影在田間穿梭,有的扶犁耕地,有的撒種施肥,每個人都幹勁十足,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心中滿是希望,幹起活來愈發有奔頭。
新田莊的管事,手中緊握著一疊厚厚的紙張,正穩步朝著屋舍聚居地走來。
一路上,不斷有農戶熱情地跟他打招唿,那一張張質樸的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他也總是耐心地迴應著,眼神中透著和善。他時不時還會停下腳步,與農戶們聊上幾句,詢問他們生活上是否有困難,田裏的農活進展如何……
林華,這位剛走馬上任的田莊管事,對待工作可謂一絲不苟。每日,他都雷打不動地在田莊裏巡視好幾圈。田莊麵積廣闊,道路崎嶇不平,沒過多長時間,他的鞋子就磨破了好幾雙。即便如此,他也絲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責任心。
田莊裏的大小事務,無論巨細,他都爛熟於心。從農戶們的居住安排,到農田的耕種規劃;從農具的購置維修,到每戶拆借的糧食數目,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過問,認真把關。
之所以如此盡心盡力,是因為這些農戶大多剛來不久,彼此之間還不夠熟悉,情況也較為複雜。在這個關鍵時期,必須要多加留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各種麻煩,他如此辛勞也隻為能讓一切都步入正軌,讓農戶們在這裏安居樂業,不負家主所托。
沒一會兒,林華便來到了一戶人家的門前。他抬手,動作輕緩地敲了敲門,同時揚聲說道:“孔夫子,您在屋裏嗎?”
“屋外是何人?”須臾,屋內傳來一道文弱卻透著幾分中氣的聲音,帶著一絲詢問的意味。
“孔夫子,我是林華,今日有事請教,煩請開門敘話。”
林華語氣滿含敬意,恭恭敬敬地迴應道,絲毫不見身為田莊管事的架子。這屋舍之中住著的,可是孔聖人的後裔。
此次也不知究竟是什麽緣由,他們竟身處難民隊伍之中,最終被招入了林家田莊。當林華看到戶籍登記上那顯赫的姓氏時,著實驚得心跳都漏了一拍。
要知道,孔家在天下讀書人心中那可是有著無比尊崇的地位,其家族傳承源遠流長,聲名遠揚四海,備受世人敬仰。
所幸這位名諱為穎達的孔夫子,雖出身名門,卻毫無書生迂腐之氣。他生性豁達,擁有隨遇而安的心境,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能坦然處之。平日裏,他待人和善親切,臉上總是掛著溫和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這讓林華暗自鬆了一口氣,畢竟對方身份特殊,若性情古板挑剔,相處起來定會多有不便。
正因如此,林華隻要一有空,就會精心整理家生子們寫的文章,特意帶來請孔夫子斧正。而能為這些後生晚輩指點學問,也成了這位夫子平日裏的一大樂事。
“噢,此番莫不是攜文章而至?”屋內傳出孔夫子的聲音,清朗中透著幾分期待,“若有佳作,不妨讓在下一觀,也好為後生晚輩略盡綿薄之力。”說話間,屋門緩緩打開。
約莫四十五歲的孔穎達身形修長,一襲布袍雖舊,卻難掩周身的儒雅氣質。
他麵容清瘦,膚色微黝,濃眉之下,雙眸明亮深邃,高挺的鼻梁,線條剛硬的雙唇,頭發束於頭頂,一支木簪簡單固定,幾縷發絲垂在鬢邊,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添了幾分隨性。
倘若林元正知曉,大名鼎鼎的孔穎達竟隱匿於自家田莊之中,實在難以想象他會作何感想。畢竟在隋唐時期,孔穎達堪稱學界巨擘,名震四方。他博通群經,對儒家經典的闡釋見解獨到且深邃,其著作《五經正義》更是成為了科舉取士的標準教科書,影響深遠,無數文人學子皆奉其為圭臬。
這樣一位在隋唐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如今恰逢其會出現在自家田莊,林元正若得知此事,恐怕會驚得瞠目結舌。
林華見門緩緩打開,趕忙後退一步,整個人身姿端正,恭敬地躬身行禮,說道:“孔先生,學生此次帶來了一些明經科的帖經和經義習作,還請先生品評。”說罷,他雙手捧著那疊紙張,畢恭畢敬地遞了上去。
孔穎達見狀,趕忙伸手接過,笑著說道:“怎麽你們林家的學子,所作文章不是進士科的策論,就是明經科的經義?莫不是打算參加科舉考試?”這不過是他隨口一說,卻讓林華心裏猛地“咯噔”一下。他實在沒料到,這位孔夫子僅從文章就能猜出實情。
“先生說笑了,”林華臉上堆起笑容,連忙否認,“如今天下大亂,局勢動蕩不安,科舉何時開考都還不確定。學子們不過是私塾先生教什麽,他們就學什麽。難得有私塾先生教導,他們哪裏還能挑三揀四呢?”
話雖這樣說,林華心裏卻七上八下的,暗自思忖著看來得趕緊把這事跟家主說清楚,不然恐怕要惹上大禍。他表麵上神色如常,心裏卻在暗暗叫苦,也不知道自己這番話能不能騙過眼前這位心思敏銳的孔夫子。
孔穎達並未把林華的解釋放在心上,一門心思都撲在了手中的文章上。他目光如炬,一行行文字在他眼中飛速掃過。這些學子所作的經義,雖筆法稍顯稚嫩,可內容中規中矩,找不出什麽錯漏之處。
與之前看過的文章相比,這次的習作顯然又有了新的長進,字裏行間能看出學子們在經義理解上的深入,對觀點的闡述也更加條理清晰。手中的文章在他的翻動下發出輕微的沙沙聲,在這略顯安靜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