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議定開科取士
諸天:從清穿造反開始 作者:24以觀滄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有,王爺,天神教雖然派了一些人過來,但這些人就負責思想政治方麵,在我們各個部門裏麵天天讓我們講政治,教我們學習理論,天天指手畫腳的,就是不幫我們幹實事。”看得出李鐵柱有些不滿地抱怨道。
不過,這正是劉俊的本意所在。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不同背景和立場的人們相互監督、製衡,以減少腐敗問題的發生。
“前幾天,有學生向本王建議開科取士,你們覺得如何?”劉俊突然拋出一個新話題。
眾人紛紛陷入思考,片刻後,禮部尚書王德發率先發言:“啟稟王爺,臣讚同開科取士。這樣做不僅能為讀書人開辟一條入仕之路,從而穩定社會局勢;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官府內部人員的文化素養,降低因誤傳政令而導致的失誤率。”作為政務院實際上的二把手,王德發的觀點頗具分量。
“臣也讚同開科取士,我們需要他們的知識,我們也有天神教派的人在官府各部門監督,也不怕他們貪汙受賄,隻要敢貪汙,肯定會揪出來。”刑部侍郎趙得柱也讚同道。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對天神教派的監督能力充滿信心。
“王爺,臣也讚同。臣的軍統一定會盯緊這些,讓他們安安心心的為漢王服務,絕不讓他們有機會背叛。”軍統局長劉飛也走了出來。他認為通過嚴格的監控和管理,可以確保這些新官員忠誠地為漢王效力。
“臣讚同。”王大壯、趙狗蛋、李鐵柱三人也紛紛表示支持。
看到漢王之下的三大頭頭都讚同了,其他人趕忙也讚同了起來。
“臣也讚同。”越來越多的大臣們加入到讚成的行列中。
“...”
劉俊點了點頭,微笑著說:“看來大家的意見都很一致呢。那麽,我們就決定開科取士吧!既然政務院需要的是各方麵的人才,那麽我們的考試範圍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局限於四書五經了。這次,我們要注重考察那些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有益於國家治理的學問。”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具體的考題,可以根據各個部門的需求來設定。比如,戶部可以考經濟、財政方麵的知識;兵部則可以考核軍事策略等。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選拔出符合政務院要求的優秀人才。”
眾人紛紛表示讚同,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接著,劉俊看向王德發,鄭重地說:“此次科舉考試就由禮部尚書王德發來主持吧!希望王大人能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則,選出真正的人才。”
王德發激動得跪地謝恩,表示一定不負漢王所托。他深知這是漢王首次科舉,讓自己來主持意味著什麽——未來的大漢朝廷上將會有許多自己的學生,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事。因此,他決心全力以赴,確保這次考試辦得成功。
劉俊微微頷首,示意王德發起身。然後,他又補充道:“另外,關於考題的設置,我希望各部門能認真思考,結合實際需求出題。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於複雜或偏題怪題,以保證考生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既然如此,那麽我們就確定一下時間。新朝要有新氣象,這次考試就定在十天之後吧。凡是認識字的人都可以前來參加考試。”劉俊說道。
“遵命!”大臣們齊聲迴答道。
很快,廣東、湖南、湖北所有縣城中都張貼了告示,十日之後進行科舉,不限男女、不限功名,隻要識字的都能來考,擇優錄取。漢王舉行科舉的事情也向其他省份傳去,隻是因為隻有十天時間,太遠的地方趕不過去。
江南,一直都是人文薈萃的地方,此時幾個江南地區的很多書生結伴而行,走在路上。
“你們站住,是幹什麽的?”路上遇到了一個清廷的檢查站,幾個書生被攔了下來。
大熱天的,本來就沒幾個人外出,竟然有書生還結伴而行的趕路,一看就有問題。
“我乃秀才,此番是和書院同學結伴遊曆山河。”葉斌上前說道。
檢查站的士兵們上下打量著他們,心中暗自嘀咕:“這些人看起來不像是普通的旅人,更像是一群有著明確目的的人。”其中一名士兵皺起眉頭問道:“這麽熱的天氣,你們怎麽會選擇這個時候出來遊曆呢?”
葉斌微微一笑,扯淡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天氣炎熱,正是鍛煉我輩讀書人體魄的好時機。”
你繼續扯淡,看我們信不信。幾個清廷士兵暗道。
不管士兵信不信,反正長官信了。
“哦,原來是遊曆山河的秀才公啊,你們一共五個人吧。前麵不遠處就有一間客棧,拿著這個,可以打折。''''長官熱情地說道,並從懷中掏出幾張紙券遞給他們。幾個書生麵麵相覷,不知道這位清廷官員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但還是接過了紙券。他們低頭一看,發現這是幾張客棧的折扣券,上麵寫著“房費五折”幾個字。幾人心中暗自慶幸,看來今晚可以省些錢了。
然而,他們也不禁心生疑惑:為什麽這位清廷官員不僅沒有為難他們,反而還主動給他們提供幫助呢?難道是因為他相信他們真的隻是普通的讀書人嗎?或者還有其他原因?
盡管心裏充滿疑問,但麵對這位官員的善意,幾個書生還是決定接受這份好意。他們感激地點點頭,隨後就繼續趕路了。
他們一邊走一邊猜測著,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那間客棧前。客棧門口掛著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悅來客棧”四個大字。幾個書生看了看手中的折扣券,又抬頭望了望客棧,心中暗喜。
“大人,這一天都過去好多波遊曆山河的書生了,這個大熱天,有這麽多人吃飽了撐的出來遊曆山河嗎?''''一個小兵疑惑的問道。
“你知道你爺爺是怎麽死的嗎?”帶隊長官反問道。
“我知道啊,得病病死的。”
“不,那是多管閑事管死的。”
不過,這正是劉俊的本意所在。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不同背景和立場的人們相互監督、製衡,以減少腐敗問題的發生。
“前幾天,有學生向本王建議開科取士,你們覺得如何?”劉俊突然拋出一個新話題。
眾人紛紛陷入思考,片刻後,禮部尚書王德發率先發言:“啟稟王爺,臣讚同開科取士。這樣做不僅能為讀書人開辟一條入仕之路,從而穩定社會局勢;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官府內部人員的文化素養,降低因誤傳政令而導致的失誤率。”作為政務院實際上的二把手,王德發的觀點頗具分量。
“臣也讚同開科取士,我們需要他們的知識,我們也有天神教派的人在官府各部門監督,也不怕他們貪汙受賄,隻要敢貪汙,肯定會揪出來。”刑部侍郎趙得柱也讚同道。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對天神教派的監督能力充滿信心。
“王爺,臣也讚同。臣的軍統一定會盯緊這些,讓他們安安心心的為漢王服務,絕不讓他們有機會背叛。”軍統局長劉飛也走了出來。他認為通過嚴格的監控和管理,可以確保這些新官員忠誠地為漢王效力。
“臣讚同。”王大壯、趙狗蛋、李鐵柱三人也紛紛表示支持。
看到漢王之下的三大頭頭都讚同了,其他人趕忙也讚同了起來。
“臣也讚同。”越來越多的大臣們加入到讚成的行列中。
“...”
劉俊點了點頭,微笑著說:“看來大家的意見都很一致呢。那麽,我們就決定開科取士吧!既然政務院需要的是各方麵的人才,那麽我們的考試範圍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局限於四書五經了。這次,我們要注重考察那些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有益於國家治理的學問。”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具體的考題,可以根據各個部門的需求來設定。比如,戶部可以考經濟、財政方麵的知識;兵部則可以考核軍事策略等。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選拔出符合政務院要求的優秀人才。”
眾人紛紛表示讚同,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接著,劉俊看向王德發,鄭重地說:“此次科舉考試就由禮部尚書王德發來主持吧!希望王大人能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則,選出真正的人才。”
王德發激動得跪地謝恩,表示一定不負漢王所托。他深知這是漢王首次科舉,讓自己來主持意味著什麽——未來的大漢朝廷上將會有許多自己的學生,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事。因此,他決心全力以赴,確保這次考試辦得成功。
劉俊微微頷首,示意王德發起身。然後,他又補充道:“另外,關於考題的設置,我希望各部門能認真思考,結合實際需求出題。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於複雜或偏題怪題,以保證考生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既然如此,那麽我們就確定一下時間。新朝要有新氣象,這次考試就定在十天之後吧。凡是認識字的人都可以前來參加考試。”劉俊說道。
“遵命!”大臣們齊聲迴答道。
很快,廣東、湖南、湖北所有縣城中都張貼了告示,十日之後進行科舉,不限男女、不限功名,隻要識字的都能來考,擇優錄取。漢王舉行科舉的事情也向其他省份傳去,隻是因為隻有十天時間,太遠的地方趕不過去。
江南,一直都是人文薈萃的地方,此時幾個江南地區的很多書生結伴而行,走在路上。
“你們站住,是幹什麽的?”路上遇到了一個清廷的檢查站,幾個書生被攔了下來。
大熱天的,本來就沒幾個人外出,竟然有書生還結伴而行的趕路,一看就有問題。
“我乃秀才,此番是和書院同學結伴遊曆山河。”葉斌上前說道。
檢查站的士兵們上下打量著他們,心中暗自嘀咕:“這些人看起來不像是普通的旅人,更像是一群有著明確目的的人。”其中一名士兵皺起眉頭問道:“這麽熱的天氣,你們怎麽會選擇這個時候出來遊曆呢?”
葉斌微微一笑,扯淡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天氣炎熱,正是鍛煉我輩讀書人體魄的好時機。”
你繼續扯淡,看我們信不信。幾個清廷士兵暗道。
不管士兵信不信,反正長官信了。
“哦,原來是遊曆山河的秀才公啊,你們一共五個人吧。前麵不遠處就有一間客棧,拿著這個,可以打折。''''長官熱情地說道,並從懷中掏出幾張紙券遞給他們。幾個書生麵麵相覷,不知道這位清廷官員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但還是接過了紙券。他們低頭一看,發現這是幾張客棧的折扣券,上麵寫著“房費五折”幾個字。幾人心中暗自慶幸,看來今晚可以省些錢了。
然而,他們也不禁心生疑惑:為什麽這位清廷官員不僅沒有為難他們,反而還主動給他們提供幫助呢?難道是因為他相信他們真的隻是普通的讀書人嗎?或者還有其他原因?
盡管心裏充滿疑問,但麵對這位官員的善意,幾個書生還是決定接受這份好意。他們感激地點點頭,隨後就繼續趕路了。
他們一邊走一邊猜測著,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那間客棧前。客棧門口掛著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悅來客棧”四個大字。幾個書生看了看手中的折扣券,又抬頭望了望客棧,心中暗喜。
“大人,這一天都過去好多波遊曆山河的書生了,這個大熱天,有這麽多人吃飽了撐的出來遊曆山河嗎?''''一個小兵疑惑的問道。
“你知道你爺爺是怎麽死的嗎?”帶隊長官反問道。
“我知道啊,得病病死的。”
“不,那是多管閑事管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