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朱由榔逃到了南寧,敵軍暫時顧不上追殺他,恢複永曆朝廷之事朱由榔身邊還有一幫大臣,朱慈爝可以不用操心,他可以靜下心來好好修練武功。


    朱慈爝馬上就進入七歲,離護龍係統全麵覺醒越來越近了,他的藥術、捕獵功隻練了點皮毛,而隱形功更是沒有涉及,在接下來幾個月時間裏,他修練的任務還是很重的。


    他給自己排了個修練計劃,先練藥術、再練捕獵功,最後練成隱形功,他就可以出山了,就可以在父皇身邊護駕了。


    “穿針引線”是藥術的基本功,頭幾天朱慈爝的師父才教他,他練了兩天三,基本套路算是掌握了,隻是還差些火候,師父和師姐都去采藥了,他獨自在小屋前練了起來。


    陽光透過厚重的烏雲灑下來,雖然沒有多少溫度,但給寒冬的清晨或多或少鍍上了一層暖色,也給朱慈爝壓抑了多日的心情投下一片亮光。


    撣跳,騰空,翻轉,投針……寒風穿過淺陽,朱慈爝反複練著這些他已練過無數遍的基本動作,這些動作連貫起來,便是“穿針引線”。


    ……


    此時,在南寧府,南明朝廷遷移南寧後第一次上朝。上朝的官員雖然不多,但各大臣圍繞“南明生死存亡、何去何從”討論非常激烈。


    各大臣都非常清楚,現在的南明朝廷隻剩下南寧這塊管轄地了,無兵無將,根本就無守護之力,如果敵軍進犯,隻有拱手相讓。這樣的處境,眼下該怎麽辦?


    首席大學士文安之提出“聯孫抗清”的方略:“臣認為隻有尋求外援才能救朝廷於水火之中,原大西軍孫可望可用也,建議招安封其為王,讓其派兵出衛。”


    大明末期,吏治腐敗,稅賦沉重,各地農民揭杆而起,李自成、張獻忠分別率領的大順軍、大西軍兩支農民起義軍隊最具代表性。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打進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建立大順朝,隨後慘敗於清軍被殺,大順朝轟然倒塌。


    張獻忠率領的大西軍盤踞雲貴川,建立大西政權。他極具民族大義,認為農民起義是民族內部的事,清軍入關則是外族入侵,必須一致對外。於是,他帶領西大軍北上抗清。


    張獻忠收有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個義子,成為他的得力幹將。


    北上抗清前,張獻忠特別叮囑眾義子,大明三百年是正統,他如果戰死後,他們一定要歸順大明,不可再做不義之事。


    天有不測風雲,誰料這便成了張獻忠最後遺言,他北上後在指揮作戰之時中箭身亡,其義子艾能奇也在戰鬥中戰死。張獻忠的四個義子,就隻剩下三個了。


    張獻忠戰死之後,其三個義子將大西軍餘下的人馬分割成了三個陣營,孫可望占據貴州,李定國占據雲南,劉文秀占據四川南部。


    如今南明朝廷逃亡到雲貴川邊界,原大西軍餘部確實是可用的力量。尤其是盤踞貴陽的孫可望,不僅離南寧最近,而又擁兵上萬,最具派兵入衛的條件。


    大學士文安之提出招安孫可望,朝中大臣都覺得此方略可行,紛紛站出來附和,懇請朱由榔盡快作出決定。


    司禮監太監王坤:啟稟皇上,文大人所言即是,拉攏孫可望,抗擊南下清軍,南明方能持續下去,請皇上速作決定。


    翰林院檢討蔣圪昌:啟稟皇上,文大人所言即是,朝廷正是用人用兵之際,隻有孫可望方可解朝廷燒眉之急,請皇上速作決定。


    文安侯馬吉翔:啟稟皇上,文大人所言即是,眼下朝廷能指望上的就隻有孫可望了,請其派兵入衛要緊,宜早不宜遲,請皇上速作決斷。


    ……


    朝堂上,把希望寄托在孫可望身上的大臣一邊倒,居然沒有人提出異議或反對意見。


    孫可望,草莽出生,若不是時值亂世、反賊造反,朝廷大臣連他的名字都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了解這個人。


    他的名字雖說含有可以希望之意,但孫可望真的值得望靠嗎?知人善任,連人都不知,何以善任?


    這給沒有主見、不善決策的朱由榔帶來了難題,他手撐額頭,一籌莫展,進入了沉思狀態。


    這時,大學士吳貞毓上前進言:“封王招安孫可望,須三思而後行,不可草草行事。”


    吳貞毓此言一出,頓時引起堂上大臣的唇槍舌劍。


    “皇上,等三思四思,南明朝廷早已亡矣。”


    “皇上,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呀。”


    ……


    朝堂上,盡管大臣們七嘴八舌,但朱由榔沒有什麽反應,隻見他右手撐著額頭一動不動,像是還在思考。


    隨身太監李國泰上前一看,發現朱由榔已經睡著了,右手撐著的頭不時點了一下。


    李國泰自然不能給大臣們說皇上睡著了,隻對大臣們說:“大家安靜,皇上正在思考。”


    此時,朱由榔正在夢中與朱慈爝交談,聽取太子的意見,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決策方式,說實話,少了太子,他真不知怎麽辦。


    封王招安,畢竟是朝廷大事,大臣們的話,他不敢不信,又不敢全信,隻有聽朱慈爝的意見了。


    “爝兒,剛才大家都要求封孫可望為王,招其派兵入衛,你覺得妥否?”朱由榔問朱慈爝。


    “謝謝父皇對兒臣的信任,既然父皇聽取兒臣意見,那兒臣就如實道來。”朱慈爝雙手作揖,給朱由榔行個請安禮。


    “父皇啊,眼下朝廷確實需要外力,招安大西軍餘部是良策,但所招之人,一定要能管之束之,孫可望野心太大,萬萬不可。”


    朱慈爝此言一出,朱由榔大為震驚。


    “爝兒具體說來,其野心何在?為什麽不可?”


    “孫可望有稱帝的野心,現在手握重兵,朝廷管束不了他,招其入衛,必然會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最大的危險。”


    “兒臣此話,是不是危言聳聽?”聽了朱慈爝的話,朱由榔心裏更加矛盾。


    “這隻是兒臣的判斷和對未來的預測,僅供父皇參考。”朱慈爝說著,身形晃了一下,漸漸地隱去了。


    朱慈爝雖為太子,但他畢竟才六歲,並且隻是托夢獻言,是否采納他的建議,最後決策權在朱由榔。


    朱慈爝之所以托夢給朱由榔,隻不過想提醒一下父皇而已,父皇很苦惱了,他實在不想讓父皇多受苦。


    如果父皇采納了他的建議,那麽南明朝廷便避免一次災難。如果不采納,那麽就當南明朝廷多受到一次教訓,隻是這教訓代價有些大。


    總之,隨即發生的事,都會一一驗證,朱慈爝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變成事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明末:我不做亡國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山望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山望月並收藏穿越明末:我不做亡國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