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環境之小時候家有電唱機
我的迴憶錄之五十有二 作者:田連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六卷、音樂
在前文中我說過,一般情況下,在同一時間我基本上不會集中精力隻做一件事兒,經常性的是幾件事兒同時(相對同時)一起做。
再不濟也是交叉做。
這個除了是天賦外,我覺得小時候接觸的類似三張餅烙多長時間的題應該起了一定作用。
一個鍋一次隻能烙兩張餅,烙一麵需要1分鍾,三張餅要多長時間?
其他的我現在也還有印象。比如有一大堆事兒,每件事兒都有完成的時間,我大約能記得的是其中有一個燒開水要幾分鍾(因為這個可以和其他任務的時間相抵消所以印象深刻),然後問最後完成這些事兒要多長時間。
這類題我做過很多很多。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接觸這類題時我還沒上小學,因為上了小學再做這類題對我來說純屬送分毫無意義。
這些題很多都是吃飯的時候或是大人們有了一些零散時間隨口問的。
其中有個題我現在記得非常清楚。
一個球掉進地上的洞裏手夠不到怎麽拿出來。這個題難住了我我沒迴答上,後來告訴我答案是往洞裏灌水,讓球漂上來。
我當時就不幹了,說這個我想過了,題裏沒說洞多深,要是非常深水都流跑了球不可能漂上來,題裏也沒說水可以有無限多。
能在幼兒期就把一個問題想得這麽深這麽透的優點我就不自己賣瓜了,這件事至少能證明我從小就有了成為一個優秀“杠精”的潛質,之所以在杠精兩個字加上引號,是因為我從來都是以“理”服人,他們說不過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對問題追根溯源的我就對我進行人身攻擊,說我是杠精(其實我一直認為如果從對手口中說出來這兩個字那就代表是褒義詞)。
我不能說他們也是,要是那樣就落了下乘了。
我還是願意像雷老虎那樣“以德服人”,從小如此,至今也如此。
這些同時做的幾件事兒中,基本上有一樣是標配的。
那就是音樂。看書的時候可以聽音樂,玩遊戲的時候可以聽音樂,開車的時候可以聽音樂,走路的時候可以聽音樂,在跑步機上跑步的時候也可以聽音樂……
就連我在寫這節迴憶錄的時候也在聽著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
至於為什麽,可以寫出很多理由。比如高雅、比如陽春白雪、比如陶冶心靈、比如緩解焦慮、比如……
思來想去,對我來說,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我隻是喜歡。
確實,就是喜歡而已。細想一下,也真沒有什麽太多的理由。
遊戲是因為喜歡、繪畫是因為喜歡、讀書是因為喜歡、寫作是因為喜歡、攝影是因為喜歡、音樂是因為喜歡、電影是因為喜歡、運動是因為喜歡、收藏也是因為喜歡。
這些被我按順序排列下來的迴憶錄目錄裏的東西都源自我喜歡。
就是這麽簡單。
第46章.環境之小時候家有電唱機
無論我們喜歡上什麽,總不會無緣無故,肯定是由一個契機引發的。
我喜歡音樂的契機可以說是緣自那台電唱機。
盡管在這之前,我學過了一天的二胡。
那應該是在我上小學時,說不清是什麽原因了,父母送我去學二胡。
現在迴想起來,我小時候家裏條件真得可以。有學畫的機會,有學音樂的機會,肯定也有上清北的機會(守著兩個隨時可以補課的老師成績能差嗎)。
可惜當時年紀小,都給錯過去了。
那個二胡不知道是家裏原來就有的還是借的,至少在我以後的日子中沒什麽印象。二胡裝在一個盒子中,印象中的盒子好像是木頭的,因為硬塑那個時候應該還沒大規模工業化,畢竟距王鐵人去bj開會看公共汽車因缺石油背煤氣包才過去了十多年。
我小時候唯一能記得起來的是當時有一種叫做的確涼的布料做成的衣服比較涼快,至於那個時候有沒有涼鞋什麽的沒有印象,有印象的是常見姥家人打漿糊弄袼褙(今天百度後才知道這兩個字怎麽寫)自己做鞋。
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昨天晚上校對完了這一章節,今天早上吃完飯後和往常一樣,為了我的參展作品《早市係列之我家小園我家菜》去了早市拍攝素材,在一個攤位上一眼就看到了這個和我的二胡差不多年代的樂器,那個二胡也是用這樣的盒子裝的。這個盒子就是木製的,從它的邊角磨損開的地方看去,那些非常明顯的碎木屑證明了我的記憶沒有出差錯。
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身後全是大人,根本沒我這麽大的人,玩兒不到一起。
隻學了一天樂理知識連二胡盒子都沒打開的我帶著老師發的幾頁寫著1234567字樣的紙張和“我能老實地坐在那裏聽課”的表揚結束了我的樂器之旅。
在學二胡之前,我還能唱下來好多部的樣板戲,據父母後來迴憶我知道了一個橋段,應該是學哪個被捕後寧死不屈受盡嚴刑拷打的英雄人物趴在坑上然後邊唱“昏沉沉”邊慢慢往起爬,全曲隻記得了這三個字。至於後來會的《智鬥》《打虎上山》等不知道是後學的還是小時候會的。
其他的那些樣板戲則是印象不深,不能算做音樂啟蒙。
直到有了電唱機。
電唱機應該是在我上小學時買的。
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聽評書。
因為我潛意識中有著站凳子上聽評書《嶽飛傳》的記憶,所以我可以確定這台電唱機是1979年之後買的,大約是在我小學三四年級左右。
在我寫迴憶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總有一些朋友說我記憶好,能記得起小時候這麽多的東西。
其實不過是以前的東西太少,所以一經經曆就會印象極深。別說一台電唱機,我搬到大慶後,連去趟薩爾圖都是一件大事,都能在過後很久迴憶出當時的細節來。
還記得上了高中後,學校辦通勤票,好像是一學期2元錢一張,當時的交通車票多少錢我不記得了,反正是隻要去薩爾圖兩三次左右就夠本了,就這我還猶豫了一下,很怕去不成那麽多次虧本。
由此可見那個時候去薩爾圖真是件大事。
怎麽可能不記得清清楚楚。
而現在,每天起床後鋪天蓋地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百分之九十左右都沒什麽用的東西占據了我們的時間,堆滿了我們的頭腦,加上有了車後生活圈子一下子變得開闊,現在別說去趟薩爾圖能記清細節了,恐怕連去薩爾圖本身幾天後都不會記得了。
至於我母親常說的“十裏地趕個嘴不如在家喝涼水”,那個年代是真的十裏地外有人請客去一趟都不夠挨累的。現在十裏地不過是從家到遠望的距離,等請客的人先到那裏開始點菜再從家出發,到了後菜也不會上來。
確實是時代變了。
在這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絕不是我們的記憶出了問題。
更有甚者像我同事某明每天晚上停完車拿出手機拍個照再編輯出“車站南20米處”後給自己發個微信的事兒經常可見,不這樣做第二天真有可能找不到頭天晚上停的車。
現在的孩子們幾乎從小就想要什麽有什麽,條件比原來好了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那些小時候吃過苦的家長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經曆自己小時候的經曆,所以總會想方設法去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雖然孩子沒要求但自己小時候沒得到的東西也會買給孩子,在孩子身上圓自己兒時的夢。
比如我女兒在很小的時候照相就穿了一件白紗裙,那個時候她還沒這麽苗條。
這個隻能有真相,絕對不能有圖。
不管怎麽說也是圓了某人小時候的夢!
還好我小時候的夢比較好圓,我是因為總挨揍所以暗下決心等我有孩子的時候絕對不打他們,讓他們開開心心想玩兒就玩兒。
從小就有的決定長大後一般都會實現。
他們有了快樂的童年。
隻不過萬事都有兩麵性,什麽東西太過容易得到就不會珍惜。所以下一代人很少因為得到什麽東西而記憶深刻,少了我們那個時候偶爾因得到某件東西而生的幸福感。
正因為我對站在凳子上聽評書的記憶如此深刻,才會對家裏什麽時候有電唱機一事記憶極深。
電唱機當然不是僅僅可以收聽評書那麽簡單,還能播放唱片,盡管播放的唱片隻有幾十張,不算太多(這麽說真有凡爾賽之嫌),但遠不是收音機裏嘈雜的音樂能比得了的(小時候縣裏廣播站統一播放節目時的信號真的是時好時壞,常有嘶啦嘶啦的電流聲,聽起來真的是很費勁兒)。
我記憶中的唱片有兩種,一種是紅色的相對軟一些的,比較小。另一種是黑色的很硬的,也比較大。
後來可能是緣於一種情節吧,不知道誰淘汰了一張唱片,被家裏沒有電唱機的我要了迴來,僅就為了保存。
今天找出來才發現是金色的,以前確實沒見過。唱片封麵包裝上印著“現代京劇舞劇精華”幾個大字,正是我小的時候家裏的收音喇叭經常循環播放的節目,感覺很是親切。
至於我小時候有的那些唱片,內容很是豐富。現在我還能記起來很多,畢竟小時候總聽。
有相聲。我很小的時候就聽侯寶林、郭啟儒先生的《夜行記》(這個相聲因為聽了多遍——家裏所有唱片幾乎都是反複聽——所以我有時候用這個相聲裏的梗說人,比如說有的人不用解釋,再解釋後邊排27個了,可惜他們聽不懂)、《改行》,馬季的《白骨精現行記》……
有京劇。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有《野豬林》,這是姥姥比較愛聽的,連帶著我順便聽會了不少。
有山東快板,記不清名字了,隻記得情節。說是一個鐵路員工上火車後發現藥弄錯了,把應該留在家裏給孩子吃的藥帶上了火車,而把自己用的藥留在了家裏,留在家裏的那個藥是外敷的,有毒。家裏的老人要在晚上12點給孩子喂藥,然後停車的時候打給派出所郵電局,然後有人幫他去家裏通知老太太別給孩子吃藥的一段故事。
時隔40多年,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最後四句是“感謝派出所郵電所,感謝小羅李秀娥,這就是新人新事新風尚,它體現了共產主義的新風格。”
記憶深刻的不僅是台詞,連那個腔調都縈繞耳邊。
佩服自己5分鍾。
有現代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
還有歌曲。有《bj的金山上》、有周旋的《四季歌》、鄧麗君的《何日君在來》等等。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黃河大合唱》,一套好幾張,裏邊的歌當年肯定是聽不出來意境,但覺得確實是好聽。
這也不知不覺符合了我對藝術的自我總結:“好的作品一定是外行從感覺上覺得好,內行從理論上說好。”印象深的不僅是《怒吼吧!黃河》,還有其中一首張老三。
當時覺得很奇怪,還有這樣唱歌的。
“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裏?
我的家在山西(當年隻是聽了個音,也不知道是陝還是山),過河還有三百裏!”行文到此,當年熟悉的詞曲汩汩而出,刹都刹不住……
還有樂曲……
真的很多。
那個年代也聽不出什麽好不好聽的,有就聽,沒什麽選擇。但如今細想起來,當年能被灌成唱片的,哪有不經典的。至少不會像現在,一句不在調上的人也能發抖音。
大量精而雜地聽音質比較好的音樂的結果就是我唱歌基本都在調上。一個人喜歡一樣東西的先決條件我覺得就是學了以後覺得很容易。
比如唱歌,我基本上聽過幾遍就能唱下來,還不跑調。
唱著開心,然後就再喜歡新歌。
良性循環。
那個時候除了唱片外,還有一個就是記不清是哪個台(有了電唱機後總算不用縣廣播站放什麽就聽什麽了,至少可以自己用電唱機帶的收音機調台了,多了不少選擇)推出一檔節目叫《每周一歌》,每周固定在一個時間段播放同一首歌,一周一換新歌。
感覺應該是中央廣播電台,但不確定。
我當時像現在許多人追劇一樣,追這個《每周一歌》,裏邊有許多好歌。
我會唱的許多歌都來自於這檔節目。
追求完美的我每個章節都盡可能在網上查找一些相關信息,看看有沒有什麽是我遺忘的或是看看有沒有什麽能給我以啟發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有好多記憶都是這樣找迴來的。
這個每周一歌原來還出過書,可惜邊遠小城的我沒在書店見過,否則依我的性格肯定會買上一本的。
現在細迴憶起來,這些形式多樣的幾十張唱片啟蒙了我的音樂,而且是廣義的音樂。
我一直覺得,我學的許多東西,初入門時不知不覺地接觸到的都是層次相對比較高端的,讓我在起點上就有了一種叫見識的東西。最低限度來說,至少也是讓我極少走彎路。
繪畫是這樣,寫作是這樣,音樂也是這樣。所以說見多識廣是很重要的,古人誠不我欺。
用電唱機啟蒙的音樂還有一個沒有想到的結果。
就是每次放唱片時,父母都會叮囑一下,唱片頭要小心拿放,別劃壞了唱片或摔壞了唱片頭。
那個要是壞了很難修。
所以每次我去放唱片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弄壞了唱片頭。在這之前隻知瘋淘的我慢慢地知道了有些事一定要小心。
心存敬畏才能學好東西。。
這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然而啟蒙終究隻是讓人知道了音樂本身這件事,是讓人走上了賽場。真正要做出成績還是需要喜歡,然後找對老師,苦練。
在前文中我說過,一般情況下,在同一時間我基本上不會集中精力隻做一件事兒,經常性的是幾件事兒同時(相對同時)一起做。
再不濟也是交叉做。
這個除了是天賦外,我覺得小時候接觸的類似三張餅烙多長時間的題應該起了一定作用。
一個鍋一次隻能烙兩張餅,烙一麵需要1分鍾,三張餅要多長時間?
其他的我現在也還有印象。比如有一大堆事兒,每件事兒都有完成的時間,我大約能記得的是其中有一個燒開水要幾分鍾(因為這個可以和其他任務的時間相抵消所以印象深刻),然後問最後完成這些事兒要多長時間。
這類題我做過很多很多。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接觸這類題時我還沒上小學,因為上了小學再做這類題對我來說純屬送分毫無意義。
這些題很多都是吃飯的時候或是大人們有了一些零散時間隨口問的。
其中有個題我現在記得非常清楚。
一個球掉進地上的洞裏手夠不到怎麽拿出來。這個題難住了我我沒迴答上,後來告訴我答案是往洞裏灌水,讓球漂上來。
我當時就不幹了,說這個我想過了,題裏沒說洞多深,要是非常深水都流跑了球不可能漂上來,題裏也沒說水可以有無限多。
能在幼兒期就把一個問題想得這麽深這麽透的優點我就不自己賣瓜了,這件事至少能證明我從小就有了成為一個優秀“杠精”的潛質,之所以在杠精兩個字加上引號,是因為我從來都是以“理”服人,他們說不過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對問題追根溯源的我就對我進行人身攻擊,說我是杠精(其實我一直認為如果從對手口中說出來這兩個字那就代表是褒義詞)。
我不能說他們也是,要是那樣就落了下乘了。
我還是願意像雷老虎那樣“以德服人”,從小如此,至今也如此。
這些同時做的幾件事兒中,基本上有一樣是標配的。
那就是音樂。看書的時候可以聽音樂,玩遊戲的時候可以聽音樂,開車的時候可以聽音樂,走路的時候可以聽音樂,在跑步機上跑步的時候也可以聽音樂……
就連我在寫這節迴憶錄的時候也在聽著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
至於為什麽,可以寫出很多理由。比如高雅、比如陽春白雪、比如陶冶心靈、比如緩解焦慮、比如……
思來想去,對我來說,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我隻是喜歡。
確實,就是喜歡而已。細想一下,也真沒有什麽太多的理由。
遊戲是因為喜歡、繪畫是因為喜歡、讀書是因為喜歡、寫作是因為喜歡、攝影是因為喜歡、音樂是因為喜歡、電影是因為喜歡、運動是因為喜歡、收藏也是因為喜歡。
這些被我按順序排列下來的迴憶錄目錄裏的東西都源自我喜歡。
就是這麽簡單。
第46章.環境之小時候家有電唱機
無論我們喜歡上什麽,總不會無緣無故,肯定是由一個契機引發的。
我喜歡音樂的契機可以說是緣自那台電唱機。
盡管在這之前,我學過了一天的二胡。
那應該是在我上小學時,說不清是什麽原因了,父母送我去學二胡。
現在迴想起來,我小時候家裏條件真得可以。有學畫的機會,有學音樂的機會,肯定也有上清北的機會(守著兩個隨時可以補課的老師成績能差嗎)。
可惜當時年紀小,都給錯過去了。
那個二胡不知道是家裏原來就有的還是借的,至少在我以後的日子中沒什麽印象。二胡裝在一個盒子中,印象中的盒子好像是木頭的,因為硬塑那個時候應該還沒大規模工業化,畢竟距王鐵人去bj開會看公共汽車因缺石油背煤氣包才過去了十多年。
我小時候唯一能記得起來的是當時有一種叫做的確涼的布料做成的衣服比較涼快,至於那個時候有沒有涼鞋什麽的沒有印象,有印象的是常見姥家人打漿糊弄袼褙(今天百度後才知道這兩個字怎麽寫)自己做鞋。
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昨天晚上校對完了這一章節,今天早上吃完飯後和往常一樣,為了我的參展作品《早市係列之我家小園我家菜》去了早市拍攝素材,在一個攤位上一眼就看到了這個和我的二胡差不多年代的樂器,那個二胡也是用這樣的盒子裝的。這個盒子就是木製的,從它的邊角磨損開的地方看去,那些非常明顯的碎木屑證明了我的記憶沒有出差錯。
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身後全是大人,根本沒我這麽大的人,玩兒不到一起。
隻學了一天樂理知識連二胡盒子都沒打開的我帶著老師發的幾頁寫著1234567字樣的紙張和“我能老實地坐在那裏聽課”的表揚結束了我的樂器之旅。
在學二胡之前,我還能唱下來好多部的樣板戲,據父母後來迴憶我知道了一個橋段,應該是學哪個被捕後寧死不屈受盡嚴刑拷打的英雄人物趴在坑上然後邊唱“昏沉沉”邊慢慢往起爬,全曲隻記得了這三個字。至於後來會的《智鬥》《打虎上山》等不知道是後學的還是小時候會的。
其他的那些樣板戲則是印象不深,不能算做音樂啟蒙。
直到有了電唱機。
電唱機應該是在我上小學時買的。
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聽評書。
因為我潛意識中有著站凳子上聽評書《嶽飛傳》的記憶,所以我可以確定這台電唱機是1979年之後買的,大約是在我小學三四年級左右。
在我寫迴憶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總有一些朋友說我記憶好,能記得起小時候這麽多的東西。
其實不過是以前的東西太少,所以一經經曆就會印象極深。別說一台電唱機,我搬到大慶後,連去趟薩爾圖都是一件大事,都能在過後很久迴憶出當時的細節來。
還記得上了高中後,學校辦通勤票,好像是一學期2元錢一張,當時的交通車票多少錢我不記得了,反正是隻要去薩爾圖兩三次左右就夠本了,就這我還猶豫了一下,很怕去不成那麽多次虧本。
由此可見那個時候去薩爾圖真是件大事。
怎麽可能不記得清清楚楚。
而現在,每天起床後鋪天蓋地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百分之九十左右都沒什麽用的東西占據了我們的時間,堆滿了我們的頭腦,加上有了車後生活圈子一下子變得開闊,現在別說去趟薩爾圖能記清細節了,恐怕連去薩爾圖本身幾天後都不會記得了。
至於我母親常說的“十裏地趕個嘴不如在家喝涼水”,那個年代是真的十裏地外有人請客去一趟都不夠挨累的。現在十裏地不過是從家到遠望的距離,等請客的人先到那裏開始點菜再從家出發,到了後菜也不會上來。
確實是時代變了。
在這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絕不是我們的記憶出了問題。
更有甚者像我同事某明每天晚上停完車拿出手機拍個照再編輯出“車站南20米處”後給自己發個微信的事兒經常可見,不這樣做第二天真有可能找不到頭天晚上停的車。
現在的孩子們幾乎從小就想要什麽有什麽,條件比原來好了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那些小時候吃過苦的家長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經曆自己小時候的經曆,所以總會想方設法去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雖然孩子沒要求但自己小時候沒得到的東西也會買給孩子,在孩子身上圓自己兒時的夢。
比如我女兒在很小的時候照相就穿了一件白紗裙,那個時候她還沒這麽苗條。
這個隻能有真相,絕對不能有圖。
不管怎麽說也是圓了某人小時候的夢!
還好我小時候的夢比較好圓,我是因為總挨揍所以暗下決心等我有孩子的時候絕對不打他們,讓他們開開心心想玩兒就玩兒。
從小就有的決定長大後一般都會實現。
他們有了快樂的童年。
隻不過萬事都有兩麵性,什麽東西太過容易得到就不會珍惜。所以下一代人很少因為得到什麽東西而記憶深刻,少了我們那個時候偶爾因得到某件東西而生的幸福感。
正因為我對站在凳子上聽評書的記憶如此深刻,才會對家裏什麽時候有電唱機一事記憶極深。
電唱機當然不是僅僅可以收聽評書那麽簡單,還能播放唱片,盡管播放的唱片隻有幾十張,不算太多(這麽說真有凡爾賽之嫌),但遠不是收音機裏嘈雜的音樂能比得了的(小時候縣裏廣播站統一播放節目時的信號真的是時好時壞,常有嘶啦嘶啦的電流聲,聽起來真的是很費勁兒)。
我記憶中的唱片有兩種,一種是紅色的相對軟一些的,比較小。另一種是黑色的很硬的,也比較大。
後來可能是緣於一種情節吧,不知道誰淘汰了一張唱片,被家裏沒有電唱機的我要了迴來,僅就為了保存。
今天找出來才發現是金色的,以前確實沒見過。唱片封麵包裝上印著“現代京劇舞劇精華”幾個大字,正是我小的時候家裏的收音喇叭經常循環播放的節目,感覺很是親切。
至於我小時候有的那些唱片,內容很是豐富。現在我還能記起來很多,畢竟小時候總聽。
有相聲。我很小的時候就聽侯寶林、郭啟儒先生的《夜行記》(這個相聲因為聽了多遍——家裏所有唱片幾乎都是反複聽——所以我有時候用這個相聲裏的梗說人,比如說有的人不用解釋,再解釋後邊排27個了,可惜他們聽不懂)、《改行》,馬季的《白骨精現行記》……
有京劇。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有《野豬林》,這是姥姥比較愛聽的,連帶著我順便聽會了不少。
有山東快板,記不清名字了,隻記得情節。說是一個鐵路員工上火車後發現藥弄錯了,把應該留在家裏給孩子吃的藥帶上了火車,而把自己用的藥留在了家裏,留在家裏的那個藥是外敷的,有毒。家裏的老人要在晚上12點給孩子喂藥,然後停車的時候打給派出所郵電局,然後有人幫他去家裏通知老太太別給孩子吃藥的一段故事。
時隔40多年,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最後四句是“感謝派出所郵電所,感謝小羅李秀娥,這就是新人新事新風尚,它體現了共產主義的新風格。”
記憶深刻的不僅是台詞,連那個腔調都縈繞耳邊。
佩服自己5分鍾。
有現代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
還有歌曲。有《bj的金山上》、有周旋的《四季歌》、鄧麗君的《何日君在來》等等。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黃河大合唱》,一套好幾張,裏邊的歌當年肯定是聽不出來意境,但覺得確實是好聽。
這也不知不覺符合了我對藝術的自我總結:“好的作品一定是外行從感覺上覺得好,內行從理論上說好。”印象深的不僅是《怒吼吧!黃河》,還有其中一首張老三。
當時覺得很奇怪,還有這樣唱歌的。
“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裏?
我的家在山西(當年隻是聽了個音,也不知道是陝還是山),過河還有三百裏!”行文到此,當年熟悉的詞曲汩汩而出,刹都刹不住……
還有樂曲……
真的很多。
那個年代也聽不出什麽好不好聽的,有就聽,沒什麽選擇。但如今細想起來,當年能被灌成唱片的,哪有不經典的。至少不會像現在,一句不在調上的人也能發抖音。
大量精而雜地聽音質比較好的音樂的結果就是我唱歌基本都在調上。一個人喜歡一樣東西的先決條件我覺得就是學了以後覺得很容易。
比如唱歌,我基本上聽過幾遍就能唱下來,還不跑調。
唱著開心,然後就再喜歡新歌。
良性循環。
那個時候除了唱片外,還有一個就是記不清是哪個台(有了電唱機後總算不用縣廣播站放什麽就聽什麽了,至少可以自己用電唱機帶的收音機調台了,多了不少選擇)推出一檔節目叫《每周一歌》,每周固定在一個時間段播放同一首歌,一周一換新歌。
感覺應該是中央廣播電台,但不確定。
我當時像現在許多人追劇一樣,追這個《每周一歌》,裏邊有許多好歌。
我會唱的許多歌都來自於這檔節目。
追求完美的我每個章節都盡可能在網上查找一些相關信息,看看有沒有什麽是我遺忘的或是看看有沒有什麽能給我以啟發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有好多記憶都是這樣找迴來的。
這個每周一歌原來還出過書,可惜邊遠小城的我沒在書店見過,否則依我的性格肯定會買上一本的。
現在細迴憶起來,這些形式多樣的幾十張唱片啟蒙了我的音樂,而且是廣義的音樂。
我一直覺得,我學的許多東西,初入門時不知不覺地接觸到的都是層次相對比較高端的,讓我在起點上就有了一種叫見識的東西。最低限度來說,至少也是讓我極少走彎路。
繪畫是這樣,寫作是這樣,音樂也是這樣。所以說見多識廣是很重要的,古人誠不我欺。
用電唱機啟蒙的音樂還有一個沒有想到的結果。
就是每次放唱片時,父母都會叮囑一下,唱片頭要小心拿放,別劃壞了唱片或摔壞了唱片頭。
那個要是壞了很難修。
所以每次我去放唱片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弄壞了唱片頭。在這之前隻知瘋淘的我慢慢地知道了有些事一定要小心。
心存敬畏才能學好東西。。
這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然而啟蒙終究隻是讓人知道了音樂本身這件事,是讓人走上了賽場。真正要做出成績還是需要喜歡,然後找對老師,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