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節我用了較長的篇幅說了對攝影的認知層麵的問題,涉及到的都是“功夫在畫外”中畫外的東西。盡管極為重要,但理解起來確實是有難度,遠不如可以直接操作上手的技能方麵的東西容易讓人入門。


    這個在構思大綱的時候就想到了。


    所以在繪畫和文筆兩章中我並沒有專門寫技能方麵的東西,統一留在了攝影這章一起寫。


    藝術是相通的,所以上一節寫的對認知層麵的解讀用在寫作和繪畫上同樣適用,都是入門前要弄明白的東西。


    理解得越透後邊的路越好走。


    在開始用佳能數碼相機攝影以後,我發現在很多所謂的專業攝影講座中,大家談得最多的話題除了器材的重要性外,就是再加上iso補償白平衡等專業概念,還時不時冒出一些通透油蜜縱深感之類的頭暈詞句,這些對於我們想初學攝影的入門者來說,無異於築起一麵高牆,讓人望而卻步。即使有些敢於嚐試的朋友,也有無從下手之感。


    我也不知道是這些做專業講座的人故意說一些讓人聽不懂的東西以顯得自己高深還是自己本身笨。


    通過反思,我發現,我們許多人照相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為孩子、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下一個成長的瞬間或是記錄一下某個精彩的時刻,或是身邊的景物之美引起了你拍照的欲望,再或是你去了一個新的旅途想要留下一個紀念等等。


    並沒有那麽多複雜的想法。


    因此我覺得,對普通人來說,入門還是要盡量弱化器材的重要性,弱化光圈快門定焦變焦什麽的如天書般的概念,從我們能輕鬆做到的小處著手,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攝影門中人(變成攝影門中人的標誌就是說你照得好看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我的攝影初衷看起來可能是背離現在潮流的,因為現在的許多“攝影專家”都以照出來的東西讓人看不懂為追求,和我正相反。


    我認為一張照片要讓看到的人覺得好才是好的。


    因此攝影的目的性應該很簡單,就是照出一張我們喜歡的好照片。


    首先要知道什麽樣的照片是好照片?


    這個沒有統一標準。


    就像每個人對好吃的定義都不一樣,有的愛麵食,有的喜歡米飯,苦辣酸甜鹹都有人喜歡。


    所以不要去管別人,自己喜歡就行。


    和我看書喜歡亂總結一樣,我覺得想知道什麽樣的照片是自己喜歡的很簡單。


    一要先看。


    至少看夠一萬張照片。


    現在網絡如此發達,可以找到我們想找到的各種題材。


    別看一萬這個數字太大,其實我們隻要每天看30張就可以,一年下來就是一萬多張。


    足夠讓一個人從攝影小白變成半個專家。


    關鍵在於堅持,不能三分鍾熱血。


    我的如此眾多愛好每項都能取得一點兒微不足道的成績都是源自堅持,包括我現在正在寫的迴憶錄,每天寫一點兒,三個月就是36萬字。


    可以先從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看起:山水、靜物、花鳥、美食、服飾、人物、事件等等哪個都行。


    慢慢擴展。


    看下去就會從中發現你喜歡和不喜歡的風格了。


    然後按你喜歡的風格去練習第二步。


    二要動手照。


    這個動手照其實很簡單,就是在看片的同時,動手,照。


    我的建議是沒事兒就照,然後以周為單位把一周來照的照片仔細看一遍,從中選出你最滿意的九張發朋友圈。


    無論一開始照得多差,總能從中選出9張稍好的。


    然後再去看。


    再去照。


    慢慢下來,選出的9張會越來越好。


    一年52次。


    基本上照片參展入選沒問題!


    三要學會運用參照物!


    我之所以把這個應該放在技巧中說的項目單獨提出來,是因為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


    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有個朋友發個朋友圈,說今天吃的魚很大,並附上了照片。


    照片照得很清晰,一看就是大廚做的,至少色香味中色是沒問題的。


    但重點是他隻發了魚的照片,我們沒法想像這條魚多大。


    要是我肯定會把筷子放在盤子邊,既不影響主體,又可以讓看的人知道這條魚是筷子的好多倍,那才能讓別人知道確實是條大魚。


    對於魚,筷子就是參照物。


    參照,我不管別的學科如何解釋,在攝影中,我的理解就是針對一個主體的比較說的。


    對於一張照片來說,這個主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一個人,站在草坪上,那麽草坪就是這個人的參照物。


    一張國畫展覽,周圍一群人在看,畫就是主體,人是參照物。


    一朵花,開在綠葉中,那麽綠葉就是這個紅花的參照物。


    一片葉,周圍全是花,那麽花就是葉的參照物。


    參照物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決定去看一場電影,那麽為了記錄這個事件,如果把人定義為主體,那麽參照物可以是影院,可以是宣傳海報,可以是售票台邊賣好吃的,可以是有特色的取票口等等。這個選擇權在於你自己,在於當時的環境,在於你當時的直覺。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比如你看到花很漂亮,肯定是有深層次原因的,是一片花海讓你震撼還是這朵花顏色鮮豔亦或是你小的時候家裏養過讓你感到親切等等,總歸要有個理由。


    那就努力去把這種感覺拍出來。


    這種感覺就是直覺(不要抬杠),我們攝影要進步就是要找到這種直覺。


    說迴電影參照物。


    如果覺得這個電影的海報設計得好,那你站在海報邊上,或是僅有你自己的時候,你可以單獨照一張海報,把海報作為主體。


    也可能你覺得這個影院很有特色,那你就照影院。


    還有可能你覺得當時人太多,那你就照人。


    這些都是沒有定律的。都可以任我們自由發揮的。


    比如我就願意照海報和電影票根。


    照海報知道我們看了什麽電影。


    照電影票根知道我們在哪兒看的。


    然後發個朋友圈。


    到年底時查一下朋友圈記錄,就知道當年看了多少部電影、在哪兒看的,如果票多,就可以迴憶一下和誰一起看的。


    所以我覺得,照相時,除了那些特殊表現形式,比如人物特寫等,我們盡可能的在畫麵中留下參照物,並學會提煉參照物。


    對於不可避免的景點攝影來說,參照物更是重要,甚至有些時候景點是主要的,人才是參照。


    要單獨記得這點:人物和參照物要同時清楚。


    我們大家常犯這樣的一個錯誤,就是去景點總是到景點跟前才去照相。這樣的結果就是如果人大景就照不全,景要是照全人就小。


    這種情況幾乎每個照相或被照的人都經曆過。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有意識地在離景觀很遠的地方選擇照相地點。


    一定要好好運用參照物,做好比較,兩千年前的《道德經》就已經用優美的文筆說了比較的重要性。“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恆也,說明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比較是永遠存在的。


    四要從一個最基本的小技巧開始攝影之旅。


    說了前邊的那麽多廢話,那麽初學者從哪裏入手呢?


    我們先看兩張照片。


    這是我隨意百度的一張照片,因為沒有留名,所以我無法聯係本人,好在這裏僅是小範圍借用,應該不會引起爭議。


    這樣類似的照片我們每個人都大量見過,照片中這位同學在整理圖書,人物神態抓拍得很是到位。


    我們平時照相的時候大都和這位拍攝者一樣,把目光過多地放在人物上了,這樣就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背景的作用。


    在這張照片中,書架的傾斜造成了整體畫麵構圖上的不穩定,這是專業的說法。換句話說,這樣的照片看起來不舒服,但一般人不明白這種不舒服感的原因所在,所以在以後的照相中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


    張照片是我照的,當時同樣是沒有注意到背景,這樣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畫麵傾斜,就象房子隨時會倒一樣。


    在這張照片中,我就有意識地改變了構圖,讓書架的邊緣垂直於畫麵,讓棚頂的天花板連線平行於畫麵,這樣,整個構圖就給人一種穩定而縱深的感覺,讓人看起來很是舒服。


    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


    還有網上隨意找到的這樣的照片都是有意識地注意到了視線中的平行線和垂直線,因此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所以在照相取景構圖時,像牆角、門框、窗子、櫃子、樓房等物體應盡可能地讓邊緣垂直於畫麵;像課桌、地板磚、天花板等物件要盡可能地平行於畫麵,這樣基本上就不會影響我們拍攝的主體了。


    當然如果有些朋友非要按攝影講座上說的什麽追求扭曲力和張力應力等要讓垂直線傾斜的也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


    如果你覺得有點用,在下一次照相時可以有意識地試一下,然後和你自己以前拍的照片比較一下,是不是感覺會有點不同呢!


    我不是老師,以上都是我學攝影的所感,隻是提供給朋友們借鑒,高手請繞行。


    再次劃重點。


    造成畫麵不穩定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拍照的手法,因為照的東西要麽比我們高要麽比我們低,所以我們總是習慣用手機或相機進行仰拍或俯拍,這就是出現問題的根源!


    小技巧:我們照相時應盡量讓手機或相機垂直於地麵,然後直上直下移動取景,用蹺腳或略蹲來調整拍攝的高度,並注意相機鏡頭和這些線平行,養成習慣後就好了。


    學會了這個小技巧,會讓我們在很多場合隨手照相時,照出來的片子最起碼會給人一種舒服感。


    而這就代表著已經入門了。


    餘下能走多遠就看每個人的堅持了。


    五要認真選片但不要輕易刪片。


    數碼時代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弊端,那就是太容易了。


    我們不經意間就照了成百上千張照片,陡增出一個又一個文件夾,年深日久,因為太多,反而失了看的心情,倒不如原來理光時代那有限的幾百張照片了。


    所以,我覺得照片挑選非常重要。


    每次照相後都把當天照的好照片複製到一個個單獨的文件夾中,每周選出一組最好的發到朋友圈,堅持下去必有收益。


    敲黑板!選好片的同時,千萬別亂刪片。


    因為隨著眼界的提升,有可能會發現原來認為一般的照片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也是很不錯的,或者是可以經過裁剪後變成好片的。


    更大的可能是這些你原本認為一般的片子中或許不經意間照下了一些你用過的東西。


    這都是財富。


    所以要認真選片但別亂刪片。


    基本上經過這麽一番操作後就會對前一階段覺得很好的照片不滿足了。


    最後,我認為,想攝影的話要胸有格局,不要糾結於器材,先不要拍大場景,要從身邊的小景入手,慢慢到中景,最後到大場麵,然後再反過來,用細節來反映大場景。


    幾經反複,這就是攝影從入門到精通的必經之路。


    強調一下,這隻是我個人的觀點!


    最後說一下也是我個人總愛強調的是:攝影記錄的是事實。所以我拍片的時候總愛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排斥p片。


    我的照片隻有極少數進行一下裁剪,當然特意照的人像除外。


    即使是人像我也反對過度美圖。我們一定要自信,不能總覺得我很黑啊、很不瘦啊、個不高啊、眼睛不大啊等等,總是不滿意自己。


    我在介入女兒教育時常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不要總給自己的孩子找榜樣,你看xxx數學多好,你看xxx多有領導力,你看xxx人家是樂隊中的高手等等等等等等,我們不要做xxx第二,我們要做xxx第一。不要爭第一,要做唯一……


    又扯遠了,言歸正傳。。


    反對p圖並不代表後期處理不需要,特別是那些甄選出的好片,如果想要參展,必要的處理還是需要的。


    這就涉及到繪圖軟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迴憶錄之五十有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連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連宇並收藏我的迴憶錄之五十有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