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
公子府迎來三位客人,最前方男子身材修長,樣貌俊逸,隻是渾身透露著一股憂鬱氣質。其身後素衣女子正值花信年華,長發隨風飄逸,秀眉微遮,若輕雲蔽月,玉顏含羞。旁邊少年束發之齡,身著粗布麻衣,背負行囊。
家臣打開房門後緊緊看著素衣女子,在其眼神示意下,假裝向領頭之人詢問來意。聽說是來拜訪國君,家臣趕緊領進院中,引到國君經常會客的涼亭處,告知三人國君正在處理國政,請貴客在此稍等,便急忙恭謹告退。
領頭男子正是遠道而來拜訪熊徹的李華蘊,向端茶仆人討要一壺熱水和幾隻陶碗,從少年背負行囊中取出一些幹茶葉後,便在上次所坐位置泡茶靜待,等候府邸主人的到來。
盞茶功夫,熊徹滿麵欣喜快步走來,他看到三人便要開口,卻被素衣女子眼神製止,心中雖有不解,也隻得裝作互不相識,向三人拱手告罪,隨後與李華蘊相對而坐。一番客套之後,看著右手邊有些拘謹的少年,心中隱有猜測,卻依舊裝作不知,笑問道:“李兄,這位朋友是?”
原本在知曉了熊徹的身份亦有些拘謹,不過在其一聲李兄之後,兩人距離極速拉近,李華蘊當即麵露微笑:“他啊,是我前一陣子剛認的弟弟,陘隰人,徹老弟你叫他小白就行,聽祁姑娘說他有極高的巫術修行天賦,被祁姑娘看好收做徒弟,隻是還沒有開始修行。”
熊徹看著這個眼中對自己有一絲莫名敵意的少年,露出溫和笑容拱手道:“觀汝麵相,吾應該年長汝幾歲,汝喚吾徹兄即可。”
麵對楚國貴族熊徹,蘊哥朋友,此時又對自己十分溫和,小白收起心中仇恨,勉強擠出一縷微笑:“徹兄好。”
見二人“和和氣氣”打過招唿,李華蘊便接著向徹老弟介紹起素衣女子:“這位是祁姑娘,祖上也是陘隰人,她姐姐多年前嫁到丹陽,這次來丹陽探親,路上遭遇仇人圍殺,逃出來後被我們所救,一直在村裏養傷。我見祁姑娘與你祁姨長相十分相似,又都姓祁,估摸著是姐妹倆,所以就在她傷好後來你這問問,看她們認不認識,是不是一家人。”
熊徹看著身旁素衣女子,表情和語氣都極其別扭的說:“見過祁姑娘,祁姑娘汝喚吾小徹就行。吾聽祁姨說過,她有一個妹妹最近要來丹陽,隻是她近日有事不在府上,姑娘可先居於此處,待祁姨返迴之後,汝二人便可相見。”
這位素衣女子微笑著點了點頭,道了聲謝後便不再言語。
熊徹端起麵前茶碗抿了下,神色詫異的低頭看向碗中清茶,再次品嚐一番後問道:“這便是李兄上次跟吾說的好茶吧,果然別有滋味,清香淡雅,如蘭在舌。”
二人上次相遇,李華蘊為躲避那碗深綠色漿糊和涼拌茶葉,‘逃離’之際所尋借口便是自己有好茶相送,這次從漁村來時,特地從祁姑娘那借了不少自己製作的各種茶葉,此時從行囊中取出遞給熊徹,並與其言明泡茶方式後便起身想要告辭。
熊徹急忙起身攔下,拿起茶壺為其續上茶水之後,麵露難色:“吾最近遇一難事,欲向李兄討教,不知李兄可願幫吾。”
李華蘊伸出手指敲了敲桌子‘感謝’後說道:“什麽討教不討教的,老弟但說無妨。”
熊徹將最近丹陽發生瘟疫和朝堂上兩派人爭吵之事給李華蘊講述了一遍,並將兩方帶頭之人身份做了個簡單介紹後,向李華蘊尋求良策。
原來,早上來的那個前任白發主祭,曾經輔佐熊徹祖父、父親以及兄長三代,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祁姑娘脫穎而出接管祭司後才退隱山林。
白發主祭與熊徹祖父若敖關係莫逆,當時楚地剛被周王國攻破,兵士傷殘太多,他將醫療巫術改進,傳遍軍中。各地天災人禍不斷,百姓屍橫遍野,他便帶著徒弟救治四方,荊楚受其恩惠者眾多。若敖繼位後,他被任命為主祭,而私下百姓兵士皆稱其為司命。
由於白發主祭時常救治兵士百姓,自己本心對生命極為敬重,其又經曆過幽王動亂年代,對周王國所謂禮法製度十分不屑。此次宗廟請他數次都沒理會,最後聽說丹陽瘟疫肆虐,便不告而來。
荊湘是若敖後期才進入軍中,對幽王動亂沒有太深的感受,而楚國為了向中原靠近,在國內推崇周王室禮製多年,其深受影響,多次前往周王國。後來剛擔任軍帥時,與庸國死磕多年,受庸國民風影響,對死亡、生命極為淡漠,手下將士深受影響,打仗不懼死亡,楚軍戰力大幅度提升,對楚國對外擴張做出滔天功勞。
兩者本性的截然不同,導致兩者關係十分緊張,瘟疫之事,既是他們兩人的較量,也是兩個團體之間的較量,現在丹陽城內將士和民眾都被挑起了情緒,瘟疫也在愈發嚴重,處理不好的話,要麽兵變要麽瘟疫徹底爆發。
聽完熊徹講述,不想思考的李華蘊下意識便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既然說不通,那就搬家唄!”
聽到如此迴答,三人懵逼的看著李華蘊,半天沒緩過勁兒來。
熊徹喝了幾大口茶水緩了緩心神之後說道:“李兄可能有所不知,丹陽作為都城,城內及周邊不算駐軍有數十萬人,何況還要重建城池、道路、宗廟、學宮、陣法等,還需通知百姓和天下各國,上告諸神先祖,堪輿地理,軍事布防等等。總之,遷都一事極其繁瑣,所需時間極為漫長,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完成。”
李華蘊端起茶碗抿了下掩飾自己的尷尬,“我這就是隨口說說,當不得真,讓我想想啊。”
看看祁姨又瞅瞅李兄,熊徹一臉惆悵的端起茶碗,如飲酒一般大口喝了起來。
續了幾次茶水之後,看著李華蘊抬手揉著腦門,小白不再糾結仇恨一事,拽了拽他的衣角,心疼道:“蘊哥,你還記得前幾天你給我們講的那些故事嗎?”
李華蘊轉頭疑惑道:“哪些故事?”
少年思索著前日李華蘊所言故事,小聲說道:“就是你家鄉那十四年戰爭,很多人……”
聽著小白的講述,熊徹與素衣女子驚詫的看著李華蘊,沒想到他家鄉經曆過如此黑暗的年代,民眾如此艱苦,戰士們是那麽的英勇無畏,那堅貞不屈的精神,那崇高的精神理念,那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毀其節的堅定信念,一句句一字字都讓二人對那群英雄們充滿了崇敬與欽佩。
家鄉的曆史從小白口中緩緩講出,聽著他如數家珍般將自己說過的話複述,李華蘊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感覺,那十數年,家鄉前輩們萬眾一心,抵禦外悔的艱辛,那先輩們奮不顧身的心中感傷之餘想起了對策。
隨著小白講述完畢,看著沉浸其中的熊徹,懷念著自己的家鄉,李華蘊歎了口氣問道:“熊徹老弟,祭司他們是為了解決瘟疫,而將士們是為了心中信念。”
熊徹點了點頭正欲開口,李華蘊接著說道:“在不寒將士們心的情況下解決掉瘟疫就行了對吧。”
熊徹再次點了點頭看著李華蘊,眼中充滿了希冀。
端起茶碗喝了一大口茶潤了潤嗓子,李華蘊鄭重的說:“將士和民眾們想要給戰友一個體麵,祭司他們想要迅速的解決瘟疫,既然瘟疫沒辦法,掩埋又來不及,那隻有讓將士和民眾們同意焚燒遺體。”
聽到李華蘊最後一句話,熊徹眼神逐漸失望,搖了搖頭道:“即便吾荊楚之人不在乎中原那些極其嚴格的禮儀製度,但也不可能焚燒親朋遺體,若對待殯葬不用心,親朋就會變成厲鬼與幽魂,無法到達陰間與先人相聚。如果強行命令他們焚燒,別處對荊楚之人肯定會更加鄙夷,將士與民眾會對國家失望,楚國用不了多久就會滅亡。這事兒所有人都不會同意的,何況還有宗廟那群老祖宗看著呢。”
聽完對麵少年的分析,李華蘊有些牙疼的望了望天,這個曆史、文化、風俗等基本與家鄉那邊相似,怎麽就“變異”成修仙世界了呢。
感覺心髒有些抽疼,李華蘊止住發散的思緒說:“並非強製他們焚燒,也不是不用心,而是換個方法解決。”
看著熊徹一臉不信,李華蘊接著說道:“焚燒過後,楚國統一埋葬,慰問他們家人,許以他們一定補償,為其立碑作注,刻下名字,供人祭奠,再讓文武百官將此戰宣揚出去,讓楚國百姓知曉戰死之人為丹陽,為楚國,為身後的親人,寸步不退,知曉他們的英雄事跡,將他們比作聖賢。然後每逢節日組織吊唁,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盡數前來。再將參戰之人的生平記載下來,讓孩子們學習,一代代相傳……讓他們相信,凡是在碑上留名之人,必會流芳千古,名垂青史。這樣以來,既解決了瘟疫之事,又提高了凝聚力,增強了百姓將士們對楚國的認同感。”
熊徹嘴巴大張,雙目瞪的渾圓,震驚道:“李兄,這雖可行,但不合禮製啊。”
一番言語下來,說的李華蘊自身都有些激動,喝了口茶,心情平複過後,破碎的魂魄有些微微作痛,心力有些憔悴,強撐著身體上的疲憊虛弱,揉著太陽穴反問道:“如此下來,百姓和將士們會反對嗎?”
熊徹搖了搖頭。
李華蘊接著問:“祭司在乎禮製嗎?”
熊徹再次搖頭。
李華蘊疑惑不解道:“那誰反對?”
李華蘊並不知曉,在這個時代,還沒有人敢如此行事,冒天下之大不韙,為平民立碑作注,甚至都還沒有立碑這種行為。許多人家中都無家譜,這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更何況並未對逝者不敬。此等行為即便在家鄉都足以讓一個懦夫變為無懼無畏的勇士,更何況在這個時代,衝擊之大讓三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熊徹喝了口茶壓下心中震撼,斟酌片刻,心中想著“列陣師應該沒問題,宗廟估計會稍有微辭,問題不大,學宮那邊老太師不參與此事,但士大夫可能會有意見”,旋即便將心中所想與李華蘊說出。
李華蘊有些不屑道:“士大夫?文人?他們參戰了嗎?”
熊徹心有疑惑,點了點頭說道:“參戰了啊,怎麽可能不參與,他們雖然大部分不是主力,但此戰也不少殺敵,有好幾位都戰死了。”
李華蘊本有些不信,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家鄉那邊,再一個還沒到“頭皮癢,水太涼”的那個時代,旋即自信說道:“既然他們參與了,此事又對他們有利,筆在他們手裏,他們怎麽可能會反對?有意見估計也就是做樣子。”
熊徹搖了搖頭說:“明天李兄陪吾前往華屋一見便知。”
公子府迎來三位客人,最前方男子身材修長,樣貌俊逸,隻是渾身透露著一股憂鬱氣質。其身後素衣女子正值花信年華,長發隨風飄逸,秀眉微遮,若輕雲蔽月,玉顏含羞。旁邊少年束發之齡,身著粗布麻衣,背負行囊。
家臣打開房門後緊緊看著素衣女子,在其眼神示意下,假裝向領頭之人詢問來意。聽說是來拜訪國君,家臣趕緊領進院中,引到國君經常會客的涼亭處,告知三人國君正在處理國政,請貴客在此稍等,便急忙恭謹告退。
領頭男子正是遠道而來拜訪熊徹的李華蘊,向端茶仆人討要一壺熱水和幾隻陶碗,從少年背負行囊中取出一些幹茶葉後,便在上次所坐位置泡茶靜待,等候府邸主人的到來。
盞茶功夫,熊徹滿麵欣喜快步走來,他看到三人便要開口,卻被素衣女子眼神製止,心中雖有不解,也隻得裝作互不相識,向三人拱手告罪,隨後與李華蘊相對而坐。一番客套之後,看著右手邊有些拘謹的少年,心中隱有猜測,卻依舊裝作不知,笑問道:“李兄,這位朋友是?”
原本在知曉了熊徹的身份亦有些拘謹,不過在其一聲李兄之後,兩人距離極速拉近,李華蘊當即麵露微笑:“他啊,是我前一陣子剛認的弟弟,陘隰人,徹老弟你叫他小白就行,聽祁姑娘說他有極高的巫術修行天賦,被祁姑娘看好收做徒弟,隻是還沒有開始修行。”
熊徹看著這個眼中對自己有一絲莫名敵意的少年,露出溫和笑容拱手道:“觀汝麵相,吾應該年長汝幾歲,汝喚吾徹兄即可。”
麵對楚國貴族熊徹,蘊哥朋友,此時又對自己十分溫和,小白收起心中仇恨,勉強擠出一縷微笑:“徹兄好。”
見二人“和和氣氣”打過招唿,李華蘊便接著向徹老弟介紹起素衣女子:“這位是祁姑娘,祖上也是陘隰人,她姐姐多年前嫁到丹陽,這次來丹陽探親,路上遭遇仇人圍殺,逃出來後被我們所救,一直在村裏養傷。我見祁姑娘與你祁姨長相十分相似,又都姓祁,估摸著是姐妹倆,所以就在她傷好後來你這問問,看她們認不認識,是不是一家人。”
熊徹看著身旁素衣女子,表情和語氣都極其別扭的說:“見過祁姑娘,祁姑娘汝喚吾小徹就行。吾聽祁姨說過,她有一個妹妹最近要來丹陽,隻是她近日有事不在府上,姑娘可先居於此處,待祁姨返迴之後,汝二人便可相見。”
這位素衣女子微笑著點了點頭,道了聲謝後便不再言語。
熊徹端起麵前茶碗抿了下,神色詫異的低頭看向碗中清茶,再次品嚐一番後問道:“這便是李兄上次跟吾說的好茶吧,果然別有滋味,清香淡雅,如蘭在舌。”
二人上次相遇,李華蘊為躲避那碗深綠色漿糊和涼拌茶葉,‘逃離’之際所尋借口便是自己有好茶相送,這次從漁村來時,特地從祁姑娘那借了不少自己製作的各種茶葉,此時從行囊中取出遞給熊徹,並與其言明泡茶方式後便起身想要告辭。
熊徹急忙起身攔下,拿起茶壺為其續上茶水之後,麵露難色:“吾最近遇一難事,欲向李兄討教,不知李兄可願幫吾。”
李華蘊伸出手指敲了敲桌子‘感謝’後說道:“什麽討教不討教的,老弟但說無妨。”
熊徹將最近丹陽發生瘟疫和朝堂上兩派人爭吵之事給李華蘊講述了一遍,並將兩方帶頭之人身份做了個簡單介紹後,向李華蘊尋求良策。
原來,早上來的那個前任白發主祭,曾經輔佐熊徹祖父、父親以及兄長三代,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祁姑娘脫穎而出接管祭司後才退隱山林。
白發主祭與熊徹祖父若敖關係莫逆,當時楚地剛被周王國攻破,兵士傷殘太多,他將醫療巫術改進,傳遍軍中。各地天災人禍不斷,百姓屍橫遍野,他便帶著徒弟救治四方,荊楚受其恩惠者眾多。若敖繼位後,他被任命為主祭,而私下百姓兵士皆稱其為司命。
由於白發主祭時常救治兵士百姓,自己本心對生命極為敬重,其又經曆過幽王動亂年代,對周王國所謂禮法製度十分不屑。此次宗廟請他數次都沒理會,最後聽說丹陽瘟疫肆虐,便不告而來。
荊湘是若敖後期才進入軍中,對幽王動亂沒有太深的感受,而楚國為了向中原靠近,在國內推崇周王室禮製多年,其深受影響,多次前往周王國。後來剛擔任軍帥時,與庸國死磕多年,受庸國民風影響,對死亡、生命極為淡漠,手下將士深受影響,打仗不懼死亡,楚軍戰力大幅度提升,對楚國對外擴張做出滔天功勞。
兩者本性的截然不同,導致兩者關係十分緊張,瘟疫之事,既是他們兩人的較量,也是兩個團體之間的較量,現在丹陽城內將士和民眾都被挑起了情緒,瘟疫也在愈發嚴重,處理不好的話,要麽兵變要麽瘟疫徹底爆發。
聽完熊徹講述,不想思考的李華蘊下意識便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既然說不通,那就搬家唄!”
聽到如此迴答,三人懵逼的看著李華蘊,半天沒緩過勁兒來。
熊徹喝了幾大口茶水緩了緩心神之後說道:“李兄可能有所不知,丹陽作為都城,城內及周邊不算駐軍有數十萬人,何況還要重建城池、道路、宗廟、學宮、陣法等,還需通知百姓和天下各國,上告諸神先祖,堪輿地理,軍事布防等等。總之,遷都一事極其繁瑣,所需時間極為漫長,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完成。”
李華蘊端起茶碗抿了下掩飾自己的尷尬,“我這就是隨口說說,當不得真,讓我想想啊。”
看看祁姨又瞅瞅李兄,熊徹一臉惆悵的端起茶碗,如飲酒一般大口喝了起來。
續了幾次茶水之後,看著李華蘊抬手揉著腦門,小白不再糾結仇恨一事,拽了拽他的衣角,心疼道:“蘊哥,你還記得前幾天你給我們講的那些故事嗎?”
李華蘊轉頭疑惑道:“哪些故事?”
少年思索著前日李華蘊所言故事,小聲說道:“就是你家鄉那十四年戰爭,很多人……”
聽著小白的講述,熊徹與素衣女子驚詫的看著李華蘊,沒想到他家鄉經曆過如此黑暗的年代,民眾如此艱苦,戰士們是那麽的英勇無畏,那堅貞不屈的精神,那崇高的精神理念,那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毀其節的堅定信念,一句句一字字都讓二人對那群英雄們充滿了崇敬與欽佩。
家鄉的曆史從小白口中緩緩講出,聽著他如數家珍般將自己說過的話複述,李華蘊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感覺,那十數年,家鄉前輩們萬眾一心,抵禦外悔的艱辛,那先輩們奮不顧身的心中感傷之餘想起了對策。
隨著小白講述完畢,看著沉浸其中的熊徹,懷念著自己的家鄉,李華蘊歎了口氣問道:“熊徹老弟,祭司他們是為了解決瘟疫,而將士們是為了心中信念。”
熊徹點了點頭正欲開口,李華蘊接著說道:“在不寒將士們心的情況下解決掉瘟疫就行了對吧。”
熊徹再次點了點頭看著李華蘊,眼中充滿了希冀。
端起茶碗喝了一大口茶潤了潤嗓子,李華蘊鄭重的說:“將士和民眾們想要給戰友一個體麵,祭司他們想要迅速的解決瘟疫,既然瘟疫沒辦法,掩埋又來不及,那隻有讓將士和民眾們同意焚燒遺體。”
聽到李華蘊最後一句話,熊徹眼神逐漸失望,搖了搖頭道:“即便吾荊楚之人不在乎中原那些極其嚴格的禮儀製度,但也不可能焚燒親朋遺體,若對待殯葬不用心,親朋就會變成厲鬼與幽魂,無法到達陰間與先人相聚。如果強行命令他們焚燒,別處對荊楚之人肯定會更加鄙夷,將士與民眾會對國家失望,楚國用不了多久就會滅亡。這事兒所有人都不會同意的,何況還有宗廟那群老祖宗看著呢。”
聽完對麵少年的分析,李華蘊有些牙疼的望了望天,這個曆史、文化、風俗等基本與家鄉那邊相似,怎麽就“變異”成修仙世界了呢。
感覺心髒有些抽疼,李華蘊止住發散的思緒說:“並非強製他們焚燒,也不是不用心,而是換個方法解決。”
看著熊徹一臉不信,李華蘊接著說道:“焚燒過後,楚國統一埋葬,慰問他們家人,許以他們一定補償,為其立碑作注,刻下名字,供人祭奠,再讓文武百官將此戰宣揚出去,讓楚國百姓知曉戰死之人為丹陽,為楚國,為身後的親人,寸步不退,知曉他們的英雄事跡,將他們比作聖賢。然後每逢節日組織吊唁,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盡數前來。再將參戰之人的生平記載下來,讓孩子們學習,一代代相傳……讓他們相信,凡是在碑上留名之人,必會流芳千古,名垂青史。這樣以來,既解決了瘟疫之事,又提高了凝聚力,增強了百姓將士們對楚國的認同感。”
熊徹嘴巴大張,雙目瞪的渾圓,震驚道:“李兄,這雖可行,但不合禮製啊。”
一番言語下來,說的李華蘊自身都有些激動,喝了口茶,心情平複過後,破碎的魂魄有些微微作痛,心力有些憔悴,強撐著身體上的疲憊虛弱,揉著太陽穴反問道:“如此下來,百姓和將士們會反對嗎?”
熊徹搖了搖頭。
李華蘊接著問:“祭司在乎禮製嗎?”
熊徹再次搖頭。
李華蘊疑惑不解道:“那誰反對?”
李華蘊並不知曉,在這個時代,還沒有人敢如此行事,冒天下之大不韙,為平民立碑作注,甚至都還沒有立碑這種行為。許多人家中都無家譜,這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更何況並未對逝者不敬。此等行為即便在家鄉都足以讓一個懦夫變為無懼無畏的勇士,更何況在這個時代,衝擊之大讓三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熊徹喝了口茶壓下心中震撼,斟酌片刻,心中想著“列陣師應該沒問題,宗廟估計會稍有微辭,問題不大,學宮那邊老太師不參與此事,但士大夫可能會有意見”,旋即便將心中所想與李華蘊說出。
李華蘊有些不屑道:“士大夫?文人?他們參戰了嗎?”
熊徹心有疑惑,點了點頭說道:“參戰了啊,怎麽可能不參與,他們雖然大部分不是主力,但此戰也不少殺敵,有好幾位都戰死了。”
李華蘊本有些不信,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家鄉那邊,再一個還沒到“頭皮癢,水太涼”的那個時代,旋即自信說道:“既然他們參與了,此事又對他們有利,筆在他們手裏,他們怎麽可能會反對?有意見估計也就是做樣子。”
熊徹搖了搖頭說:“明天李兄陪吾前往華屋一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