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水泥馬路,交通規則!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平坦大道,洪承疇萬分驚訝:“難道這就是陛下所說的用水泥製成的道路嗎?”】
【“水泥?洪先生,那是什麽東西?”左良玉平日裏都在行軍打仗,朝廷裏的事情,他知道的不多。】
【洪承疇將科研部研製出水泥的事情,細細跟左良玉說了一遍。】
【左良玉大為吃驚,低著頭,看著腳下的水泥路,不可思議的說道:“沒想到這世間竟然還有如此神物?”】
【“走吧,進京看看,說不定,還會有讓咱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洪承疇有些迫不及待。】
【以朱由檢的性格,若是連京城郊外都建造了如此寬闊平坦的道路,那就意味著京城裏的變化會更大。】
【正如洪承疇所說,當二人穿過城門甬道,正式踏足順天府的那一刻,便被眼前的情景給驚呆了。】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所見的每一條道路,都比他們離開之前,要寬闊數倍,而且全部都是平坦的水泥路。】
【老百姓們走在幹淨的道路上,全部都健步如飛,很多小商小販在街道兩旁擺攤叫賣,生意都非常火爆。】
【更令人驚奇的是,即便道路上看起來人流很大,但來往穿梭的行人以及馬匹,全部都井井有條。】
【“你們兩個,別愣在那裏,趕緊靠右邊行走。”正當洪承疇和左良玉震驚不已的時候,一個城門守兵走過來喊道。】
【“靠右邊行走?這是為何?”洪承疇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靠右邊和靠左邊有什麽區別?】
【城門守兵解釋道:“一看你們兩個就是外地來的,這是陛下剛剛立的交通規則。”】
【他指著寬闊道路中間的一條白線,說道:“看到那條白線沒有?就是為了區分來往行人和貨車的。”】
【“所有行人和馬匹都必須要靠右行走,不得越過那條白線,若是要掉頭的話,就從虛線的方向調轉方向。”】
【洪承疇一看,果然,每條水泥道路中間都有一條白線,這條白線並不是一直延伸,時不時的還會有一兩條虛線,應該就是方便行人或者車馬調轉方向的。】
【“我明白了,這就是為何街道上麵行人如此多,卻還那麽井井有條的原因。”洪承疇恍然大悟。】
【像以前的時候,沒有這些所謂的交通規則,所有來往的行人都是胡亂行走,總是會造成堵塞的情況。】
【而且京城裏人口稠密,動不動就會有一大堆人往同一個方向趕去,這樣會給平常的交通帶來極大的不便性。】
【但如果所有行人、車馬全部靠右行走的話,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區分來往行人,不會像之前那麽容易造成混亂和堵塞。】
“沒想到水泥竟然會有如此妙用。”
看到天幕裏那些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道,還有穿梭通暢的行人和車馬,朱元璋頓時心癢難耐。
“老大,快,馬上開始讓人研發水泥,咱早就受不了京城的這些破路了,不僅難走,而且多有泥濘。”
朱元璋也打算學習一下朱由檢的做法,擴寬一下自己京城的道路。
“是,爹。”
朱標點頭道:“這個水泥真是不得了,沒想到都能一年內,居然就能讓一座京城煥然一新。”
“有這樣的效率,就可以把通往各個城鎮的道路修的筆直平坦,這樣一來,就能加強各個城鎮之間的聯係。”
朱元璋認同的說道:“是啊。”
“正所謂兵貴神速,可行軍打仗,路途多樣,很容易就會耽擱事情。”
“要是咱們大明重要的城鎮都有這樣的道路聯通,那麽以後一旦有什麽風吹草動,咱們經常也能迅速作出反應和動作。”
朱標補充道:“咱們不僅要研究水泥的做法,還要學習一下天幕裏的交通規則。”
“爹,咱們京城的交通經常堵塞,老百姓們行走隨意,車馬也很難走動,要是咱們也能有這樣的交通規則,道路肯定會通暢許多。”
朱元璋連連稱是:“對對對,你要不說,咱差點把這件事情給忽略了。”
“以後,所有城鎮的交通,都要按照天幕裏的交通規則來執行。”
……
除了朱元璋之外,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也都非常眼饞水泥修路的方法。
要知道,古代修路可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而且費力不討好。
在沒有水泥之前,人們一直用砂石泥土盡可能的鋪平道路,但就算是鋪的再平,人走上去總是會有種磕磕絆絆的感覺。
還有,這樣的道路不僅不平坦,時間長了,走的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坑坑窪窪的路段。
其實,道路也是有壽命的,像明朝修築的那些道路,壽命頂多也就四五年,就會破敗不堪。
但水泥卻不一樣,不僅可以讓道路平坦,還可以延長道路的壽命,甚至連效率和費用,可能都沒有那麽的高昂。
有這麽好的東西,當然會有很多人眼饞。
永樂大帝朱棣:“傳我的命令,立刻研發水泥,然後從京城往北方鋪設水泥道路,鋪得越遠越好,這樣老頭子我北伐,速度肯定就會快很多。”
嘉靖皇帝:“嚴閣老、徐閣老,咱們這些當祖宗的,可不能輸給後代子孫。京城的路確實也該修一修了,修的好,也是造福老百姓。”
看到修路給一個王朝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後,大明皇帝們也都開始效仿朱由檢,讓朝中有能力的大臣研發水泥。
……
【在經過許多讓人眼花繚亂的繁華街道後,洪承疇和左良玉終於來到皇宮,見到了朱由檢。】
【“微臣叩見陛下。”】
【“都免禮吧,咱們之間,沒必要這麽多禮。”】
【禦書房,朱由檢笑嗬嗬的看著洪承疇和左良玉,放下一份奏章後,隨口問道:“怎麽樣?看到京城的變化了?”】
【“看到了,看到了,京城的變化可真大啊,短短一年時間,我差點都快認不出來了。”左良玉心直口快,脫口而出道。】
【“水泥?洪先生,那是什麽東西?”左良玉平日裏都在行軍打仗,朝廷裏的事情,他知道的不多。】
【洪承疇將科研部研製出水泥的事情,細細跟左良玉說了一遍。】
【左良玉大為吃驚,低著頭,看著腳下的水泥路,不可思議的說道:“沒想到這世間竟然還有如此神物?”】
【“走吧,進京看看,說不定,還會有讓咱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洪承疇有些迫不及待。】
【以朱由檢的性格,若是連京城郊外都建造了如此寬闊平坦的道路,那就意味著京城裏的變化會更大。】
【正如洪承疇所說,當二人穿過城門甬道,正式踏足順天府的那一刻,便被眼前的情景給驚呆了。】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所見的每一條道路,都比他們離開之前,要寬闊數倍,而且全部都是平坦的水泥路。】
【老百姓們走在幹淨的道路上,全部都健步如飛,很多小商小販在街道兩旁擺攤叫賣,生意都非常火爆。】
【更令人驚奇的是,即便道路上看起來人流很大,但來往穿梭的行人以及馬匹,全部都井井有條。】
【“你們兩個,別愣在那裏,趕緊靠右邊行走。”正當洪承疇和左良玉震驚不已的時候,一個城門守兵走過來喊道。】
【“靠右邊行走?這是為何?”洪承疇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靠右邊和靠左邊有什麽區別?】
【城門守兵解釋道:“一看你們兩個就是外地來的,這是陛下剛剛立的交通規則。”】
【他指著寬闊道路中間的一條白線,說道:“看到那條白線沒有?就是為了區分來往行人和貨車的。”】
【“所有行人和馬匹都必須要靠右行走,不得越過那條白線,若是要掉頭的話,就從虛線的方向調轉方向。”】
【洪承疇一看,果然,每條水泥道路中間都有一條白線,這條白線並不是一直延伸,時不時的還會有一兩條虛線,應該就是方便行人或者車馬調轉方向的。】
【“我明白了,這就是為何街道上麵行人如此多,卻還那麽井井有條的原因。”洪承疇恍然大悟。】
【像以前的時候,沒有這些所謂的交通規則,所有來往的行人都是胡亂行走,總是會造成堵塞的情況。】
【而且京城裏人口稠密,動不動就會有一大堆人往同一個方向趕去,這樣會給平常的交通帶來極大的不便性。】
【但如果所有行人、車馬全部靠右行走的話,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區分來往行人,不會像之前那麽容易造成混亂和堵塞。】
“沒想到水泥竟然會有如此妙用。”
看到天幕裏那些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道,還有穿梭通暢的行人和車馬,朱元璋頓時心癢難耐。
“老大,快,馬上開始讓人研發水泥,咱早就受不了京城的這些破路了,不僅難走,而且多有泥濘。”
朱元璋也打算學習一下朱由檢的做法,擴寬一下自己京城的道路。
“是,爹。”
朱標點頭道:“這個水泥真是不得了,沒想到都能一年內,居然就能讓一座京城煥然一新。”
“有這樣的效率,就可以把通往各個城鎮的道路修的筆直平坦,這樣一來,就能加強各個城鎮之間的聯係。”
朱元璋認同的說道:“是啊。”
“正所謂兵貴神速,可行軍打仗,路途多樣,很容易就會耽擱事情。”
“要是咱們大明重要的城鎮都有這樣的道路聯通,那麽以後一旦有什麽風吹草動,咱們經常也能迅速作出反應和動作。”
朱標補充道:“咱們不僅要研究水泥的做法,還要學習一下天幕裏的交通規則。”
“爹,咱們京城的交通經常堵塞,老百姓們行走隨意,車馬也很難走動,要是咱們也能有這樣的交通規則,道路肯定會通暢許多。”
朱元璋連連稱是:“對對對,你要不說,咱差點把這件事情給忽略了。”
“以後,所有城鎮的交通,都要按照天幕裏的交通規則來執行。”
……
除了朱元璋之外,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也都非常眼饞水泥修路的方法。
要知道,古代修路可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而且費力不討好。
在沒有水泥之前,人們一直用砂石泥土盡可能的鋪平道路,但就算是鋪的再平,人走上去總是會有種磕磕絆絆的感覺。
還有,這樣的道路不僅不平坦,時間長了,走的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坑坑窪窪的路段。
其實,道路也是有壽命的,像明朝修築的那些道路,壽命頂多也就四五年,就會破敗不堪。
但水泥卻不一樣,不僅可以讓道路平坦,還可以延長道路的壽命,甚至連效率和費用,可能都沒有那麽的高昂。
有這麽好的東西,當然會有很多人眼饞。
永樂大帝朱棣:“傳我的命令,立刻研發水泥,然後從京城往北方鋪設水泥道路,鋪得越遠越好,這樣老頭子我北伐,速度肯定就會快很多。”
嘉靖皇帝:“嚴閣老、徐閣老,咱們這些當祖宗的,可不能輸給後代子孫。京城的路確實也該修一修了,修的好,也是造福老百姓。”
看到修路給一個王朝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後,大明皇帝們也都開始效仿朱由檢,讓朝中有能力的大臣研發水泥。
……
【在經過許多讓人眼花繚亂的繁華街道後,洪承疇和左良玉終於來到皇宮,見到了朱由檢。】
【“微臣叩見陛下。”】
【“都免禮吧,咱們之間,沒必要這麽多禮。”】
【禦書房,朱由檢笑嗬嗬的看著洪承疇和左良玉,放下一份奏章後,隨口問道:“怎麽樣?看到京城的變化了?”】
【“看到了,看到了,京城的變化可真大啊,短短一年時間,我差點都快認不出來了。”左良玉心直口快,脫口而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