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朱元璋的妙策,朱棣分封呂宋島!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怎麽可能!?”
一向鎮定自若,見慣了大場麵的朱元璋,在聽到天幕裏魏忠賢的話之後,震驚的忍不住喊出了聲。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從小就幫著父母在地裏幹活,自然明白農作物的畝產量究竟有多少。
一般來說,在一整年風調雨順,沒有任何災害,農耕非常順利的情況下,小麥一年的產量最多也就是兩百斤,水稻更少,隻有一百多斤。
但這還隻是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之下,糧食能達到這樣的產量。
可事實上,除非是運氣爆棚,基本上老百姓很難碰到一年到頭都風調雨順的情況。
絕大部分是刮風下雨,旱災洪澇,各種各樣讓人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
這也導致老百姓累死累活幹一整年,甚至連收獲一百斤的小麥或者水稻都是一種奢求。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會如此震撼。
畝產四百斤以上的糧食,這樣的產量,如果放在朱元璋小的時候,他們一家絕對不會過得如此窘迫,父母也不會被活活餓死。
而在洪武年間,要是能有畝產四百斤以上的糧食作物,那麽朱元璋將會把大明治理的比此刻更加強大兩到三倍。
無論對朱元璋還是對任何一個朝代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
沒有糧食,老百姓們就要餓肚子,等他們餓得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起義造反,就像當年朱元璋一樣。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邊疆的將士們也要餓肚子,那些可都是戰鬥力爆表的正規軍,如果他們也因為糧食短缺而造反的話,一個王朝很有可能會就此覆滅。
糧食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沒有糧食,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朱元璋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會露出如此震驚的表情。
“畝產最多能達到六百斤?天哪!”
“要是能在咱們洪武年間推廣種植的話,朝廷的糧食豈不是能增收好幾十倍?”
“那肯定的!這樣一來,糧草就不會短缺,想要征伐北元,就不會那麽費力了。”
徐達、湯和、藍玉等淮西勳貴,還有一眾武將,看的眼睛都亮了。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任何一個時代,想要行軍打仗,糧草都是最重要的。
有了糧草,無論戰爭打多久,至少大家心裏麵都有底,知道不管怎麽樣都能填飽肚子。
邊疆的將士們很多都是寧可戰死,不要餓死。
大明曾經多次征討北元,但大部分都無功而返,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糧草不足。
朱元璋和徐達等人為此事也都非常苦惱。
然而,糧食產物乃是天定,風調雨順時少,旱澇災害時多,人力終究不能所及。
因此,大明始終都隻能看著敵人北元在草原上縱橫馳騁,無法將他們徹底消滅。
不過現在好了,有了糧食產量翻倍的農作物,就可以保證充足的糧食,想要消滅北元,就不再是問題。
“老大,能不能查清楚這三種農作物源於何地?”
如果說朱元璋之前還隻是好奇這三種食物的味道,那麽現在,他要急切的知道這三種農作物的產地。
無論如何,必須要得到這些農作物,這對於大明的國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標趕忙說道:“爹,剛剛我跟朝廷的大臣們查了一下文獻,好像南洋的呂宋島有紅薯這一農作物。”
朱元璋聞言大喜:“好,立刻下旨,命令呂宋島交出所有紅薯種子。”
南洋呂宋島朱元璋隻是略有耳聞,好像是一個比較小的島國,跟大明比起來,如同螻蟻一般渺小。
朱元璋認為隻要大明聖旨一到,呂宋島全體國民都會誠惶誠恐叩謝天恩。
畢竟西域與中原就是類似於這樣的關係。
朱標麵露難色的說道:“爹,這恐怕有點做不到。”
朱元璋皺眉問道:“有什麽問題嗎?”
朱標迴答道:“之前元朝的時候,有商船到過呂宋島,記載過紅薯一事,聽說這種農作物是呂宋島嚴禁海外交易的貨物,一經發現,立刻處決。”
“竟有此事?”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
“好啊,小小島國,性格倒是挺硬,既然這樣,那就不要下聖旨了,直接下宣戰書。”
“咱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乖乖交出紅薯種子,二是等著大明傾國之兵,將其傾覆。”
朱棣頓時來了精神,說道:“爹,這事交給我,我一定辦得漂漂亮亮的。”
朱元璋看了朱棣一眼,心中忽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好,這事就由你去做。”
他幹脆利落的答應朱棣的請求。
半年後。
朱棣乘坐大明戰船來到呂宋島,要求呂宋島交出紅薯種子。
呂宋島國主也是個硬骨頭,說什麽也不教,甚至還辱罵大明。
朱棣二話不說,直接下令開戰。
三萬大明士卒紛紛登島作戰,在朱棣天縱英明的軍事統領下,不到一個月功夫,便將呂宋滅國。
呂宋島港口。
絡繹不絕的大明商船正在將紅薯種子一箱一箱搬迴中原。
朱棣站在不遠處,吹著海風,抬頭望著蔚藍的天空,沒有任何畫麵。
他這才知道,原來天幕隻有在中原能看得到。
“可惜啊,我迴不去,不知道朱由檢那小子現在怎麽樣了。”
朱棣歎息著搖搖頭。
之前朱元璋讓朱棣來呂宋島的時候,秘密交代過他,無論呂宋島願不願意交出紅薯種子,這個島都沒有再存在的必要了。
而且,朱元璋還要求朱棣在滅掉呂宋島之後,屯兵駐紮在此地,還將呂宋島分給朱棣作為藩國。
其實說白了,朱元璋就是把朱棣趕出中原,讓他去海外稱王稱霸。
朱棣倒是樂得答應此事,反正在中原內地,臣民百姓全都知道他是一個謀朝篡位的罪人。
與其留在大明遭受別人異樣的目光,還不如出海自立國土。
這樣既能實現自己的皇帝夢想,又不用與大哥朱標同室操戈,何樂而不為呢?
“王爺,事情跟老衲想的不一樣啊。”
黑衣姚廣孝站在朱棣身旁,滿臉的無奈之色。
一向鎮定自若,見慣了大場麵的朱元璋,在聽到天幕裏魏忠賢的話之後,震驚的忍不住喊出了聲。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從小就幫著父母在地裏幹活,自然明白農作物的畝產量究竟有多少。
一般來說,在一整年風調雨順,沒有任何災害,農耕非常順利的情況下,小麥一年的產量最多也就是兩百斤,水稻更少,隻有一百多斤。
但這還隻是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之下,糧食能達到這樣的產量。
可事實上,除非是運氣爆棚,基本上老百姓很難碰到一年到頭都風調雨順的情況。
絕大部分是刮風下雨,旱災洪澇,各種各樣讓人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
這也導致老百姓累死累活幹一整年,甚至連收獲一百斤的小麥或者水稻都是一種奢求。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會如此震撼。
畝產四百斤以上的糧食,這樣的產量,如果放在朱元璋小的時候,他們一家絕對不會過得如此窘迫,父母也不會被活活餓死。
而在洪武年間,要是能有畝產四百斤以上的糧食作物,那麽朱元璋將會把大明治理的比此刻更加強大兩到三倍。
無論對朱元璋還是對任何一個朝代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
沒有糧食,老百姓們就要餓肚子,等他們餓得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起義造反,就像當年朱元璋一樣。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邊疆的將士們也要餓肚子,那些可都是戰鬥力爆表的正規軍,如果他們也因為糧食短缺而造反的話,一個王朝很有可能會就此覆滅。
糧食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沒有糧食,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朱元璋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會露出如此震驚的表情。
“畝產最多能達到六百斤?天哪!”
“要是能在咱們洪武年間推廣種植的話,朝廷的糧食豈不是能增收好幾十倍?”
“那肯定的!這樣一來,糧草就不會短缺,想要征伐北元,就不會那麽費力了。”
徐達、湯和、藍玉等淮西勳貴,還有一眾武將,看的眼睛都亮了。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任何一個時代,想要行軍打仗,糧草都是最重要的。
有了糧草,無論戰爭打多久,至少大家心裏麵都有底,知道不管怎麽樣都能填飽肚子。
邊疆的將士們很多都是寧可戰死,不要餓死。
大明曾經多次征討北元,但大部分都無功而返,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糧草不足。
朱元璋和徐達等人為此事也都非常苦惱。
然而,糧食產物乃是天定,風調雨順時少,旱澇災害時多,人力終究不能所及。
因此,大明始終都隻能看著敵人北元在草原上縱橫馳騁,無法將他們徹底消滅。
不過現在好了,有了糧食產量翻倍的農作物,就可以保證充足的糧食,想要消滅北元,就不再是問題。
“老大,能不能查清楚這三種農作物源於何地?”
如果說朱元璋之前還隻是好奇這三種食物的味道,那麽現在,他要急切的知道這三種農作物的產地。
無論如何,必須要得到這些農作物,這對於大明的國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標趕忙說道:“爹,剛剛我跟朝廷的大臣們查了一下文獻,好像南洋的呂宋島有紅薯這一農作物。”
朱元璋聞言大喜:“好,立刻下旨,命令呂宋島交出所有紅薯種子。”
南洋呂宋島朱元璋隻是略有耳聞,好像是一個比較小的島國,跟大明比起來,如同螻蟻一般渺小。
朱元璋認為隻要大明聖旨一到,呂宋島全體國民都會誠惶誠恐叩謝天恩。
畢竟西域與中原就是類似於這樣的關係。
朱標麵露難色的說道:“爹,這恐怕有點做不到。”
朱元璋皺眉問道:“有什麽問題嗎?”
朱標迴答道:“之前元朝的時候,有商船到過呂宋島,記載過紅薯一事,聽說這種農作物是呂宋島嚴禁海外交易的貨物,一經發現,立刻處決。”
“竟有此事?”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
“好啊,小小島國,性格倒是挺硬,既然這樣,那就不要下聖旨了,直接下宣戰書。”
“咱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乖乖交出紅薯種子,二是等著大明傾國之兵,將其傾覆。”
朱棣頓時來了精神,說道:“爹,這事交給我,我一定辦得漂漂亮亮的。”
朱元璋看了朱棣一眼,心中忽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好,這事就由你去做。”
他幹脆利落的答應朱棣的請求。
半年後。
朱棣乘坐大明戰船來到呂宋島,要求呂宋島交出紅薯種子。
呂宋島國主也是個硬骨頭,說什麽也不教,甚至還辱罵大明。
朱棣二話不說,直接下令開戰。
三萬大明士卒紛紛登島作戰,在朱棣天縱英明的軍事統領下,不到一個月功夫,便將呂宋滅國。
呂宋島港口。
絡繹不絕的大明商船正在將紅薯種子一箱一箱搬迴中原。
朱棣站在不遠處,吹著海風,抬頭望著蔚藍的天空,沒有任何畫麵。
他這才知道,原來天幕隻有在中原能看得到。
“可惜啊,我迴不去,不知道朱由檢那小子現在怎麽樣了。”
朱棣歎息著搖搖頭。
之前朱元璋讓朱棣來呂宋島的時候,秘密交代過他,無論呂宋島願不願意交出紅薯種子,這個島都沒有再存在的必要了。
而且,朱元璋還要求朱棣在滅掉呂宋島之後,屯兵駐紮在此地,還將呂宋島分給朱棣作為藩國。
其實說白了,朱元璋就是把朱棣趕出中原,讓他去海外稱王稱霸。
朱棣倒是樂得答應此事,反正在中原內地,臣民百姓全都知道他是一個謀朝篡位的罪人。
與其留在大明遭受別人異樣的目光,還不如出海自立國土。
這樣既能實現自己的皇帝夢想,又不用與大哥朱標同室操戈,何樂而不為呢?
“王爺,事情跟老衲想的不一樣啊。”
黑衣姚廣孝站在朱棣身旁,滿臉的無奈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