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開天辟地的創舉,朱元璋立刻效仿!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論是明朝,還是其他之前的中原王朝,無論戰爭是否來臨,都會麵對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
那就是邊疆統帥的忠心程度。
邊疆統帥平日裏坐擁數萬或者數十萬大軍,有這麽強大的戰鬥力,是一把雙刃劍。
他們既可以為國殺敵,也可以調轉槍頭,直接起兵造反。
曆朝曆代的皇帝心中都會有一個顧忌。
邊疆統兵主帥到底靠不靠譜?
可皇帝又不得不去依靠統帥鎮守邊疆,防止異族侵略。
不得不防,也不得不用。
這就是最為尷尬的地方。
當然,中原王朝最不缺的便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自然有各自的解決辦法。
秦漢時期,邊疆統兵主帥,基本都是由京畿周圍郡縣的世家豪族擔任。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這些世家豪族就在朝廷和皇帝的眼皮底下,他們派出代表去擔任邊疆統帥,一旦邊境出現任何反叛的情況,這些世家豪族便會被滿門抄斬。
這算是一種變相的人質交換。
你一個人前去上任,統帥邊疆大軍,你的妻兒老小以及九族就必須要留在京城。
等到唐朝時期,節度使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規律。
然而,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在當地軍政大權一把抓,很容易便會導致野心膨脹,最終起兵造反。
曆經八年的安史之亂,就是節度使的權力過大造成的。
等到宋朝的時候,國君又想出一個新的辦法,那便是削弱地方,加強中樞。
將全國最有戰鬥力的精銳部隊,全部都集中在京城,指揮權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邊防的軍備力量,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也就是為什麽宋朝總給人一種軟弱形象,好像不管是誰,都能上去踹兩腳。
這就是宋朝的軍事機製所決定的。
而且,自宋朝開始,中原王朝就采取以文治武的策略,邊疆或者各地的軍事指揮權,往往都在文官的手中,就是為了防止統兵的武人造反。
然而,絕大多數的文官完全不通武略,基本上就是外行指揮內行。
這種情況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自然看不出弊端,可一旦發生戰亂,指揮便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混亂,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急速下降。
哪怕再精銳的軍隊,經過一通瞎指揮,也不可能打勝仗。
在這兩種機製的運行下,宋朝的羸弱形象便定格在了曆史上。
等到明朝時期,朱元璋想到一個新的解決辦法。
他敏銳的察覺到,邊疆的統兵主帥,不管用誰都不靠譜,隻有用自己家人才最靠譜。
因此,他大肆分封藩王,讓自己的兒子替自己守住邊疆。
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畢竟統兵權在自己的兒子手中,就算日後真的發生什麽亂子,至少朱家的血脈還能繼續維持王朝的延續。
不過,這個豐滿的理想,經過朱棣的靖難之役之後,便徹底宣告破產。
朱棣是藩王起家,自然不願意看到其他的藩王效仿他,於是便開始明裏暗裏的大力削藩。
可之前的藩王製度,就是為了鎮守邊疆,如今藩王被削,邊疆的防守軍備就必須要有人頂上去。
朱棣的辦法簡單粗暴,那就是自己上!
他這一輩子不是在征戰,就是在征戰的路上,將大後方扔給自己的兒子朱高熾,便頭也不迴的踏上了征程。
朱棣身經百戰,而且是個戰爭狂熱分子,自然可以這麽做,但他之後的子孫卻沒有這樣的本事。
無奈之下,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隻能效仿宋朝以文治武的方法,將兵權和指揮權都交給了文官。
可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甚至是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沒有辦法解決一個終極問題,那就是無法有效控製邊疆統兵主帥。
不管是外戚、宗室、文官、武將,甚至自己的兒子,一旦當上邊疆主帥,都會有非常大的風險。
但天幕裏的朱由檢,卻給出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就是派遣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到站前營地做思想動員,反反複複的告訴當地的將士們,他們的吃喝住行全部都是朝廷的恩典,是當今天子的心血。
如此一來,邊疆的統兵主帥失去當今天子的許可之後,就不可能指揮得動那些大軍。
“將思想和行動分開!?”
朱元璋瞪大眼睛,目光中飽含著無比的震驚。
他敏銳的察覺到,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方法,前無古人,甚至可以說後無來者!
在天幕未出現之前,沒有人想到這一點,哪怕他朱元璋窮極一生,也沒有想到。
思想,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行動卻是可以明明白白看到的。
將虛無縹緲的思想,與實際的行動,全部單獨分開來定義,這簡直就是一個超越這個時代的超前思想!
朱棣也激動的說道:“原來,邊疆的統兵主帥可以有兩個人,一個是思想上的主帥,一個是行動上的主帥!”
在行軍打仗這一方麵,朱棣可以說在這個時代擁有最頂級的天賦,基本上一點就通。
天幕裏陳新甲的作用,朱棣看得明明白。
他明顯就是代表著朱由檢的意誌,來管理統帥當地守軍的思想,讓守軍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在為誰賣命。
這看似毫無作用的行為,卻極大程度地削弱了統兵主帥在大軍中的控製力,讓統兵主帥無法隨意煽動士兵造反。
而由於陳新甲的存在,統兵主帥袁崇煥又可以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做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大軍的戰鬥力。
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這樣的軍事機製,簡直堪稱完美!
“天才!能想出這種軍事的權力構架,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
朱標也激動的大喊起來。
他雖然不通武略,但作為一個帝王的角度,他同樣也能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改變中原王朝曆史的創造性壯舉!
“從今天開始,咱也要這麽幹。”
朱元璋興奮的說道:“以後軍隊裏麵,必須要有一個文官指導思想,絕對不能讓統兵主帥擁有絕對的控製權!”
那就是邊疆統帥的忠心程度。
邊疆統帥平日裏坐擁數萬或者數十萬大軍,有這麽強大的戰鬥力,是一把雙刃劍。
他們既可以為國殺敵,也可以調轉槍頭,直接起兵造反。
曆朝曆代的皇帝心中都會有一個顧忌。
邊疆統兵主帥到底靠不靠譜?
可皇帝又不得不去依靠統帥鎮守邊疆,防止異族侵略。
不得不防,也不得不用。
這就是最為尷尬的地方。
當然,中原王朝最不缺的便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自然有各自的解決辦法。
秦漢時期,邊疆統兵主帥,基本都是由京畿周圍郡縣的世家豪族擔任。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這些世家豪族就在朝廷和皇帝的眼皮底下,他們派出代表去擔任邊疆統帥,一旦邊境出現任何反叛的情況,這些世家豪族便會被滿門抄斬。
這算是一種變相的人質交換。
你一個人前去上任,統帥邊疆大軍,你的妻兒老小以及九族就必須要留在京城。
等到唐朝時期,節度使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規律。
然而,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在當地軍政大權一把抓,很容易便會導致野心膨脹,最終起兵造反。
曆經八年的安史之亂,就是節度使的權力過大造成的。
等到宋朝的時候,國君又想出一個新的辦法,那便是削弱地方,加強中樞。
將全國最有戰鬥力的精銳部隊,全部都集中在京城,指揮權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邊防的軍備力量,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也就是為什麽宋朝總給人一種軟弱形象,好像不管是誰,都能上去踹兩腳。
這就是宋朝的軍事機製所決定的。
而且,自宋朝開始,中原王朝就采取以文治武的策略,邊疆或者各地的軍事指揮權,往往都在文官的手中,就是為了防止統兵的武人造反。
然而,絕大多數的文官完全不通武略,基本上就是外行指揮內行。
這種情況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自然看不出弊端,可一旦發生戰亂,指揮便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混亂,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急速下降。
哪怕再精銳的軍隊,經過一通瞎指揮,也不可能打勝仗。
在這兩種機製的運行下,宋朝的羸弱形象便定格在了曆史上。
等到明朝時期,朱元璋想到一個新的解決辦法。
他敏銳的察覺到,邊疆的統兵主帥,不管用誰都不靠譜,隻有用自己家人才最靠譜。
因此,他大肆分封藩王,讓自己的兒子替自己守住邊疆。
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畢竟統兵權在自己的兒子手中,就算日後真的發生什麽亂子,至少朱家的血脈還能繼續維持王朝的延續。
不過,這個豐滿的理想,經過朱棣的靖難之役之後,便徹底宣告破產。
朱棣是藩王起家,自然不願意看到其他的藩王效仿他,於是便開始明裏暗裏的大力削藩。
可之前的藩王製度,就是為了鎮守邊疆,如今藩王被削,邊疆的防守軍備就必須要有人頂上去。
朱棣的辦法簡單粗暴,那就是自己上!
他這一輩子不是在征戰,就是在征戰的路上,將大後方扔給自己的兒子朱高熾,便頭也不迴的踏上了征程。
朱棣身經百戰,而且是個戰爭狂熱分子,自然可以這麽做,但他之後的子孫卻沒有這樣的本事。
無奈之下,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隻能效仿宋朝以文治武的方法,將兵權和指揮權都交給了文官。
可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甚至是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沒有辦法解決一個終極問題,那就是無法有效控製邊疆統兵主帥。
不管是外戚、宗室、文官、武將,甚至自己的兒子,一旦當上邊疆主帥,都會有非常大的風險。
但天幕裏的朱由檢,卻給出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就是派遣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到站前營地做思想動員,反反複複的告訴當地的將士們,他們的吃喝住行全部都是朝廷的恩典,是當今天子的心血。
如此一來,邊疆的統兵主帥失去當今天子的許可之後,就不可能指揮得動那些大軍。
“將思想和行動分開!?”
朱元璋瞪大眼睛,目光中飽含著無比的震驚。
他敏銳的察覺到,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方法,前無古人,甚至可以說後無來者!
在天幕未出現之前,沒有人想到這一點,哪怕他朱元璋窮極一生,也沒有想到。
思想,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行動卻是可以明明白白看到的。
將虛無縹緲的思想,與實際的行動,全部單獨分開來定義,這簡直就是一個超越這個時代的超前思想!
朱棣也激動的說道:“原來,邊疆的統兵主帥可以有兩個人,一個是思想上的主帥,一個是行動上的主帥!”
在行軍打仗這一方麵,朱棣可以說在這個時代擁有最頂級的天賦,基本上一點就通。
天幕裏陳新甲的作用,朱棣看得明明白。
他明顯就是代表著朱由檢的意誌,來管理統帥當地守軍的思想,讓守軍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在為誰賣命。
這看似毫無作用的行為,卻極大程度地削弱了統兵主帥在大軍中的控製力,讓統兵主帥無法隨意煽動士兵造反。
而由於陳新甲的存在,統兵主帥袁崇煥又可以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做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大軍的戰鬥力。
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這樣的軍事機製,簡直堪稱完美!
“天才!能想出這種軍事的權力構架,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
朱標也激動的大喊起來。
他雖然不通武略,但作為一個帝王的角度,他同樣也能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改變中原王朝曆史的創造性壯舉!
“從今天開始,咱也要這麽幹。”
朱元璋興奮的說道:“以後軍隊裏麵,必須要有一個文官指導思想,絕對不能讓統兵主帥擁有絕對的控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