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夜晚才逐漸涼快下來,但白天依舊還是熱的流汗。陽曆的九月中旬,就開始陸續秋收了。這個時候家裏大人總是很忙,傍晚要到天黑才迴家。而我們一般下學就是幫家裏翻曬一下這兩天剛打好的穀子,順帶做一下飯。
去田裏打稻穀一般要兩個至兩個以上配合才做的來。先要用鐮刀把稻子連杆帶穗一齊割斷放成一摞一摞的,然後再分工。一人踩打穀機,一人“擄禾頭”。踩打穀機的需要很好的腳力,一般由家裏的男人擔任,而“擄禾”相對來說不需要什麽力氣,所以是由女人去做,很忙的時候家裏的孩子也會被叫去做“擄禾頭”。
打穀機的外部結構由木板拚成,是請木匠來做的。內部的主體結構是一個嵌滿了由鐵絲彎曲成“v”字形的滾輪,由齒輪帶動,連接到頭部的踩踏板。打穀時,雙手抓住一摞稻穀伸到滾輪裏,腳下單腳踩踏踏板,滾輪轉起來,滾輪上“v”字形的鐵絲就把稻穀打落下來,落到打穀機的鬥裏去了。等鬥裏的穀子積蓄到一定量時,就要用編織袋裝起來放到一邊。
打穀機作業時還是有些危險的,太小了的孩子家裏絕不會讓你去踩穀機,一不小心手沒抓牢就會被卷進去。小學時的同學小光就被卷進去過,食指頭被打爛了,到現在他的食指是有點畸形的。後來他想征兵入伍,體檢時因為食指畸形就被刷下來了。我也曾試過幾次踩打穀機,也被卷進去過,好在並無大礙。
裝好袋子的稻穀要及時拖迴家,然後倒出來晾曬,要不然會悶壞。我們家用的是獨輪車運輸,一邊裝兩袋,一次最多能拉四袋。迴來的路經曆上坡,總要有個人在前頭牽一根繩,一頭係在獨輪車頭,一頭扛在肩上,這樣助力才能勉強推上坡來。在上坡的那裏,總是能看到沒力了的男人推不上坡,然後退後一段距離又從新來推。臨近上坡時,推車的男人和前頭拉繩的女人都要提前小跑一段,這樣上坡才能輕鬆些。有時候就直接用扁擔擔迴來,兩頭各一袋,上坡時就沒那麽費力。
晾曬穀子用的是地箕,用竹篾編的。長大概有個三米左右,寬兩米多。不用的時候可以卷起來豎著放置,也不占地方。要用時就解開繩子,打開鋪在地上。後來也會用油布,那種類似於化肥編織袋的材質,油布上有紅藍白三種顏色。油布比地箕輕巧,又防水。下雨來不及收,可以把穀子收攏,然後再蓋起來,省去了很多麻煩。
運迴來的稻穀,倒在地箕上晾曬。打好的穀子,裏麵還有很多稻穗,青的禾葉,以及一些發病的稻黴球和蟲子。要先用粗篩把稻穗和禾葉篩出來,然後再用一遍細篩,把不能吃的稻黴球挑出來。每次爸爸把稻子從袋子裏倒出來的時候,稻子的清香就迎麵而來。然後蟲子也從穀子裏爬出來,迅速逃離。割稻並不能等稻子完全成熟再去收割,完全成熟的水稻稻杆水分減少,沒有了支撐力,大風一來就容易被吹倒。吹倒了的稻子收割難度要大些,品質也沒有那麽好。
所以割迴來的稻穀,總是能看到裏麵夾雜著一些青的稻粒。篩好了的稻穀,就要把它推平晾曬,這時候就要用到“蕩耙”。它是由前端的一塊二三十公分長的木板和一根將近兩米的木棍做成的。用“蕩耙”翻曬稻穀也有技巧,力度掌握要適中。我就用的不大好,我翻的穀子,厚度就沒那麽均勻平整。這些大多都是姐姐和爸媽他們做,我隻是偶爾去翻一下。
中午的飯多數是姐姐做的。有時候煮粥,用的是鋁缽。要在陶爐裏放好木炭,然後用“樅針”作引火物,放在木炭上將其點燃。有時候想它著的快一些,就用蒲扇給它扇風助燃。粥開鍋後就要防止它濮鍋,在鍋上放兩根筷子,然後再把鍋蓋蓋上。粥煮好後,要坐到冷水盆裏放涼。太熱了,我們是吃不下去的。不過總是聽他們說,他們上一輩的人,忙的時候從灶上剛端下來的粥,盛了就吃,燙嘴也是如此。大多數煮白粥時候,是不炒菜的。有時候上街買了點蘿卜幹,就能吃好幾餐。我不大喜歡吃那種蘿卜幹,好像是用辣椒醬拌過,顏色黃黃的,細細碎碎。他們就叫我去碗櫥裏拿一些白糖,拌了粥,我才勉強吃下去。
到了下午五點左右,就要開始收穀子了,太晚了收得收到天黑。收穀子首先是用“蕩耙”把穀子粗略地攏到一堆,然後再用掃把和撮箕把一些遺漏的掃起來。攏到一堆的穀子再用撮箕裝起來倒到風車鬥裏,把那些秕穀過濾掉。風車在支悠悠地轉,秋蟬拉長了它的呐喊,落日餘暉,陽光照著空氣,空氣裏飄蕩著稻芒,收稻穀的我們流著汗……
晚餐通常吃的是絲瓜,要麽是豆角。我們姐弟吃不下飯時,就會爆辣椒來吃。把辣椒切得細碎,下鍋幹炒讓水分炒幹,然後扒到一邊。鍋中加菜籽油,燒到冒煙,然後下蒜末,和辣椒一起炒香,再加水悶燒一會兒,讓湯汁收一些就可裝碗。這玩意兒下飯是下飯,可就是上茅廁的時候痛苦,有點辣喲……
吃完飯天早就黑了,因為受不了收穀子時,那些稻芒粘在身上的感覺。媽媽通常是最先去洗澡的那一個,洗完的她然後再趕我們去洗澡。家裏沒有洗澡間,就是直接在廚房外邊或者水井旁邊,趁著夜色把澡給洗了。
到中秋節的時候,依照慣例是要去街上買一袋月餅的。那時候流行的是廣式月餅,而我家買的最多的是五仁餡兒的。裏麵的冰糖會蹦牙,還有花生仁,芝麻,青紅絲,口感也是一言難盡。而隔壁的爺爺家,舅公從縣裏買了一些月餅迴來,他一個人吃不完,總是會拿一些來分給我們吃。開始最喜歡吃的是哈密瓜餡兒的,像翡翠一樣的綠色,有些黏牙,香味撲鼻。後來又吃到那種白豆沙餡兒的,細膩香甜,軟糯可口,根本吃不膩。我們的中秋節可沒那種閑情雅致,去賞月。吃完月餅就算過了節,然後就這樣睡去。
上學的時候期待的事情是放假,最期待的假,是國慶。國慶一般來說,有七天的假期。而這個時間,剛好是栗子成熟的時間,我們就會一起去撿栗子。外邊的山林我們不熟悉,通常是走到爺爺奶奶家裏的山上去撿栗子。撿栗子就像尋寶一樣,發現一顆就會收獲驚喜。有些栗子掉落下來,會被落葉遮住,這個時候就要拿木棍撥去落葉才能撿到更多的栗子。栗子有時候沒有完全從刺球裏剝落出來,就要雙腳踩住刺球,然後向外用力把刺球剝開,才能取出裏麵的栗子。
就這樣,每天吃完飯就跑去山上撿栗子。一個假期下來,栗子撿個五斤十斤不是難題。撿迴來的栗子,生吃並不好吃,用火鉗夾住一顆放到灶塘裏烤到爆開,剝開來,冒著熱氣,這才香。不過一般還是一股腦地都放到鍋裏給煮熟了,然後晾曬幹燥,這樣才吃得長久。幹透了的栗子,牙口不好的吃不來。幹栗子是在零食硬度排行榜排第一位的,連“bong糖”和沙琪瑪都隻能排他後麵。
去田裏打稻穀一般要兩個至兩個以上配合才做的來。先要用鐮刀把稻子連杆帶穗一齊割斷放成一摞一摞的,然後再分工。一人踩打穀機,一人“擄禾頭”。踩打穀機的需要很好的腳力,一般由家裏的男人擔任,而“擄禾”相對來說不需要什麽力氣,所以是由女人去做,很忙的時候家裏的孩子也會被叫去做“擄禾頭”。
打穀機的外部結構由木板拚成,是請木匠來做的。內部的主體結構是一個嵌滿了由鐵絲彎曲成“v”字形的滾輪,由齒輪帶動,連接到頭部的踩踏板。打穀時,雙手抓住一摞稻穀伸到滾輪裏,腳下單腳踩踏踏板,滾輪轉起來,滾輪上“v”字形的鐵絲就把稻穀打落下來,落到打穀機的鬥裏去了。等鬥裏的穀子積蓄到一定量時,就要用編織袋裝起來放到一邊。
打穀機作業時還是有些危險的,太小了的孩子家裏絕不會讓你去踩穀機,一不小心手沒抓牢就會被卷進去。小學時的同學小光就被卷進去過,食指頭被打爛了,到現在他的食指是有點畸形的。後來他想征兵入伍,體檢時因為食指畸形就被刷下來了。我也曾試過幾次踩打穀機,也被卷進去過,好在並無大礙。
裝好袋子的稻穀要及時拖迴家,然後倒出來晾曬,要不然會悶壞。我們家用的是獨輪車運輸,一邊裝兩袋,一次最多能拉四袋。迴來的路經曆上坡,總要有個人在前頭牽一根繩,一頭係在獨輪車頭,一頭扛在肩上,這樣助力才能勉強推上坡來。在上坡的那裏,總是能看到沒力了的男人推不上坡,然後退後一段距離又從新來推。臨近上坡時,推車的男人和前頭拉繩的女人都要提前小跑一段,這樣上坡才能輕鬆些。有時候就直接用扁擔擔迴來,兩頭各一袋,上坡時就沒那麽費力。
晾曬穀子用的是地箕,用竹篾編的。長大概有個三米左右,寬兩米多。不用的時候可以卷起來豎著放置,也不占地方。要用時就解開繩子,打開鋪在地上。後來也會用油布,那種類似於化肥編織袋的材質,油布上有紅藍白三種顏色。油布比地箕輕巧,又防水。下雨來不及收,可以把穀子收攏,然後再蓋起來,省去了很多麻煩。
運迴來的稻穀,倒在地箕上晾曬。打好的穀子,裏麵還有很多稻穗,青的禾葉,以及一些發病的稻黴球和蟲子。要先用粗篩把稻穗和禾葉篩出來,然後再用一遍細篩,把不能吃的稻黴球挑出來。每次爸爸把稻子從袋子裏倒出來的時候,稻子的清香就迎麵而來。然後蟲子也從穀子裏爬出來,迅速逃離。割稻並不能等稻子完全成熟再去收割,完全成熟的水稻稻杆水分減少,沒有了支撐力,大風一來就容易被吹倒。吹倒了的稻子收割難度要大些,品質也沒有那麽好。
所以割迴來的稻穀,總是能看到裏麵夾雜著一些青的稻粒。篩好了的稻穀,就要把它推平晾曬,這時候就要用到“蕩耙”。它是由前端的一塊二三十公分長的木板和一根將近兩米的木棍做成的。用“蕩耙”翻曬稻穀也有技巧,力度掌握要適中。我就用的不大好,我翻的穀子,厚度就沒那麽均勻平整。這些大多都是姐姐和爸媽他們做,我隻是偶爾去翻一下。
中午的飯多數是姐姐做的。有時候煮粥,用的是鋁缽。要在陶爐裏放好木炭,然後用“樅針”作引火物,放在木炭上將其點燃。有時候想它著的快一些,就用蒲扇給它扇風助燃。粥開鍋後就要防止它濮鍋,在鍋上放兩根筷子,然後再把鍋蓋蓋上。粥煮好後,要坐到冷水盆裏放涼。太熱了,我們是吃不下去的。不過總是聽他們說,他們上一輩的人,忙的時候從灶上剛端下來的粥,盛了就吃,燙嘴也是如此。大多數煮白粥時候,是不炒菜的。有時候上街買了點蘿卜幹,就能吃好幾餐。我不大喜歡吃那種蘿卜幹,好像是用辣椒醬拌過,顏色黃黃的,細細碎碎。他們就叫我去碗櫥裏拿一些白糖,拌了粥,我才勉強吃下去。
到了下午五點左右,就要開始收穀子了,太晚了收得收到天黑。收穀子首先是用“蕩耙”把穀子粗略地攏到一堆,然後再用掃把和撮箕把一些遺漏的掃起來。攏到一堆的穀子再用撮箕裝起來倒到風車鬥裏,把那些秕穀過濾掉。風車在支悠悠地轉,秋蟬拉長了它的呐喊,落日餘暉,陽光照著空氣,空氣裏飄蕩著稻芒,收稻穀的我們流著汗……
晚餐通常吃的是絲瓜,要麽是豆角。我們姐弟吃不下飯時,就會爆辣椒來吃。把辣椒切得細碎,下鍋幹炒讓水分炒幹,然後扒到一邊。鍋中加菜籽油,燒到冒煙,然後下蒜末,和辣椒一起炒香,再加水悶燒一會兒,讓湯汁收一些就可裝碗。這玩意兒下飯是下飯,可就是上茅廁的時候痛苦,有點辣喲……
吃完飯天早就黑了,因為受不了收穀子時,那些稻芒粘在身上的感覺。媽媽通常是最先去洗澡的那一個,洗完的她然後再趕我們去洗澡。家裏沒有洗澡間,就是直接在廚房外邊或者水井旁邊,趁著夜色把澡給洗了。
到中秋節的時候,依照慣例是要去街上買一袋月餅的。那時候流行的是廣式月餅,而我家買的最多的是五仁餡兒的。裏麵的冰糖會蹦牙,還有花生仁,芝麻,青紅絲,口感也是一言難盡。而隔壁的爺爺家,舅公從縣裏買了一些月餅迴來,他一個人吃不完,總是會拿一些來分給我們吃。開始最喜歡吃的是哈密瓜餡兒的,像翡翠一樣的綠色,有些黏牙,香味撲鼻。後來又吃到那種白豆沙餡兒的,細膩香甜,軟糯可口,根本吃不膩。我們的中秋節可沒那種閑情雅致,去賞月。吃完月餅就算過了節,然後就這樣睡去。
上學的時候期待的事情是放假,最期待的假,是國慶。國慶一般來說,有七天的假期。而這個時間,剛好是栗子成熟的時間,我們就會一起去撿栗子。外邊的山林我們不熟悉,通常是走到爺爺奶奶家裏的山上去撿栗子。撿栗子就像尋寶一樣,發現一顆就會收獲驚喜。有些栗子掉落下來,會被落葉遮住,這個時候就要拿木棍撥去落葉才能撿到更多的栗子。栗子有時候沒有完全從刺球裏剝落出來,就要雙腳踩住刺球,然後向外用力把刺球剝開,才能取出裏麵的栗子。
就這樣,每天吃完飯就跑去山上撿栗子。一個假期下來,栗子撿個五斤十斤不是難題。撿迴來的栗子,生吃並不好吃,用火鉗夾住一顆放到灶塘裏烤到爆開,剝開來,冒著熱氣,這才香。不過一般還是一股腦地都放到鍋裏給煮熟了,然後晾曬幹燥,這樣才吃得長久。幹透了的栗子,牙口不好的吃不來。幹栗子是在零食硬度排行榜排第一位的,連“bong糖”和沙琪瑪都隻能排他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