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十歲的情緒波動


    當領導告知寒假托管的加班費被取消時,我並沒有跟他爭吵,但那股不愉快的情緒卻像煙霧一樣彌漫開來,久久不散。盡管我已經年過半百,步入人生的暮年;盡管我已從事教育事業三十餘載,曆經歲月滄桑,但麵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和那些占便宜的家夥們,我的內心依然無法平靜。


    我明白,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但有時候,情感的波動就像是洶湧的海浪,難以抵擋。我不禁感歎: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人善被人欺”嗎?難道我一直以來的堅持與付出都隻是一場空?


    二、想起了蘇軾與佛印的“修行”故事


    有一次,蘇軾在禮佛的過程中突發靈感,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稽首”是禮拜的意思,“天中天”是指佛,“毫光”是指佛的慈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而這個“八風”是指什麽呢?就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就是無論別人稱讚我還是譏諷我,無論是別人毀謗我,還是給我很好的名聲,無論我是處於上升時期,還是處於下降時期,無論是在苦中,還是樂中,我都不為這些外境所動,保持著一種如如不動的平和心態。


    這種境界誰做到了呢?實際上是佛做到了。他說“端坐紫金蓮”,就是看到佛像端坐在紫色的蓮花之上。這句詩雖然蘇東坡是稱讚佛,實際上他是覺得自己也做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


    他寫了這首詩之後,越看越覺得境界好,越掂量越得意,於是就派自己的童子把這首詩送給廬山歸宗寺的佛印禪師,讓他給看一下。禪師在河對麵的廬山,為了見他就必須要渡過江去。在童子送信的過程中,蘇東坡自己就在想:“哎呀,不知道這個禪師會怎麽樣誇獎我的詩,我這首詩寫得太有意境了。”


    可是禪師看了之後,沒有說什麽話,隻是在上麵寫了兩個字,然後交給童子讓他拿迴去。蘇東坡左等右等,心裏非常的焦急,看到童子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問:“禪師看了我的詩之後,對我的詩有什麽好的評價嗎?”結果這個童子說:“禪師什麽話都沒說,隻是在信紙上批了兩個字,讓我給你帶迴來。”


    蘇東坡馬上把信封打開,看到上麵寫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怒火中燒,他覺得這個禪師理解不了我的境界也就罷了,為什麽還這樣糟蹋我的詩呢!於是他不等天亮,連夜坐船渡過江去,要找禪師評理。


    佛印禪師非常有智慧,他早就知道蘇東坡一定會來,於是他就故意對身邊的人說他今天不見客,謝絕任何的客人來訪,蘇東坡吃了一個閉門羹,就更加惱怒。


    於是他也顧不上讀書人的風範,三步並作兩步就趕往方丈室,要找佛印禪師評理。他正要舉手叩門的時候,看到方丈室的門上貼著兩行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意思是說,你蘇東坡認為自己八風都吹不動,麵對別人的稱讚、毀謗,你都不放在心上,結果我說了兩個字你就被打過江來,要跟我評理了。


    蘇東坡一看覺得很慚愧,自己是能說不能行,也就是說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但是自己卻不能夠在生活中去實行。


    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真正地修行,不能光嘴巴下功夫。


    修行要將佛法融入骨髓,融入血脈,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改變我們當下愚癡煩惱的念頭,讓我們能夠狂心頓歇,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成果。


    三、常人一般都經受不住“刺激”


    五十多歲的我,經曆過歲月的磨礪和生活的沉澱,本應心如止水,但卻因區區幾百元錢而心生波瀾。那麽那些年輕的孩子們呢?他們才剛剛踏上人生之路,十幾歲的年紀,還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然而,他們同樣麵臨著各種挑戰:學習的壓力、社交的困惑以及對未來的迷茫。當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時,他們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成功地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呢?


    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並逐漸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和需求。那個趴在桌子上睡覺的孩子,也許正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那個逆反的孩子,或許隻是想要表達自己的個性和主張;那個抑鬱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支持;甚至那個選擇自殺的孩子,也可能正在承受無法承受之重。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標準去評判所有的孩子,而是應該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和情緒。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所需的關愛和引導。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當反思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們應對成長中的困難。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心理素質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重視。隻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充滿愛與關懷的氛圍中茁壯成長,迎接美好的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叛逆的青少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想之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想之夢並收藏叛逆的青少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