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的“貪、嗔、癡”
中國政法大學曹興教授對“貪嗔癡”的通俗解讀是:
佛家把貪嗔癡說得神乎其神,總覺得有點虛,總想落實到地上。
百度對貪嗔癡的解讀是:貪嗔癡出自佛教,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是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不稱心如意就發脾氣。
(3)癡是不明白事理,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其實,我覺得,這裏的解讀的不足就是沒有行動主體,我提煉出行動主體,是想讓人通俗地認知,貪嗔癡不過是放下“得不到的”,還要放下“得到的”的一種人生觀!
在我看來,貪的本質就是愛過頭了,就是追求“得不到的”,自己的德行能力得不到卻還心存執念,必痛苦。所以佛說,放下“得不到的”就不痛苦了,就覺悟了。
嗔的本質就是因“得不到”而引起的心懷刻苦之恨,發脾氣,氣不順,痛苦更大,是痛苦升級,是病態。佛說,放下恨根,不恨了,就沒有脾氣了,就覺悟了!
癡的本質就是不能放下“已經得到的”。世人多癡迷於得到的,希望得到的永遠屬於自己,永遠不放棄得到的。佛告誡世人,任何東西都不會永遠屬於自己。覺悟者就是能夠放棄得到的,該放下的就放下,不要總是拿著,就走出了癡迷。
所以,貪嗔癡不過是要合力解決得到的和得不到的!
但是,我還不滿足於這種解讀。跳出宗教,走進哲學,就會豁然開朗。不難理解,這種佛教覺悟是極其消極的價值觀。佛隻讓人們放下,一切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世人絕大多數隻要活著,就不會放下一切,總有拿的起放不下的東西,最後放下的是死人。
不曾拿起,何來放下?何言放下?不曾起來就叫人放下,是不是騙人的,是不是馬克思批判過的麻痹人的“鴉片”?
真正的辯證價值觀是:人就是要不斷拿起,又不斷放下;放下舊的,拿起新的。總是拿著,不僅會累死,還會無聊死。總會放下的。
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大的就拿起大的,能力小的就拿起小的。所以,氣不順的多是能力小的。人為什麽要學習,知識就是力量,學多了,能力就提高了,就能夠拿起更大的,就會從不滿足走向相對滿足。
然而,善良不會隨著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能力大的不等於心底就善良,不等於修養就更高。修養是由後天早年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善根,一生的教育家教最重要。沒有善根怎樣都不會心生善良。
惡人能力越大,害人就會越多越深。有善根的人,能力越大,救人越多。但是那些有善根但能力卻很小的人,還不足以自救,無法救人。沒有善根而且能力很小的人,對自己都善良不起來,常常不僅對他人作惡,而且還會對自己做
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是由惡轉變為善的人,但我認為這類人並不多。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最好在提倡要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修養。能力高的未必是善人。
二、家庭教育中的“貪、嗔、癡”
在家庭教育裏所存在著一種“貪”,這種“貪”表現為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去追尋那些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標,企圖讓孩子達成他們自身未能完成的夢想和願望。這就像是把沉重的擔子壓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期望他們能夠跨越千難萬阻,去摘取那顆璀璨的星星。
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可能帶來一係列問題。首先,過高且無法企及的目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令其感到焦慮與不安;其次,當孩子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觸及那個所謂的“完美標準”時,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自暴自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以及天賦才能,如果僅僅因為父母個人未盡之事而被迫走上某條道路,則無疑是對孩子天性與潛力的扼殺。
若是孩子未能達成家長為之設立的目標,或是無法超越某個被定義為“優秀”的同窗,那麽家長便會心生不滿,這種情緒便是所謂的“嗔”。他們可能會對孩子橫加指責,麵露怒色;亦或長籲短歎,暗自神傷。無論何種表現形式,這都是“嗔”的體現。而這種“嗔”往往源於家長們對於孩子過高的期望以及內心深處難以抑製的攀比之心。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們仿佛背負著千斤重擔,艱難前行。然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與發展軌跡,又豈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或許,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包容與支持,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如此這般,方能避免“嗔”的產生,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美滿。
家庭教育中的“癡”,乃是“病”與“知”的結合體。所謂“知”者,即為對事物之認知;而此處所言之“知”,特指對家庭教育之理解。以愚見,此“知”若病,則家庭教育亦將陷入困境。
舉例而言,某些家長在與子女溝通時遭遇阻礙,其根源往往在於他們缺乏平等尊重的觀念,未能真心踏入孩子們那封閉的心靈天地。這種現象無疑揭示出部分家長對於家庭教育認識的淺薄和偏頗。他們或許並未意識到,要想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首先需要摒棄自以為是的態度,學會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還有些家長過於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培養其品德、情感等方麵的素養。這樣的片麵認知同樣也是一種“癡”。事實上,家庭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知識傳授,更應關注孩子的全麵發展,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除此之外,部分家長對於自家孩子總是抱有極高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成為了這些家長們畢生追求的目標。他們渴望自己的兒女能如雄鷹一般展翅高飛、翱翔天際,但卻未曾意識到,當目標設定得過高時,往往會事與願違。正所謂“欲速則不達”,麵對遙不可及的目標,孩子們會感到壓力倍增、力不從心,久而久之,便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其實,作為父母,應當明白一個道理:讓孩子在充滿關愛和快樂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這何嚐不是一種幸福呢?如此一來,即便孩子未能功成名就,隻要他們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正直善良的品格,能夠憑借自身努力養活自己,同樣也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啊!
總而言之,解決家庭教育中的“癡”症,關鍵在於家長們需不斷提升自我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水平,努力糾正錯誤觀念,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唯有如此,方能讓家庭教育發揮出最大功效,助力孩子邁向美好未來。
中國政法大學曹興教授對“貪嗔癡”的通俗解讀是:
佛家把貪嗔癡說得神乎其神,總覺得有點虛,總想落實到地上。
百度對貪嗔癡的解讀是:貪嗔癡出自佛教,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是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不稱心如意就發脾氣。
(3)癡是不明白事理,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其實,我覺得,這裏的解讀的不足就是沒有行動主體,我提煉出行動主體,是想讓人通俗地認知,貪嗔癡不過是放下“得不到的”,還要放下“得到的”的一種人生觀!
在我看來,貪的本質就是愛過頭了,就是追求“得不到的”,自己的德行能力得不到卻還心存執念,必痛苦。所以佛說,放下“得不到的”就不痛苦了,就覺悟了。
嗔的本質就是因“得不到”而引起的心懷刻苦之恨,發脾氣,氣不順,痛苦更大,是痛苦升級,是病態。佛說,放下恨根,不恨了,就沒有脾氣了,就覺悟了!
癡的本質就是不能放下“已經得到的”。世人多癡迷於得到的,希望得到的永遠屬於自己,永遠不放棄得到的。佛告誡世人,任何東西都不會永遠屬於自己。覺悟者就是能夠放棄得到的,該放下的就放下,不要總是拿著,就走出了癡迷。
所以,貪嗔癡不過是要合力解決得到的和得不到的!
但是,我還不滿足於這種解讀。跳出宗教,走進哲學,就會豁然開朗。不難理解,這種佛教覺悟是極其消極的價值觀。佛隻讓人們放下,一切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世人絕大多數隻要活著,就不會放下一切,總有拿的起放不下的東西,最後放下的是死人。
不曾拿起,何來放下?何言放下?不曾起來就叫人放下,是不是騙人的,是不是馬克思批判過的麻痹人的“鴉片”?
真正的辯證價值觀是:人就是要不斷拿起,又不斷放下;放下舊的,拿起新的。總是拿著,不僅會累死,還會無聊死。總會放下的。
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大的就拿起大的,能力小的就拿起小的。所以,氣不順的多是能力小的。人為什麽要學習,知識就是力量,學多了,能力就提高了,就能夠拿起更大的,就會從不滿足走向相對滿足。
然而,善良不會隨著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能力大的不等於心底就善良,不等於修養就更高。修養是由後天早年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善根,一生的教育家教最重要。沒有善根怎樣都不會心生善良。
惡人能力越大,害人就會越多越深。有善根的人,能力越大,救人越多。但是那些有善根但能力卻很小的人,還不足以自救,無法救人。沒有善根而且能力很小的人,對自己都善良不起來,常常不僅對他人作惡,而且還會對自己做
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是由惡轉變為善的人,但我認為這類人並不多。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最好在提倡要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修養。能力高的未必是善人。
二、家庭教育中的“貪、嗔、癡”
在家庭教育裏所存在著一種“貪”,這種“貪”表現為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去追尋那些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標,企圖讓孩子達成他們自身未能完成的夢想和願望。這就像是把沉重的擔子壓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期望他們能夠跨越千難萬阻,去摘取那顆璀璨的星星。
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可能帶來一係列問題。首先,過高且無法企及的目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令其感到焦慮與不安;其次,當孩子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觸及那個所謂的“完美標準”時,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自暴自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以及天賦才能,如果僅僅因為父母個人未盡之事而被迫走上某條道路,則無疑是對孩子天性與潛力的扼殺。
若是孩子未能達成家長為之設立的目標,或是無法超越某個被定義為“優秀”的同窗,那麽家長便會心生不滿,這種情緒便是所謂的“嗔”。他們可能會對孩子橫加指責,麵露怒色;亦或長籲短歎,暗自神傷。無論何種表現形式,這都是“嗔”的體現。而這種“嗔”往往源於家長們對於孩子過高的期望以及內心深處難以抑製的攀比之心。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們仿佛背負著千斤重擔,艱難前行。然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與發展軌跡,又豈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或許,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包容與支持,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如此這般,方能避免“嗔”的產生,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美滿。
家庭教育中的“癡”,乃是“病”與“知”的結合體。所謂“知”者,即為對事物之認知;而此處所言之“知”,特指對家庭教育之理解。以愚見,此“知”若病,則家庭教育亦將陷入困境。
舉例而言,某些家長在與子女溝通時遭遇阻礙,其根源往往在於他們缺乏平等尊重的觀念,未能真心踏入孩子們那封閉的心靈天地。這種現象無疑揭示出部分家長對於家庭教育認識的淺薄和偏頗。他們或許並未意識到,要想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首先需要摒棄自以為是的態度,學會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還有些家長過於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培養其品德、情感等方麵的素養。這樣的片麵認知同樣也是一種“癡”。事實上,家庭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知識傳授,更應關注孩子的全麵發展,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除此之外,部分家長對於自家孩子總是抱有極高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成為了這些家長們畢生追求的目標。他們渴望自己的兒女能如雄鷹一般展翅高飛、翱翔天際,但卻未曾意識到,當目標設定得過高時,往往會事與願違。正所謂“欲速則不達”,麵對遙不可及的目標,孩子們會感到壓力倍增、力不從心,久而久之,便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其實,作為父母,應當明白一個道理:讓孩子在充滿關愛和快樂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這何嚐不是一種幸福呢?如此一來,即便孩子未能功成名就,隻要他們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正直善良的品格,能夠憑借自身努力養活自己,同樣也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啊!
總而言之,解決家庭教育中的“癡”症,關鍵在於家長們需不斷提升自我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水平,努力糾正錯誤觀念,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唯有如此,方能讓家庭教育發揮出最大功效,助力孩子邁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