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今天真是個好日子
重生72,打獵養全家,我把妹妹寵上天 作者:南柯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到家後,李母立刻燒起了熱水,給黎小芸泡了一碗薑茶。
"小芸啊,快喝點暖和暖和。"李母將冒著熱氣的碗遞過去,眼裏滿是疼愛。
黎小芸接過碗,輕輕抿了一口。
薑茶的辛香在口中化開,暖意從胃裏一直蔓延到全身。
"阿姨,我來幫您。"她見李母開始收拾鍋灶,就想放下碗去幫忙。
"你坐著,"李母不容置疑地說道,"喝完這碗薑茶再說。小花,去給你嫂子拿個軟墊來。"
李小花蹦蹦跳跳地去了裏屋,很快抱來一個棉墊子。
這可是李母平日裏舍不得用的。
廚房裏很快熱鬧起來。
一口大鍋裏燉著魚,李母特意多放了些薑片,說是去寒氣。
旁邊的小爐子上,一碗雞蛋羹正冒著熱騰騰的白氣。
正當李母忙著準備飯菜時,院子裏傳來了腳步聲。
"向陽,有人來了。"黎小芸輕聲提醒。
李向陽起身往外看去,隻見王景雲正領著王穎走進院子。
王景雲手裏提著個包袱,想必是帶了年禮來。
"王叔!"李向陽快步迎了出去。
"喲,"王景雲眼尖,一進屋就看到了坐在火爐邊的黎小芸,笑著問道,"這位是......"
李向陽連忙介紹:"王叔,這是黎小芸,是......"
"他對象。"黎小芸起身,大方地接過話頭,"王叔叔好,我叫黎小芸。"
王景雲眉開眼笑:"好好好,你也好,向陽這小子有福氣啊。"
說著轉頭對女兒道,"小穎,快叫姐姐。"
王穎怯生生地看了看黎小芸,又看看李向陽,這才輕聲道:"黎姐姐好。"
"小穎真可愛。"黎小芸蹲下身,溫柔地摸了摸王穎的頭。
"來來來,"王景雲將手中的包袱遞給李向陽,"這是給你們的年禮。正好今天遇上這麽好的事,可得好好熱鬧熱鬧。"
李向陽接過包袱,打開一看,除了一些糖果點心,還有厚厚一摞書。
"這些書都是我精心挑的,"王景雲說道,"曆史的、文學的都有,還特意帶了幾本理科的。我已經做了分類,由簡入難的,讓小花先看著。"
"王叔,您太客氣了。"李向陽有些不好意思。
"什麽客氣不客氣的,"王景雲擺擺手,"你小子有了對象,這是大喜事,可惜這消息我提前不知道,不然一定準備禮物。小芸啊,你別嫌棄向陽家條件差。"
"王叔叔說笑了,"黎小芸認真地說,"在我眼裏,向陽最好。"
將王景雲父女迎進門,彼此客套了一番。
沒一會,飯桌上擺著燉魚、蒸蛋羹、炒白菜和一碟鹹菜。
李母特意從櫃子裏翻出了一小包白麵,蒸上了饅頭。
"來來,都趁熱吃。"李母給每人盛了一碗熱騰騰的魚湯,"小芸,多吃點魚,暖和。"
王景雲一邊喝著魚湯,一邊不經意地問道:"小芸是哪裏人啊?"
"我是市裏人,"黎小芸端著碗,從容答道,"六八年下鄉來的。"
"市裏?"王景雲微微點頭,"聽說最近知青迴城的政策鬆動了些,你有什麽打算?"
李向陽夾菜的手微微一頓,眼角悄悄瞥向黎小芸。
黎小芸卻是神色坦然,放下碗看著李向陽,輕聲道:"我不想迴去了。這裏挺好的,自由。"
"這裏確實自由,"王景雲意味深長地說道,"不過新時代的年輕人,總得有個奔頭。你對未來有什麽打算?"
黎小芸放下碗筷,眼神堅定:"我想當老師。"
"哦?"王景雲來了興趣,放下筷子,"說說看,為什麽想當老師?"
"說起來有些不好意思,"黎小芸雙手捧著碗,語氣溫和,"小時候我就覺得老師很體麵。等我自己上了學,才明白教書育人這份工作的意義。我也給學生們上過課,每次看到學生學會了新東西時那種眼睛發亮的樣子,我就特別有成就感。"
王景雲點點頭:"有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麽,挺好的。那你知道《論語》中關於教育的觀點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先生是說這個嗎?"
"繼續說說。"王景雲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這句話說的是為師之道。如果學生沒有強烈求知的念頭,就不要啟發他;如果學生沒有疑惑,就不要給他解答。"
黎小芸頓了頓,"但我覺得,這太難了。當然也是努力方向。所以為人師,重在激發孩子們求知的念頭。"
"說得好,"王景雲放下筷子,"既然你提到激發孩子們求知的念頭,那說說看,你覺得該怎麽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黎小芸略作思考:"我覺得得從生活入手。比如教算術,不能光是背九九乘法表,還得讓孩子明白這些數字在生活中怎麽用。"
"像分糧食時要算多少斤,大概是多大體積。換成同等質量的鐵,又是多大體積?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算術題。孩子們一學就懂,因為這就是他們身邊的事。"
王景雲眼中的興趣更濃:"那語文呢?"
"語文更要貼近生活。"
黎小芸說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眼睛亮了起來,"我在城裏上學時,最喜歡老師教我們讀《朱子家訓》。"
"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些話現在想來,不正是教導我們要珍惜糧食,節約布料嗎?"
"不錯。"王景雲輕輕點頭:"那你知道《禮記》中''教學相長''的道理嗎?"
"知道一些。"黎小芸謙遜地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我理解,這是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作為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自己也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
……
隨著兩人探討,眾人不知不覺放下了碗筷,專心聽了起來。
"姑娘,你很好。能有這份理解,實屬難得。知識儲備量是可以通過閱讀增加的,這不是最重要的。"
"當老師,重要的是一個人對教育的理解和態度。你有這份育人的心,這才是最難得的。這也是我見過不少讀過大學的人都不具備的品質。
隨著一番交流過後,王景雲頻頻點頭,又問,"你知道現在農村的教師情況嗎?"
"大多是民辦教師,"黎小芸答道,"他們都很努力,但能力和我一樣,確實還有不足。我聽說公辦教師大多在中心小學,要求很高。"
"你倒是了解。"王景雲認真打量著黎小芸,"你不必太自謙,我覺得你夠得上公辦教師的水平。對了,我迴城可以幫你推薦。當然,得通過考核才行。"
"真的嗎?"黎小芸眼前一亮,但很快又冷靜下來,"王叔,您不用因為我和向陽的關係為難……"
"不是走關係,"王景雲正色道,"是你確實有這個能力。迴頭我把考核要求告訴你,你好好準備。現在農村正是缺你這樣態度的老師。"
李向陽在一旁聽得又驚又喜。
他知道王景雲的分量。
既然他這麽說,就說明黎小芸真的有這個水平。
送走王景雲父女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王景雲臨走前拍了拍李向陽的肩膀:"好好對小芸,你,眼光不錯,找了個好媳婦。"
李向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待人走遠,黎小芸幫著收拾碗筷,忽然問道:"向陽,你是怎麽認識王叔的?看他氣質不凡,不像是普通人。"
"這事說來也是巧。"李向陽將擦幹的碗放迴櫃子裏,"那天我去縣城,在收皮坊遇到他。他女兒生病了,找老周借錢買藥,我就...後來..."
"哇,十塊,你說借就借?"
黎小芸停下手中的活計,看著李向陽。
"嗯,當時就覺得他不是普通人。"李向陽笑道,"沒想到還真讓我猜對了。"
"哪是猜對不對的問題,"黎小芸望著李向陽的側臉,眼中帶著溫柔,"是你心善。換了別人,看到陌生人借錢,哪會多管閑事?"
李向陽被她這麽一說,有些不好意思:"這不是舉手之勞嘛。"
"就是因為你這樣,我才......"黎小芸話說到一半,突然臉紅了,轉身繼續收拾起來。
李母在一旁看著兩個年輕人,笑得合不攏嘴。
她覺得,今天真是個好日子。
"小芸啊,快喝點暖和暖和。"李母將冒著熱氣的碗遞過去,眼裏滿是疼愛。
黎小芸接過碗,輕輕抿了一口。
薑茶的辛香在口中化開,暖意從胃裏一直蔓延到全身。
"阿姨,我來幫您。"她見李母開始收拾鍋灶,就想放下碗去幫忙。
"你坐著,"李母不容置疑地說道,"喝完這碗薑茶再說。小花,去給你嫂子拿個軟墊來。"
李小花蹦蹦跳跳地去了裏屋,很快抱來一個棉墊子。
這可是李母平日裏舍不得用的。
廚房裏很快熱鬧起來。
一口大鍋裏燉著魚,李母特意多放了些薑片,說是去寒氣。
旁邊的小爐子上,一碗雞蛋羹正冒著熱騰騰的白氣。
正當李母忙著準備飯菜時,院子裏傳來了腳步聲。
"向陽,有人來了。"黎小芸輕聲提醒。
李向陽起身往外看去,隻見王景雲正領著王穎走進院子。
王景雲手裏提著個包袱,想必是帶了年禮來。
"王叔!"李向陽快步迎了出去。
"喲,"王景雲眼尖,一進屋就看到了坐在火爐邊的黎小芸,笑著問道,"這位是......"
李向陽連忙介紹:"王叔,這是黎小芸,是......"
"他對象。"黎小芸起身,大方地接過話頭,"王叔叔好,我叫黎小芸。"
王景雲眉開眼笑:"好好好,你也好,向陽這小子有福氣啊。"
說著轉頭對女兒道,"小穎,快叫姐姐。"
王穎怯生生地看了看黎小芸,又看看李向陽,這才輕聲道:"黎姐姐好。"
"小穎真可愛。"黎小芸蹲下身,溫柔地摸了摸王穎的頭。
"來來來,"王景雲將手中的包袱遞給李向陽,"這是給你們的年禮。正好今天遇上這麽好的事,可得好好熱鬧熱鬧。"
李向陽接過包袱,打開一看,除了一些糖果點心,還有厚厚一摞書。
"這些書都是我精心挑的,"王景雲說道,"曆史的、文學的都有,還特意帶了幾本理科的。我已經做了分類,由簡入難的,讓小花先看著。"
"王叔,您太客氣了。"李向陽有些不好意思。
"什麽客氣不客氣的,"王景雲擺擺手,"你小子有了對象,這是大喜事,可惜這消息我提前不知道,不然一定準備禮物。小芸啊,你別嫌棄向陽家條件差。"
"王叔叔說笑了,"黎小芸認真地說,"在我眼裏,向陽最好。"
將王景雲父女迎進門,彼此客套了一番。
沒一會,飯桌上擺著燉魚、蒸蛋羹、炒白菜和一碟鹹菜。
李母特意從櫃子裏翻出了一小包白麵,蒸上了饅頭。
"來來,都趁熱吃。"李母給每人盛了一碗熱騰騰的魚湯,"小芸,多吃點魚,暖和。"
王景雲一邊喝著魚湯,一邊不經意地問道:"小芸是哪裏人啊?"
"我是市裏人,"黎小芸端著碗,從容答道,"六八年下鄉來的。"
"市裏?"王景雲微微點頭,"聽說最近知青迴城的政策鬆動了些,你有什麽打算?"
李向陽夾菜的手微微一頓,眼角悄悄瞥向黎小芸。
黎小芸卻是神色坦然,放下碗看著李向陽,輕聲道:"我不想迴去了。這裏挺好的,自由。"
"這裏確實自由,"王景雲意味深長地說道,"不過新時代的年輕人,總得有個奔頭。你對未來有什麽打算?"
黎小芸放下碗筷,眼神堅定:"我想當老師。"
"哦?"王景雲來了興趣,放下筷子,"說說看,為什麽想當老師?"
"說起來有些不好意思,"黎小芸雙手捧著碗,語氣溫和,"小時候我就覺得老師很體麵。等我自己上了學,才明白教書育人這份工作的意義。我也給學生們上過課,每次看到學生學會了新東西時那種眼睛發亮的樣子,我就特別有成就感。"
王景雲點點頭:"有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麽,挺好的。那你知道《論語》中關於教育的觀點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先生是說這個嗎?"
"繼續說說。"王景雲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這句話說的是為師之道。如果學生沒有強烈求知的念頭,就不要啟發他;如果學生沒有疑惑,就不要給他解答。"
黎小芸頓了頓,"但我覺得,這太難了。當然也是努力方向。所以為人師,重在激發孩子們求知的念頭。"
"說得好,"王景雲放下筷子,"既然你提到激發孩子們求知的念頭,那說說看,你覺得該怎麽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黎小芸略作思考:"我覺得得從生活入手。比如教算術,不能光是背九九乘法表,還得讓孩子明白這些數字在生活中怎麽用。"
"像分糧食時要算多少斤,大概是多大體積。換成同等質量的鐵,又是多大體積?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算術題。孩子們一學就懂,因為這就是他們身邊的事。"
王景雲眼中的興趣更濃:"那語文呢?"
"語文更要貼近生活。"
黎小芸說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眼睛亮了起來,"我在城裏上學時,最喜歡老師教我們讀《朱子家訓》。"
"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些話現在想來,不正是教導我們要珍惜糧食,節約布料嗎?"
"不錯。"王景雲輕輕點頭:"那你知道《禮記》中''教學相長''的道理嗎?"
"知道一些。"黎小芸謙遜地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我理解,這是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作為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自己也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
……
隨著兩人探討,眾人不知不覺放下了碗筷,專心聽了起來。
"姑娘,你很好。能有這份理解,實屬難得。知識儲備量是可以通過閱讀增加的,這不是最重要的。"
"當老師,重要的是一個人對教育的理解和態度。你有這份育人的心,這才是最難得的。這也是我見過不少讀過大學的人都不具備的品質。
隨著一番交流過後,王景雲頻頻點頭,又問,"你知道現在農村的教師情況嗎?"
"大多是民辦教師,"黎小芸答道,"他們都很努力,但能力和我一樣,確實還有不足。我聽說公辦教師大多在中心小學,要求很高。"
"你倒是了解。"王景雲認真打量著黎小芸,"你不必太自謙,我覺得你夠得上公辦教師的水平。對了,我迴城可以幫你推薦。當然,得通過考核才行。"
"真的嗎?"黎小芸眼前一亮,但很快又冷靜下來,"王叔,您不用因為我和向陽的關係為難……"
"不是走關係,"王景雲正色道,"是你確實有這個能力。迴頭我把考核要求告訴你,你好好準備。現在農村正是缺你這樣態度的老師。"
李向陽在一旁聽得又驚又喜。
他知道王景雲的分量。
既然他這麽說,就說明黎小芸真的有這個水平。
送走王景雲父女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王景雲臨走前拍了拍李向陽的肩膀:"好好對小芸,你,眼光不錯,找了個好媳婦。"
李向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待人走遠,黎小芸幫著收拾碗筷,忽然問道:"向陽,你是怎麽認識王叔的?看他氣質不凡,不像是普通人。"
"這事說來也是巧。"李向陽將擦幹的碗放迴櫃子裏,"那天我去縣城,在收皮坊遇到他。他女兒生病了,找老周借錢買藥,我就...後來..."
"哇,十塊,你說借就借?"
黎小芸停下手中的活計,看著李向陽。
"嗯,當時就覺得他不是普通人。"李向陽笑道,"沒想到還真讓我猜對了。"
"哪是猜對不對的問題,"黎小芸望著李向陽的側臉,眼中帶著溫柔,"是你心善。換了別人,看到陌生人借錢,哪會多管閑事?"
李向陽被她這麽一說,有些不好意思:"這不是舉手之勞嘛。"
"就是因為你這樣,我才......"黎小芸話說到一半,突然臉紅了,轉身繼續收拾起來。
李母在一旁看著兩個年輕人,笑得合不攏嘴。
她覺得,今天真是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