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他設立了“東廠”和“西廠”兩個機構,負責監察官員和情報收集。這兩個機構的職能類似於現代的情報機構和反腐機構。但是,這兩個機構的權力過於集中,導致了官員的恐懼和不滿,朱棣不能不考慮到收服人心,要想大家都忠誠於我,那必須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並且不能讓他們過於害怕,不能每次早朝之前都和家人生離死別吧。


    朱棣等到黃淮和解縉離開了之後好好地想想,創建內閣,那是可以,但是給這些輔臣的權利呢,如果給的太多,勢必會像當年的胡惟庸一樣,如果給的權利太小,內閣的輔臣們又會有點施展不開手腳去幹事情,思來想去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黃淮和解縉兩人並肩而行,一路上並沒有說話,兩個人各懷鬼胎,解縉看著黃淮受寵心裏很不舒服,明明自己比黃淮更有名氣和才氣,又怎麽會不如他呢?黃淮也是把解縉的表情看在了眼裏,解縉也真的喜怒形於色,幾乎是把對黃淮的意見寫在了臉上,導致黃淮心裏還有點慌張,自己說錯什麽做錯什麽了?讓這位解大才子很不開心嗎?就這樣,各自迴到了家中。


    黃淮對解縉的這個態度一點也沒有放在心上,既沒有要討好的意思,也沒有要撕破臉的意思,反正大家隻是同事,隻是為國效力而已,看著朱棣的意思,以後二人還很有可能一起入閣,如果關係搞的太親密,很有可能會被誤以為結黨營私,如果關係太惡劣,很多工作都沒有辦法展開,保持這個現狀挺好。


    次日早朝,太和門。


    朱棣懶懶散散的坐在龍椅上,對著群臣慢慢的說道:“今天要說的就是兩件事,第一呢。我知道,當初父皇設立了東廠西廠,讓你們很多人聞風喪膽,我覺得這樣不好,所以我打算廢除,諸位愛卿覺著如何啊?”


    這一點所有的人都同意,誰都不願意有人監視著自己,幾乎是全票通過。


    接著,朱棣又道:“第二件事,我打算設立內閣,找這麽幾個優秀的人來幫我處理國家政事,你們覺得怎麽樣呢?”


    這一點也沒有人不同意,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和大多數人沒有關係,不管是皇帝決策一些事情還是其他人作出決定上報皇帝,都差不多。


    早朝過後,朱棣叫著解縉、楊士奇、楊榮、黃淮、胡廣、胡儼、金幼孜這七人單獨叫了過去,讓太監上好茶之後吩咐下去,端起茶碗輕輕地抿了一口茶,環視了四周,目光又在七人臉上停留了一會兒,捋了捋胡須開口說道:“你等七人可以說是現在我大明朝最有才的七個人,就像我剛剛在早朝上所講的一樣,我打算設立內閣了,就打算要你們幾個人來幫我,以後我大明朝的所有事情都會與你們一起商量,希望你們能夠不遺餘力的幫助我,爾等有何看法啊?”


    “臣等遵旨。”


    “好了,退下吧。”


    朱棣選了這七個人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解縉和黃淮除外,這兩人詩眾所周知的兩大才子,剩下的幾個都是經過好好地調查了。


    楊士奇自幼喪父,母親改嫁了當時任德安同知的羅性,楊士奇於是改姓羅,後來羅性因得罪權貴戍邊陝西去世,楊士奇與母迴到德安,他一邊教學一邊侍母。他遊走於湖北、湖南進行教學,後來在王叔英的推薦下進入了翰林,在吏部的考試中,吏部尚書張紞看到楊士奇的試卷之後覺得此人非常優秀,奏請了第一名。


    楊榮在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楊榮是諸生,也就是在學讀書的學生。他在講解《孟子》中的養氣章,得到了當時視學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賞識。同年,楊榮參與福建鄉試,中解元。在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於禮部會試中第三名,殿試中二甲第二名[13],賜進士出身,授翰林編修。


    胡廣在弱冠之初的胡廣便遊學於閩粵,兩年外出經商遊學之後,胡廣歸鄉進學,致力於舉業。經過一番刻苦求學,胡廣和其他讀書人一樣,踏上了科舉之路。建文元年,在江西參加鄉試,以第二名的成績考中舉人。建文二年是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胡儼可是在洪武二十年,參加江西鄉試,以《書經》考中舉人第二名,洪武二十一年在南京參加會試,中副榜,授職華亭縣(今上海市鬆江區)教諭。。


    金幼孜生而聰穎,秀拔不群,自幼即刻苦於學,在建文元年赴省城南昌參加江西鄉試,中第九名舉人。


    整體說來,這七個人在當時都可以說是人間翹楚了,朱棣把權利稍微釋放一點給他們也是很放心的,不過,聰明如朱棣也不會完全信任他們,擔心他們權力過大,會對自己形成掣肘,所以,現在的內閣也隻是屬於翰林院的一個下屬機構,並沒有正式的編製,而且幾位大學士的級別也不高,最高也不過五品官職。不得不說朱棣是真的聰明,既任用了德才兼備的頂級人才,減輕自己的負擔;同時也限製了內閣的權力,隻有這樣,自己才可以放心的出征蒙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淮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鬆同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鬆同學並收藏黃淮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