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這一年的五月,朱棣已經準備進軍泗州了,泗州是現在江蘇淮安盱眙和江蘇宿遷泗洪一帶,了解地理的朋友應該知道,這裏距離南京已經不遠了,在泗州不遠處有一條著名的河流---淮河,我們知道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看作是中國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也就是說,隻要打過淮河,基本上就可以說是打入了南京,徹底擊潰朱允炆了。
此時的建文帝已經沒有心思再去和徐妙錦卿卿我我了,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必須要有所作為了,既然已經想清楚不能議和,那就得打。隨即命令大將盛庸前去應敵,盛庸在此之前已經多次擊敗燕王,甚至朱允炆還賜予他平燕將軍的官職,而現在盛庸和朱棣又一次要相遇了,盛庸的做法就是屯軍在泗州城邊上的淮河南岸,騎兵和步兵加起來上萬人,還有戰船數千隻,就在淮河南岸守株待兔,靜靜地等待著朱棣的到來,想著一網打盡。
朱棣來到了淮河北岸,看到南岸的這個架勢立馬意識到了根本打不過,就算勉強打過了也是慘勝,而且還知道了有盛庸這等名將在,硬攻根本不可能,迴到營地好好地想了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明處朱棣找了一些小船和竹筏,揚旗呐喊,鼓噪雷鳴,裝作強渡淮河的樣子,暗處朱棣派手下心腹朱能和丘福率領輕騎向西而行,在盛庸所率領軍隊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地度過淮河,然後進行偷襲。
就在盛庸專心致誌的對付那些小船和竹筏之時,身後突然來了一把劍,一把鋒利無比的劍,那就是朱能丘福所率領的燕軍精銳輕騎,狠狠地插在了盛庸軍隊的心髒上,絲毫沒有反抗的機會,盛庸軍隊的官兵們頓時丟盔棄甲四處逃竄。而此時的盛庸也懵了,怎麽也想不到這一群人是怎麽過來的,時間不會給他太多,也不可能讓他想通,《明史紀事本末》中是這樣說的,庸股栗不能上馬,其下掖之登舟,單舸脫去。這句話什麽意思呢,就是說盛庸的大腿發抖,已經不能再騎馬了,他的部下扶著他上了一艘船,然後逃了出去。經過盛庸逃跑之後,軍隊大亂,無心再作戰了,雖然盛庸逃了一命,但是他的所有船隻都被朱棣沒收了,朱棣就用這幾千艘的戰船將自己的燕軍都送到了淮河的南岸,當天下午,燕軍就已經攻下了泗州。
攻下泗州之後,乘著軍心大振,朱棣立馬召集自己身邊的謀臣武將,討論如何攻入南京,有人提出從鳳陽走,有人提出從淮安走,都是都被朱棣否決了,雖然從整體的局勢來看,建文帝好像是一直處於弱勢,但是這兩個城池的守軍還是很厲害的,一個是鎮守鳳陽的都督同知孫嶽,另一個是固守淮安的駙馬都尉梅殷。孫嶽從朱棣開始靖難的時候,他就開始防禦工作了,為了抵禦朱棣的到來做了充足的準備,另一位梅殷,他娶朱元璋次女寧國公主,任駙馬都尉,加封榮國公。受到了朱元璋的遺詔,奉命保護朱允炆,某種程度來說,梅殷才是真正的顧命大臣,但是朱允炆卻不願意重用梅殷,直到建文三年,朱棣將北方弄的是天翻地覆,朱允炆才想起來自己還有一個姑父梅殷可以重用,隨即命梅殷鎮守淮安。
建文四年的時候,朱棣已經不停地向南進軍了,但是朝中大部分人根本不是燕王的對手,都是牆頭草,處於觀望的狀態,根本不敢主動上書說我可以打敗朱棣如何如何,這就逼得朱允炆招民兵,雖說號稱有四十萬但是應該沒有這麽多。朱允炆的計策是很聰明的,因為從北平到南京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取道山東的德州、濟南和江蘇的淮安一線,所以朱允炆在德州安排了盛庸,在濟南安排了鐵鉉,在淮安又安排了梅殷,現在隻有梅殷還沒有和朱棣交手了,機會來了,梅殷帶著四十萬大軍和朱棣要開始決戰了。
其實在靈壁之戰之後,朱棣就想過從淮安去南京,所以派遣使者送信給梅殷,說是想著去給朱元璋上香,但是被梅殷迴絕了,理由是朱元璋自己說過,誰要是來南京上香就是不孝。梅殷用高皇帝的遺詔揭穿了朱棣的謊言,朱棣接到信之後很是生氣,隨即說了實話。“今興兵除君側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意思就是我今天清君側,是天命,不是認為可以阻止的。梅殷看到了之後把使者的鼻子耳朵都割了,並且對信使說,我留了你一條命,為的是殿下的君臣大義。朱棣聽聞了很是生氣,卻又無可奈何。
迴到故事的主線來,該從哪條路去南京都不合適,鳳陽和淮安的軍事態勢根本不能如朱棣所想,隻能選擇另外一條道路了,從泗州出發,渡過淮河直趨揚州;同時派手下的吳玉給揚州衛指揮王禮送去招降手諭。揚州的王禮、王宗本不是什麽好東西,他們聽說燕軍要來揚州,就謀害了堅決主戰的禦史王彬和指揮崇剛,打開揚州城門,迎接燕軍入城。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燕軍進攻南京北大門——浦子口,浦子口就是今天的浦口區,這個地方和下關隔江相對,隻要攻入了浦口,南京的大門就打開了,此時的建文帝身邊都是嘴上說說的文臣,根本沒有武將可以鎮守,無奈之下,他又重新啟用了從淮河逃迴來的盛庸。這一次,朱棣沒有使用任何計謀,直接進攻,雖說盛庸久經沙場,英勇無比,但是也無法抵擋燕軍瘋子一樣的打法,最終南京城完全的暴露在燕軍的眼下。
浦口之戰失敗後,建文帝決定讓掌管長江水師的都督僉事陳瑄趕緊去援助盛庸,建文帝認為長江天塹與燕軍對抗,燕軍不會贏得太輕鬆,可是沒想到的是陳瑄並未執行建文帝命令,而是跑到了燕軍那裏,投降了朱棣。這個時候,朱允炆已經孤立無援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發起了總攻,鎮守金川門的穀王朱橞和李景隆利用職務之便,打開城門,放燕軍進了南京。。
自此南京已經可以說是不在朱允炆的手中了。
京師遂破,燕軍進了南京城,朱允炆的部下奮力抵抗,在一場場混戰中,南京城突然起火了,在火勢撲滅之後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無法辨認,同時也找不到朱允炆的蹤影,朱棣在這幾具屍體前看了很久很久,不曾說一句話,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後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即使朱棣不相信卻也沒有辦法,而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幾具無法辨認的殘骸裏有沒有朱允炆了,而是最重要的皇位問題該如何處理。
此時的建文帝已經沒有心思再去和徐妙錦卿卿我我了,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必須要有所作為了,既然已經想清楚不能議和,那就得打。隨即命令大將盛庸前去應敵,盛庸在此之前已經多次擊敗燕王,甚至朱允炆還賜予他平燕將軍的官職,而現在盛庸和朱棣又一次要相遇了,盛庸的做法就是屯軍在泗州城邊上的淮河南岸,騎兵和步兵加起來上萬人,還有戰船數千隻,就在淮河南岸守株待兔,靜靜地等待著朱棣的到來,想著一網打盡。
朱棣來到了淮河北岸,看到南岸的這個架勢立馬意識到了根本打不過,就算勉強打過了也是慘勝,而且還知道了有盛庸這等名將在,硬攻根本不可能,迴到營地好好地想了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明處朱棣找了一些小船和竹筏,揚旗呐喊,鼓噪雷鳴,裝作強渡淮河的樣子,暗處朱棣派手下心腹朱能和丘福率領輕騎向西而行,在盛庸所率領軍隊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地度過淮河,然後進行偷襲。
就在盛庸專心致誌的對付那些小船和竹筏之時,身後突然來了一把劍,一把鋒利無比的劍,那就是朱能丘福所率領的燕軍精銳輕騎,狠狠地插在了盛庸軍隊的心髒上,絲毫沒有反抗的機會,盛庸軍隊的官兵們頓時丟盔棄甲四處逃竄。而此時的盛庸也懵了,怎麽也想不到這一群人是怎麽過來的,時間不會給他太多,也不可能讓他想通,《明史紀事本末》中是這樣說的,庸股栗不能上馬,其下掖之登舟,單舸脫去。這句話什麽意思呢,就是說盛庸的大腿發抖,已經不能再騎馬了,他的部下扶著他上了一艘船,然後逃了出去。經過盛庸逃跑之後,軍隊大亂,無心再作戰了,雖然盛庸逃了一命,但是他的所有船隻都被朱棣沒收了,朱棣就用這幾千艘的戰船將自己的燕軍都送到了淮河的南岸,當天下午,燕軍就已經攻下了泗州。
攻下泗州之後,乘著軍心大振,朱棣立馬召集自己身邊的謀臣武將,討論如何攻入南京,有人提出從鳳陽走,有人提出從淮安走,都是都被朱棣否決了,雖然從整體的局勢來看,建文帝好像是一直處於弱勢,但是這兩個城池的守軍還是很厲害的,一個是鎮守鳳陽的都督同知孫嶽,另一個是固守淮安的駙馬都尉梅殷。孫嶽從朱棣開始靖難的時候,他就開始防禦工作了,為了抵禦朱棣的到來做了充足的準備,另一位梅殷,他娶朱元璋次女寧國公主,任駙馬都尉,加封榮國公。受到了朱元璋的遺詔,奉命保護朱允炆,某種程度來說,梅殷才是真正的顧命大臣,但是朱允炆卻不願意重用梅殷,直到建文三年,朱棣將北方弄的是天翻地覆,朱允炆才想起來自己還有一個姑父梅殷可以重用,隨即命梅殷鎮守淮安。
建文四年的時候,朱棣已經不停地向南進軍了,但是朝中大部分人根本不是燕王的對手,都是牆頭草,處於觀望的狀態,根本不敢主動上書說我可以打敗朱棣如何如何,這就逼得朱允炆招民兵,雖說號稱有四十萬但是應該沒有這麽多。朱允炆的計策是很聰明的,因為從北平到南京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取道山東的德州、濟南和江蘇的淮安一線,所以朱允炆在德州安排了盛庸,在濟南安排了鐵鉉,在淮安又安排了梅殷,現在隻有梅殷還沒有和朱棣交手了,機會來了,梅殷帶著四十萬大軍和朱棣要開始決戰了。
其實在靈壁之戰之後,朱棣就想過從淮安去南京,所以派遣使者送信給梅殷,說是想著去給朱元璋上香,但是被梅殷迴絕了,理由是朱元璋自己說過,誰要是來南京上香就是不孝。梅殷用高皇帝的遺詔揭穿了朱棣的謊言,朱棣接到信之後很是生氣,隨即說了實話。“今興兵除君側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意思就是我今天清君側,是天命,不是認為可以阻止的。梅殷看到了之後把使者的鼻子耳朵都割了,並且對信使說,我留了你一條命,為的是殿下的君臣大義。朱棣聽聞了很是生氣,卻又無可奈何。
迴到故事的主線來,該從哪條路去南京都不合適,鳳陽和淮安的軍事態勢根本不能如朱棣所想,隻能選擇另外一條道路了,從泗州出發,渡過淮河直趨揚州;同時派手下的吳玉給揚州衛指揮王禮送去招降手諭。揚州的王禮、王宗本不是什麽好東西,他們聽說燕軍要來揚州,就謀害了堅決主戰的禦史王彬和指揮崇剛,打開揚州城門,迎接燕軍入城。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燕軍進攻南京北大門——浦子口,浦子口就是今天的浦口區,這個地方和下關隔江相對,隻要攻入了浦口,南京的大門就打開了,此時的建文帝身邊都是嘴上說說的文臣,根本沒有武將可以鎮守,無奈之下,他又重新啟用了從淮河逃迴來的盛庸。這一次,朱棣沒有使用任何計謀,直接進攻,雖說盛庸久經沙場,英勇無比,但是也無法抵擋燕軍瘋子一樣的打法,最終南京城完全的暴露在燕軍的眼下。
浦口之戰失敗後,建文帝決定讓掌管長江水師的都督僉事陳瑄趕緊去援助盛庸,建文帝認為長江天塹與燕軍對抗,燕軍不會贏得太輕鬆,可是沒想到的是陳瑄並未執行建文帝命令,而是跑到了燕軍那裏,投降了朱棣。這個時候,朱允炆已經孤立無援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發起了總攻,鎮守金川門的穀王朱橞和李景隆利用職務之便,打開城門,放燕軍進了南京。。
自此南京已經可以說是不在朱允炆的手中了。
京師遂破,燕軍進了南京城,朱允炆的部下奮力抵抗,在一場場混戰中,南京城突然起火了,在火勢撲滅之後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無法辨認,同時也找不到朱允炆的蹤影,朱棣在這幾具屍體前看了很久很久,不曾說一句話,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後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即使朱棣不相信卻也沒有辦法,而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幾具無法辨認的殘骸裏有沒有朱允炆了,而是最重要的皇位問題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