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九十六章安慶被打破恭王遭反駁


    導讀:周天爵歸西之日,是安慶陷落之時,安徽省城改姓洪。


    蔣撫台為國盡忠,福藩司督軍狂逃,給事中痛哭流涕說情由。


    蕭西王居中調度,胡以晃經營安徽,賴漢英指揮水陸兩軍,去到湖廣開辟新區。


    江忠源孤掌難鳴,由廣屯疾馳漢陽迴救武昌。


    王大臣會議,恭王權衡利弊,向當今聖上舉賢薦能。


    鹹豐帝六神無主,分明已得“失心瘋”。


    一篇告急文書飛遞入宮,鹹豐眼前一陣模糊……


    (正文)袁甲三一見周天爵眼球不再轉動,渾身停止顫抖,馬上站起身來,伸手探了探周天爵的鼻息,知道已經薨逝了。便忙讓親兵立即傳人,進來給周天爵更衣、安床。他則飛跑出去,先將周天爵的遺折拜走,這才打發人去給各營送信。


    太平軍圍困安慶,袁甲三則會同周天爵的胞弟,在穎州王市集,為長敗將軍周天爵發喪。事畢,周天爵的胞弟,押送乃兄的靈柩迴裏,團練各營,暫交袁甲三管帶。把乃兄匆匆忙忙下葬,周天爵的這位胞弟,便又飛速趕迴大王市集大營。這位周管帶如此飛返迴營,是在等待朝廷的聖諭到達。一見周管帶迴營,袁甲三隻得交卸軍務。因為還在給周天爵發喪的時候,團練各營,就已經知道,老帥臨去已留有遺命,將奏請朝廷,恩準這位周管帶接統團營。這自然是周管帶提早散布出去的話。


    袁甲三及時向周管帶交卸營務,是不想讓團營產生內訌。


    但周管帶迴營後,盡管一連收到三封蔣文慶的告急文書,但他並不拔營去援安慶,他想等蔣文慶被太平軍幹掉後,好好過一把巡撫的癮。在他看來,安徽除了蔣文慶的撫標外,就數他的人多。蔣文慶丟掉城池歿了命,除了他老周當巡撫,其他人都不夠資格。周天爵的這位胞弟,此時把自己看得格外有份量。一連幾夜,周管帶在睡夢中唿喊:“誰主安徽沉浮?俺老周也!”


    聖旨終於趕在安慶被打破前,來到了王市集。


    傳旨差官把袁甲三、周管帶,以及團營各位管帶官,都召集到中軍大帳,然後才展旨宣讀。


    聖旨前麵依例是些套話、空話。什麽“震悼良深”、“按總督例賜恤”等,寫了好多無用的溢美之辭。


    周管帶與袁甲三直跪到膝蓋骨發酸,兩手發麻,才算盼來主題:“照周天爵遺折所請,現團練各營,暫著兵部給事中袁甲三統帶。”


    周管帶未及把聖旨聽完,便大叫一聲,昏倒在地,許久才蘇醒過來。


    周管帶醒來後,手指袁甲三大罵道:“袁午橋,你膽子真是太大了!竟敢篡改我哥哥的遺折!我哥哥臨走,隻有你一人在他的身邊,他定然是被你這個,狼心狗肺的東西害死的!我要向蔣撫台稟明一切!”


    袁甲三卻大喝一聲:“聖旨在此,你敢信口雌黃!你給本官滾出去!”


    周管帶迴營後,當即給安徽巡撫蔣文慶寫了封快信,言稱大帥哥哥死因不明,請撫台奏明聖上,從速派員趕到王市集,查明哥哥確切死因。雲雲。


    省城交戰正熾,後方卻在爭權奪利。蔣文慶簡直快氣瘋了。


    但聰明的袁甲三,這時已飭命各營,向安慶壓迫過來。隻有周管帶兩營紋絲不動。


    得知袁甲三趕向這裏,蔣文慶額手稱慶。以為隻要袁甲三趕到,安慶定能保全。


    蔣文慶這次又失了算。


    袁甲三統帶大軍,白天向前推進,晚上又迴返原駐地。


    蔣文慶幾乎望瞎了雙眼,也未把援軍盼到。


    “今日大弊,在於兵勇不和,敗不相救,”“彼營出隊,而此營袖手旁觀,或哆口而笑。欲以平賊,安可得哉。”


    曾國藩說給王錱的話,在安徽,得到了最充分的驗證。


    十幾日後,太平軍打破安慶城池。巡撫蔣文慶走投無路跳水死,布政使福濟,率殘兵敗將由北門逃。


    得知省城陷落,蔣撫台戰歿,福藩台督率殘兵敗將向這裏奔逃,袁甲三急忙統帶大軍迎了上來。走了一個時辰強,便與福濟會在一處。


    見到福濟,袁甲三當先發問:“撫台在哪裏?撫台在哪裏?下官緊趕慢趕,還是落在了後邊,,下官罪該萬死啊!”


    福濟氣哼哼地說道:“現在想來,蔣撫台已經見到了宣宗成皇帝了。,,袁午橋,早在半月前,撫台就已飭命團練各營,無分晝夜,緊急馳援省城。你口口聲聲緊趕慢趕,卻如何剛趕到這裏?”


    袁甲三雙膝跪倒,一邊磕口一邊說道:“藩台容稟,下官走一路,和長毛打一路,好不容易才衝破重圍啊!可恨大帥的那位胞弟,下官與長毛打得不可開交,他卻隻在旁邊觀望。他不救也就是了,他卻千不該萬不該,又把他管帶的兩營,趁著夜裏起霧,帶迴王市集了!,,現在仍在那裏花天酒地!可惱!可惱!”


    蔣文慶臨死之前,曾把巡撫印綬和王命旗牌,都交給福濟代轉朝廷。


    福濟如今聽了袁甲三的一番哭述,哪還辨什麽真偽,登時命令一名候補道,帶著王命旗牌,領著一營人馬,連夜趕往王市集。


    候補道到了王市集周管帶的中軍大帳,把哨長以上勇頭都召集過來,請出王命,一條繩子把周管帶捆翻,不由分說,著親兵把他押出大帳就是一刀。


    周管帶至死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何罪。


    安慶失守,蔣文慶戰歿。太平軍在安徽大展拳腳的同時,又分兵上撲湖北。


    應該承認,太平軍走了一步妙棋。


    你道在安徽指揮太平軍作戰的是哪個?就是太平天國西王八千歲蕭朝貴。蕭西王麾下有三員大將,一位是春官正丞相胡以晃,一位是夏官副丞相賴漢英,一位是天官副丞相林風祥。


    蕭西王已非永安時的西王。永安時的蕭朝貴,個頭雖有,身材也頗魁梧,但卻滿臉烏黑,滿身的臭氣、炭氣。現在的蕭朝貴,因為天天用人乳抹臉,燒炭的痕跡已不見一絲。不僅沒了臭氣,且遍體溢香。加之綾綢裹身,白天乘大轎,晚上騎女人,就是吃飯,也要女人跪著來喂。這等生活,想不發福都難。


    蕭西王居中調度,胡以晃經營安徽,賴漢英指揮水陸兩軍,去到湖廣開辟新區,林風祥則從滁州、臨淮關進入安徽。


    安徽方麵,省城安慶失守,呂賢基、蔣文慶相繼戰歿;湖北方麵,張亮基田家鎮遭遇大敗,江忠源由廣屯疾馳漢陽迴救武昌。


    消息傳到京城,滿朝文武失色,一片恐慌。


    鹹豐急召在京所有主事王大臣進宮商議對策。主事王大臣一到宮裏,很快便吵做一團。祁寯藻主張改調吳文鎔到安徽主持大局,理由是吳文鎔老成持重。文慶首先反對,認為朝廷朝令夕改,極易使督軍大員無所是從。鄭親王端華提議由福濟接署安徽巡撫。端華對福濟素有好感,福濟每次進京,都給端華送銀子。福濟能做到一省藩司,與端華的保舉有直接關係。王爺的話,祁寯藻與文慶都不敢提異議。但很少說話的恭親王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恭親王說道:“皇上明鑒,安徽出現今天的局麵,與統兵大員的無能有直接關係。蔣文慶做太平巡撫可以,戰時巡撫就非其所長;呂賢基一介書生,最好空談;福濟才具平平,隻能帶兵,不能統籌全局,著他署理巡撫,安徽的局麵不能改善,隻會愈變愈壞。”


    鹹豐一聽恭親王講出這話,分明是在指責他用人不當。不由怒氣盈胸,騰地便蹦起身來,跟個好鬥的猴子一樣,用手指著恭親王問道:“你說安徽巡撫應該放誰?”


    恭親王道:“皇上容稟,臣以為,想穩定安徽的局勢,必須先收複省城安慶。”


    鹹豐強壓怒火問道:“你接著講!”


    恭親王知道鹹豐在和他鬥氣,便停頓了一下才說道:“安徽現在,急需一位知兵大員督辦軍務。臣鬥膽以為,著江忠源巡撫安徽,全省局勢或可改觀。”


    鹹豐怒氣衝衝地說道:“張亮基在田家鎮失利,江忠源現在迴援湖北,他怎麽能巡撫安徽?朕現在問你,如果朕著你去安徽督軍,你能否保證十日之內收複安慶?”


    恭王一聽這話,先在心裏大罵一句:“滿嘴放臭屁”,然後才答:“稟皇上,臣不敢保證十日之內,便能收複安慶。”


    鹹豐冷笑一聲道:“連你都保證不了,如期收複安慶,江忠源怎麽能保證呢?江忠源匹夫之勇,著他巡撫安徽,朕不放心!王大臣們也不放心!”


    恭親王後退一步,再不說一句話。


    大學士裕誠這時跨前一步說道:“稟皇上,奴才以為,青麟久曆戰陣,如果著他去巡撫安徽,或許,,”裕誠話此打住,不說行,也不說不行。裕誠的特點,是總說半截話。


    怡親王載垣馬上說道:“稟皇上,臣鬥膽以為,安徽如此情形,非派青麟這樣的戰陣能員去督兵不可!青麟用兵素以謹慎著稱。他到安徽,很快能在最短時間內,扭轉局麵。請皇上明察。”


    文慶搖頭小聲說道:“青麟不懂兵事。他走一處,敗一處,無人能及。”


    軍機大臣禮部侍郎穆蔭這時說道:“周天爵雖然累吃敗仗,但他募勇和招降,還是有一套的。”穆蔭實際等於說了句廢話。


    祁寯藻這時說道:“稟皇上,微臣忽然想起一人,向榮去巡撫安徽怎麽樣?向榮可是從槍炮之中殺出來的。向榮有膽子,會用兵,著他巡撫安徽,定能事半功倍。”


    軍機大臣兵部左侍郎彭蘊章這時說道:“稟皇上,微臣以為,著向榮巡撫安徽,自然再合適不過。但江南大營怎麽辦?”彭蘊章等於投了祁寯藻的反對票。


    鹹豐皺眉說道:“這個時候,向榮可不能離開江南大營。江南、江北,兩個大營,是我大清剿匪平亂的根本。一兵一卒都不能動。”


    見鹹豐如此說,各王大臣馬上緘口。


    這時,打外麵飛速遞進一道加急奏章。


    遞奏章的太監跪在階下,手舉奏章說道:“稟皇上,由武昌遞進來的八百裏加緊!”


    站在旁邊的當值太監急忙把奏章接過,雙手放到龍書案上,然後恭恭敬敬地後退至原位。


    眾王大臣見鹹豐極小心地打開奏折,看了不多幾行,便龍顏大變,信口“啊?”了一聲。(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象無形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汪衍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汪衍振並收藏大象無形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