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軒轅氏族
劍魔獨孤傳:我的光輝一生 作者:無為子陳知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4軒轅氏族
忽然一人喊道:“三小姐,那劍壇頂端,黑乎乎的,是什麽東西?倒也不像是什麽劍啊?”
隨著話語,眾人紛紛仰首,往那劍壇頂端看去。卻見那最頂端,是有一物,有四五尺高度,黑黝黝的,似極了隻是塊石頭。
眾人無那興致,隻是不屑說道:“往年至今,那東西不都一直在劍壇之上嗎?卻有什麽稀罕的!”
不斷地有人這般說,難免話語傳到軒轅夢耳裏。軒轅夢背手一笑,道:“諸位不知,你們說的那物,卻是山莊至寶。如若要追溯起年份來,在場諸位,誰也沒它年紀大。因為它是昔時唐朝時候之物。”
諸位在場之人一聽,各自驚歎,紛紛議論開來。各自心道:“如今是大宋朝,唐朝早已過去數百年了,無論如何,這東西,至少也是件價值連城的古董了。”
又有一人問道:“那那東西有什麽用?是劍器鐵石?又或者,是什麽辟邪鎮壓法物?”
軒轅夢道:“在劍壇之上,當然是劍了。還有別物?再說,這劍壇之上,寶劍自不下五千柄,還用得著,他物鎮壓?”
自古至今,劍器向來都是辟邪、鎮壓之神物。那人這一般問來,也屬全理之言。眾人聽軒轅夢說來,也甚合理,試想劍壇之上,已有這麽多的寶劍神兵,又哪裏再需要其他別物鎮壓呢?
獨孤天雲聽了,心道:“曾聽說,萬劍山莊就是在唐朝時期創建的,但卻不知是在唐朝哪個時期了。依她剛才話語看來,這黑物,至少也有兩百年曆史才對。”
卻聽另一人,脫口便道:“是劍?卻怎麽不見劍形呢?”這說話之人,正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劍貪老爺子,年紀五十來歲,但卻無一根白發,青布長服,直拖到地。
說也奇怪,這人姓老,名字就是爺子,也無他法,隻得見到他的人都要落下輩分,喚他老爺子。他共有兄弟三人,老大叫老爺子,老二叫老油子,老三叫老夫子,江湖中稱“老子三客”。今日,他另兩個兄弟未來此處,但劍貪名聲一出,已是無人不曉。
軒轅夢道:“劍貪老爺子,這你就有所不知了。這柄神劍,我們山莊,已經鑄了一百多年了,至今尚未鑄就成。要待到出劍之日,恐怕也要二三十年後了,卻也不知,能不能真的鑄就出世。”
在場群雄無不感歎,不說其他,即便是這鑄劍所耗時日,都比在場的任何人年紀都大。
劍貪說道:“這劍,要是歸我老爺子多好!”話語說得直截了當,毫不避掩。
另一人說道:“老爺子,你這把年紀,這一柄劍,要二十年後才出,隻怕到時候……”後話不說,但所有人都知,是說不出什麽好話的。大致便是“年紀大了,人都死翹翹了”之類的話。老爺子站在人群當中,聽到這話,罵道:“哪個娘養的,說的這話,站出試試!”
果真有一人站出,那說話之人,卻是此前的劍癡文劍斬。
文劍斬也不避諱,朗朗說道:“老爺子,文某此話有錯?你都這個年紀了。再過二十年後,你至少也六七十歲了,隻怕到了時候,連劍都拿不動了。”
旁人一聽,不禁失笑。老爺子一擺長衫,怒道:“你是劍癡,我是劍貪。我倆毫不相幹,我說話,幹你鳥事!”
文劍斬道:“與劍相關,便關我事!”劍貪大怒,拔出配劍,指道:“來,與我鬥鬥再說!”
文劍斬應聲而出,一柄銳劍挺於胸前,道:“怕你不成?怕就不配劍癡二字!”便要上前角鬥。
崆峒派掌門莫澤止道:“兩位莫戰,軒轅莊主到了!”兩人看過,各都息劍怒收。
其實,軒轅莫敵業已察覺,但卻隻裝著毫無發生。他一上前,抱拳拱手,道:“諸位英豪,在下來遲了些,還望見諒!”
各人紛紛還禮,軒轅莫敵也無多廢話,徑直說道:“三月初三,群雄甄劍,現在開始。”
眾人一陣歡唿,軒轅莫敵作禮止聲,聲止之後,續說道:“各位英雄豪傑,今天是三月三日,上巳佳節。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今天也是我輩先祖軒轅黃帝之誕辰日,若依上古黃帝曆法計算,今年當是六十三輪甲子年又過二十年,不多不少,共計三千八百年整。
值此良辰佳節,萬劍山莊再次感謝諸位天下英豪,在百忙之中,抽空趕到萬劍山莊,參加此次重要慶典。”
眾人歡唿,獨孤天雲心想:“原來,今天是個特殊時節,裏麵還有此等要密。
倘若軒轅莊主今不宣說,恐怕少有人知曉這其中秘密。
那軒轅黃帝,為中原始祖、人文初祖,我等皆為黃炎之後,我族雖是鮮卑後裔,亦是黃炎之後。
眾族共尊始祖,萬劍山莊複姓軒轅,更是黃帝之後,今有此舉,實屬在理。”
原來,獨孤天雲為鮮卑族後裔,家族遺傳漢地數百年,早已歸漢所屬,語言通漢,身著漢服,亦過漢人生活,但其姓氏複姓獨孤,即顯現身份出身。
雖然他們風俗習慣此時已與漢人無異,但難免心有卑微之感。
獨孤天雲雖知自己家族來源為鮮卑貴族,出自東漢皇族,為光武帝劉秀後裔,以部落為姓,但身處漢人中間,總覺得自屬東夷、北狄為少數民族文化沒落之族,往往內心卑微,此關難越。
北宋初年,民間曾有人編撰《百家姓》傳世,所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落到複姓列部則是“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等等。
然“獨孤”一姓,卻未能列屬百家之姓,一方麵確實是獨孤一族人丁不旺之故,另一方麵也難免顯示了獨孤氏族之地位沒落。
萬劍山莊出自軒轅氏,名列《百家姓》,更以軒轅黃帝嫡裔自居,在地位等級上,確實遠超獨孤部,這也是當下江湖現狀。
由此而來,獨孤天雲對自身的家族身世常有卑微之感,是在所難免。此種心理,獨孤一族自不會向外人道也。但越是不足以向外人道也之事,卻往往內心關口難越。
實際上,獨孤天雲本不應該自卑於自己氏族出身,其自卑原因,仍然是過不了世俗人口眼之關。而另一方麵,還是他見聞粗淺,不能洞明通達中華文化曆史之故,故其方有此出身卑微之感。
鮮卑一族,其先為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加之後來,如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等等諸多內外因故,致使中華民族族群風俗變易,分散諸方,難趨一統。而那有熊氏,本來就是黃帝部落,為軒轅黃帝之苗裔。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二字,後世傳為姓氏,實乃時間久遠之故,中華姓氏文化繁而雜、多則惑之文字演化常態。否則,萬劍山莊此時則不能以軒轅為姓,當改姓公孫了。
“黃帝者,少典之子”,黃帝是為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這些僅是同一族人的不同稱謂而已,並無奇特。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常常統稱各方少數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實則也隻是以“東西南北”之地理方位命名而已,後世多以為此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有歧視外族之嫌,實乃不通明中國文化之誤解。
《禮記·大學》中記載:“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這裏所說的是:殷朝在沒有失去民心的時候,還是符合上天之道德準則的。現以殷朝為鑒,可以發現護守天命,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
何謂中國文化之天命?何為中原文化之天命?在聖,有道有德者居之。在人,君子先慎乎德。倘世人皆慎乎德,乃護守中華之天命者,即皆可為君子。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中華之天命,在於以道德為本。倘於道德上舍本逐末,則與中華天命不符,故有“容迸”之別。
故而在《禮記·大學》中又有言說:“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之中,如果一個人,雖然他沒什麽技藝本領,但是他為人身心誠懇,說明這個人心胸寬廣,是為能容。當其他人有所本領技藝時,他也能像自己擁有一樣內心歡喜,別人向往聖德,他也向往喜好,並能夠給以讚賞,這就是說,這個人有所容量之表現。這樣的人,是能夠保護我們的子孫後代的,這樣的人是有利於我們國家的。
但如果有一個人,雖然他很有技藝、很有本事,可是他心胸狹窄,又不願追求聖德,甚至對他人橫加阻撓、違背作梗,像這樣的人是沒有容量之人,是不能保護我中華子孫的。對於這樣的人,聖賢仁人們會將他們放逐出去,迸向四方,不令他們同處中國,而破壞我中華道德之天命。
因為中國人素以道德為本,以道德為天命。倘若你能守護道德之天命,不論你是來自何方、是何族之人,都可列於中國子孫黎民;倘若你不能守護道德之天命,縱然你出身中原,擁有各種技藝本領,卻是心胸難容之人,亦不可列為中國子孫黎民。但作為中國的聖賢仁人,也不會將其當作敵人戰鬥,也不會任意殺戮,隻是放逐出去,迸向四方,令其自生自滅,不與同中國。所以說“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是也。
獨孤天雲雖也是有學識之人,但他也是不能通達此中道理,故仍然不能跨越種族之關。此刻麵對萬劍山莊軒轅氏嫡脈,便心有不是。
忽然一人喊道:“三小姐,那劍壇頂端,黑乎乎的,是什麽東西?倒也不像是什麽劍啊?”
隨著話語,眾人紛紛仰首,往那劍壇頂端看去。卻見那最頂端,是有一物,有四五尺高度,黑黝黝的,似極了隻是塊石頭。
眾人無那興致,隻是不屑說道:“往年至今,那東西不都一直在劍壇之上嗎?卻有什麽稀罕的!”
不斷地有人這般說,難免話語傳到軒轅夢耳裏。軒轅夢背手一笑,道:“諸位不知,你們說的那物,卻是山莊至寶。如若要追溯起年份來,在場諸位,誰也沒它年紀大。因為它是昔時唐朝時候之物。”
諸位在場之人一聽,各自驚歎,紛紛議論開來。各自心道:“如今是大宋朝,唐朝早已過去數百年了,無論如何,這東西,至少也是件價值連城的古董了。”
又有一人問道:“那那東西有什麽用?是劍器鐵石?又或者,是什麽辟邪鎮壓法物?”
軒轅夢道:“在劍壇之上,當然是劍了。還有別物?再說,這劍壇之上,寶劍自不下五千柄,還用得著,他物鎮壓?”
自古至今,劍器向來都是辟邪、鎮壓之神物。那人這一般問來,也屬全理之言。眾人聽軒轅夢說來,也甚合理,試想劍壇之上,已有這麽多的寶劍神兵,又哪裏再需要其他別物鎮壓呢?
獨孤天雲聽了,心道:“曾聽說,萬劍山莊就是在唐朝時期創建的,但卻不知是在唐朝哪個時期了。依她剛才話語看來,這黑物,至少也有兩百年曆史才對。”
卻聽另一人,脫口便道:“是劍?卻怎麽不見劍形呢?”這說話之人,正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劍貪老爺子,年紀五十來歲,但卻無一根白發,青布長服,直拖到地。
說也奇怪,這人姓老,名字就是爺子,也無他法,隻得見到他的人都要落下輩分,喚他老爺子。他共有兄弟三人,老大叫老爺子,老二叫老油子,老三叫老夫子,江湖中稱“老子三客”。今日,他另兩個兄弟未來此處,但劍貪名聲一出,已是無人不曉。
軒轅夢道:“劍貪老爺子,這你就有所不知了。這柄神劍,我們山莊,已經鑄了一百多年了,至今尚未鑄就成。要待到出劍之日,恐怕也要二三十年後了,卻也不知,能不能真的鑄就出世。”
在場群雄無不感歎,不說其他,即便是這鑄劍所耗時日,都比在場的任何人年紀都大。
劍貪說道:“這劍,要是歸我老爺子多好!”話語說得直截了當,毫不避掩。
另一人說道:“老爺子,你這把年紀,這一柄劍,要二十年後才出,隻怕到時候……”後話不說,但所有人都知,是說不出什麽好話的。大致便是“年紀大了,人都死翹翹了”之類的話。老爺子站在人群當中,聽到這話,罵道:“哪個娘養的,說的這話,站出試試!”
果真有一人站出,那說話之人,卻是此前的劍癡文劍斬。
文劍斬也不避諱,朗朗說道:“老爺子,文某此話有錯?你都這個年紀了。再過二十年後,你至少也六七十歲了,隻怕到了時候,連劍都拿不動了。”
旁人一聽,不禁失笑。老爺子一擺長衫,怒道:“你是劍癡,我是劍貪。我倆毫不相幹,我說話,幹你鳥事!”
文劍斬道:“與劍相關,便關我事!”劍貪大怒,拔出配劍,指道:“來,與我鬥鬥再說!”
文劍斬應聲而出,一柄銳劍挺於胸前,道:“怕你不成?怕就不配劍癡二字!”便要上前角鬥。
崆峒派掌門莫澤止道:“兩位莫戰,軒轅莊主到了!”兩人看過,各都息劍怒收。
其實,軒轅莫敵業已察覺,但卻隻裝著毫無發生。他一上前,抱拳拱手,道:“諸位英豪,在下來遲了些,還望見諒!”
各人紛紛還禮,軒轅莫敵也無多廢話,徑直說道:“三月初三,群雄甄劍,現在開始。”
眾人一陣歡唿,軒轅莫敵作禮止聲,聲止之後,續說道:“各位英雄豪傑,今天是三月三日,上巳佳節。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今天也是我輩先祖軒轅黃帝之誕辰日,若依上古黃帝曆法計算,今年當是六十三輪甲子年又過二十年,不多不少,共計三千八百年整。
值此良辰佳節,萬劍山莊再次感謝諸位天下英豪,在百忙之中,抽空趕到萬劍山莊,參加此次重要慶典。”
眾人歡唿,獨孤天雲心想:“原來,今天是個特殊時節,裏麵還有此等要密。
倘若軒轅莊主今不宣說,恐怕少有人知曉這其中秘密。
那軒轅黃帝,為中原始祖、人文初祖,我等皆為黃炎之後,我族雖是鮮卑後裔,亦是黃炎之後。
眾族共尊始祖,萬劍山莊複姓軒轅,更是黃帝之後,今有此舉,實屬在理。”
原來,獨孤天雲為鮮卑族後裔,家族遺傳漢地數百年,早已歸漢所屬,語言通漢,身著漢服,亦過漢人生活,但其姓氏複姓獨孤,即顯現身份出身。
雖然他們風俗習慣此時已與漢人無異,但難免心有卑微之感。
獨孤天雲雖知自己家族來源為鮮卑貴族,出自東漢皇族,為光武帝劉秀後裔,以部落為姓,但身處漢人中間,總覺得自屬東夷、北狄為少數民族文化沒落之族,往往內心卑微,此關難越。
北宋初年,民間曾有人編撰《百家姓》傳世,所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落到複姓列部則是“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等等。
然“獨孤”一姓,卻未能列屬百家之姓,一方麵確實是獨孤一族人丁不旺之故,另一方麵也難免顯示了獨孤氏族之地位沒落。
萬劍山莊出自軒轅氏,名列《百家姓》,更以軒轅黃帝嫡裔自居,在地位等級上,確實遠超獨孤部,這也是當下江湖現狀。
由此而來,獨孤天雲對自身的家族身世常有卑微之感,是在所難免。此種心理,獨孤一族自不會向外人道也。但越是不足以向外人道也之事,卻往往內心關口難越。
實際上,獨孤天雲本不應該自卑於自己氏族出身,其自卑原因,仍然是過不了世俗人口眼之關。而另一方麵,還是他見聞粗淺,不能洞明通達中華文化曆史之故,故其方有此出身卑微之感。
鮮卑一族,其先為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加之後來,如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等等諸多內外因故,致使中華民族族群風俗變易,分散諸方,難趨一統。而那有熊氏,本來就是黃帝部落,為軒轅黃帝之苗裔。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二字,後世傳為姓氏,實乃時間久遠之故,中華姓氏文化繁而雜、多則惑之文字演化常態。否則,萬劍山莊此時則不能以軒轅為姓,當改姓公孫了。
“黃帝者,少典之子”,黃帝是為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這些僅是同一族人的不同稱謂而已,並無奇特。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常常統稱各方少數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實則也隻是以“東西南北”之地理方位命名而已,後世多以為此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有歧視外族之嫌,實乃不通明中國文化之誤解。
《禮記·大學》中記載:“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這裏所說的是:殷朝在沒有失去民心的時候,還是符合上天之道德準則的。現以殷朝為鑒,可以發現護守天命,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
何謂中國文化之天命?何為中原文化之天命?在聖,有道有德者居之。在人,君子先慎乎德。倘世人皆慎乎德,乃護守中華之天命者,即皆可為君子。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中華之天命,在於以道德為本。倘於道德上舍本逐末,則與中華天命不符,故有“容迸”之別。
故而在《禮記·大學》中又有言說:“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之中,如果一個人,雖然他沒什麽技藝本領,但是他為人身心誠懇,說明這個人心胸寬廣,是為能容。當其他人有所本領技藝時,他也能像自己擁有一樣內心歡喜,別人向往聖德,他也向往喜好,並能夠給以讚賞,這就是說,這個人有所容量之表現。這樣的人,是能夠保護我們的子孫後代的,這樣的人是有利於我們國家的。
但如果有一個人,雖然他很有技藝、很有本事,可是他心胸狹窄,又不願追求聖德,甚至對他人橫加阻撓、違背作梗,像這樣的人是沒有容量之人,是不能保護我中華子孫的。對於這樣的人,聖賢仁人們會將他們放逐出去,迸向四方,不令他們同處中國,而破壞我中華道德之天命。
因為中國人素以道德為本,以道德為天命。倘若你能守護道德之天命,不論你是來自何方、是何族之人,都可列於中國子孫黎民;倘若你不能守護道德之天命,縱然你出身中原,擁有各種技藝本領,卻是心胸難容之人,亦不可列為中國子孫黎民。但作為中國的聖賢仁人,也不會將其當作敵人戰鬥,也不會任意殺戮,隻是放逐出去,迸向四方,令其自生自滅,不與同中國。所以說“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是也。
獨孤天雲雖也是有學識之人,但他也是不能通達此中道理,故仍然不能跨越種族之關。此刻麵對萬劍山莊軒轅氏嫡脈,便心有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