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道之初,先持齋戒,以堅信心。
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故左仙公雲:“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夫戒者,戒諸惡行也,故不持戒,道無由得。持齋戒是修道者持身之津梁,積功累行之徑路,益善止惡,皈真舍妄,莫不由此漸進而頓悟。王常月祖師也說:“這個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鎮壓妖邪;是護命之符,能增延褔壽;是升天之梯,能朝禮三清而超凡入聖;是引路之燈,能清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寶筏,能渡眾生離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濟眾生出愛河。”學道之士學道之初先學受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雲:“道法於身不等閑,思量戒行徹心寒。千載鐵樹開花易,一入豐都出世難。”西河救苦薩真人因湘陰城隍廟廟祀血食太甚,用雷火焚廟,其神上奏,玉帝敕賜金鞭,隨公察過,十二年之久,以慧眼觀察竟全無過可尋,其神歸降為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即以金鞭罰之必矣。所以嚴持齋戒能有如是廣大威德。我們想要成仙了道,信德也至關重要。成仙之路入門的初機就是要培固自己的信德,《道德真經·第四十九章》上說“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道德真經·二十三章》上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們修道之人,一定要深信神仙實有,神仙可學,神仙可成。俗語說的好:“神仙本是凡人做,隻怕凡人心不堅。”我們對《生天得道真經》中元始天尊經中所說一切法語要深信不疑,如果信心不足,就會產生不信效果,或者剛開始信,後來又不信了。做為一個真正深信經典修學的人,不管群魔如何毀謗真經,自已的初心不退,道心堅固,不管群魔如何引誘自已步入魔道,自已常存真正之心,虔誠信奉元始慈尊一切法語,將此身心奉獻於元始天尊聖前,決不入邪魔外道。天魔外道以凡夫愚執不信心為宮殿,以凡夫破戒破齋為魔力。隻要我們真心清靜,常侍天尊,以自已的信德為依怙,深信《生天得道真經》是元始天尊金口宣說的成仙得道的無上妙法,則群魔的宮殿自然倒塌,魔力自然消除。我們作為信仰道教的人,在信仰層次上,我們其實非常需要一種“迷”,這個“迷”,實際是一種人人都要重視的“篤行精神”、“堅定信仰”。《生天得道真經》所說的“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以及此經的無量功德。貧道相信,隻要我們按法修持,積德道備,則眼前就是大羅仙境。
二、廣種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眾緣。
我們修神仙的人,當先立功德。葛洪祖師《抱樸子·內篇》上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所謂精修妙行,就是要行出世,入世的功夫。出世即行真功,晉真人雲:“若要真功者,需是澄心定意,打疊神情,勿動勿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入世即行真行:“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道法九要》上說“昔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為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聞得疾之因,乃緣貧乏不得誌而已。真君以錢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迴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布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為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我們修神仙的人積累功德,都出於無心,無為,這就是《道德真經》所說的“上德”。《生天得道真經》所說的“妙行”。出世法必須從入世法積功累德做起,也就是從學做好人做起。故元始慈悲教主教我等“廣種福田”,即廣泛的行善,德業不雄厚,要做出世的修煉,就如同誇父追日,是可望不可及的。邱長春祖師在《寄西州道友書》上說“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誌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道,刹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須圓修萬行。”修行人在行入世出世功夫之時,千萬不能迷了自性。隨眾緣而被物迷。《呂祖百字碑》也說:“真常需應物,應物需不迷”。不為“物累”,不被“俗迷”才能保持樸真的境界。
三、常持正念,使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煩惱業障。
正念即我們的道心,向道之心沒有偏離,則心清意靜。心清意靜則內想不出。內想不出則神明內守。神明內守則外想不入。外想不入,不受外物之勞擾,自然煩惱業障消失。《清靜經》雲:“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我們“心”是一身之主宰。古聖有雲:“萬法千門修心為上”。要達到返樸歸真,修心尤為重要,修心也就是修“性”。那麽我們如何修性呢?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經》中告誡我們:要求人們“虛其心”即淨化我們的心靈,按《清靜經》上說即是“澄心譴欲”我們本性圓明的心,如同中天的寶月,但因“客塵”(浮雲)障礙了自性的光明與樸真,所以經書上說: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光滿太虛即本性光明的朗照。
四、保養真氣,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內外光明。
人之三寶即精,氣,神,《心印經》稱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按照道教內丹學說言:人年齡逾大,真元潰散越多,所以教人嗇寶精氣神使之不外泄,人如果達到精旺神足氣全,自然百骸調和,內外無病,若在加以鍛煉“上藥”結成“內丹”自然長生久視。《道德真經》中太上道祖向我們宣講嬰兒生命樸真的狀態。“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母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我們對命功的修煉,就要向嬰兒般的“精之至”,“和之至”。道教內丹學講,順以成人,逆以成仙,而修煉命功(內丹)則在於返迴先天,歸根複命,即通過煉精化氣,煉神還虛,複歸無極,以與真樸虛靜的道合而為一。
五、減節飲食,以養真元,遣鬼屍而絕嗜欲。
修道之人貴在清心寡欲,如果諸欲不生,則鬼屍自亡。若能恬淡為上,減節飲食則真氣充盈,五髒皆泰。《四少歌》說:“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六、淨六根,空五蘊,以造虛妙。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是。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六塵”而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作用。所謂“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人們清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淨六根”,就是要求修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修道者如能得證如是,則心境清靜,一塵不染也。詩雲:“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如何得證空五蘊?色者,窒礙之義,若見境逢物,不著不染,是無窒礙,色蘊自空也。受者,領納之義,若遇一切聲色境界,心不領納,得受蘊空也。想者,妄想,思慮之義,若過去不思,未來無想,現在自如,得想蘊空也。行者,心念不停遷流之義,若十二時中心不外遊念不煩亂,不被物轉,不被境留,一念不離當處得行想空也。識者,別無親疏之義,亦乃著物之理,若見一切境物,一無分別辨認,一概平等。見如不見,識如不識,無親無疏。來則應之,去則不思,得識蘊空也。修道之人如能“淨六根,空五蘊”則能造玄入妙,仙道成就指日可待也。
出自元始天尊所說“生天得道”之妙法。
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故左仙公雲:“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夫戒者,戒諸惡行也,故不持戒,道無由得。持齋戒是修道者持身之津梁,積功累行之徑路,益善止惡,皈真舍妄,莫不由此漸進而頓悟。王常月祖師也說:“這個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鎮壓妖邪;是護命之符,能增延褔壽;是升天之梯,能朝禮三清而超凡入聖;是引路之燈,能清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寶筏,能渡眾生離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濟眾生出愛河。”學道之士學道之初先學受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雲:“道法於身不等閑,思量戒行徹心寒。千載鐵樹開花易,一入豐都出世難。”西河救苦薩真人因湘陰城隍廟廟祀血食太甚,用雷火焚廟,其神上奏,玉帝敕賜金鞭,隨公察過,十二年之久,以慧眼觀察竟全無過可尋,其神歸降為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即以金鞭罰之必矣。所以嚴持齋戒能有如是廣大威德。我們想要成仙了道,信德也至關重要。成仙之路入門的初機就是要培固自己的信德,《道德真經·第四十九章》上說“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道德真經·二十三章》上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們修道之人,一定要深信神仙實有,神仙可學,神仙可成。俗語說的好:“神仙本是凡人做,隻怕凡人心不堅。”我們對《生天得道真經》中元始天尊經中所說一切法語要深信不疑,如果信心不足,就會產生不信效果,或者剛開始信,後來又不信了。做為一個真正深信經典修學的人,不管群魔如何毀謗真經,自已的初心不退,道心堅固,不管群魔如何引誘自已步入魔道,自已常存真正之心,虔誠信奉元始慈尊一切法語,將此身心奉獻於元始天尊聖前,決不入邪魔外道。天魔外道以凡夫愚執不信心為宮殿,以凡夫破戒破齋為魔力。隻要我們真心清靜,常侍天尊,以自已的信德為依怙,深信《生天得道真經》是元始天尊金口宣說的成仙得道的無上妙法,則群魔的宮殿自然倒塌,魔力自然消除。我們作為信仰道教的人,在信仰層次上,我們其實非常需要一種“迷”,這個“迷”,實際是一種人人都要重視的“篤行精神”、“堅定信仰”。《生天得道真經》所說的“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以及此經的無量功德。貧道相信,隻要我們按法修持,積德道備,則眼前就是大羅仙境。
二、廣種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眾緣。
我們修神仙的人,當先立功德。葛洪祖師《抱樸子·內篇》上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所謂精修妙行,就是要行出世,入世的功夫。出世即行真功,晉真人雲:“若要真功者,需是澄心定意,打疊神情,勿動勿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入世即行真行:“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道法九要》上說“昔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為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聞得疾之因,乃緣貧乏不得誌而已。真君以錢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迴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布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為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我們修神仙的人積累功德,都出於無心,無為,這就是《道德真經》所說的“上德”。《生天得道真經》所說的“妙行”。出世法必須從入世法積功累德做起,也就是從學做好人做起。故元始慈悲教主教我等“廣種福田”,即廣泛的行善,德業不雄厚,要做出世的修煉,就如同誇父追日,是可望不可及的。邱長春祖師在《寄西州道友書》上說“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誌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道,刹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須圓修萬行。”修行人在行入世出世功夫之時,千萬不能迷了自性。隨眾緣而被物迷。《呂祖百字碑》也說:“真常需應物,應物需不迷”。不為“物累”,不被“俗迷”才能保持樸真的境界。
三、常持正念,使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煩惱業障。
正念即我們的道心,向道之心沒有偏離,則心清意靜。心清意靜則內想不出。內想不出則神明內守。神明內守則外想不入。外想不入,不受外物之勞擾,自然煩惱業障消失。《清靜經》雲:“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我們“心”是一身之主宰。古聖有雲:“萬法千門修心為上”。要達到返樸歸真,修心尤為重要,修心也就是修“性”。那麽我們如何修性呢?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經》中告誡我們:要求人們“虛其心”即淨化我們的心靈,按《清靜經》上說即是“澄心譴欲”我們本性圓明的心,如同中天的寶月,但因“客塵”(浮雲)障礙了自性的光明與樸真,所以經書上說: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光滿太虛即本性光明的朗照。
四、保養真氣,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內外光明。
人之三寶即精,氣,神,《心印經》稱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按照道教內丹學說言:人年齡逾大,真元潰散越多,所以教人嗇寶精氣神使之不外泄,人如果達到精旺神足氣全,自然百骸調和,內外無病,若在加以鍛煉“上藥”結成“內丹”自然長生久視。《道德真經》中太上道祖向我們宣講嬰兒生命樸真的狀態。“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母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我們對命功的修煉,就要向嬰兒般的“精之至”,“和之至”。道教內丹學講,順以成人,逆以成仙,而修煉命功(內丹)則在於返迴先天,歸根複命,即通過煉精化氣,煉神還虛,複歸無極,以與真樸虛靜的道合而為一。
五、減節飲食,以養真元,遣鬼屍而絕嗜欲。
修道之人貴在清心寡欲,如果諸欲不生,則鬼屍自亡。若能恬淡為上,減節飲食則真氣充盈,五髒皆泰。《四少歌》說:“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六、淨六根,空五蘊,以造虛妙。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是。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六塵”而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作用。所謂“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人們清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淨六根”,就是要求修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修道者如能得證如是,則心境清靜,一塵不染也。詩雲:“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如何得證空五蘊?色者,窒礙之義,若見境逢物,不著不染,是無窒礙,色蘊自空也。受者,領納之義,若遇一切聲色境界,心不領納,得受蘊空也。想者,妄想,思慮之義,若過去不思,未來無想,現在自如,得想蘊空也。行者,心念不停遷流之義,若十二時中心不外遊念不煩亂,不被物轉,不被境留,一念不離當處得行想空也。識者,別無親疏之義,亦乃著物之理,若見一切境物,一無分別辨認,一概平等。見如不見,識如不識,無親無疏。來則應之,去則不思,得識蘊空也。修道之人如能“淨六根,空五蘊”則能造玄入妙,仙道成就指日可待也。
出自元始天尊所說“生天得道”之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