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過答道:“用耬車播種的時候,耬車自帶的鏵會深入地裏,這樣種子就可以在土地裏埋得很深。而且由於是機械控製,所以種子的數量和分布密度都可以達到一致,最大程度上避免誤差。


    聽到趙過的介紹,霍邯心裏是很滿意的,他下意識的就覺得這個耬車很吊。


    但實際上,這個耬車比他想象的還要吊!


    從耬車發明的這一刻起,大漢的播種係統就遠遠超越了西方。單從效率上來看,耬車的播種效率至少是同期歐洲傳統播種的10倍以上!而且這個領先的時間長到嚇人!


    從公元前耬車被發明,到文藝複興之後威尼斯出現的播種機,在這1700年的時間裏。耬車一直保持著中華農業對西方農業在播種技術上的全麵壓製!


    雖然最早的耬車並不是趙過發明的,但耬車的的確確是經趙過之手,才趨於了完美。


    聽趙過介紹了代田法、耦犁和耬車,時間也不早了。霍邯正準備離開,趙過卻突然一拍腦門。


    “哎呀呀!竟然忘記了仙人交代的大事,這一忙起來真是差點誤了正事!大將軍請先別走,下官有事要稟報。”


    “有事?請講。”


    “是這樣的,下官在前來投奔大將軍之前,曾經遇見過仙人,正是仙人的指引才讓我下定決心來到這異域之地。”


    霍邯暗道很顯然趙過又是被仙人給忽悠了,這些仙人也就是係統的套路霍邯都清楚了。要麽就是利用封建迷信,要麽就是畫大餅許願,總之是各種坑蒙拐騙,讓這些人心甘情願的來投奔自己。


    趙過接著說道:“另外,仙人曾經給了我一輛馬車,馬車裏裝載著幾箱子仙人的禮物。仙人說我來巴克特裏亞之後,定然會受到大將軍的重用,而馬車裏的禮物就是讓我用來替大將軍分憂的禮物。”


    “仙人讓我在見到大將軍之後,當著大將軍您的麵再打開。”


    聽到趙過說他那裏有仙人的禮物,而且是特意給趙過用來為大漢分憂的,霍邯覺得自己已經猜到了什麽。


    馬車上的箱子裏,一定裝的是能解決糧食問題的禮物!不然的話也不會特意交代給趙過!


    至於到底是什麽,那就得看看才知道了。


    由趙過帶領著,霍邯和霍光來到了趙過住的帳篷。


    大大小小算是一名官員,而且又是霍光的老部下,所以趙過的帳篷要比平頭百姓的大不少。而在帳篷的後麵,拴著一匹駿馬,旁邊則是一輛馬車。


    馬車被帆布覆蓋著,掀開帆布,打開箱子,發現是滿滿一箱的稻種!


    稻穀之中插著一塊小木牌,上書三個大字:占城稻!


    占城稻!


    雖然霍邯並不是什麽農業專家,但霍邯依然知道占城稻,這種教科書上重點介紹過的引進稻種,在我國古代的曆史上實在是太出名了。


    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是原產於中南半島的優良稻種,在宋朝的時候傳入了福建。由於占城稻具有適應能力強、高產、早熟、耐旱的優點,所以很快就在宋朝大規模的流傳開來。


    占城稻的諸多優點使得當時宋朝的糧食生產能力有了一個質的提高,耐旱、適應能力強,從播種到收獲最快隻需五十多天。宋朝的人口大爆炸,可以說有引進占城稻的很大功勞。


    而再結合巴克特裏亞地區農業的特點,特別是占城稻耐旱且適應性強這一點,實在是太適合目前的大漢推廣了!


    見到係統送了滿滿的幾箱子占城稻種,霍邯可是高興的不得了。


    “沒想到竟然是占城稻,這下子糧食問題有著落了!”


    作為漢代的土著,趙過自然是不知道占城稻的厲害之處,他有些疑惑的問道:“大將軍,這占城稻是何稻種?”


    霍邯很高興的為趙過介紹了一下占城稻的特點,而在聽完霍邯的解說之後,趙過也捋著胡須點頭道:“既然這占城稻擅於抗旱,那的確是最適合我們大漢的稻種了。”


    趙過拿著一捧占城稻細細的端詳起來,而霍邯也在心中給係統點了一個讚:“這係統還是想的周到啊!知道自己肯定會發掘出趙過這樣的農業人才,所以把占城稻直接送給了趙過。”


    迴去的路上,心情不錯霍邯哼著歌兒開始了yy:大漢目前各式步騎弓加起來擁兵四萬餘人,再加上五十萬的人口作為後盾可以征兵,必要時還可以雇傭布哈拉的傭兵。


    這些種種加起來,大漢簡直是分分鍾擁有十萬大軍的節奏!十萬大軍或許搞不定羅馬埃及馬其頓這樣的大國,但是虐爆東方這一幹小國絕對無壓力!


    而且大漢目前的四萬大軍之中精銳部隊占比超過一半,等以後從移民中再招募的新兵,也絕對都是善戰之兵。


    霍邯很有信心自己招募的新兵會是精銳之師,因為目前大漢有人口,有土地,等解決了糧食問題,就可以輕鬆的招募一大波的自耕農補充兵力。


    或許這些自耕農新兵隻是普通的兵員,不像丹陽兵那樣威名傳播四海。但霍邯知道,這些擁有土地的農民兵,才會是自己真正的主力兵源!


    因為自古以來有這麽一個道理:最強的兵永遠都是自耕農!


    大漢的良家子、唐朝的府兵、明朝的軍戶……這些王朝巔峰期的主力兵源,都是擁有土地的農民。


    而這些王朝軍製的崩塌,也正是因為農民失去了土地。


    不僅是大漢,還有羅馬,最強的主力兵也都是自耕農!羅馬軍團目前的青年軍、壯年軍、成年軍等等,大多都是自耕農。


    甚至包括後來幾乎統一歐洲的拿破侖,其手下的主力兵源也都是來自法國各地的農民。


    為了保護自己已有的土地,和獲取更多的土地,這些自耕農們的戰鬥力簡直爆表!


    因為,這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


    如果大漢能保證有充足的土地供農民開墾,大漢軍隊的戰鬥力將得到無窮無盡的保障!


    迴到漢鎮之後,霍邯思索著白天的見聞,想來想去,霍邯覺得趙過發明的耦犁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使用耦犁需要二牛三人,這個要求還是太高了!


    即使這草原一帶不缺牛羊,但也不能保證每個農戶都保持有兩頭牛。就算政府提供公用耕牛,但農忙季節肯定周轉不過來!


    到時候家家戶戶來借牛,隻怕真的要變成累死的牛了。


    而且就算大漢有錢任性,真的給每個農戶都配備上了兩頭牛,也不能保證每戶都有三個勞動力啊!


    倘若是單身漢怎麽辦?倘若兒子應征入伍,家中隻有老父老母怎麽辦?


    有沒有什麽方便的,一個人也能使用的犁呢?應該是有的,但是霍邯需要想一想。


    先迴想一下白天見識的耦犁,耦犁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耗費的人力畜力大,為什麽呢?


    霍邯拿著筆在草紙上畫了一個耦犁的模型,邊畫邊思考著:耦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很費勁,特別是轉彎和迴頭異常困難。所以必須要三人二牛才能自在的操作。


    如果把長直轅犁改成彎曲的短轅,弧形的構造可以化解一部分的力,這種構造是不是可以更加省力呢?


    然後,耦犁轉向困難,是不是可以在轅頭安裝一個自由轉動的犁盤呢?有了這樣可以轉動的犁盤,轉動起來肯定會輕鬆很多吧?


    手中的筆沙沙滑動,霍邯繼續思考著:耦犁的犁鏵是固定長度的,而土地的厚度卻是不固定的。再加上種植不同的作物需要耕耘的厚度也不同,那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能調節的設備呢?


    霍邯在腦海中迴憶課本上和現實中的見聞,很快便畫出了犁評和犁建。用力向下壓犁評,犁鏵便會同步向下,深入土中。而把犁評向上一提,犁鏵高度也就隨即提升,入土則淺。


    這樣加上犁評之後,就可以自由調整犁鏵的高度,也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的調整深耕或淺耕。


    新的犁初步成型,霍邯在腦中推演了一遍耕地的動作,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種新犁是設計單牛甚至單人使用的,人力畜力都有限。而草原地區的土地幹結,很可能很硬難以開墾,是不是可以效仿現代的破冰船,來一種破土的設計呢?


    想到這裏,霍邯又動筆在犁上加了一個犁壁。加上犁壁之後,破土的能力瞬間大增,還可以順道把泥土推到犁的兩側,便於耕犁前進。


    畫好了之後,霍邯站起來審視了一下全圖,突然愣住了!


    這個由自己一筆一劃畫出來的犁,好像在哪裏見過的樣子?


    突然,霍邯大叫了出來:“我去!這不是課本上的曲轅犁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大戰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會獨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會獨行並收藏漢朝大戰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