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大軍兵臨城下,卻未再進一步。
高郡城內處處戒備,婁將/軍雙眼盯著北府軍中飄揚的旗幟,眼睛都不眨一下。
隻是等了良久,卻未見那一萬人攻城,反倒瞧見他們在幾裏之外的地方開始燒火做飯。
這一路越往中原來,天色欲暖。元宵節一過,花紅柳綠的春日好像即刻就要到來。
北府軍也沒有打仗的緊迫感,與四處逃竄的京師禁軍相比,他們好似遊春踏青那般悠閑從容。
趙茯苓這兩日最為安逸,營中有李京墨坐鎮指揮,衝鋒陷陣的事有北府軍跑在前。一來二去,她感覺自己好像是跟著大軍來出門遊玩的。
好在這樣閑適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關州大捷後,不少關州城守軍逃竄到了高郡。
正巧又遇上了李京墨等,於是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趙茯苓終於有機會再次披甲上陣,她一襲銀甲一杆銀槍,混跡於萬人中卻依然如同驕陽般璀璨奪目,叫人一眼就能瞧出她的身影來。
大概是太兇悍了,後麵的京師禁軍在看到她的身影時,直接奪路而逃,竟是連直麵應敵都不敢。
大軍花了三天時間奪下高郡,與關州而來的老陳等人匯合。
婁將/軍率領的大軍一敗再敗,撤退至建陽城外,得知建陽不準他們入內時,一時悲愴湧上心頭,差點提刀自盡。
還是身邊副官好說歹說,才將他勸下。
可他們去無可去,白江府也有了戰事,如今是自顧不暇,哪有時間接管他們這些逃兵。
最後不知是誰多嘴,出了主意:“都是大齊士兵,七皇子殿下也是正統,為何就不能投靠他呢?”
婁將/軍被說得一愣,可心裏分明動搖了。
隻是嘴上卻還道:“北府軍皆是精銳,行兵作戰強悍不已,七殿下不一定看得上咱們。”
“將/軍糊塗啊!”那人苦口婆心勸道,“北府軍雖然強盛,可統共也就二十萬大軍,還有至少十萬大軍駐守在崢嶸關,能抽出手揮兵中原的也就這麽些人。”
“可殿下若是想要成事,區區五萬人怎能行?還不得靠咱們這些降兵?七殿下又向來仁慈,他手下將士從不殺俘虜的。以後,咱們說不準還有靠著殿下加官進爵的機會呢!”
這人說話有理有據,雖然難免有些厚顏無恥,但總得來說也算合情理。
婁將/軍便試探道:“那不如便降了?”
其他人聽到這話,直直鬆口氣:“降了吧降了吧。”
對上李京墨時本就沒什麽氣勢,如今真是連最後一點麵子也不要了。
於是這潰逃到隻剩四萬多的大軍,於建陽城外,全部繳械投降。
敵軍投降是個好事,可如何收編,卻又是個叫人頭疼的問題。
跟在李京墨身邊的諸將領,都不大想要這些俘虜,一來怕他們又起心思作亂,二來糧草困窘,根本養不起這麽些人。
所以大部分人,都直接建議李京墨把俘虜殺了。
趙茯苓沒說話,隻坐在旁邊默默的聽。
李京墨卻看她一眼,獨獨點名問道:“阿苓,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趙茯苓抬頭,環視一眼眾人,最後遲疑道:“諸位將/軍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隻是虐殺俘虜,對殿下也很不利。”
“我們自高郡一路過來,已經聽說了不少關乎殿下的負麵評價。李策為達目的,不惜出言汙蔑殿下名聲。若此時我們再造下這四萬俘軍殺孽,豈不是坐實了他的汙蔑?”
“那趙姑娘,你說怎麽辦?”有人攤著手,神情不滿又煩躁。
趙茯苓知道這不滿和煩躁是衝她來的,但也不放在心上,隻溫聲道:“我們急需兵力,也希望這兵力能夠可靠。最為直接的辦法,便是控製掌握兵力的人。”
她扭頭看向李京墨,說道:“前來投誠的那位婁將/軍,殿下可以親自去見一見。”
李京墨輕輕頷首,又看向其他人。
那人繼續問:“那糧草呢?當務之急是解決糧草。”
趙茯苓想了想,說道:“糧草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若我帶人南下一趟。”
時值開春,北方起戰事,百姓們流亡大多都是南逃。
他們走時將家中餘糧和金銀細軟一並帶走,留下來的,隻是空蕩蕩的城鎮與街道。
而與寒冷貧瘠的北方比起來,有著魚米之鄉的南方,富庶又安穩,隻要花錢便能購到大量的糧食。
趙茯苓此次南下,不光是去購買糧食,更重要的,便是去替李京墨爭取到可用之人。
江南多才子,全天下的讀書人,在江南便要占盡七成,這些讀書人,就是他們的目標。
趙茯苓的視線落在李京墨臉上,李京墨似是明白了她的用意,手指無意識的落在桌上敲了敲,才頷首道:“南下可行。”
那人又追問:“趙姑娘去南下也要費時間,便是買了糧食送迴來,最快也要耗時一個月。那這一個月裏,咱們的糧草怎麽解決?”
許是問得煩了,李京墨臉上表情有些難看。
他掀眸看著問話那人,不動聲色道:“樂倡,遇到問題就想辦法去解決,不要總是丟給別人。倘若戰場上事事都依賴別人,我要你何用?”
這番話著實不留情麵,叫樂倡有些慚愧的低下了頭。
事情說畢,眾人各自散開。
出帳子後,三營指揮使老陳追上去問道:“樂倡,你今兒個怎麽迴事?怎麽感覺說話有點衝趙姑娘呢?”
叫樂倡的人頭都沒迴,雙手背在身後道:“有嗎?你感覺錯了。”
“怎地沒有?咱們雖然都是些粗人,可也不傻,都感覺出來了。”
老陳說著,又示意了下李京墨的方向:“再者,殿下不也是因為你的態度才生氣了的麽?”
樂倡聽到這話就生氣,他哼哼道:“殿下還護著那趙姑娘呢,咱們一路上過來,也聽了不少流言。他如今都快被傳成什麽了?搶奪兄嫂,忘恩負義……還不都是因為這個趙姑娘?”
老陳聽得不樂意了,停下步子說道:“這關趙姑娘什麽事?怎地別人怪趙姑娘,你也怪趙姑娘?”
新
</p>
大軍兵臨城下,卻未再進一步。
高郡城內處處戒備,婁將/軍雙眼盯著北府軍中飄揚的旗幟,眼睛都不眨一下。
隻是等了良久,卻未見那一萬人攻城,反倒瞧見他們在幾裏之外的地方開始燒火做飯。
這一路越往中原來,天色欲暖。元宵節一過,花紅柳綠的春日好像即刻就要到來。
北府軍也沒有打仗的緊迫感,與四處逃竄的京師禁軍相比,他們好似遊春踏青那般悠閑從容。
趙茯苓這兩日最為安逸,營中有李京墨坐鎮指揮,衝鋒陷陣的事有北府軍跑在前。一來二去,她感覺自己好像是跟著大軍來出門遊玩的。
好在這樣閑適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關州大捷後,不少關州城守軍逃竄到了高郡。
正巧又遇上了李京墨等,於是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趙茯苓終於有機會再次披甲上陣,她一襲銀甲一杆銀槍,混跡於萬人中卻依然如同驕陽般璀璨奪目,叫人一眼就能瞧出她的身影來。
大概是太兇悍了,後麵的京師禁軍在看到她的身影時,直接奪路而逃,竟是連直麵應敵都不敢。
大軍花了三天時間奪下高郡,與關州而來的老陳等人匯合。
婁將/軍率領的大軍一敗再敗,撤退至建陽城外,得知建陽不準他們入內時,一時悲愴湧上心頭,差點提刀自盡。
還是身邊副官好說歹說,才將他勸下。
可他們去無可去,白江府也有了戰事,如今是自顧不暇,哪有時間接管他們這些逃兵。
最後不知是誰多嘴,出了主意:“都是大齊士兵,七皇子殿下也是正統,為何就不能投靠他呢?”
婁將/軍被說得一愣,可心裏分明動搖了。
隻是嘴上卻還道:“北府軍皆是精銳,行兵作戰強悍不已,七殿下不一定看得上咱們。”
“將/軍糊塗啊!”那人苦口婆心勸道,“北府軍雖然強盛,可統共也就二十萬大軍,還有至少十萬大軍駐守在崢嶸關,能抽出手揮兵中原的也就這麽些人。”
“可殿下若是想要成事,區區五萬人怎能行?還不得靠咱們這些降兵?七殿下又向來仁慈,他手下將士從不殺俘虜的。以後,咱們說不準還有靠著殿下加官進爵的機會呢!”
這人說話有理有據,雖然難免有些厚顏無恥,但總得來說也算合情理。
婁將/軍便試探道:“那不如便降了?”
其他人聽到這話,直直鬆口氣:“降了吧降了吧。”
對上李京墨時本就沒什麽氣勢,如今真是連最後一點麵子也不要了。
於是這潰逃到隻剩四萬多的大軍,於建陽城外,全部繳械投降。
敵軍投降是個好事,可如何收編,卻又是個叫人頭疼的問題。
跟在李京墨身邊的諸將領,都不大想要這些俘虜,一來怕他們又起心思作亂,二來糧草困窘,根本養不起這麽些人。
所以大部分人,都直接建議李京墨把俘虜殺了。
趙茯苓沒說話,隻坐在旁邊默默的聽。
李京墨卻看她一眼,獨獨點名問道:“阿苓,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趙茯苓抬頭,環視一眼眾人,最後遲疑道:“諸位將/軍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隻是虐殺俘虜,對殿下也很不利。”
“我們自高郡一路過來,已經聽說了不少關乎殿下的負麵評價。李策為達目的,不惜出言汙蔑殿下名聲。若此時我們再造下這四萬俘軍殺孽,豈不是坐實了他的汙蔑?”
“那趙姑娘,你說怎麽辦?”有人攤著手,神情不滿又煩躁。
趙茯苓知道這不滿和煩躁是衝她來的,但也不放在心上,隻溫聲道:“我們急需兵力,也希望這兵力能夠可靠。最為直接的辦法,便是控製掌握兵力的人。”
她扭頭看向李京墨,說道:“前來投誠的那位婁將/軍,殿下可以親自去見一見。”
李京墨輕輕頷首,又看向其他人。
那人繼續問:“那糧草呢?當務之急是解決糧草。”
趙茯苓想了想,說道:“糧草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若我帶人南下一趟。”
時值開春,北方起戰事,百姓們流亡大多都是南逃。
他們走時將家中餘糧和金銀細軟一並帶走,留下來的,隻是空蕩蕩的城鎮與街道。
而與寒冷貧瘠的北方比起來,有著魚米之鄉的南方,富庶又安穩,隻要花錢便能購到大量的糧食。
趙茯苓此次南下,不光是去購買糧食,更重要的,便是去替李京墨爭取到可用之人。
江南多才子,全天下的讀書人,在江南便要占盡七成,這些讀書人,就是他們的目標。
趙茯苓的視線落在李京墨臉上,李京墨似是明白了她的用意,手指無意識的落在桌上敲了敲,才頷首道:“南下可行。”
那人又追問:“趙姑娘去南下也要費時間,便是買了糧食送迴來,最快也要耗時一個月。那這一個月裏,咱們的糧草怎麽解決?”
許是問得煩了,李京墨臉上表情有些難看。
他掀眸看著問話那人,不動聲色道:“樂倡,遇到問題就想辦法去解決,不要總是丟給別人。倘若戰場上事事都依賴別人,我要你何用?”
這番話著實不留情麵,叫樂倡有些慚愧的低下了頭。
事情說畢,眾人各自散開。
出帳子後,三營指揮使老陳追上去問道:“樂倡,你今兒個怎麽迴事?怎麽感覺說話有點衝趙姑娘呢?”
叫樂倡的人頭都沒迴,雙手背在身後道:“有嗎?你感覺錯了。”
“怎地沒有?咱們雖然都是些粗人,可也不傻,都感覺出來了。”
老陳說著,又示意了下李京墨的方向:“再者,殿下不也是因為你的態度才生氣了的麽?”
樂倡聽到這話就生氣,他哼哼道:“殿下還護著那趙姑娘呢,咱們一路上過來,也聽了不少流言。他如今都快被傳成什麽了?搶奪兄嫂,忘恩負義……還不都是因為這個趙姑娘?”
老陳聽得不樂意了,停下步子說道:“這關趙姑娘什麽事?怎地別人怪趙姑娘,你也怪趙姑娘?”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