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東方剛剛泛起魚肚白,列青佳一行人便匆匆用過早飯,開始收拾起行李來。他們動作迅速而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每個人都喬裝打扮了一番,盡量不引人注目。
接著,他們兩三個人分成一組,分批繞道竹林,進入北城,再直奔府衙大牢。
此時,府衙前的大街早已熱鬧非凡,圍觀的人群如潮水般源源不斷地湧來。他們自覺地站在街道兩側,秩序井然,沒有一絲混亂。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似乎在期待著什麽重要的事情發生。
沒過多久,隻見吳元雄邁著穩健的步伐,從府衙大牢內走了出來。他的身後緊跟著吳柏鳧和吳小奇,兩人神情嚴肅,一言不發。
緊接著,二十位身姿婀娜的婢女手提竹籃,輕盈地走了過來。竹籃內裝滿了厚厚的紙錢,隨著她們的走動,發出沙沙的聲響。
隨後,四名身材魁梧的壯漢抬著一口棺材,緩緩走出。棺材上麵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顯得莊嚴肅穆。
最後麵跟著的是四十名手持白色旗幟的執幡者,他們默默地走著,整個場麵莊重而肅穆。
在府衙大牢門前,一支由六十多人組成的送葬隊伍,邁著沉重的步伐慢慢前行。他們個個身著素服,手持白花,神情凝重。這支隊伍沿著街道緩慢移動,每一步都顯得那麽艱難,仿佛時間也在這一刻凝固了。
街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神情肅穆,悲傷的情緒如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開來。這些百姓默默地注視著送葬隊伍,眼中滿是悲痛和不舍。當隊伍漸漸遠離府衙大牢,他們不約而同地跟在了隊伍後麵,人數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長。
經過漫長的跋涉,送葬隊伍終於來到了紫光山山頂。
此刻,吳元雄驚訝地發現,原本隻有六十多人的隊伍,這會竟已壯大到如此規模。麵對眼前的情景,他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動,但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於是,他果斷命令那四十名執幡者放下手中的幡,迅速圍繞墓穴站立,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並努力勸說百姓們盡快散開,日後再來祭拜也不遲。
百姓們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依舊聽從了吳元雄的安排,紛紛轉身離去。而混雜在人群中的列青佳等人,也隻好隨著人流一同下山。到達山腳後,他們悄悄躲進樹林中,密切關注著周圍的動靜,耐心等待吳元雄等人離開。
至於紫光山山頂,此時隻剩下吳元雄等送葬之人。看著逐漸散去的人群,吳元雄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的目光落在剛剛入土的徐賽春棺木上,心中百感交集。很快,葬禮便結束了,墓碑高高聳立,見證著徐賽春人生的結局。
吳元雄帶領眾人完成了對徐賽春的祭拜儀式後,立刻命令手下將所有送葬物品全部焚燒殆盡。直到確認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之後,他才站起身來,率領眾人返迴蘇陵城。
此時此刻,藏身山底草叢之中的列青佳等一行人正耐心地等待著。他們不敢有絲毫大意,一直密切注視著吳元雄及其隨從的一舉一動。待到確定吳元雄一行人已經漸行漸遠,直至完全消失在視線範圍內時,他們方才按照原定計劃開始行動。
首先,徐福、桓壽和祝康三人作為第一批,率先上山祭拜徐賽春。緊接著,第二批是盛安、餘寧和饒健。這六個人先後上山完成了祭拜儀式,並迅速返迴原地集合。然後,他們馬不停蹄地朝著翠丘山進發。
接下來,輪到列青佳和趙興成二人上山拜祭。最後,則是由朱慕虹、文似錦以及陳佩芳組成的小隊。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每個人都嚴格遵守著預定的計劃。
事實上,列青佳等人早已深思熟慮,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預見到吳元雄可能會派人暗中潛伏並跟蹤他們,因此采取了一係列應對措施。
一方麵,他們選擇分批次行動,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隱藏在暗處的敵人,迫使對方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麵,他們不僅精心偽裝自己的身份以掩人耳目,而且在祭拜徐賽春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沉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暴露真實意圖。
如此一來,就可憐了吳元雄暗中派遣、隱藏在暗處盯梢的那群黑衣人了。他們不得不頻頻派出人手,悄然跟蹤著這幾批人。
起初,他們派出了兩名黑衣人跟蹤徐福三人。然而,當盛安三人出現時,由於需要留下足夠的人手應對後續情況,他們隻能派出一名黑衣人進行跟蹤。
緊接著,列青佳和朱慕虹兩隊也相繼現身,黑衣人仍然按照之前的策略,分別各派一人暗中跟蹤。
這樣算下來,黑衣人總共派出了五人。這導致原本有七人的隊伍,瞬間隻剩下兩人,人手立刻變得緊張起來。
且說那三個跟蹤徐福和盛安的黑衣人,他們一路緊緊尾隨,一直來到了翠丘山。待到對方上山許久之後,那三名黑衣人這才趕緊發出信號,與藏匿在暗處的其他黑衣人取得聯係,並分享所獲情報,請他們多加留意。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決定先讓一名黑衣人返迴城中向吳柏鳧稟報情況,而另外兩名黑衣人則立即返迴紫光山待命。
至於跟蹤列青佳和朱慕虹這兩批人的兩名黑衣人,則一路小心翼翼地跟隨他們,最後來到了蘇陵城渡口。然而,由於人手有限,他們別無選擇,隻能硬著頭皮跟著一同上船,暫時無法迴去傳遞消息。
當列青佳與朱慕虹兩批人在蘇陵城渡口成功會合後,他們即刻購買了船票,並很快順利登上了航船。
船家見已經滿載乘客,立刻解開繩索,升起船錨。船手們用力劃動船槳,向著安會城的方向駛去。
航船沿著朗月河一路南下,漸漸遠離了蘇陵城。列青佳等人紛紛迴頭遙望蘇陵城,臉上都流露出了深深的不舍之情。
微風拂麵,列青佳不禁迴憶起了六年前的情景。
那時,正是安會城賊寇之亂被成功平定的一年後。他和朱慕虹一同經曆了一年的江湖闖蕩,來到了蘇陵城。經過一年的遊曆,他們已對漂泊的生活感到厭倦,心中不由湧起了安定下來的渴望。
同樣是在這個渡口,他們下了船,然後一路向東前行。最終,他們發現了那片幽靜的竹林。當時,他們被竹林的寧靜所吸引,於是很快就決定在此常住。
列青佳憑借著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僅僅花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雖然看起來有些簡陋,但是卻能夠遮風擋雨的木屋。而朱慕虹,則負責進入城中采購各種生活用品和必需品。
彼時,徐賽春也剛剛來到蘇陵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他已經正式上任,成為了蘇陵城的城防副將軍。在完成了對軍務的熟悉之後,他帶領著兩名城防軍士兵在街道上巡邏。
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巧合,徐賽春竟然在大街上與朱慕虹重逢了。徐賽春簡單地詢問了一下朱慕虹最近的狀況。當他得知朱慕虹和列青佳都來到了蘇陵城,並且已經決定要長期居住在城東的竹林裏之時,他高興得合不攏嘴。
隨後,徐賽春立刻主動幫忙朱慕虹置辦各種物資,再一同趕往城東的竹林。
一到竹林木屋外,徐賽春就見到了列青佳,心情異常激動。他急忙吩咐那兩名城防軍士兵一起幫助列青佳夫婦整理和布置房屋。
隨著夜幕逐漸深沉,這座小木屋變得越來越完善。列青佳眼見天色已晚,便讓朱慕虹為大家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以表達對大家的感激之情。
列青佳和徐賽春酒酣耳熱、心滿意足之後,興致逐漸低落。這時,列青佳心血來潮地請求徐賽春給自己的木屋起一個高雅別致的名字。
恰巧此刻,微風輕拂,木屋外的竹林發出沙沙的悅耳之聲,充滿了獨特的韻味。徐賽春靈感一來,隨即脫口而出道:“不如就叫‘竹韻居’吧!列老弟,你覺得這個名字怎麽樣?”
列青佳聽後,頻頻點頭表示讚賞。朱慕虹也對這個名字非常滿意。
飯後,徐賽春與兩個城防軍士兵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迴到了蘇陵城。與此同時,列青佳夫婦也在忙碌完所有的事情之後,洗漱歇息了。
第二天,列青佳親自揮毫潑墨寫下了“竹韻居”三個大字,並讓人製作成一塊匾額。從此以後,列青佳和朱慕虹就在這座名為“竹韻居”的木屋裏定居了下來。
後來,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改善竹韻居的居住環境。他們齊心協力地築起了堅固的籬笆牆,將院子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朱慕虹開始飼養雞鴨等家禽,這些家禽成為了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支撐著家庭的大部分開銷。
由於需要經常進城購買生活物資,朱慕虹與城裏陳記糧鋪的陳老板漸漸熟悉了起來。每次進城,她都會去陳老板那裏挑選所需物品,並與他交流一些家常瑣事。而列青佳則偶爾上山砍柴,然後用換來的微薄錢財買些酒水。
至於徐賽春,他也會在忙完公務之後,時常來到竹韻居拜訪列青佳。他們一起開懷暢飲,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經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交情變得越來越深厚。
從那時候起,列青佳和朱慕虹便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紛擾。
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卻在趙興成和文似錦的到來後被打破。他們的出現像是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逐漸將列青佳和朱慕虹帶迴到江湖的紛爭之中。
列青佳收迴思緒,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美景上。他靜靜地坐在船頭,用心感受著兩岸的自然風光。微風輕拂著他的臉龐,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他望著遠方,心中湧起一股感慨,仿佛在這一刻,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與列青佳沉浸於往昔歲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慕虹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未來。雖然蘇陵城同樣承載著她諸多美好的迴憶,但是隻要列青佳始終陪伴在自己身旁,她就感到心滿意足。
相比起迴憶過去,她更憧憬著即將到來的日子。她內心深處有著一種強烈的直覺——重新迴到人們視野中的列青佳,極有可能在安會城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拿得起固然是一個開端,但是真正的訣別則是學會放下。唯有真正的放下,才能迎來華麗的蛻變和重生。
船艙內,陳佩芳依然難以掩飾內心的悲傷與失落。她眼神黯淡,滿臉哀愁,不由自主地迴想起了半個月前發生的事情。
當時,她和母親不辭辛勞、千裏迢迢趕到蘇陵城,滿心歡喜地期盼著一家人團圓,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誰能料到,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裏,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一切都變得麵目全非。如今,隻剩下她形單影隻,孤獨地麵對這個世界。
她深深地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文似錦,心裏稍微感到些許慰藉。從今天開始,她將和這位剛剛結拜的姐姐一起闖蕩江湖了。
其實,她本來並沒有什麽雄心壯誌,也不想涉足江湖之事。在此之前,她隻有一個樸素的想法,那就是平平安安地待在父母身邊,享受平淡而寧靜的生活。隻可惜,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她最終被迫卷入到了這個紛繁複雜的江湖世界裏。
她默默地深唿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並嚐試著去坦然麵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勇敢地踏上這段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全新旅程。
一旁的文似錦,靜靜地凝視著漸行漸遠的航船,心中亦是感慨萬千。
當她最初接受寶墨掌門交付給自己的任務之時,她以為這隻不過是一項非常普通的使命——尋找某個人,鑽研武功技藝,然後耐心等待來年武林青年大會的舉行。可是誰能料到,自蘇陵城渡口發生的那場意外之後,她們竟會陷入越來越深的困境,最後一步一步走到如今這般田地。
此刻閑暇,她才意識到自己竟然還沒有尋到冠垣道長!不過,麵對窮追不舍的敵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唯有一路向南逃去。考慮到當前的形勢,她隻得暫且告別蘇陵城。
她在心中暗自籌劃著,等抵達安會城後,首先要妥善安置好陳佩芳。待過些時候,她將再度折返蘇陵城,繼續執行尚未完成的使命。
念及此處,她不禁心生煩躁。於是,她竭力摒棄雜念,讓自己的心境平複下來,隨後悠然地欣賞起兩岸的美景。
航船一直前行,浪花接連湧起,趙興成的腦海裏思緒如潮水般洶湧澎湃。短短半個多月的時光,仿佛經曆了漫長歲月一般。起初踏入江湖時的滿心歡喜,到現如今,他已逐漸擺脫昔日的青澀懵懂。
徐賽春的死,讓他內心深受觸動。他萬萬沒有料到,徐賽春竟然會因為在蘇陵城渡口邊的那次見義勇為,一步步走向了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自由的道路。他不知道徐賽春是否曾經後悔過,但是他打從心底裏欽佩徐賽春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也許,這便是江湖人士所擁有的俠義心腸吧!隻是,這樣的行為實在太過慘烈了些。
而對於陳老板夫婦的離世,他又不禁聯想起了自己的雙親。父母雙雙離去,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大悲劇。陳佩芳此刻的心情,他再了解不過了。
這一路走來,他不僅武功逐漸長進,還慢慢體會到了人間的真情實意與世態炎涼。唯一美中不足之處的是如今仍然未能尋得清維道長。
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的意外事件,仿佛背後有一股神秘莫測的力量在作祟,迫使他們不斷向前邁進,以至於他根本無暇分心去專注尋覓清維道長的行蹤。
想到此處,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隻盼望待這場風波平息之後,自己還有機會折返迴來,繼續探尋清維道長的下落。他逐漸收迴思緒,爭取讓自己稍微放鬆些。
接著,他們兩三個人分成一組,分批繞道竹林,進入北城,再直奔府衙大牢。
此時,府衙前的大街早已熱鬧非凡,圍觀的人群如潮水般源源不斷地湧來。他們自覺地站在街道兩側,秩序井然,沒有一絲混亂。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似乎在期待著什麽重要的事情發生。
沒過多久,隻見吳元雄邁著穩健的步伐,從府衙大牢內走了出來。他的身後緊跟著吳柏鳧和吳小奇,兩人神情嚴肅,一言不發。
緊接著,二十位身姿婀娜的婢女手提竹籃,輕盈地走了過來。竹籃內裝滿了厚厚的紙錢,隨著她們的走動,發出沙沙的聲響。
隨後,四名身材魁梧的壯漢抬著一口棺材,緩緩走出。棺材上麵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顯得莊嚴肅穆。
最後麵跟著的是四十名手持白色旗幟的執幡者,他們默默地走著,整個場麵莊重而肅穆。
在府衙大牢門前,一支由六十多人組成的送葬隊伍,邁著沉重的步伐慢慢前行。他們個個身著素服,手持白花,神情凝重。這支隊伍沿著街道緩慢移動,每一步都顯得那麽艱難,仿佛時間也在這一刻凝固了。
街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神情肅穆,悲傷的情緒如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開來。這些百姓默默地注視著送葬隊伍,眼中滿是悲痛和不舍。當隊伍漸漸遠離府衙大牢,他們不約而同地跟在了隊伍後麵,人數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長。
經過漫長的跋涉,送葬隊伍終於來到了紫光山山頂。
此刻,吳元雄驚訝地發現,原本隻有六十多人的隊伍,這會竟已壯大到如此規模。麵對眼前的情景,他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動,但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於是,他果斷命令那四十名執幡者放下手中的幡,迅速圍繞墓穴站立,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並努力勸說百姓們盡快散開,日後再來祭拜也不遲。
百姓們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依舊聽從了吳元雄的安排,紛紛轉身離去。而混雜在人群中的列青佳等人,也隻好隨著人流一同下山。到達山腳後,他們悄悄躲進樹林中,密切關注著周圍的動靜,耐心等待吳元雄等人離開。
至於紫光山山頂,此時隻剩下吳元雄等送葬之人。看著逐漸散去的人群,吳元雄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的目光落在剛剛入土的徐賽春棺木上,心中百感交集。很快,葬禮便結束了,墓碑高高聳立,見證著徐賽春人生的結局。
吳元雄帶領眾人完成了對徐賽春的祭拜儀式後,立刻命令手下將所有送葬物品全部焚燒殆盡。直到確認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之後,他才站起身來,率領眾人返迴蘇陵城。
此時此刻,藏身山底草叢之中的列青佳等一行人正耐心地等待著。他們不敢有絲毫大意,一直密切注視著吳元雄及其隨從的一舉一動。待到確定吳元雄一行人已經漸行漸遠,直至完全消失在視線範圍內時,他們方才按照原定計劃開始行動。
首先,徐福、桓壽和祝康三人作為第一批,率先上山祭拜徐賽春。緊接著,第二批是盛安、餘寧和饒健。這六個人先後上山完成了祭拜儀式,並迅速返迴原地集合。然後,他們馬不停蹄地朝著翠丘山進發。
接下來,輪到列青佳和趙興成二人上山拜祭。最後,則是由朱慕虹、文似錦以及陳佩芳組成的小隊。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每個人都嚴格遵守著預定的計劃。
事實上,列青佳等人早已深思熟慮,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預見到吳元雄可能會派人暗中潛伏並跟蹤他們,因此采取了一係列應對措施。
一方麵,他們選擇分批次行動,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隱藏在暗處的敵人,迫使對方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麵,他們不僅精心偽裝自己的身份以掩人耳目,而且在祭拜徐賽春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沉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暴露真實意圖。
如此一來,就可憐了吳元雄暗中派遣、隱藏在暗處盯梢的那群黑衣人了。他們不得不頻頻派出人手,悄然跟蹤著這幾批人。
起初,他們派出了兩名黑衣人跟蹤徐福三人。然而,當盛安三人出現時,由於需要留下足夠的人手應對後續情況,他們隻能派出一名黑衣人進行跟蹤。
緊接著,列青佳和朱慕虹兩隊也相繼現身,黑衣人仍然按照之前的策略,分別各派一人暗中跟蹤。
這樣算下來,黑衣人總共派出了五人。這導致原本有七人的隊伍,瞬間隻剩下兩人,人手立刻變得緊張起來。
且說那三個跟蹤徐福和盛安的黑衣人,他們一路緊緊尾隨,一直來到了翠丘山。待到對方上山許久之後,那三名黑衣人這才趕緊發出信號,與藏匿在暗處的其他黑衣人取得聯係,並分享所獲情報,請他們多加留意。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決定先讓一名黑衣人返迴城中向吳柏鳧稟報情況,而另外兩名黑衣人則立即返迴紫光山待命。
至於跟蹤列青佳和朱慕虹這兩批人的兩名黑衣人,則一路小心翼翼地跟隨他們,最後來到了蘇陵城渡口。然而,由於人手有限,他們別無選擇,隻能硬著頭皮跟著一同上船,暫時無法迴去傳遞消息。
當列青佳與朱慕虹兩批人在蘇陵城渡口成功會合後,他們即刻購買了船票,並很快順利登上了航船。
船家見已經滿載乘客,立刻解開繩索,升起船錨。船手們用力劃動船槳,向著安會城的方向駛去。
航船沿著朗月河一路南下,漸漸遠離了蘇陵城。列青佳等人紛紛迴頭遙望蘇陵城,臉上都流露出了深深的不舍之情。
微風拂麵,列青佳不禁迴憶起了六年前的情景。
那時,正是安會城賊寇之亂被成功平定的一年後。他和朱慕虹一同經曆了一年的江湖闖蕩,來到了蘇陵城。經過一年的遊曆,他們已對漂泊的生活感到厭倦,心中不由湧起了安定下來的渴望。
同樣是在這個渡口,他們下了船,然後一路向東前行。最終,他們發現了那片幽靜的竹林。當時,他們被竹林的寧靜所吸引,於是很快就決定在此常住。
列青佳憑借著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僅僅花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雖然看起來有些簡陋,但是卻能夠遮風擋雨的木屋。而朱慕虹,則負責進入城中采購各種生活用品和必需品。
彼時,徐賽春也剛剛來到蘇陵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他已經正式上任,成為了蘇陵城的城防副將軍。在完成了對軍務的熟悉之後,他帶領著兩名城防軍士兵在街道上巡邏。
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巧合,徐賽春竟然在大街上與朱慕虹重逢了。徐賽春簡單地詢問了一下朱慕虹最近的狀況。當他得知朱慕虹和列青佳都來到了蘇陵城,並且已經決定要長期居住在城東的竹林裏之時,他高興得合不攏嘴。
隨後,徐賽春立刻主動幫忙朱慕虹置辦各種物資,再一同趕往城東的竹林。
一到竹林木屋外,徐賽春就見到了列青佳,心情異常激動。他急忙吩咐那兩名城防軍士兵一起幫助列青佳夫婦整理和布置房屋。
隨著夜幕逐漸深沉,這座小木屋變得越來越完善。列青佳眼見天色已晚,便讓朱慕虹為大家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以表達對大家的感激之情。
列青佳和徐賽春酒酣耳熱、心滿意足之後,興致逐漸低落。這時,列青佳心血來潮地請求徐賽春給自己的木屋起一個高雅別致的名字。
恰巧此刻,微風輕拂,木屋外的竹林發出沙沙的悅耳之聲,充滿了獨特的韻味。徐賽春靈感一來,隨即脫口而出道:“不如就叫‘竹韻居’吧!列老弟,你覺得這個名字怎麽樣?”
列青佳聽後,頻頻點頭表示讚賞。朱慕虹也對這個名字非常滿意。
飯後,徐賽春與兩個城防軍士兵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迴到了蘇陵城。與此同時,列青佳夫婦也在忙碌完所有的事情之後,洗漱歇息了。
第二天,列青佳親自揮毫潑墨寫下了“竹韻居”三個大字,並讓人製作成一塊匾額。從此以後,列青佳和朱慕虹就在這座名為“竹韻居”的木屋裏定居了下來。
後來,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改善竹韻居的居住環境。他們齊心協力地築起了堅固的籬笆牆,將院子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朱慕虹開始飼養雞鴨等家禽,這些家禽成為了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支撐著家庭的大部分開銷。
由於需要經常進城購買生活物資,朱慕虹與城裏陳記糧鋪的陳老板漸漸熟悉了起來。每次進城,她都會去陳老板那裏挑選所需物品,並與他交流一些家常瑣事。而列青佳則偶爾上山砍柴,然後用換來的微薄錢財買些酒水。
至於徐賽春,他也會在忙完公務之後,時常來到竹韻居拜訪列青佳。他們一起開懷暢飲,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經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交情變得越來越深厚。
從那時候起,列青佳和朱慕虹便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紛擾。
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卻在趙興成和文似錦的到來後被打破。他們的出現像是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逐漸將列青佳和朱慕虹帶迴到江湖的紛爭之中。
列青佳收迴思緒,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美景上。他靜靜地坐在船頭,用心感受著兩岸的自然風光。微風輕拂著他的臉龐,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他望著遠方,心中湧起一股感慨,仿佛在這一刻,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與列青佳沉浸於往昔歲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慕虹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未來。雖然蘇陵城同樣承載著她諸多美好的迴憶,但是隻要列青佳始終陪伴在自己身旁,她就感到心滿意足。
相比起迴憶過去,她更憧憬著即將到來的日子。她內心深處有著一種強烈的直覺——重新迴到人們視野中的列青佳,極有可能在安會城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拿得起固然是一個開端,但是真正的訣別則是學會放下。唯有真正的放下,才能迎來華麗的蛻變和重生。
船艙內,陳佩芳依然難以掩飾內心的悲傷與失落。她眼神黯淡,滿臉哀愁,不由自主地迴想起了半個月前發生的事情。
當時,她和母親不辭辛勞、千裏迢迢趕到蘇陵城,滿心歡喜地期盼著一家人團圓,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誰能料到,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裏,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一切都變得麵目全非。如今,隻剩下她形單影隻,孤獨地麵對這個世界。
她深深地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文似錦,心裏稍微感到些許慰藉。從今天開始,她將和這位剛剛結拜的姐姐一起闖蕩江湖了。
其實,她本來並沒有什麽雄心壯誌,也不想涉足江湖之事。在此之前,她隻有一個樸素的想法,那就是平平安安地待在父母身邊,享受平淡而寧靜的生活。隻可惜,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她最終被迫卷入到了這個紛繁複雜的江湖世界裏。
她默默地深唿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並嚐試著去坦然麵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勇敢地踏上這段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全新旅程。
一旁的文似錦,靜靜地凝視著漸行漸遠的航船,心中亦是感慨萬千。
當她最初接受寶墨掌門交付給自己的任務之時,她以為這隻不過是一項非常普通的使命——尋找某個人,鑽研武功技藝,然後耐心等待來年武林青年大會的舉行。可是誰能料到,自蘇陵城渡口發生的那場意外之後,她們竟會陷入越來越深的困境,最後一步一步走到如今這般田地。
此刻閑暇,她才意識到自己竟然還沒有尋到冠垣道長!不過,麵對窮追不舍的敵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唯有一路向南逃去。考慮到當前的形勢,她隻得暫且告別蘇陵城。
她在心中暗自籌劃著,等抵達安會城後,首先要妥善安置好陳佩芳。待過些時候,她將再度折返蘇陵城,繼續執行尚未完成的使命。
念及此處,她不禁心生煩躁。於是,她竭力摒棄雜念,讓自己的心境平複下來,隨後悠然地欣賞起兩岸的美景。
航船一直前行,浪花接連湧起,趙興成的腦海裏思緒如潮水般洶湧澎湃。短短半個多月的時光,仿佛經曆了漫長歲月一般。起初踏入江湖時的滿心歡喜,到現如今,他已逐漸擺脫昔日的青澀懵懂。
徐賽春的死,讓他內心深受觸動。他萬萬沒有料到,徐賽春竟然會因為在蘇陵城渡口邊的那次見義勇為,一步步走向了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自由的道路。他不知道徐賽春是否曾經後悔過,但是他打從心底裏欽佩徐賽春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也許,這便是江湖人士所擁有的俠義心腸吧!隻是,這樣的行為實在太過慘烈了些。
而對於陳老板夫婦的離世,他又不禁聯想起了自己的雙親。父母雙雙離去,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大悲劇。陳佩芳此刻的心情,他再了解不過了。
這一路走來,他不僅武功逐漸長進,還慢慢體會到了人間的真情實意與世態炎涼。唯一美中不足之處的是如今仍然未能尋得清維道長。
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的意外事件,仿佛背後有一股神秘莫測的力量在作祟,迫使他們不斷向前邁進,以至於他根本無暇分心去專注尋覓清維道長的行蹤。
想到此處,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隻盼望待這場風波平息之後,自己還有機會折返迴來,繼續探尋清維道長的下落。他逐漸收迴思緒,爭取讓自己稍微放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