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是一道傳統湘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口味。這道菜的口感鮮嫩,工序較為複雜,耗時較長,通常隻會出現在逢年過節時地道湖南人家的餐桌上。它不僅寓意美好,象征著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味道也極其鮮美,且營養價值高,是當地人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之一。
曆史文化
關於“百鳥朝鳳”這道菜的起源,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清朝乾隆皇帝給太後鈕氏慶賀六十大壽時,宮女們抬來了一百隻籠子,每個籠子中裝著一種鳥。皇太後打開第一隻籠子後,一群小鳥衝出來在院中飛舞並歡快鳴叫,眾人見狀紛紛稱頌皇太後的好生之德。她高興之餘命宮女們打開所有籠子,美妙之聲頓時久久迴蕩。禦廚們受到這放生熱鬧場麵的啟發,精心製作出了“百鳥朝鳳”這道菜。
不同做法
做法一:
食材準備:嫩雞一隻(約重1250克)、豬肉200克、富強麵粉100克、火腿(或簡骨)1塊、蔥結5克、熟雞油15克、薑塊5克、紹酒25克、味精5克、精鹽7.5克、芝麻油5克。
製作步驟:
1. 將雞在沸水中氽一下,去盡血水,撈出洗淨。取砂鍋一隻,用小竹架墊底,放入蔥結、薑塊、火腿皮,加清水2500毫升,在旺火上燒沸,放入雞和紹酒25毫升,再沸時移至小火上燉。
2. 把腿肉剁成末,加水25毫升,精鹽1.5克,紹酒5毫升,味精1克,攪拌至有粘液,再加至芝麻油拌至成餡。麵粉揉成麵團,擀成水餃皮子20張,放入餡料,包製成鳥形水餃煮熟。
3. 待雞燉至酥熟,取出薑塊、蔥結、火腿皮和蒸架,除去浮沫,放入精鹽6克,味精4克,將鳥形水餃圍放在雞的周圍,置火上燒沸,淋上雞油即成。
做法二:
食材準備:肥嫩母雞1隻、紹酒50克、鴿蛋10克、豬油100克、熟瘦火腿50克、精鹽10克、肥蟹黃100克、白糖10克、油菜心10棵、味素5克、水發香菇5塊、白胡椒粉2克、鴨胗5個、大蔥半根、生薑25克、菱粉15克。
製作步驟:
1. 先將雞殺死,煺毛,由腹下肛門處開膛,取幹淨抹布墊在菜墩上,把雞脯朝下,用刀把雞背骨拍平,雞脯上龍骨也用刀拍平,再把雞翅膀別起來,剁去尖撲,把雞腿也盤起來,使雞變成臥趴形,然後放入開水鍋內燙透,鴨胗一切兩瓣,在刀口處劃四道口,也放在開水鍋內燙透,連雞一起撈出,放涼水盆裏洗幹淨。取半張新荷葉,放在開水中燙一下,墊在砂鍋底中,再把雞和鴨胗放在砂鍋裏,加入紹酒、蔥段、薑塊,然後將雞湯沒過雞麵,先在中火上燒開,再把砂鍋遷到小火上慢燉2小時左右。
2. 把炒勺放在火上,加豬油一兩,燒熱,將蟹黃下勺,炒出黃油和香味,倒入砂鍋中,加鹽、胡椒粉,再蓋嚴鍋蓋,在小火上慢燉1小時左右。
3. 用十個扁長形酒盅,在酒盅裏抹上一層豬油,盅內用香菇、火腿擺成鳥的翅膀和尾形,每一盅內打入一隻鴿蛋,點上一滴鹽水,上展蒸4分鍾左右取出,趁熱扣出鴿蛋即成小鳥形,放在大平盤中擺成一圈,再將砂鍋內雞取出背朝下,放在大平盤中間,再把鴨胗穿插放在鴿蛋空隙處。把鍋內湯汁倒在勺內,加味精、菱粉芡,澆淋在雞和鴿蛋上即可上桌。
注意事項
1. 開膛時注意苦膽不可碰破,要取出雞肺。
2. 雞選用1000克左右1年之內的為佳,這樣的雞肉質鮮嫩。
3. 炒蟹黃時要用溫油,避免炒糊。
4. 燉雞時不撇浮油,可將新鮮水果去皮核,切成小塊,用紗布袋紮住口,在雞快出鍋前10分鍾放入。這樣做能減少水氣的蒸發和香味物質的散發,同時浮油本身能使湯汁味鮮濃厚、香氣撲鼻,增加營養,還能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放水果能除異味,增加果香味,使營養更全麵,誘人食欲。
除了作為湘菜的“百鳥朝鳳”,還有一些其他與“百鳥朝鳳”相關的內容:
1. 民間樂曲
《百鳥朝鳳》也是一首著名的民間樂曲。它原名“十樣景”,以嗩呐為主奏樂器,樂曲分8段,屬於“中國式迴旋曲”結構。其旋律源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的民間小調,經民樂大師魏子猷(1875年~1936年)在民間流傳版本的基礎上創造出完整樂曲。後來,民間樂手任同祥、郝玉岐等又對其進行了多次加工改編。該樂曲以熱鬧歡快的曲調,描摹了百鳥和鳴之聲,歌頌大自然的美景,充分發揮了嗩呐擅模仿的特長,能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勞動生活的迴憶。
2. 湘繡作品
在湘繡中也有以“百鳥朝鳳”為題材的作品。百鳥被麵以鳳凰為中心,百鳥群聚於鳳凰周圍,或翔或棲,或鳴或舞,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同時也象征著祖國統一、人民團結、共同繁榮進步的美好寓意。
3. 文學作品
有一些文學作品也以“百鳥朝鳳”為題或包含相關元素,通過文字描繪出各種與“百鳥朝鳳”相關的場景、故事或寓意,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想象力。
無論是作為湘菜、樂曲還是其他藝術形式,“百鳥朝鳳”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讚美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和喜愛,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曆史文化
關於“百鳥朝鳳”這道菜的起源,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清朝乾隆皇帝給太後鈕氏慶賀六十大壽時,宮女們抬來了一百隻籠子,每個籠子中裝著一種鳥。皇太後打開第一隻籠子後,一群小鳥衝出來在院中飛舞並歡快鳴叫,眾人見狀紛紛稱頌皇太後的好生之德。她高興之餘命宮女們打開所有籠子,美妙之聲頓時久久迴蕩。禦廚們受到這放生熱鬧場麵的啟發,精心製作出了“百鳥朝鳳”這道菜。
不同做法
做法一:
食材準備:嫩雞一隻(約重1250克)、豬肉200克、富強麵粉100克、火腿(或簡骨)1塊、蔥結5克、熟雞油15克、薑塊5克、紹酒25克、味精5克、精鹽7.5克、芝麻油5克。
製作步驟:
1. 將雞在沸水中氽一下,去盡血水,撈出洗淨。取砂鍋一隻,用小竹架墊底,放入蔥結、薑塊、火腿皮,加清水2500毫升,在旺火上燒沸,放入雞和紹酒25毫升,再沸時移至小火上燉。
2. 把腿肉剁成末,加水25毫升,精鹽1.5克,紹酒5毫升,味精1克,攪拌至有粘液,再加至芝麻油拌至成餡。麵粉揉成麵團,擀成水餃皮子20張,放入餡料,包製成鳥形水餃煮熟。
3. 待雞燉至酥熟,取出薑塊、蔥結、火腿皮和蒸架,除去浮沫,放入精鹽6克,味精4克,將鳥形水餃圍放在雞的周圍,置火上燒沸,淋上雞油即成。
做法二:
食材準備:肥嫩母雞1隻、紹酒50克、鴿蛋10克、豬油100克、熟瘦火腿50克、精鹽10克、肥蟹黃100克、白糖10克、油菜心10棵、味素5克、水發香菇5塊、白胡椒粉2克、鴨胗5個、大蔥半根、生薑25克、菱粉15克。
製作步驟:
1. 先將雞殺死,煺毛,由腹下肛門處開膛,取幹淨抹布墊在菜墩上,把雞脯朝下,用刀把雞背骨拍平,雞脯上龍骨也用刀拍平,再把雞翅膀別起來,剁去尖撲,把雞腿也盤起來,使雞變成臥趴形,然後放入開水鍋內燙透,鴨胗一切兩瓣,在刀口處劃四道口,也放在開水鍋內燙透,連雞一起撈出,放涼水盆裏洗幹淨。取半張新荷葉,放在開水中燙一下,墊在砂鍋底中,再把雞和鴨胗放在砂鍋裏,加入紹酒、蔥段、薑塊,然後將雞湯沒過雞麵,先在中火上燒開,再把砂鍋遷到小火上慢燉2小時左右。
2. 把炒勺放在火上,加豬油一兩,燒熱,將蟹黃下勺,炒出黃油和香味,倒入砂鍋中,加鹽、胡椒粉,再蓋嚴鍋蓋,在小火上慢燉1小時左右。
3. 用十個扁長形酒盅,在酒盅裏抹上一層豬油,盅內用香菇、火腿擺成鳥的翅膀和尾形,每一盅內打入一隻鴿蛋,點上一滴鹽水,上展蒸4分鍾左右取出,趁熱扣出鴿蛋即成小鳥形,放在大平盤中擺成一圈,再將砂鍋內雞取出背朝下,放在大平盤中間,再把鴨胗穿插放在鴿蛋空隙處。把鍋內湯汁倒在勺內,加味精、菱粉芡,澆淋在雞和鴿蛋上即可上桌。
注意事項
1. 開膛時注意苦膽不可碰破,要取出雞肺。
2. 雞選用1000克左右1年之內的為佳,這樣的雞肉質鮮嫩。
3. 炒蟹黃時要用溫油,避免炒糊。
4. 燉雞時不撇浮油,可將新鮮水果去皮核,切成小塊,用紗布袋紮住口,在雞快出鍋前10分鍾放入。這樣做能減少水氣的蒸發和香味物質的散發,同時浮油本身能使湯汁味鮮濃厚、香氣撲鼻,增加營養,還能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放水果能除異味,增加果香味,使營養更全麵,誘人食欲。
除了作為湘菜的“百鳥朝鳳”,還有一些其他與“百鳥朝鳳”相關的內容:
1. 民間樂曲
《百鳥朝鳳》也是一首著名的民間樂曲。它原名“十樣景”,以嗩呐為主奏樂器,樂曲分8段,屬於“中國式迴旋曲”結構。其旋律源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的民間小調,經民樂大師魏子猷(1875年~1936年)在民間流傳版本的基礎上創造出完整樂曲。後來,民間樂手任同祥、郝玉岐等又對其進行了多次加工改編。該樂曲以熱鬧歡快的曲調,描摹了百鳥和鳴之聲,歌頌大自然的美景,充分發揮了嗩呐擅模仿的特長,能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勞動生活的迴憶。
2. 湘繡作品
在湘繡中也有以“百鳥朝鳳”為題材的作品。百鳥被麵以鳳凰為中心,百鳥群聚於鳳凰周圍,或翔或棲,或鳴或舞,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同時也象征著祖國統一、人民團結、共同繁榮進步的美好寓意。
3. 文學作品
有一些文學作品也以“百鳥朝鳳”為題或包含相關元素,通過文字描繪出各種與“百鳥朝鳳”相關的場景、故事或寓意,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想象力。
無論是作為湘菜、樂曲還是其他藝術形式,“百鳥朝鳳”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讚美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和喜愛,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