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寧鄉口味蛇是一道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湘菜名菜,以其鮮、香、辣的獨特口味而備受食客喜愛。


    曆史起源:


    寧鄉口味蛇源於寧鄉縣大成橋鄉。據說,早年寧鄉人並不吃蛇,蛇肉被視為厭物,不能上正席,也不準在灶上烹飪。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初,寧鄉縣大成橋的小鎮上有店開始製作“口味蛇”。將花蛇去皮切段,以幹紅椒粉、番茄醬、大料、香葉、青紅尖椒、蔥薑味精等煨熬。大火煨炒後還用文火入味,然後淋汁擺盤。端上桌的口味蛇滿盤紅豔豔的糊滿辣椒,肥肥的蛇段被浸得通紅發亮,蛇肉緊實,泛著透明的油光。蛇肉順勢一咬便脫骨而出,甘香鮮嫩,其辣是食後才感覺到的,辣得人倒抽涼氣卻又欲罷不能。這道蛇食很快流行開來,寧鄉縣城玉潭鎮的人紛紛前往大成橋品嚐。後來,寧鄉人唐華先後在長沙解放路和桂花公園開了九龍酒店、九龍蛇城,首推“寧鄉口味蛇”;“金太陽”的張筱鈴也在湘雅路、鬆桂園、識字嶺、勞動路、車站北路等地連鎖開店。“寧鄉口味蛇”在長沙火爆流行,這樣的盛況大約持續了五六年。新湘菜掀起的“特色風暴”“口味風暴”,可以說主要源於“寧鄉口味蛇”在長沙餐市的出色表現,它讓湘菜開創了一個不斷創新的繁榮時代。


    製作方法:


    做法一


    食材準備:


    - 主料:菜花蛇1條約1000克、紅尖椒10隻、紅幹椒一小碗、蒜瓣一小碗、八角桂皮香葉適量


    - 輔料:茶油、鹽、辣醬、高湯、水澱粉少許、蠔油兩大勺、雞精、香油一大勺


    製法步驟:


    1. 菜花蛇請商販剝皮處理幹淨,蛇肉斬成長約6-7厘米的段,紅尖椒切大約5厘米長的段,紅幹椒隨意切小段。


    2. 坐鍋燒茶油,下蛇肉爆炒、爆黃,然後盛出,餘油下蒜瓣、幹紅椒、八角、桂皮、香葉炒香,下辣醬炒出紅油,再倒入蛇段大火翻炒一會兒,讓所有的汁都裹上蛇段,倒入高湯燒開改用中小火煨製七成爛。


    3. 將鍋裏的八角桂皮香葉揀出不要,把紅尖椒下鍋,調鹽味翻勻,加水澱粉、淋蠔油、撒雞精大火收汁,最後淋香油即可。


    注意事項:


    1. 蛇肉不要煨太爛,大概七成的時候最好,有點點嚼頭,吃肉是一絲絲的。


    2. 辣醬可選用湖南的品牌辣椒醬,加幹椒段能夠更加突出辣味。


    做法二


    食材準備:


    主料:飼養菜花蛇1條重約1000克


    輔料:鮮紅辣椒75克、薑25克、八角1克、桂皮1克、香葉1克


    調料:植物油150克、香油5克、辣醬20克、豆瓣醬10克、花生醬5克、肉清湯1000克、雞粉13克、老抽10克、濕澱粉10克


    製作步驟:


    1. 將活蛇宰殺後去皮,切成長約10厘米的段。


    2. 炒鍋中放入油,加入香料及調料,下入蛇段小火煸炒片刻,倒入肉清湯,改用文火煨製七成爛,取出留原湯。


    3. 把紅椒切成10厘米左右的段,下鍋片刻後,加入煨好的蛇和原湯適當調味,然後勾芡淋上香油,出鍋即成。


    製作要訣:蛇段煨製時不宜過爛。


    營養價值:


    蛇肉質地細膩、滋味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膽固醇含量較低,還含有鈣、鐵、磷、鋅等無機鹽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微量元素。中醫認為常食用蛇肉可以祛風活血、消炎解毒、補腎壯陽,對痱子瘡癤、關節風濕、腎虛陽痿、美容駐顏等有一定的食用療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蛇可能攜帶許多腸道傳染病致病菌和寄生蟲,如蛇舌狀蟲病等。因此,食用蛇肉時一定要確保食材的來源安全可靠,並且要經過充分的烹飪處理,以殺滅可能存在的病菌和寄生蟲。同時,雖然寧鄉口味蛇美味可口,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食用蛇肉,個人的飲食偏好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也需要考慮在內。


    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關注飲食安全和健康,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來合理選擇食物。另外,野生蛇類是自然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也請選擇合法養殖的蛇類作為食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發現不一樣的美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經典奶茶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經典奶茶家並收藏發現不一樣的美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