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2年,春,二月,秦以清河房曠為尚書左丞,征曠兄默及清河崔逞、燕國韓胤為尚書郎,北平陽陟、田勰、陽瑤為著作佐郎,郝略為清河相,皆關東士望,王猛所薦也。


    三月,司馬昱遣侍中王坦之征大司馬桓溫為丞相,入輔朝政,桓溫再次拒絕。


    六月,癸酉,秦以王猛為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太子太傅、司隸校尉,特進、常侍、持節、將軍、侯如故;陽平公融為使持節、都督六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冀州牧。


    很快,由於桓溫殘酷鎮壓異己,庾希、庾邈與故青州刺史武沈之子遵聚眾夜入京口城,晉陵太守卞眈逾城奔曲阿。希詐稱受海西公(司馬奕)密旨誅大司馬溫。建康震擾,內外戒嚴,卞眈發諸縣兵二千人進攻庾希,庾希大敗,閉城自守。


    桓溫命冠軍將軍慕容德率驍騎、遊擊二軍攻打京口,秋,七月,壬辰,拔其城,擒希、邈及其親黨,皆斬之。


    司馬昱雖處在帝位,垂拱無為、持守常道而已,常懼廢黜,也因而憂憤得病。


    七月甲寅,司馬昱病重緊急征召大司馬桓溫入朝輔政,一天一夜接連發出四道詔令,桓溫推辭不來。己未(二十八日),立司馬昌明為皇太子,這時,他已經十歲了。任命司馬道子為琅邪王,兼領會稽國,以尊奉帝母鄭太妃的祀位。


    簡文帝下達遺詔,曰:“朕體漸不支,國事繁重,賴大司馬桓溫,忠貞體國,宜仿先賢周公之製,暫攝宸綱。皇太子幼衝,望卿等悉心輔弼,成其德業。若太子不足以承宗廟之重,卿可自為社稷計,勿使神器旁落。朕言出於衷,卿其勉力行之。”


    消息傳到前朝,此時的晉朝國運可以說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因為桓溫完全可以憑借簡文帝遺詔而篡晉自立。


    王坦之心憂如焚,手持詔書,疾步趨入皇宮,麵見簡文帝。殿內氣氛凝重,燭光搖曳,映照出簡文帝蒼白的麵容與疲憊的眼神。


    王坦之跪拜行禮後,沉聲道:“陛下,臣有要事上奏,關乎社稷安危,萬望陛下垂聽。”


    簡文帝微微抬手,示意王坦之平身並言:“卿有何事,但說無妨。”


    王坦之起身,手持詔書,目光堅定:“陛下,此詔書言辭雖切,然其中‘若太子不足以承宗廟之重,卿可自為社稷計’一句,實乃授人以柄,恐生不測。大司馬桓溫雖忠勇可嘉,然權柄過重,若再加以攝政之權,恐非社稷之福。”


    言罷,王坦之竟不顧一切,毅然決然地將手中詔書撕為兩半,以示決心。他繼續說道:“陛下,自古以來,權臣攝政,鮮有善終。況太子年幼,正需我等忠心之臣共同輔佐,方能穩固朝綱,綿延國祚。


    簡文帝聞言,神色凝重,長歎一聲曰:“天下者,豈非天意所歸,因緣際會乎?卿又何所憾焉!”王坦之聞言,正色以對,言辭懇切:“陛下明鑒,天下乃宣帝、元帝開創之基業,非陛下一人之私產。陛下應以社稷為重,豈可輕言獨斷?”


    簡文帝聞其言,略作沉吟,終覺有理,遂令王坦之修正詔書內容。王坦之領命,揮毫潑墨,潤色文章,詔書遂改為:“朕疾篤難支,慮及宗族國家之事,實賴大司馬桓溫忠貞輔佐。自今而後,一應朝政,皆委之桓溫,仿效昔日諸葛亮、王導輔政之舊例,共圖國是,以安社稷,望卿等悉心協力,勿負朕意。”


    司馬昱看過詔書後突然升起一股雄心壯誌,他抓著王坦之的手:“何人可托付大事。”


    王坦之知道這是最後的時間了,當即道:“尚書仆射王彪之、謝安謝安石皆可托付大事。”


    “傳旨,詔王彪之、謝安還有太子即刻入宮。”


    ……


    司馬昱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仿佛迴光返照般,他緊緊握住王坦之的手,那份堅定與信任讓王坦之心生敬意。隨著宮門外的傳令官應聲而去,殿內隻剩下兩人急促而沉重的唿吸聲。


    不久,宮門被輕輕推開,尚書仆射王彪之與謝安還有太子司馬曜匆匆步入,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對皇帝病情的擔憂以及對即將被召見的疑惑。二人行禮畢,司馬昱強撐病體,目光如炬地掃視著他們,仿佛要將所有的期望與重托都凝聚在這一瞬。


    “朕自知時日無多,國家之事,非卿等不能托付。”司馬昱的聲音雖弱,卻字字千鈞。“王彪之,你素來持重,政務嫻熟;謝安,你才華橫溢,謀略過人,朕知你素有遠誌;王坦之也有才幹,朕命你們輔弼太子,總攬朝政,務必使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司馬昱漸漸聲音弱了下去:“朕……將太子,交……於你們!”


    ……


    “皇帝大行!”


    ……


    三人慢慢走出內殿,群臣已經得到皇帝駕崩的消息,都在這裏等待。但群臣中仍有懾於桓溫淫威的人提議:“當須大司馬處分。”出身琅琊王氏的尚書仆射王彪之正色說:“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麵谘,必反為所責。”


    最終皇太子司馬曜登基為帝,崇德太後又以司馬曜年幼,又在為大行皇帝服喪為由,再次命桓溫行周公居攝故事,


    就在晉詔書既下,朝野嘩然。尚書仆射王彪之,深諳朝政之要,知曉此舉非同小可,乃挺身而出,據理力爭。他言辭懇切,對太後曰:“陛下慈念幼主,欲以周公之禮加於大司馬,其情可憫,然此事關乎國體,非同兒戲。大司馬桓溫,雖忠勇無雙,然權柄之重,非可輕授。昔周公攝政,乃因成王年幼,且周公乃武王之弟,血脈相連,方得人心。今大司馬雖功高望重,然非宗室至親,驟然行此非常之事,恐引起朝野非議,使萬機停滯,更兼大行皇帝陵寢之事,亦將因此稽延,有違孝道,臣實未敢輕易奉令。故鬥膽將詔書封還,望太後三思而後行。”


    王彪之之言,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其言辭之懇切,態度之堅決,令眾人無不動容。崇德太後聞之,亦感其誠,遂召集群臣,共議此事。最終決定暫緩行周公居攝之議,改由王彪之、謝安等重臣輔政,共保幼主,以安天下。


    晉室命懸一線、不絕如縷的關鍵時刻,各家士族門閥聯手阻止了桓溫篡晉的陰謀,確保了司馬曜的順利即位及東晉王朝的延續。


    孝武帝司馬曜剛繼位三個月,就發生了道教徒盧悚率眾三百人攻入建康殿庭,掠取武庫兵器,欲複辟海西公司馬奕的變亂。但是很快被慕容德指揮中軍撲滅,此亂矛頭直指桓溫,客觀上增加了王、謝等士族抗拒桓溫的效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即亡國,什麽?我是慕容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燕城河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燕城河塞並收藏開局即亡國,什麽?我是慕容衝最新章節